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提問:對聯仄起平收,平仄到底是韻律還是枷鎖?
並附帶闡敘如下:
如:(左右對上下。高對低。大小對老少。美對醜,好對壞。東對西。內對外。善對惡、等等,不計其數);南對北可以,而東對西卻不行?冬對夏可以,而春對秋卻不行?按照「平仄論」這些最佳的詞組都得棄置!現代對聯到底是按平仄韻律為主,還是選詞、意更佳?
以上主、次問題,歸根結底,還是平仄問題。
我們對對聯的規則有些深的了解,就會發現這些東西不是問題,產生這些疑惑並非是平仄格律本身有什麼問題,而是我們的水平不夠,領會不深,用得不活。
什麼是對聯?
對聯是一種聯語。聯語分為「對偶」,「對聯」,「對仗」。
漢賦以及後來的駢文中很多對偶,要求比較寬鬆,仄聲韻結尾也沒什麼問題。如蘇軾《前赤壁賦》中的「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不但仄聲收尾,上下句中還出現了重複字。這些都屬於文法中的對偶,用在賦,散文,議論文之中都可以,在對仗和對聯中都是不允許的。
初唐上官儀將對偶整理成格律詩中的對仗。「對仗」出現在律詩的頷聯和頸聯,也就是五律,七律的第三四句和五六句。由於太過嚴格,後來的律詩就只要求頸聯對仗了。但是這是一個最低要求,如果你寫古詩,第五六句不能嚴格對仗的話,就不能稱為律詩。
而律詩的對仗聯單獨拿出來,就是「對聯」了。
但是「對聯」和律詩中的對仗聯又有不同,因為律詩的頷聯、頸聯是為整首詩服務的,所以在詩意上該承接、該反轉都得按照文法來。而對聯單獨成聯,上下兩句就要把要表達的內容完整地表述,不能期待有別的補充,頂多也就是個四字橫批。所以對聯單獨出來之後,字數不再受限於五言、七言,可短到一兩字,也可長達數十字。
雖然字數上更靈活,平仄格式卻是必須遵守的。這是對聯出身的證明,也是一位真正創作對聯者必須學習而使用的。
而律詩中的對仗聯必然是仄起平收的。這就是第一個問題的回答。
仄聲收尾,其實就是告訴你話沒說完,等著聽下句。平聲悠揚結句,就是告訴你,話我說完了,自己領會去。這個和律詩頸聯是一樣的。
平仄是枷鎖嗎?
你要問平仄是韻律還是枷鎖?平仄是韻律調和的工具,自然是枷鎖。就好像我們寫字的橫平撇捺,都有自己的走向和法度,你守還是不守?你不守,人家不知道你寫的什麼,你要守,必然就限制了你自由的筆鋒來去。
為什麼我們不對其他規則抗拒,而獨獨認為平仄是「鐐銬」呢?
因為了解格律,在格律之上自由發揮的人少。而格律的學問並不像寫字、開車之類的規則一樣影響到我們的生活,很少有人願意費勁去學習這種看起來是「無用之學」的東西,特別是近現代詩歌在音律格式上的叛逆性給了這些人「只在乎感情,不在乎形式」的藉口。
至於朋友的問題闡敘中提到的「南對北」可以,「東對西」不行,這同樣是出於對格律形式的不通透。
我們知道一個律句,講究的是平仄交替,也就是雙音節平仄交替。即便是要求嚴格的格律詩,也會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講法。也就是說只要在「二四六」位置上平仄相對,「一三五」位置上字的平仄是可以靈活取用的。如果「東」在「一三五」位置,下聯就可以對「西」。如「錦帆東去沙侵苑,玉輦西來樹滿宮。」
搞清楚這基本的對聯規則,再在對聯遊戲中適當地放寬,以輕鬆娛樂為主。因為對聯雖然從律詩中來,但是更多地是運用在民間。
文字遊戲嘛,大的規則遵守了,小細節不必過於在意。
詩詞可以「言志」,依然被稱為「末技」。對聯,不過圖個喜慶、吉利、開心,不必太較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