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格律的原因分析
上一篇文章講到了詩詞格律,武則天時期出現了格律,但是格律不是法律,不靠國家強制性推行,而是很自然的國家所有的讀書人都遵守了這套章程。從唐到清、到近現代,如果寫格律詩,就要守格律。為什麼要發明這麼一套東西要大家來遵守呢?
格律為什麼是這樣的呢?有現代學者提出,這是詩詞美學。但其實,詩詞格律來源於漢語的特點和吟誦的需要。如果不符合格律,這首詩讀起來不好聽。
首先為什麼是「一、三、五不論」,不是「二、四、六不論」,為什麼不能「一、三、五;二、四、六都分明」呢?
我們的漢語是雙音節結構。現在的詞基本都是雙音節詞,古代基本是雙音節詞組。雙音節的詞在口語中,會出現一個字的語音偏重。比如:水杯、毛巾、攝像、椅子、黑板、學校、語文、書本……隨便想一些詞,自行感受一下,是前面的那個字重,還是後面的那個字重呢?
羅列很多詞語後發現,主要還是後面的那個字重。在當今的語言學界,大多數學者也認為漢語是後重的語言,以後重為主。
那麼「一二、三四、五六」這樣三組音節,「二、四、六」將決定「一、三、五」。「二、四、六」就相對比較重要。所以「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是這個原因。
那為什麼不能都分明呢?太難了。如果所有的格律都卡死了,那便於操作的空間就小了,所以就往後退一步。因為我們漢語是後重音節,所以「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同句相間,同聯相對」的原因是什麼?因為中古音的雅言的一個普遍的特徵是「平低仄高」,平聲低,仄聲高。現在南方方言絕大多數還是平低仄高的。而普通話是平聲高、仄聲低,正好相反的。
如果一首詩第二個字是平聲,那麼吟的時候是低的;第四個字還是平聲,那麼旋律將繼續低下去,太難聽了。
所以第四個字要高上去,所以它就是仄聲字。第四個字高上去了,第六個字再接著高,就成了高音歌手了。就需要降下來,所以就構成了「低高低(平仄平)」,這樣的話,一句的旋律就出來了。
第一句是「低高低」,那第二句如果還是「低高低」,完全重複,不好聽,所以第二句倒過來,成為「高低高(仄平仄)」。第二聯如果跟第一聯一樣,那又重複了,於是再翻一次,就成了「高低高、低高低(仄平仄、平仄平)」。
格律剛開始的時候,有一些詩的第二聯跟第一聯是一樣的,這種情況叫「失粘」,有一個特別的名稱叫「折腰體」。比如《送元二使安西》。
這個規律,不是現代學者杜撰的。一些老先生的吟誦就符合這個規律。比如陳少松先生吟誦的《清明》。這首詩的格律是「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旋律是「低高低,高低高。高低高,低高低」。大家可以去網上找陳少松先生吟誦的來聽。
再比如:李商隱《無題》(來是空言去絕蹤),這首詩是一首仄起七律。格律是「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旋律是:「高低高,低高低。低高低,高低高。高低高,低高低。低高低,高低高。」大家可以去聽湖南侯孝瓊先生的吟誦《無題》。
全國各地的傳統吟誦唯一不遵守「平低仄高」的是粵語吟誦。粵語的語言成分中,上古音比較多。上古音和中古音不太一樣。
現在來解釋為什麼只能押平聲韻?這是個比較複雜的問題了。
聲調是怎麼出現的?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有學者認為:聲調語言跟氣候中的溫度有關係。從世界聲調語言分布圖上分析,聲調語言集中在熱帶。熱帶的語言基本是有聲調的,寒帶的語言基本沒有。華夏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很明顯我們夾在了聲調語言和重音語言的中間,所以漢語很特殊。
普通話是除了一聲之外,其他三個聲調都是有升有降。除了旋律型聲調以外,這個世界上還有音高型聲調,比如說「彝語」就是音高型聲調。漢語的這種聲調既是音高型的,又是旋律型的。
為什麼只能押平聲韻?
因為只有平聲韻可以拖長,平聲可以無限拖長。如果上聲向上無限拖長,音調太高上不去,平拖就倒字了。去聲也是一樣。入聲根本不能拖,要頓住。
可是這樣就碰到了另一個問題:為什麼格律出現以前的那些古體詩平上去入都能押?為什麼他們拖長以後不倒字?為了解釋這個問題,我們要藉助一下彝族語言。為什麼要通過彝祖呢?因為漢彝同源。我們可以通過彝族的這種音高型聲調語言,解釋漢語語言中的一部分知識。
彝族人就是原來的華夏人,他們跟黃帝是一族的,都是從西邊來的。過了河西走廊,一支向東就是華夏族,一支向南就是彝族。彝語和漢語大量的詞彙是一樣的。還有彝文章,現在我們都知道甲骨文是漢字最早的一種形式,但是甲骨文非常成熟,在它的前面一定經歷了漫長的歷程。現在很多文字學家認為彝文是甲骨文前面的那個文字。甲骨文是從彝文來的,或者說,有一種文字,一支分成彝文,一支分成了甲骨文,但彝文分出來的時間比甲骨文還要早。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彝語了解漢語。
看到這裡,感謝您的閱讀。我是小編黎琳。如果喜歡的話,別忘了給我們點讚,或者分享給更多的朋友看到哦~關注我們的百家號蘇家酒窖,每天get一點新鮮的文化知識,如果您有想進一步了解的內容,也歡迎留言給我們哦!歡迎留下您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