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詩詞和對聯,絕對不能離開平仄韻律,是這樣嗎?

2020-12-22 梧桐樹邊羽

有朋友提問:格律詩詞和對聯,絕對不能離開平仄韻律,是這樣嗎?

有人說,平仄韻律是格律詩詞和對聯的基本規則,絕對不能忽視和否定,那種寫格律詩詞和對聯可以不用管平仄的說法是無知的表現;平仄過時了,為了意境可以不顧平仄韻律的說法都是不對的。對這個問題,你怎麼看?

以上是問題和問題補充。

這幾天雜事多,沒心情賞析詩和寫詩詞方面文章,就寫了個「平仄重不重要的」的問題,一個是儘量保持不斷更,二是這類文章不傷神,容易寫。結果沒想到看得人挺多,評的人也超多。甚至有人留言說我「不配」,原本是打算視而不見的,但是以前說過,凡是關注的基本上都會回復,所以如果是關注了來罵就不回復,會顯得有些食言。

想了四分之一分鐘,既然這位老兄很激動,連「領域」都寫成了「領悟」,那自然不能語言對抗,所以只好認慫,希望能夠平息他的怒火。

不過說句實話,平仄對於賞讀者來說,確實沒有任何意義。

對於創作格律詩詞和對聯的人來說,當然是有意義的。但是這種意義也就局限於形式,與創作內容無關。

所謂之形式和內容的衝突,其實完全不存在。

為什麼會衝突?你的古詩詞詞彙量不夠罷了。

那些嚷嚷著要砸碎鐐銬的人,顯然是不會了解戴著鐐銬舞蹈,在刀尖上遊刃有餘的快感的。

真正的文採高、思維高的人第一不在乎格律,第二並不會被格律限制。

為什麼大詩人古體詩寫得好,格律詩也寫得好,對聯還對得好,打油詩也出類拔萃?蘇東坡詩、詞、書法、散文哪個領域不是大家?

這是因為他們的思想境界和文學修養已經超出了一般人。

就好像我們平時聽水平高的人說話,怎麼講都有道理。而你卻要去糾結他話裡面的正反,是不是有些愚不可及?

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但是在高手眼中,無論什麼形式,都可以服務於自身內容。

在你看來是鐐銬,在他看來是手鐲。

文字禁錮不了人,思想才會禁錮人。

那些號稱被文字格律給限制了的詩人,你讓他寫自由體,也未必有所成就。那些具有詩人意識的作者,只要學會格律,在規則之下同樣可以碾壓他人。

內容重於形式,但是你得有內容。意境高于格律,首先你得有意境。

以上這些話是放之四海皆準的,當然可以用來回答今天這個問題。

格律詩詞和對聯,絕對不能離開平仄韻律,是這樣嗎?

這當然是對的。因為離開平仄格律,就沒有格律詩詞。格律詩詞的定義,就是遵守平仄格律的詩歌。這是一個定義,改變定義意味著這種劃分就不再存在,格律詩詞這個類目也就不再存在。

就好像我們說男人,那你得有那玩意才能定義,否則的話就不是男人——這種粗俗的比喻應該比較好懂。這個問題其實就是,男人是不是絕對不能離開那玩兒意,是這樣嗎?

你說是不是這樣。

有人會抬槓,那性別模糊者呢?性別模糊只是精神領域的問題,就好像詩歌的內容風格問題,也就好像詞牌中婉約、豪放之爭,這與是否格律體沒有任何關係。生下來的時候,護士在你的出生證裡填上「男」、「女」只是以兩腿之間來直觀判斷,不會管你以後的性取向。

有那玩意的,我們定義為男人。

遵守平仄格律的詩歌,我們定義為格律詩詞。

所以這話當然是對的。

那麼對聯呢?

對聯的歷史、出處我們單獨寫文章討論過,實際上是出自格律詩的中二聯,然後慢慢演化出不同形式。也就是說對聯一出生就自帶了平仄對應的基因——這傢伙一生下來就是個男的,但是在演變過程中,出現的長聯和各種變化,其實原本也是需要遵守平仄的,但是因為太常用,很多朋友寫得對聯不遵守,也堂而皇之地掛在門上——男人隨著成長,發生了性別模糊。

我們能怎麼辦呢?

只要他自己喜歡,你不隨他。人的創作和每個人的自由意志有關,有些人寫一個字也自稱為詩,我們總不能因為這個原因打死他吧?只有愚昧的黑暗時代才會把性別認知模糊當作一種病來治理,我們現在早就不是這個時代了。他們就算是男體女心,或者女體男心,在現在這個時代都是寬容的、承認的。

所以對聯和格律詩在原則上都是必須遵守平仄格律的,不遵守其實就不是這個東西了。但是很多人偏偏要說自己不守平仄的東西是格律詩,我們又能怎麼辦呢?

年輕的時候還講一講,勸一勸,到最後不都是心灰意冷,隨他去了?

至於補充問題中的兩個問題:

有人說,平仄韻律是格律詩詞和對聯的基本規則,絕對不能忽視和否定,那種寫格律詩詞和對聯可以不用管平仄的說法是無知的表現;

其實這個不能算普通意義上的「無知」,因為詩詞平仄格律知識並非生活日常需要,不知道沒什麼大不了的。但是對於想要學習近體詩詞創作的朋友來說,這當然是缺乏基礎知識的表現,需要認真、謙遜的學習,而不是急於發表不合格的作品。

所以,無知與否,關鍵在於你是否真心想進入格律詩詞的門檻。

說到底,還是個定義問題,你將自己定義為格律詩人,卻不懂平仄,那就是無知。你不把自己定義為格律詩人,那就無所謂「無知」了——因為這不是你需要了解的知識。

平仄過時了,為了意境可以不顧平仄韻律的說法都是不對的。對這個問題,你怎麼看?

平仄形成的格律只是區分近體詩的定義。只有格律詩詞過時,平仄就過時了。只要還有人想寫、想學格律詩詞,平仄就不會過時。

說來說去,還是受眾的問題。

為了意境可以不顧平仄韻律的說法也沒問題,但是你這樣寫出來的作品就不是格律詩,那和平仄格律還有什麼關係?

一個男人,成長為女人心理,為了滿足女人心理,直接把那玩意兒切了,這是不是劃分男女的標準過時了?

當然不是。你當然可以為了變成女人去勢,但你就在性別上不再屬於男人範疇,都不是男人了,還討論什麼男體女心的問題?

你可以為了意境不顧平仄格律,那你在形式上就已經不是格律詩詞,都不是格律詩詞了,還討論什麼「為了意境不顧平仄」?

這個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相關焦點

  • 對聯仄起平收,平仄到底是韻律還是枷鎖?
    現代對聯到底是按平仄韻律為主,還是選詞、意更佳?以上主、次問題,歸根結底,還是平仄問題。我們對對聯的規則有些深的了解,就會發現這些東西不是問題,產生這些疑惑並非是平仄格律本身有什麼問題,而是我們的水平不夠,領會不深,用得不活。什麼是對聯?對聯是一種聯語。聯語分為「對偶」,「對聯」,「對仗」。
  • 對聯的平仄格律和對仗
    (五)平仄相諧:即指上下聯中,平聲對仄聲,仄聲對平聲,具體要求將在後面章節單獨講。(六)內容相關:即上下聯所表述的內容或表達的意思要相關聯,如同螺絲和螺帽,要相互吻合。一,先結合第四點「節奏相應」和第五點「平仄相諧」,來講講對聯的平仄和格律。
  • 當代古典詩詞,平仄格律該取消嗎?《中國詩詞大會》的創新是亂來
    古典詩詞的合法性與優先性,就建構在平仄格律的基地之上,平仄格律是舊詩最根本的形式依託,也是傳統詩詞精髓和特徵的體現。取消平仄格律,就是在徹底殲滅中國古典詩詞。中國詩中平仄格律,在擅長之人手中,不僅不是包袱,還是優越性的證據。也就是說,中國古典詩詞必有格律,舍平仄格律必無詩詞。很多人呼籲「舊體詩現代化」,其實不少就是在瞎搞。
  • 是否可以改革詩詞格律裡面的平仄和押韻要求?
    古人制定平仄交替的規律不是偶然拍腦門之舉,是幾百年間語言發展的結果,是規律的總結,是先進文化的代表。平仄最早是那些譯經的和尚們發現的。早期的佛典大部分佶屈聱牙,讀起來磕磕碰碰不友好,而有些則讀起來朗朗上口,在此過程中他們發現了平上去入四聲。於是,他們用這個指導佛典的翻譯,取得了巨大成功,後期翻譯的佛典則平暢許多。進而被文人利用,以周顒為代表,發現平仄交替對於詩文創作的意義。
  • 皛玊說詩詞:近體詩的格律與平仄,其實不難掌握
    而詩歌的平仄格律美,更能展現其獨特的魅力。古典君分享近體詩格律與平仄方面的一些心得體會,希望對初涉詩詞的朋友們能夠有所幫助。不足之處,歡迎留言互動。——皛玊題記詩人們探索著格律,又不以格律束縛。到了唐宋時期,詩體又分為兩類。一是繼承古風而寫的古體詩。它的特點是,句子、字數都不固定,形式自由,不甚講格律。二是嚴格講究格律形式的近體詩。唐宋詩歌四、六字已不多見,主要是五言、七言。五言、七言古體詩分別叫五古、七古(三、五、七字兼用者,亦稱七古)。
  • 夢梅軒詞話:填詞格律平仄問題
    平是此處應該用平聲字,仄是此處應該用仄聲字,中是通用,此處平仄字都可以使用。但是在制譜的時候有些人只顧悶頭照抄,不講究句式、韻律和平仄、上、去聲的關係,於是就形成了一整句全是「中」的句式。填寫的詞也就失去了韻律。查歷代名家詞作《沁園春》的起句都是兩兩平仄互用。
  • 楹聯詩詞知識 | 對聯的平仄
    在歷代詩詞聯作品中,有些字可以平仄 兩用,也應該記住。平仄兩用的字主要有:望、忘、看、過、聽、教、醒、 重、應、勝、思、漫、從、藍、禁、騎、論、華、吹、尚、操、夢、妨、 更、中、為、衣、殷、聞、冠、難、間、燕、扇、傳、旋、便、要、調、 燒、荷、那、頗、和、長、行、王、浪、傍、強、相、正、令、興、乘、 稱、離、不、任、佔、雍、施、治、供、疏…… (二)尾字平仄規則對聯屬格律文學,必須講究聲律,即講究聲調的規則、規律。
  • 為什麼有些人連起碼的平仄韻律都不懂,還敢出「對聯」讓人對?
    有的人連起碼的平仄韻律都不懂,還敢出「對聯」讓人對? 對聯的要求比格律詩的要求都嚴格,格律詩的首尾聯還可以不對仗。這是我們對自身傳統文化不重視,沒有普及對聯、格律知識的原因。 這是傳統文化日漸式微的原因,但是這也沒什麼大不了的,用不著痛心疾首。 因為在現在這個時代,不懂格律知識、不懂傳統文化、不懂對聯知識,是沒有關係的,照樣吃飯、照樣科研、照樣週遊世界。
  • 詭神詩話:對聯平仄該如何判斷?特別有趣的對聯平仄能否放寬?
    小詭:經常看到有人說一副對聯平仄不符,什麼叫平仄?大詭:平仄是漢字聲調的一種分類,古代漢語和當代部分漢語方言有四種聲調,稱為平、上、去、入,除了平聲,其餘都歸入仄聲。小詭:那普通話呢?大詭:普通話取消了入聲發音,只有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分別對應一二三四聲,可以簡單認為一二聲是平聲,三四聲是仄聲,但在古詩詞和對聯創作時,多不用普通話作為判斷平仄的依據。小詭:那該用什麼判斷?
  • 【詩詞學堂】對聯中的平仄格式
    《對聯格律·對聯譜》(之五)
  • 不懂詩詞格律,能寫詩詞嗎?
    不懂詩詞格律,能寫詩詞嗎?當然可以。格律是個什麼東西?「格」指格式,「律」指音律,「格律」是指在漢字音韻學發展到較高層次的時候,唐人為了避免大家寫詩的時候出現語病、音病而開發出來的一套平仄格式和規則。
  • 古人寫詩詞考慮平仄嗎?
    這個要看什麼時候的古人。平仄韻腳都屬於聲韻學,我們大致搞清楚聲韻學的發展,就知道從什麼時候平仄格律成型,並以此規範出格律詩的創作,進而成為詩詞通順的一個衡量標準。 聲韻學的起源很早,但並非從《詩經》開始,那個時候的創作大多是隨心所欲,只需要吟唱最終落到韻上,對詩句內的字詞使用並沒有要求,通順表意即可。這個也就是古體詩的標準。
  • 韻律和詩意,到底哪個更重要(附佛家偈子平仄調整)?
    韻律和詩意,到底哪個重要?這種問題討論過無數次了。韻律是一些句子能稱之為詩歌的基本規則,我們就算不說平仄格律,寫古體詩,也必須要保證節奏感和押韻——也就是韻律,這種作品才能稱之為詩歌。你拿著沒有韻律的一些句子來問:作品不合韻律行不行?
  • 詩詞知識丨《詩詞格律》:第一章(3)平仄
    第一章    關於詩詞格律的一些概念 【第三節 平仄】平仄是詩詞格律的一個術語:詩人們把四聲分為平仄兩大類,平就是平聲,仄就是上去入三聲。仄,按字義解釋,就是不平的意思。憑甚麼來分平仄兩大類呢?因為平聲是沒有升降的,較長的,而其它三聲是有升降的(入聲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較短的,這樣,它們就形成了兩大類型。
  • 不講平仄就不叫格律詩詞:細嚼慢咽學詩詞(一)
    平仄 所謂格律,就是寫詩詞的規律和規矩。格律詩詞講平仄,是格律詩詞的特點之一。不講平仄就不叫格律詩詞了。古風不講平仄,騷體詩不講平仄,漢樂府也不講平仄,現代新詩也不講平仄。但是,由于格律詩詞講平仄,它的音樂性就是其它不講平仄的詩所不具備的。當然,也不否定其它詩體也有其內在的音樂性。既然我們要學習格律詩詞,那就必須掌握平仄及其規律。
  • 近體詩的韻律平仄
    卻無意中發現,原來在臺灣,簡單的詩詞韻律平仄在國中孩子的國語課程裡。曾經自嘲,自己是理科生,不懂平仄,卻不知道自己原來連國中的水平都不及,不禁汗顏。臺灣的國中,就是我們國內的初中。我不知道現在的初中、高中課本裡,是否有詩詞韻律的內容,反正我們那時候是沒有的。任何一門學問,一個行業,甚至任何一件事情,都是有門檻的。
  • 十分鐘搞定詩詞格律
    詩詞,很多人都喜歡寫上幾筆,博客上、微博上就有不少。然後,真正懂得詩詞格律的人卻很少,多數人只是字數對了,其他的,如平仄押韻等,一概不對。很多人也不願看書,或者看了半天也不明所以,覺得書上講得太複雜。那麼,這裡是一個以前的講座,現稍加整理重發,目的在於針對零起點人群,以最簡明的方法,教會大家詩詞寫作的基本格律。
  • 十分鐘搞定詩詞的格律
    然後,真正懂得詩詞格律的人卻很少,多數人只是字數對了,其他的,如平仄押韻等,一概不對。很多人也不願看書,或者看了半天也不明所以,覺得書上講得太複雜。那麼,這裡是一個以前的講座,現稍加整理重發,目的在於針對零起點人群,以最簡明的方法,教會大家詩詞寫作的基本格律。詩詞的格律看似很難,實際上很簡單,只要堅持把這篇文章看完,不出十分鐘你就能搞定它,哪怕你以前沒有任何基礎。
  • 格律詩第十一講:排律、對聯和詩詞意境的盤活提高
    正因為排律的不普及性,所以前面也就詳細講解了五絕、七絕、五律、七律的平仄規則和創作文法。排律知識我們學習後,也可以進行創作,規則其實差不多,只是更難。因為更難,所以精品更少,如今創作的人也不多,這樣就進入一個不好的循環,直到最後我們提起格律詩甚至不提排律也問題不大。
  • 網絡詩詞格律檢測大調查
    有很多網站提供詩詞格律的檢測,我為什麼還要去背誦這些規則?是的,有很多的網站提供這項服務,甚至於在手機端都有這樣的軟體存在。大可以在網絡上搜索「格律檢測」就可以「很輕鬆」的識別平仄以及格律是否出現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