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問:詩詞格律零基礎怎麼自學?
這個問題有兩個重點,都不是在詩詞格律上。
一是零基礎,二是自學。
什麼是零基礎?詩詞是韻文。
韻文二字,一是「韻」,二是「文」。其中的「文」要求有點文學水準的創作者才能勝任,是為「文採」,「文人」;而其中的「韻」則只要會說話、會唱歌、能語言交流的人就可以押韻——比如順口溜,打油詩,雖然文化層次可以不高,但同樣得到大眾喜愛,廣泛流傳。
很多大字不識一個的人,同樣可以唱得一首好山歌。
所以要說詩詞的「零基礎」,可以下行到人的基本語言功能——至少咱們都會說話吧?
而格律詩詞作為詩詞中更進一步有規則的文字遊戲,它形成的基礎就是對文言文的熟練使用。
雖然我平時也和大家說,其實誰都可以學習古詩詞,誰都可以學習格律詩詞,但是如果缺乏文言文語感,很難掌握從文言文中精煉出來的平仄規則和意象以及境界。
那麼格律詩詞的基礎是不是文言文呢?
也說不上——因為平仄規則是針對漢字發音的,雖然脫胎於文言文,卻同樣適用於今天的普通話。
文言文雖然是我們歷史文獻的記錄語言,但現在已經失去實用價值。也就是說我們今天創作詩歌,哪怕是從文言文之中提取規則的格律詩詞,也並不再需要對文言文的精通。
只不過越精通,越有古意,寫得越像古人作品——而古詩詞的返古,也是某些人、某些機構評判古詩詞是否合格的標準。
實際上格律詩的判定有幾個方面的原則,包括平仄的替對粘、押韻、對仗,這三個原則是格律詩(近體詩)區別於其他詩(古體詩)的標準。如果一首作品,符合這幾個原則,我們就稱之為格律詩,否則就是出律,稱為古體詩。
這個規則不論古今,都沒有變化。
那麼是哪裡出現了變化呢?古今語言發音發生了變化,從而引起了漢字平仄的變化,主要是古音中的入聲字分散進入普通話的四個音調,即「入派三聲」,同時發音變化除了音調,還有開口,即韻部變化。
音調的變化影響平仄劃分,韻部的變化影響韻腳的使用。
那麼,零基礎的朋友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那就是拋棄古韻古音,直接使用新韻、通韻、普通話韻部押韻。
這樣就一次性解決了平仄劃分和韻部押韻的問題——要達到普通話的發音標準並不難,音調平仄劃分也很容易(一二聲為平,三四聲為仄)。
注意,這只是學習格律詩詞的新韻創作,如果只會新韻,會在賞析古詩詞的時候產生平仄偏差,不過這就不是入門的問題,與「零基礎」無關。
所以,學習格律詩的「零基礎」,就是規範自身普通話標準發音。
有些朋友就會抬槓,我用方言就不能平仄替對粘、押韻對仗?
當然可以。
但是格律是一種保證聲音起伏的標準和工具,這種工具可以在平水韻下運行,也可以在新韻下運行,當然也可以在方言下運行——但是我們寫詩,為的是什麼呢?詩以言志,可言志不是為了給讀者聽懂,產生共鳴,「哇塞」給你點個讚嗎?
寫詩的本心是抒發自己的感情,可實際的目的是增進交流溝通,尋求共鳴。在現階段的中國,平水韻是因為時代久遠,而方言韻則是因為地域複雜,都不是學習格律詩最好的發音基礎。
新韻作詩,受眾最廣,因此也是格律詩最大的發展方向。
因此,學好普通話,分清平仄,是學習格律詩的第一步。
其實個人不建議自學格律,就好像不建議小學生自學語文、數學一樣。
能自學嗎?當然可以。這些東西不都是詩人們自己悟出來的嗎?
為什麼不建議自學?因為完全沒有必要。
平仄格律的規則其實一篇文章就能說清楚,這個本人已有文章說明,這裡就不複述。
這些知識都是只是格律詩的底層工具,只是告訴大家怎麼樣去創作才能被劃定為格律詩。
格律是保證音律清朗,不出音病的一套規則,而且是一套不完全歸納法下的標準。
不完全歸納就是指在標準之下的,肯定沒有音病,而標準之外的,多的是沒有音病的其它格式,只是不具有普遍性。
這套規則在懂得區分平仄的「零基礎」之上,真的是非常簡單。
格律詩的平仄格式,有且僅有四種基礎格式,分別是:
仄仄平平仄(仄起不入韻)
平平仄仄平(平起入韻)
平平平仄仄(平起不入韻)
仄仄仄平平(仄起入韻)
這四種句式就是這四種格式的首句,是遵守平仄相替的律句,再根據相對、相粘規則即可推出後面的平仄句式。弄懂推導規則之後,完全沒有難度也不用死記硬背(具體可見本人格律專欄)。
我們學習創作格律詩過程中的知識點學習,也就到此為止了。也就是說學會這一點,你寫出來的詩就是格律詩。
有些朋友就會說,哪有那麼簡單?還有詩病、拗救、意象、文法、意境等等,怎麼去自學?
那就不是學會寫格律詩,而是學會寫好格律詩的問題了。
學會了格律詩,就不再是「零基礎」,自然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知識。
學習寫詩不應該是孤立的自學,詩的本心就是交流情感,只有把作品放到大眾的眼光下去發現問題,互相指正,才會找到高一級的格律毛病(如撞韻之類的),才會知道如何進行含蓄的情感填充,而不止於口號似的乾嚎——這些學習提升之路,並非寫詩如此,所有的文學作品都是如此。
沒有經過讀者檢驗的作品,難說是好作品——當然,這個「他人」,也會隨著你自身水平的提升,不斷變換圈子。
要以正確的態度面對批評,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這種交流創作學習方式,我們當然也可以認為是自學——因為規則已經明了,需要的就不再是師從。
總結起來無非兩點,一是讀,讀古人作品,自己參透格律之上的情感表現方法。
二是寫,要多寫,多交流,不怕有人指出問題,就怕敝帚自珍,拒絕批評。
三人行必有我師。
等我們達到一定的水平——這個時期,不是作品沒毛病,而是有人指出毛病的時候,我們都能泰然處之,因為很多時候這些毛病是自我選擇,比如某個地方出律,我自己知道,但是我懶得修改,或者說找不到更好的詞語來表達我的詩意。
這個狀態,就是真正地遨遊于格律詩之上的創作狀態——懂格律而不被格律限制,學會了格律,卻又忘記了格律。
這個時候,基本上就是自學成才了。
凡是激烈批評格律限制詩意的,都是些怕懶不學還找藉口的詩人。就好像那些不會使用導航還拒絕學習的人,總認為導航會出誤差,不如自己的經驗靠得住,就算是長期跑彎路,卻依舊認為自己感覺比科技靠譜。
導航當然會出錯,格律詩也常常不是好詩,但是大部分情況下導航是方便駕駛的,而格律詩可以大概率保證音病不產生。
熟練使用導航的人,雖然一上車就打開了導航,可實際上在開車的時候並不一定要遵守。懂格律的人,雖然寫詩的時候會下意識往格律靠近,但並不會死守。
不會格律的人,才會怪格律限制詩意,其實是他本身就沒有詩意。
學會格律的人,早就放下格律了,詩意才可以縱橫闔捭,肆意橫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