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詩詞入門知識講座(之一)
秦敬國
【一】
在正式學習格律詩前,先就《平水韻》的使用作一下說明:
1.解析部分古今音韻的異同
當我們翻檢《平水韻》表時經常產生兩個疑問:
我們現在看來是同韻母的字,古音為什麼要分為若干韻部?
我們現在看來有些是不同韻母的字,古音為什麼要收在一個韻部內?
要解答這兩個問題,請大家靜下心來,認真把我發到群裡的視頻看完。該視頻是清華大學 東南大學的教授,也是著名的詩詞大師王步高先生就韻及韻書的由來所講的公開課。內容充實易懂,對《平水韻》的前世今生,尤其是為什麼格律詩至今還普遍都用《平水韻》,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解答。看過的就會很清楚了,沒看到的請務必聽一聽,看一看。在這裡不再贅述。
對有些韻部裡為什麼會有不同韻腹、韻尾(geng這個拼音裡,eng是韻母,en是韻腹,g是韻尾。這是拼音的基本知識,想必大家都懂,就不再贅述了)的字?如「十灰」韻部裡「灰、梅、雷"和「才、臺、來」會在同一韻部裡?而有些同韻母字又分在不同的韻部裡?如「一東」「二冬」等也都給出了準確清晰的解答。(如果手機屏幕太小看不清楚字幕,可以在電腦上看。)
2.關於「通」字的選用
詩詞寫好後,過去對格律的判斷靠作者自己的知識積累,寫作經驗,對照韻書等方法,現在手機電腦上可以用檢測軟體《詩詞對聯平仄、重字、尾字韻目查詢程序》(幾天前已發到群裡,並提醒大家收藏)查驗,很方便(如果不會使用,另文專講一下)。在檢測中時常看見標註個「通「字,說的是什麼意思呀?「通」字為多音多義字,是指有兩個或更多讀音的漢字,而每一讀音又有其獨立的意義或慣用法。在平水韻中,分在兩個或更多個韻部。遇「通」字,首先要明確這個字在你詩句中的意思,根據字義確定屬於哪個韻部,才能準確確定平仄和韻部。(如果自己分不清楚,可上百度查一下,或翻字典來確定)
「多音字的用法,還要看特定的語言環境(或看與「通字」前後搭配的字),來確定「通字」的讀音。如:華夏,華山——前一個「華」是陽平,後一個「華」是去聲;同理,不去,不行,前一「不」字讀平音,後一「不」字讀仄音。——所以大家創作時,選用通字要注意詞義、和詞的搭配。
3.對於詩詞為什麼要用《平水韻》?
當然也不反對使用《中華新韻》。前面已作了說明,這裡就不展開討論,只要學會使用就行了。如有的老師有更深的音韻聲律造詣,作更深入的學術探究另當別論。我談一下個人在這個問題上的淺見:現在很多編輯和詩詞評論家對格律詩都推崇《平水韻》,這自然有其道理,我們詩詞愛好者需要跟上趨勢潮流,熟練使用《平水韻》。使用中在同一韻部裡有不同韻母的字,最好避免用作韻腳。因用了雖沒錯,可詩讀起來少了韻味,這違背了用韻的初衷。如十灰韻部裡有『灰』回『梅』雷』等同韻母字,也有『才』『抬』『來』孩』等並不是同韻母的字,再如上平七虞韻部裡有『愚』『須』『區』,也有『盧』『枯』『夫』不同韻母的字在同一韻部裡(其它韻部裡或多或少的也存在這樣的問題)。這只是我的個人意見,不足為憑,僅供參考。使用新韻特別要注意古入聲字的使用,防止今古混混。『發』『國』『拔』『一』白」等字古讀音是仄音,今讀平音。若用新韻時該仄韻就要用作平,作仄音用,就是新舊音混用,編輯會判定為出律。關於入聲字前幾天我已轉發了省詩協程老師的教材了,如讀過應很明白了。另王步高先生的公開課視頻也講得很清楚了。
4.用新韻要在題目後標註,用平水韻為默認,不需標註。
對於《中華新韻十四韻》,是按現代漢語拼音把同韻母(同韻腹、韻尾)字分為十四個韻部。比《平水韻》的106韻部大大簡化了,且更適合現代人的讀音習慣(普通話),更方便對平仄的判斷。最需要說明的是,古讀音的入聲字在《平水韻》裡是全歸為仄韻部,而按現代讀音把入聲字分為仄聲和平聲兩部分別歸類到不同的韻部裡。作為仄聲使用沒啥問題,但有255個字今讀平聲,使用新韻就要嚴格按現代讀音判別平(一二聲平),仄(三四聲仄),不可全按仄聲混用,否則就是出律。這點一定要切記。
我們有不少老師年齡大了,記憶力下降,要背會《平水韻》表或入聲字的平仄分類是有難度的,我的笨辦法是;用古音就查《平水韻》表;用新韻就查《中華新韻》表。現在手機電腦很方便,下載後隨用隨查。寫好後的詩詞複製後,黏貼到檢測軟體的空白方框裡,或者直接就在那個空方框裡打字,然後點一下提交,立即就顯現出每一個字的今古平仄和尾字的韻部,很方便。有出律的就修改,直至合律為止。每首詩詞都要檢測無誤後才發出。特別強調:發到群裡的平仄檢測軟體和《平水韻》表一定收藏好,以備寫作時使用。《中華新韻十四韻》隨便在電腦或手機百度上都能查到。現在還有個《通韻》是最新修訂的是十六韻,和十四韻差不多,都是官方通用韻書。
秦敬國老師授權發布
配圖來自網絡
讀完要點一下在看哦,謝謝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