格律詩中兩平夾一仄的「孤仄」句允許出現嗎?

2020-12-16 老街味道

前言

前幾天遇到一個問題:全唐詩中兩平夾一仄的「孤仄」句大概會有多少?昨天又有朋友問:律詩中孤平不行,孤仄可以嗎?

第一個問題老街可回答不了,這是一個數據統計的問題,但是可以肯定的說,兩平夾一仄的「孤仄」句非常非常多。第二個問題可以回答:格律詩需要避「孤平」,不需要避免「孤仄」,格律詩中的兩平夾一仄就非常多,古體詩就更無所謂了。

下面老街先說一下孤平,再舉幾個格律詩「孤仄」的例子。

一、三種孤平

格律詩中的孤平是大忌,東南大學的王步高教授在清華的詩詞課上說,王力先生在《全唐詩》中只找到2個犯孤平的唐詩。在古代科舉考試中孤平和落韻都是致命錯誤,試帖詩中也不會見到孤平。

不過,關於孤平古人沒有非常明確的定義,我們今天可以看到的孤平有三種說法,分別是王力、啟功、王士禎。

1、王力說孤平

王力認為的孤平是這樣的,五言的「平平仄仄平」和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中,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是仄的話,就是「孤平」: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

這首《牧童》(唐·棲蟾)的第六句犯孤平,月明撫掌歸,仄平仄仄平。

牛得自由騎,春風細雨飛。青山青草裡,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月明【撫】掌歸。何人得似爾,無是亦無非。

孤平補救的方式是五言第三字和七言第五字改平聲。即: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顯然「月明撫掌歸」中的「撫「是仄聲,沒有救孤平。

救孤平:繞澗白龍下,接天【蒼】海齊(仄平平仄平)。接字是入聲,仄,第三字必須是平聲:蒼。

2、啟功說孤平

啟功先生關於孤平的說法是:兩仄夾一平。首先在七律中很常見,因為七律的第一個字全部是可平可仄的,比如:仄平仄仄平平仄,前三個字「仄平仄」很常見。這個說法我覺得沒必要講,啟功肯定說的是五言,七言這種情況是常識,不需要單獨說。

說說五律,平平平仄仄有一個變格叫做鯉魚翻波:平平仄平仄,在唐朝就幾乎當做正格了。這種平平仄平仄句式在唐詩中比比皆是:高陽【舊徒侶】,時復一相攜。《寄羅劭興》(唐·李商隱)驍騰【有如此】,萬裡可橫行。《房兵曹胡馬詩》(唐·杜甫)其奈明年【好春日】,無人喚看牡丹花。《送渾大夫赴豐州》(唐·劉禹錫)文行如君【尚憔悴】,不知霄漢待何人。《春中與盧四周諒華陽觀同居》(唐·白居易)  

我不知道啟功的原話是什麼,因為平平仄平仄是唐詩常見體,啟功不可能不知道。

還有其他形式的兩仄夾一平,杜甫《過宋員外之問舊莊 》宋公舊池館,零落守陽阿。枉道祗從入,吟詩許更過。

第一句:宋公舊池館。仄平仄平仄,用啟功的說法前後都是孤平。這一種孤平就不是嚴格的格律詩了,而「平平仄平仄」是格律詩的正常變格。

3、王士禎說孤平

王士楨的說法是:沒有連續兩個平聲就是孤平。這種說法包含了王力的定義。 王力的孤平句式:仄平仄仄平,的確是沒有連續的兩個平聲,救孤平的方式就是出現兩個連續的平聲:仄平平仄平。

這種方式非常多。

《太湖館送殷秀才赴舉》(唐·皎然):衰疾見芳草,別離傷遠波(仄平平仄平)。《春山夜月》(唐·於良史):掬水月在手(五仄拗句),弄花香滿衣(仄平平仄平)。《送杜秀才東遊》(唐·馬戴):心事何人識,鬥牛應數看。(仄平平仄平)《酒熟憶皇甫十》(唐·白居易):疏索柳花碗,寂寥荷葉杯。(仄平平仄平)

二、格律詩孤平不行,兩平夾一仄的「孤仄」可以嗎?

看了上面關於孤平的介紹,其實就能看到兩平夾一仄太多了,所有救孤平的句式都是」兩平夾一仄「:弄花香滿衣、鬥牛應數看、寂寥荷葉杯, 仄平平仄平

1、兩平夾一仄,無論是絕句、五律、七律等等都是很常見的現象。

1)五言絕句《商山路有感》(唐·白居易) 

萬裡路長在,六年身始歸。所經多舊館,大半主人非。

六年身始歸:仄平平仄平

2)七言絕句 杜甫 《戲為六絕句》

才力應難誇數公,凡今誰是出群雄。或看翡翠蘭苕上,未掣鯨魚碧海中。

才力應難誇數公 :平仄平平平仄平

3)五言律《外弟盧綸見宿》(唐代:司空曙)

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以我獨沉久,愧君相見頻。平生自有分,況是蔡家親。

愧君相見頻:仄平平仄平

2、那麼,完全是」孤仄「的平平平仄平多嗎?

1)絕句二首 其一(唐·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春風花草香,平平平仄平

2)五言律詩 《野望》(隋末唐初·王績)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兩句孤仄。山山唯落暉:平平平仄平;長歌懷採薇:平平平仄平

3)七言絕句 李白《橫江詞》

橫江西望阻西秦,漢水東連揚子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風愁殺峭帆人。

漢水東連揚子津,仄仄·平平平仄平。

4)七言律詩 杜甫《秋興八首》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鬥望京華。聽猿實下三聲淚,奉使虛隨八月槎。畫省香爐違伏枕,山樓粉堞隱悲笳。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

已映·洲前蘆荻花,仄仄·平平平仄平。

三、 古體詩中的孤仄

古體詩是古詩中的自由詩,只要不是格律詩的句式都是古體詩,當然無所謂什麼孤平孤仄了。

1、古體詩中有律句,平平平仄平

杜甫的《奉贈韋左丞二十二韻》中的【平平平仄平】:儒冠多誤身、行歌非隱淪、難甘原憲貧.....

2、古體的句式 ,平平平平仄

《南山詩》(唐·韓愈)中的【平平平平仄】:茲惟群山囿、嘗升崇丘望(平仄兩用)、冬行雖幽墨.......

3、古體的句式,平平仄平平

《北極贈李觀》(唐·韓愈):南溟有沉鱗,平平仄平平。

其他的句式老街就不找了,總之孤仄在格律詩中存在,在古體詩當然也很常見。

結束語

孤平是必須要避免的,但是「兩平夾一仄」不僅僅不需要避免,而且在救孤平的時候,還必須要「兩平夾一仄」。

無論是哪一種孤仄,都是格律詩中的常見現象,而古體詩不講究格律,」孤仄「當然更無所謂了。

至於」全唐詩中兩平夾一仄的孤仄句大概會有多少?「就只有交給人工智慧去統計了,老街可不懂這些。

@老街味道

填詞難還是作詩難?10分鐘給您說說為什麼是這個答案

作詩不可不知 幾首詩詞10分鐘說一說什麼是造境什麼是寫境

古人作詩也有公式嗎?一篇短文10分鐘看懂起承轉合

相關焦點

  • 格律詩中上句為「仄仄仄平仄仄仄」格式,可拗救嗎?
    我們知道「二四六分明」是必須的,而「一三五不論」則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判定,只要不出現孤平或者其他音病,就是允許的。這裡的情況,顯然與孤平無關,三五位置變仄聲算是小拗,是無須拗救的。拗救是針對格律詩而言的。第一點,這個句子無須拗救,也可以在格律詩中存在。第二點,如果一首詩用字成為這種格式,說明這個詩人根本就不講究詩感——高低有致、清朗流麗。
  • 孤平為何是格律詩的大忌
    啟功版孤平一種是啟功的「雙仄夾一平」,如「仄仄平平仄」按照「一三五不論」,第三字變成仄音,則為「仄仄仄平仄」,這就是「孤平」了。如李白的「君至石頭驛,寄書黃鶴樓。」中的出句「君至石頭驛」平仄為「平仄仄平仄」(石字為入聲字),這就是犯了孤平了,於是在對句的第三字「黃」字為平聲,做出了拗救。
  • 格律詩有四種基本句型,平平仄仄平仄平與律句有什麼區別呢?
    前言前幾天遇到這樣一個問題:律詩拗句有仄仄平平仄平仄句型,那麼平平仄仄平仄平,可以嗎?有什麼區別嗎?仄仄平平仄平仄,是律句最常見的變格之一,在格律詩中應用的很普遍,也不需要救拗。平平仄仄平仄平,不屬於律句。
  • 格律詩有沒有仄韻詩,三五七句的尾字都必須仄韻嗎?
    一聯詩分為出對句,或者說上下句,就必須在單數句使用不同的平仄來斷句,這是為了和這一聯的韻腳做出區別。所以在絕大多數平聲結尾的格律詩中,單數句(除了首聯可使用排韻)都必須和韻腳聲調不同,以表示這句詩只是斷句,並沒有到押韻完結的地方。
  • 格律詩二十八句口訣解釋
    兩仄一平夾中間,一定要救按律行。 孤平拗救共兩種,本句對句兩類型。 本句自救仄平腳,三拗五救很輕鬆。 上句如是平仄尾,對句必為仄平聲。 小拗五字可不救,大拗六仄下五平。 仄平韻腳救五字,本上兩句全救清。 特殊句式仄仄腳,互換五六兩字通。 律詩基本四要素,韻聲粘對必須明。 精通基本規則後,可學李杜進詩城!
  • 格律詩的平仄四大原則 一文搞懂格律詩的平仄
    平仄是格律詩最重要的因素,格律詩對平仄的要求非常嚴格。掌所致格律詩的平仄規定,是學習格律詩寫作的基礎,也往往是學習格律詩寫作最難跨越的障礙。詩人陶淵明一、四聲與平仄四聲,是指漢語中的四種聲調。聲調是指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其中,高低和升降是主要因素。古代漢語有四個聲調:平、上、去、入。
  • 格律詩,平仄二十八式標準格式
    格律詩(平仄二十八式標準格式)平韻詩十六式,仄韻詩十二式表:註:仄起式,指首句第二字為仄聲; 平起式,指首句第二字為平聲。【五絕】五言絕句的省稱。指五言律絕。四句二韻或三韻。 平仄定格凡四式:(1)首句仄起不入平韻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格律詩第三講:格律詩的幾條通則——替、對、粘、韻
    我們在上一講講到漢字音節在律句中最小單位就是雙音節,二言詩。其實運用到平仄來說,就是平平、仄仄,這兩種連續同平、仄在律詩節奏感中是最小的單位,同時字的發音也最好在兩個相同的音調後發生轉變,由平變仄,或者由仄變平。應用到五言律句中,就會出現什麼現象呢?平平——仄仄——平。
  • 一文搞懂格律詩的押韻、平仄和對仗要求
    律詩的首句可押韻也可以不押韻,首句押韻與否一般與對仗有關,首聯不對仗,首句常押韻:首聯對仗,首句常不押韻。  2)押平聲韻。在律詩形成的過程中,不逐漸拋棄了仄聲韻,只押平聲韻,而且不分陰平陽平。  3)一韻到底,律詩是不能中途換韻的,一首律詩只能押一個韻。  4)不能使用同一個字押韻。
  • 孤平為何是格律詩的大忌?
    因為唐詩中有大量的「錦鯉翻波」,即「平平平仄仄」的變格「平平仄平仄」後三字也屬於他說的這種孤平,卻是普遍得不得了的格式。同時在其他很多情況下也會發生雙仄夾一平,如杜甫的「宋公舊池館,零落守陽阿」就是「仄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這個出句是「錦鯉翻波」之後的「首字不論」,原本應該是「平平平仄仄」。這種現象很多,很普遍,所以如今一般採用第二種說法,即王力版孤平。
  • 押仄韻的七絕也有固定的格式嗎
    老街遇到了一個挺奇怪的問題:七絕押仄韻有哪些格式?首先押仄韻的七絕也固定的格式嗎?..........前言我們常見的絕句根據字數有五絕、七絕之分,根據是否符合格律有古體和近體之分, 近體詩就是所謂的格律詩,要求押平聲韻。
  • 簡單明了一學就會的格律詩創作理論
    格律詩的韻有嚴格的韻部規定,一般用《平水韻》。格律詩所押的韻以平聲韻為多,也可押仄聲韻,但一首中,只能是要麼就押平聲韻,要麼就押仄聲韻,二者不能混押。格律詩規定了偶句一定要押韻,奇句除首句外,不押韻。每首詩的首句則可押可不押。一般說,五言絕句首句以不押韻為常。
  • 前溪詩論:格律詩就應該只押平聲韻​
    當然,古風並不完全排除律句。六朝以前沒有律句的概念,自然也就不會有意的避忌它。唐以後,詩人受律詩的影響,入律古風漸漸多了起來。三、格律詩押平聲韻是格律詩的通識格律詩有嚴格的格律要求,比如一韻到底、平仄分明,句間有「對」或「粘」,律詩頷、頸聯要求對仗,句式不能孤平、不能三平尾,儘量避開三仄尾等等,還有各種拗救方式的具體方法與要求。
  • 格律詩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具體是指什麼?
    現在用最簡單的平仄標註方法,一二聲平,三四聲仄,標註出這首詩的平仄關係: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要注意,在古時候有入聲字發音,這首詩中「白」、「日」、「入」、「欲」、「目」、「一」都是入聲字,所以都是標註仄音。看首句「仄仄平平仄」,這是四大基礎平仄格式中的「仄起仄收」格式。
  • 10分鐘了解一下 古人寫詩詞考慮平仄嗎?
    兩句詩的句式一樣,都是平平中仄平,這在格律詩中是失對,五律的第一句是押韻的平平中仄平,下句就應該是仄仄仄平平。例如:思君夜漸闌,載酒一相看。《冬夜載酒於鄉館尋崔使君善為》(隋末唐初·王績)如果下句是平平中仄平,那麼上句就要是仄仄中平仄,例如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裡徵。李白 《送友人》小結:四聲、平仄是南北朝時齊以後才出現的。
  • 對聯和律詩的平起平落,仄起仄收是怎麼回事?
    因為對聯是律詩的中二聯演變而來,所以我們搞清楚律詩中的規則,自然也就回答了對聯的相關問題。既然是律詩,那麼就是講究平仄格律的詩,當然是由律句組成的詩。仄起仄收與仄起平收律句自然就有自身的規則。律句的第一規則就是句子中的每一個字都要依照韻部劃分出平仄來,然後再將這些字的平仄依照兩兩相替的規則合理安排。符合平仄相替的句子,我們才能稱之為「律句」。
  • 七絕都是格律詩嗎?當然不是,七絕中也有不少古體詩
    仄起平收的《客中重九》(唐·司空圖): 楚老相逢淚滿衣,片名薄宦已知非。他鄉不似人間路,應共東流更不歸。 仄起仄收的《客洛酬劉駕》(唐·李頻): 浮世總應相送老,共君偏更遠行多。此回不似前回別,聽盡離歌逐棹歌。
  • 格律詩平仄韻表
    格律詩平仄韻表    這裡發一點古詩文知識,以饗文友。喜歡格律詩的朋友,可為引用。文無定式,格律體詩有其魅力,也有其束縛性。 (一)五絕平起首句押韻平平仄仄平(韻)仄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 (二)五絕平起首句不押韻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 (三)五絕仄起首句押韻  仄仄仄平平(韻)
  • 對聯仄起平收,平仄到底是韻律還是枷鎖?
    有朋友提問:對聯仄起平收,平仄到底是韻律還是枷鎖?並附帶闡敘如下:如:(左右對上下。高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