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鐘搞定詩詞的格律

2021-02-19 人生美文欣賞

詩詞,很多人都喜歡寫上幾筆,博客上、微博上就有不少。然後,真正懂得詩詞格律的人卻很少,多數人只是字數對了,其他的,如平仄押韻等,一概不對。很多人也不願看書,或者看了半天也不明所以,覺得書上講得太複雜。那麼,這裡是一個以前的講座,現稍加整理重發,目的在於針對零起點人群,以最簡明的方法,教會大家詩詞寫作的基本格律。詩詞的格律看似很難,實際上很簡單,只要堅持把這篇文章看完,不出十分鐘你就能搞定它,哪怕你以前沒有任何基礎。

一、平仄:從成語開始

什麼是平仄?我們都學過漢語拼音,這個貌似小學一年級就學的。漢語拼音有四聲:第一聲陰平、第二聲陽平、第三聲上聲、第四聲去聲。那麼,粗略地說,「平」就是第一聲(陰平)和第二聲(陽平),「仄」就是第三聲(上聲)和第四聲(去聲)。也就是說,將四聲簡化為平仄兩聲。為什麼說這只是個粗略地劃分呢,後面我們會說到,實際上詩詞裡每個字的平仄,不是按現代漢語的陰陽上去四聲來劃分平仄的,而是按一種特殊的韻書叫平水韻的來劃分四聲,劃分的方法與現代漢語有一些區別。這個我們可以先不管它,我們現在先按現代的四聲來吧。

現在我們先來看成語。曾經在某大學的一次講座中,要求在場的學生隨口說出一個四個字的成語,也就是最先想到哪個成語就說哪個。學生說了很多,比如虎背熊腰、赤膽忠心、一馬平川、疾風勁草、井井有條、峰迴路轉等等。這些成語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是什麼呢?我們來看它的第二個字和第四個字,就會發現,第二個字和第四個字的平仄是相反的:虎背(仄)熊腰(平)、赤膽(仄)忠心(平)、一馬(仄)平川(平)、疾風(平)勁草(仄)、井井(仄)有條(平)、峰迴(平)路轉(仄)。當時學生報上來20多個成語,除了兩個不符合這個規律之外,其他的都符合。這說明什麼問題呢?說明大多數成語符合這麼一條規律:二四分明,也就是第二和第四字的平仄是相反的。我們如果翻開一本成語詞典,就會發現,大多數成語符合「二四分明」這一規律,比例有多高我未做過統計,但憑感覺來說,應該有70%到80%,而那天學生報出來的比例要更高些,當時有20多個學生報了成語,只有兩個人的不符合這一規律,符合的比例在90%以上。這說明了如下幾個問題:

一、說明漢語存在一種平仄交替的聲律。因為如果不存在這種聲律,純粹按概率的話,這種「二四分明」的現象不可能有這麼高的比例。

二、說明有這種平仄交替規律的成語更容易被人記憶。因為如果純粹按概率的話,學生報出的成語,符合「二四分明」的應該與成語詞典裡的一致,就是70%到80%,而現在達到了90%以上。說明有這種規律的成語更抑揚頓挫、琅琅上口,容易讓大家脫口而出。

我們知道,成語大都產生於唐以前,早至商周時期,這說明,漢語的聲律是一個客觀的存在,不是人為硬性規定或編造出這麼一個東西。這種平仄交替的聲律,就如舞步的鼓點,既有規律,又抑揚頓挫的富於變化,能達到悅耳美聽的效果。因此說漢語是形與音諧美的文字,漢語格律詩是形、音、意三者一體的完美結晶。雖然四聲和平仄是早已潛伏於漢語中的規律,但直到南朝,周顒、沈約等人才明確提出四聲的概念,沈約並把這一概念應用到做詩中,提出了「四聲八病」說。「四聲八病說」可以說是近體詩格律的前身。近體詩的格律,是在唐代成熟的。或者換句話說,近體詩(也叫格律詩)是在唐代形成的。

我們會聽到,格律詩有幾個名稱:近體詩、今體詩、舊體詩。近體詩、今體詩這兩個名稱,是唐朝人命名的,因為格律詩產生於唐朝,相對於更早的古體詩而言,唐朝人就把格律詩叫近體詩,也有叫今體詩的。舊體詩這個名稱,是五四運動以後,搞新文化運動的那幫人命名的,因為這時候又產生了一種新的詩歌體裁,就是白話詩,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謂的「新詩」。因為有了「新詩」,所以原來的詩就被稱為「舊詩」、「舊體詩」。但也有一些人對「舊體詩」這個名稱很不滿,認為隱含著「過時」的貶意。再順便說一句,一些寫新詩的人,對中國的傳統詩歌一概稱之為古體,這是不對的。古體和近體是兩種不同的詩歌體裁。

二、格律詩的格律

我們今天寫格律詩,不必再考慮「四聲八病」,只要符合格律就行了。下面就來講講格律詩的格律。

既然四個字有平仄交替、「二四分明」的規律,那麼六個字呢?八個字呢?我們自然會想到,這種規律是不是可以延伸呢?事實上確實是可以延伸的。我們知道,常見的格律詩有兩種,一種是五字一句的,四句的叫五絕(五言絕句的簡稱),八句的叫五律(五言律詩的簡稱);一種是七字一句的,四句的叫七絕(七言絕句的簡稱),八句的叫七律(七言律詩的簡稱)。那麼,有沒有六字一句的,或八字的一句的,或更多字一句的格律詩呢?理論上是可以有的,但極少見。六字一句的前人作品有少量,八字一句的則幾乎沒有,或者只見於某些遊戲詩中。

我們先來看一首著名的五絕:

紅豆(仄)生南(平)國

春來(平)發幾(仄)枝

願君(平)多採(仄)擷

此物(仄)最相(平)思

我們注意它每句的第二、四個字,會發現,和成語一樣,它的第二、四個字的平仄是相反的。我們再來注意它的第一、二句以及第三、四句的偶數位置上的字,會發現,平仄也是相反的。如第一句第二字為仄聲字「豆」,那麼第二句第二字就相反了,是平聲字「來」。我們在這裡提出一個「聯」的概念,所謂「聯」,就是詩的每兩句構成一聯。比如這首詩,就是由兩聯組成,第一、二句構成一聯,第三、四句又構成一聯;每一「聯」的頭一句叫出句,後一句叫對句。這裡的「聯」與對聯有相同也有不同。不同的是,不一定非得對仗,相同的是,偶數位置上的字,平仄必須相反。比如第一句豆(仄)南(平),第二句來(平)幾(仄)。這種一聯中兩句的偶數位置平仄相反的關係,有一個專有名詞來形容,叫「相對」,也就是說,一聯中出句和對句必須是「相對」的。我們再來看兩聯之間的關係。比如這首詩的第一聯和第二聯,大家看出什麼道道來沒有?嗯,有一個規律,就是第二聯的平仄與第一聯相反。

第一聯是:豆(仄)南(平)

來(平)幾(仄)

第二聯是:君(平)採(仄)

物(仄)相(平)

因為第二聯的平仄與第一聯相反,那麼,也就是說,第二聯的出句(即前一句)與第一聯的對句(即後一句)的平仄相同。對這首詩來說,也就是第三句與第二句的平仄相同。這種關係,也有一個專有名詞,叫「相粘」。

我們可以總結出這樣一個規律:格律詩的第二句與第一句相對;第三句與第二句相粘;第四句與第三句相對;第五句與第四句相粘;第六句與第五句相對;第七句與第六句相粘;第八句與第七句相對……這個規律理論上可以無限延伸下去。

看完這首五絕,我們再來看一首七絕: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講了前面的五絕,七絕應該就是順延的事。我們知道五絕是「二四分明」,那麼七絕就是「二四六分明」了。事實正是如此。

月落(仄)烏啼(平)霜滿(仄)天

江楓(平)漁火(仄)對愁(平)眠

姑蘇(平)城外(仄)寒山(平)寺

夜半(仄)鐘聲(平)到客(仄)船

我們可以看出:

一、偶數位置上的字,都是平仄交替的。

二、符合粘對規律。即第二句與第一句相對,第三句與第二句相粘,第四句與第三句相對。

學格律詩,只要弄懂七律即可,其餘可依次類推。

七言律詩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之說,因一句共七個字,第七個字或押韻或不押韻,押韻為平,不押韻為仄。第一、三、五字可不用管,即可平可仄;第二、四、六字要求較嚴,平仄分明。其中有規律可供掌握。

茲以魯迅一首七律為例看其規律:

運交華蓋欲何求,仄平平仄仄平平

未敢翻身已碰頭。仄仄平平仄仄平

破帽遮顏過鬧市,仄仄平平平仄仄

漏船載酒泛中流。仄平仄仄仄平平

橫眉冷對千夫指,平平仄仄平平仄

俯首甘為孺子牛。仄仄平平仄仄平

躲進小樓成一統,仄仄仄平平仄仄

管他冬夏與春秋。仄平平仄仄平平

(其中「過」可平可仄,「一」為入聲,屬仄)

兩句為一聯,首聯中第一句可押韻,也可不押韻;如果第一句押韻,則為平;第二句必須押韻,平;之後是隔句押韻。押韻字為平,不押韻為仄。

去掉可平可仄的第一、三、五字,和平仄已定的第七字,剩下的第二、四、六字平仄如下:

平仄平

仄平仄

仄平仄

平仄平

平仄平

仄平仄

仄平仄

平仄平

這樣一看,平仄的規律就很明顯了:

第一個特點是每句中總是兩平夾一仄或兩仄夾一平,這叫相間;

第二個特點是每聯總是平仄相對,上聯是平仄平,下聯必為仄平仄;或上聯為仄平仄,下聯必為平仄平。這叫相對。

第三個特點是聯與聯之間平仄相同,這叫相粘。

如果你打算寫首七律,決定第一句押韻,只要首句第二字的平仄定了,那麼整首詩的平仄便可依次類推。

當然,所謂一三五不論,也不是絕對不論,要避免「孤平」(一句中只有一字為平)、三連平、三連仄(每句後三字全平或全仄)等詩病。當然,對於當代人來說,只要大體上掌握一下格律就可以了,有了好句子,出律也是可以的。偶爾一句出律可以,但每句都不合格律,只能說明作者對格律一竅不通。

七律弄懂了,五律就容易了。將七律的頭兩字去掉,便是五律的格律。

七律的前四句和後四句,便是七絕的格律;五律的前四句和後四句,便是五絕的格律。

對仗

對仗可以體現漢語獨特的語言魅力,對聯就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七律、五律一般要求中間兩聯是對仗句。

上下兩句的對仗,要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數量詞對數量詞代詞對代詞,虛詞對虛詞……

嚴格說來,要求天文對天文,地理對地理,數目對數目,方位對方位,顏色對顏色,時令對時令,器物對器物,人事對人事,生物對生物,人名(地名)對人名(地名)……

對仗的學問較深,有工對、流水對、別義相對、本句自對、隔句相對等等。對仗的水平,代表了詩人運用語言文字的水平。

三、說用韻

唐人所用的韻書為隋陸法言所寫的《切韻》,這也是以後一切韻書的鼻祖。金人王文鬱編的《平水韻》,不僅反應了唐人的用韻準則,也成了後世詩人的用韻規範。

《平水韻》分上平聲、下平聲兩部分:

上平聲為:一東、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魚、七虞、八齊、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刪

下平聲為:一先、二蕭、三餚、四豪、五歌、六麻、七陽、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鹽、十五鹹

可見,平水韻與現代漢語音韻大為不同,今天「東」、「冬」是押韻的,但寫格律詩就不能通押;「來」、「回」在今天是不押韻的,但在平水韻裡屬同一韻部。我上初中的時候,學習課本上的《石壕吏》,開頭四句為:「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語文老師告訴我們說:「課本上印錯了,應該是『老婦出看門』,這樣才押韻。」其實在平水韻裡,「村」、「人」、「看」同屬「十三元」,在一個韻部。在平水韻裡,最麻煩的就是「十三元」和「十灰」,好多現在看來不押韻的字,卻在同一韻部,這可能是古今發音的不同所致。

四、說填詞

詞,初名曲、曲子、曲子詞。還被稱作詩餘、長短句。作詞就是按照曲譜填上歌詞。曲譜叫做「詞調」或「詞牌」,但詞牌的樂譜基本上已經失傳,宋代以後的文人們填詞,只不過藉助於詞牌的形式罷了。

前人按各詞調的字數多少分別稱之為「小令」、「中調」或「長調」。大部分詞調分成兩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別稱為「雙調」「三疊」「四疊」。每段叫「片」或「闋」。「片」即「遍」,指樂曲奏過一遍;「闋」原是樂終的意思。

其實填詞難於賦詩,詞的平仄要求比格律詩更嚴,有的詞牌,每一個字的平仄都有定式,不得亂填。很少有人能記住各種詞牌的格律,只能按照詞牌的平仄、字句格式填寫。詞的句式,以四言、五言、七言較為常見,其平仄也有規律可循,五言、七言的平仄,一如近體五言、七言的平仄格式;四言多見「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二種格式。詞韻則比格律詩寬泛得多,如平水韻中的十四寒、十五刪、一先,可通押。《白香詞譜》、《詞林正韻》等資料可供參考。

訂閱方法:

1>點擊右上角->點擊查看官方帳號->點擊關注

2>搜索公眾帳號:人生美文欣賞

3>或輸入微信號:renshengmeiwen

相關焦點

  • 十分鐘搞定詩詞格律
    詩詞,很多人都喜歡寫上幾筆,博客上、微博上就有不少。然後,真正懂得詩詞格律的人卻很少,多數人只是字數對了,其他的,如平仄押韻等,一概不對。很多人也不願看書,或者看了半天也不明所以,覺得書上講得太複雜。那麼,這裡是一個以前的講座,現稍加整理重發,目的在於針對零起點人群,以最簡明的方法,教會大家詩詞寫作的基本格律。
  • 不懂詩詞格律,能寫詩詞嗎?
    不懂詩詞格律,能寫詩詞嗎?當然可以。格律是個什麼東西?「格」指格式,「律」指音律,「格律」是指在漢字音韻學發展到較高層次的時候,唐人為了避免大家寫詩的時候出現語病、音病而開發出來的一套平仄格式和規則。
  • 新聞與格律詩詞
    黃溫侯  新聞學與格律詩詞,是屬於兩個不同範疇的。新聞學是人們研究人類社會客觀存在的新聞現象,在社會生活中進行新聞訊息傳遞、輿論宣傳和文化傳播的學科;而格律詩詞是屬於文學範疇,是古典文學中一種文學體裁。
  • 詩詞格律零基礎,怎麼自學?
    有朋友問:詩詞格律零基礎怎麼自學?這個問題有兩個重點,都不是在詩詞格律上。
  • 網絡詩詞格律檢測大調查
    大可以在網絡上搜索「格律檢測」就可以「很輕鬆」的識別平仄以及格律是否出現了問題。首先我拿出了一首在《如何描寫眉清目秀的姑娘》裡面的詩來進行檢測那麼網站檢測情況是是什麼樣子的呢?是否可以代替詩詞格律的學習?
  • 詩詞微刊_藍水河詩詞大會:談詩詞格律同題詩
    藍水河詩詞大會:談詩詞格律同題詩發起:藍水河主題:就詩詞格律寬嚴之主張,以詩詞的形式表達個人觀點詩詞看意境,立意勝雕龍。文章千古事,難得巧與工。格律寬或嚴,完全資我用。16錯愛談詩詞格律唐宋詩詞韻古風,文壇騷客樂其中。傳承國粹需光大,格律遵循論正宗。
  • 詩詞格律簡便入門(一)
    導讀:本文的目的,是為想要學習詩詞格律的人,提供一條準確而又簡捷快速的途徑。詩詞是中華文化中的一塊絢麗的瑰寶。
  • 學習吟誦之詩詞格律
    學習吟誦之詩詞格律之前的課程裡,講到了吟誦的讀書規律和基本知識點,準備工作做完了,現在可以帶領大家接觸詩詞格律了。我將用接下來三篇文章的內容,給大家介紹詩詞格律。格律是一個專有的名詞,它是指唐朝以後出現的一種詩的形式結構的一個固定模式。它正式出現在武則天時期。
  • 詩詞格律的原因分析
    詩詞格律的原因分析上一篇文章講到了詩詞格律,武則天時期出現了格律,但是格律不是法律,不靠國家強制性推行,而是很自然的國家所有的讀書人都遵守了這套章程。從唐到清、到近現代,如果寫格律詩,就要守格律。為什麼要發明這麼一套東西要大家來遵守呢?
  • 倡格律詩詞 傳承音韻美
    為業格律者楷式  基於「大廈傾」的呼籲,本報記者追訪了受其讚譽「是亦可為業格律者之楷式也」的《此身未忍負流光││默緣堂二十年吟草》詩詞集作者周奉真。  談到格律與古體詩的傳承,他說:「今年六月去香港辦非遺展,在香港中央圖書館參觀並與館長交流後發現,香港對文化的傳承十分重視,尤其是傳統文化。非遺通過手工傳承,典籍通過出版傳承,而詩也同樣面臨傳承的問題。」
  • 三天學會詩詞格律,詩詞愛好者必讀
    對一個幾乎不懂格律、智商在90以上的人來說。詩詞格律有三天時間就足夠了。這個三日通蓋源於此。因此。這裡所寫的可能會在今後的某一天作一些修改。以便更切合一點實際。2、我的三天的概念。實際上準確地說應該是三個課時。但是我相信一個人一天中如果全部都沉浸在平平仄仄中。對大腦是會有損傷的。我可不想看到有人因此而變得神經兮兮。所以我覺得每天上一節課。然後自己再花點適當的時間去消化一下。
  • 陝西省詩詞學會2020年格律詩詞培訓班(中級班)招生簡章
    陝西省詩詞學會2020年格律詩詞培訓班(中級班)招生簡章 為了進一步弘揚中華傳統詩詞文化、更廣泛地普及詩詞知識,切實提高廣大詩詞愛好者的詩詞創作水平,應詩友們要求,經學會同意,陝西省詩詞學會學術部培訓中心自2020年起,持續舉辦格律詩詞培訓班。
  • 當代古典詩詞,平仄格律該取消嗎?《中國詩詞大會》的創新是亂來
    古典詩詞的合法性與優先性,就建構在平仄格律的基地之上,平仄格律是舊詩最根本的形式依託,也是傳統詩詞精髓和特徵的體現。取消平仄格律,就是在徹底殲滅中國古典詩詞。中國詩中平仄格律,在擅長之人手中,不僅不是包袱,還是優越性的證據。也就是說,中國古典詩詞必有格律,舍平仄格律必無詩詞。很多人呼籲「舊體詩現代化」,其實不少就是在瞎搞。
  • 詩詞格律基礎知識簡述——冷子瑜
    詩詞格律基礎知識簡述冷子瑜在我的詩詞學習過程中,一直認為格律是最容易學的東西,然而經常看到網絡上的很多文章
  • 格律詩詞入門知識講座
    格律詩詞入門知識講座(之一) 秦敬國 該視頻是清華大學 東南大學的教授,也是著名的詩詞大師王步高先生就韻及韻書的由來所講的公開課。內容充實易懂,對《平水韻》的前世今生,尤其是為什麼格律詩至今還普遍都用《平水韻》,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解答。看過的就會很清楚了,沒看到的請務必聽一聽,看一看。在這裡不再贅述。 對有些韻部裡為什麼會有不同韻腹、韻尾(geng這個拼音裡,eng是韻母,en是韻腹,g是韻尾。
  • 不懂詩詞格律韻字就不要寫詩詞,這種觀點對不對的文化誦讀
    不懂詩詞格律呢,也可以寫詩啊,只是不入流的詩啊。有很多朋友寫的詩,無論是用哪種平仄格律衡量都不合格。那麼為什麼不懂詩詞格律?還有激情去寫詩呢?這就要追逆到中華民族的詩源。在古老的中華民族中,雖然有很多人不會寫詩,但是他們十分喜愛詩歌,詩詞。
  • 格律詩詞和對聯,絕對不能離開平仄韻律,是這樣嗎?
    有朋友提問:格律詩詞和對聯,絕對不能離開平仄韻律,是這樣嗎?有人說,平仄韻律是格律詩詞和對聯的基本規則,絕對不能忽視和否定,那種寫格律詩詞和對聯可以不用管平仄的說法是無知的表現;平仄過時了,為了意境可以不顧平仄韻律的說法都是不對的。對這個問題,你怎麼看?
  • 王力《詩詞格律》(1)
    目錄目錄第一章 關於詩詞格律的一些概念 第一節 韻 第二節 四聲 第三節 平仄 第四節 對仗第二章 詩律 第一節 詩的種類 第二節 律詩的韻 第三節 律詩的平仄 第四節 律詩的對仗 第五節 絕句 第六節 古體詩第三章   詞律 第一節 詞的種類
  • 「百家爭鳴」艾曉東,淺談當代詩人與格律詩詞
    當代詩人與格律詩詞作者:艾曉東傳統詩詞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律詩,是近體詩的一種,起源於南朝齊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仗的新體詩,至初唐沈佺期、宋之問等進一步發展定型,近體詩盛行於唐宋時期。當代詩人為什麼作不好格律詩詞?
  • 適合手機行動裝置訪問的網頁版詩詞格律檢查工具
    國內古典詩詞專業網站-詩詞家園網(www.shicijiayuan.com)繼成功發布網頁版的在線填詞、在線格律檢查、在線格律匹配、在線詩詞博客等詩詞工具後,又為手機、平板等行動裝置用戶推出了輕量級的網頁版在線詩詞格律檢查工具,此精簡版詩詞格律工具採用純文本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