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詩人與格律詩詞
作者:艾曉東
傳統詩詞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律詩,是近體詩的一種,起源於南朝齊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仗的新體詩,至初唐沈佺期、宋之問等進一步發展定型,近體詩盛行於唐宋時期。
當代詩人為什麼作不好格律詩詞?筆者的幾點淺見薄識,請大家指正:
一、教育導向的問題
歷代科舉考試均以文為主(武科除外),試題一般為「帖經(經典詩文填充題)、墨義(經典詩文問答與解折題)和詩賦(現場作詩賦文章)」三大類。詩賦是唐代科舉考試中的最重要考試項目。清代以前的1000多年,科舉考試中的詩詞考試是國家層面的導向。幾千年的中國詩詞繁榮,得益於正確詩詞教育導向。
二、中華傳統詩詞的傳承出現了斷層
新中國成立以前的半個世紀,我國處於半封建半殖民地狀態,教育也處於混亂階段,中華詩詞的傳承出現了斷層,當然也還有像梁啓超、康有為、魯迅、毛澤東、錢忠書等跨世紀文人仍然堅持寫傳統詩詞,但僅僅是個人愛好,「杯水車薪」而以。上世紀20年代初期,以郭沫若為代表的現代詩潮,徹底衝毀了古典詩詞的「杯水車薪」。
三、詩詞的傳承風氣不足
毛主席的古典詩詞造詣,不輸李白、杜甫、蘇東坡,世人有目共睹。一首《沁園春-雪》把中國的古典詩詞推向了藝術的巔峰。
然而,解放初期,一窮二白,建設國家,保衛國家,乃是時代主題,傳統詩詞的傳承並沒有提到國家教育層面。中小學教材雖然有古典詩詞,但並無詩詞創作方法,考試有作文,但無作詩。高考的指揮棒從未指向傳統詩詞的創作。
當今網絡上評出的中國當代十大詩人,清一色是現代詩人,沒有一個傳統詩詞的創作者入列,對有極高古典詩詞造詣的《沁園春-雪》也視而不見,令人匪夷所思,我也是醉了。
國內最權威的《詩刊》,以前並沒有傳統詩詞的一席之地,近年才留出了一個角落。正在進行的、名頭最大的「中國詩詞大會」評委也只有個別會打油詩而以,參賽選手也只考「背詩」記憶能力,與「作詩」不沾邊。
三、作者沉浸在仿古的夢境中
現在的古典詩詞作者,一味仿古,模仿古代的生活環境、古代人的語氣,一味用典,無異於抄書,由此產生的作品多數是無病呻吟,無生命力。
詩詞藝術來源於生活,千古流傳的名詩名句,無一例外都是在當時的環境、語言條件下,觸景生情、有感而發產生的。現在有相當部「詩人」反對用現代的語音、語言入詩,迴避當代的生活狀態、時代背景和語言語音環境,利用想像思維穿越在唐宋時代,就不會有新時代的作品產生,沒有了新的血液注入,傳統詩詞的傳承則是一句空話。
四、當代詩壇流行教條主義
「四聲八病」是齊梁時期沈約等人的主張,是「古體詩」走向「近體詩」重要標誌。幾千年來,支持與反對者各執己見,褒貶不一。
我國第一部詩論專著《詩品》作者,詩詞大家鍾嶸(與沈約為同代人),堅決反對「四聲八病」的主張,鍾嶸認為「故使文多拘忌,傷其真美」,傷害了詩歌的真實美好。
《滄浪詩話》是宋代嚴羽所著,是一部中國古代最負盛名的系統性詩歌理論和詩歌美學專著,是歷代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一部詩話。嚴羽反對「四聲八病」之說:「作詩正不必拘此,弊法不足據也」。
明代文學家,「後七子」領袖王世貞,在《藝苑卮言》中說「沈休文(沈約)所載八病,如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紐、正紐,以上尾、鶴膝為最忌。…後四病尤無謂,不足道也。」
筆者贊同沈休文的「四聲」之說,因為這是近體詩要求格律的開始,具有開創性意義。
對於「八病」之說,筆者贊同王世貞只忌「上尾、鶴膝」,其他「六病」不足道也。
用現在的話講,就是格律詩詞遵循平仄交替135不論,246分明的規則,律詩講求對仗,押韻不同聲(音)即可,其他的「詩病」可根據詩詞意境需要,由作者自行取捨,不必上綱上線。
當前詩壇,有的「詩人」把歷朝歷代各詩家提出的「詩病」和「詩忌」,加以匯總,比起最初的「八病」多了幾十條,作為當代格律詩詞「評判標準」,在各種詩詞賽事和詩詞發表中,犯「病」者直接剔除,對初學者一棍子打死。詩詞經過這樣幾十道工序的工廠化、標準化加工後,就像高速公路邊的柵欄,整整齊齊,看起來毫無毛病,完美無缺,其實已經失去詩的味道,不是詩詞了。就像現在的豬肉和蔬菜,看可養眼,食則無味。
綜上所述,請問各位大師,現代人還能寫好格律詩詞嗎?歡迎投票。
單選|支持曉東觀點,反對曉東觀點,皆歡迎您投票,更希您望留言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