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詩詞格律》(1)

2021-03-01 醉月詩苑

目錄

目錄

第一章 關於詩詞格律的一些概念 
第一節 韻 
第二節 四聲 
第三節 平仄 
第四節 對仗

第二章 詩律 
第一節 詩的種類 
第二節 律詩的韻 
第三節 律詩的平仄 
第四節 律詩的對仗 
第五節 絕句 
第六節 古體詩

第三章   詞律 
第一節 詞的種類 
第二節 詞韻,詞的平仄和對仗 
第三節 詞譜

第四章詩詞的節奏及其語法特點    
第一節詩詞的節奏 
第二節 詩詞的語法特點

第一章 關於詩詞格律的一些概念

第一節 韻

  韻是詩詞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詩人在詩詞中用韻,叫做押韻。從《詩經》到後代的詩詞,差不多沒有不押韻的。民歌也沒有不押韻的。在北方戲曲中,韻又叫轍. 押韻叫合轍. 一首詩有沒有韻,是一般人都覺察得出來的。至於要說明甚麼是韻,那卻不太簡單。但是。今天我們有了漢語拚音字母,對於韻的概念還是容易說明的。

  詩詞中所謂韻,大致等於漢語拚音中所謂韻母。大家知道,一個漢字用拚音字母拚起來,一般都有聲母,有韻母。例如"公"字拚成g ōng,其中g 是聲母,ōng是韻母。聲母總是在前面的,韻母總是在後面的。我們再看"東"d ōng,"同"t óng,"隆"l óng,"宗"z ōng,"聰"c ōng等,它們的韻母都是ong ,所以它們是同韻字。 
  凡是同韻的字都可以押韻。所謂押韻,就是把同韻的兩個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總是把韻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韻腳"。試看下面的一個例子:

  書湖陰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簷常掃淨無苔(t ái ), 
  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 
  一水護田將綠遶,兩山排闥送青來(l ái )。

  這裡"苔"、"栽"和"來"押韻,因為它們的韻母都是ai. "遶"(繞)字不押韻,因為"遶"字拚起來是r ào ,它的韻母是ao,跟"苔"、"栽"、"來"不是同韻字。依照詩律,像這樣的四句詩,第三句是不押韻的。 
  在拚音中,a 、e 、o 的前面可能還有i ,u 、ü,如ia,ua,uai ,iao ,ian ,uan ,üan,iang,uang,ie,üe ,iong,ueng等,這種i ,u ,ü叫做韻頭,不同韻頭的字也算是同韻字,也 可以押韻。例如:

  四時田園雜興   [宋]範成大 
  晝出耘田夜績麻(m á),村莊兒女各當家(jiā)。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guā)。

  "麻"、"家"、"瓜"的韻母是,韻母雖不完全相同,但它們是同韻字,押起韻來是同樣諧和的。 
  押韻的目的是為了聲韻的諧和。同類的樂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複,這就構成了聲音迴環的美。 
  但是,為甚麼當我們讀古人的詩的時候,常常覺得它們的韻並不十分諧和,甚至很不諧和呢?這是因為時代不同的緣故。語言發展了,語音起了變化,我們拿現代的語音去讀它們,自然不能完全適合了, 例如:

  山行   [唐]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 
  白雲深處有人家(jiā)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huā)。

  xié和jiā,huā不是同韻字,但是,唐代"斜"字讀siá(s 讀濁音),和現代上海"斜"字的讀音一樣。因此,在當時是諧和的。又如:

  江南曲   [唐]李益 
  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q ī)。 
  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ér )。

  在這首詩裡,"期"和"兒"是押韻的;按今天普通話去讀,q ī和ér 就不能算押韻了。如果按照上海的白話音念"兒"字,念像n í音(這個音正是接近古音的),那就諧和了。今天我們當然不可能(也不必要)按照古音去讀古人的詩;不過我們應該明白這個道理。才不至於懷疑古人所押的韻是不諧和的。

  古人押韻是依照韻書的。古人所謂"官韻",就是朝廷頒布的韻書。這種韻書,在唐代,和口語還是基本上一致是;依照韻書押韻,也是比較合理的。宋代以後,語音變化較大,詩人們仍舊依照韻書來押韻,那就變為不合理的了。今天我們如果寫舊詩,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韻書來押韻。不過,當我們讀古人的詩的時候。卻又應該知道古人的詩韻。在第二章裡,我們還要回到這個問題上來講。


第二節 四聲

  四聲,這裡指的是古代漢語的四積聲調. 我們要知道四聲,必須先知道聲調是怎樣構成的。所以這裡先從聲調談起。 
  聲調,這是漢語(以及某些其它語言)的特點。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構成了漢語的聲調,而高低、升降則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話的聲調來說,共月四個聲調:陰平聲是一個高平調(不升不降叫平);陽平聲是一個中升調(不高不低叫中);上聲是一個低升調(有時是低平調);去聲是一個高降調。古代漢語也有四個聲調,但是和今天普通話的聲調種類不完全一樣。古代的四聲是:

       (1 )平聲。這個聲調到後代分化為陰平和陽平。
  (2 )上聲。這個聲調到後代有一部分變為去聲。 
  (3 )去聲。這個聲調到後代仍是去聲。 
  (4 )入聲。這個聲調是一個短促的調子。現代江浙、福建、廣東、廣西、江西等處都還保存著入聲。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內蒙古)保存著入聲。湖南的入聲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著入聲這一個調類。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語裡,入聲已經消失了。北方的入聲字,有的變為陰平,有的變為陽平,有的變為上聲,有的變為去聲。就普通話來說,入聲字變為去聲的最多。其次是陽平;變為上聲的最少。西南方言(從湖北到雲南)的入聲字一律變成了陽平。古代的四聲高低升降的形狀是怎樣的。現在不能詳細知道了。依照傳統的說法。平聲應該是一個中平調,上聲應該是一個升調,去聲 應該是一個降調,入聲應該是一個短調. 《康熙字典》前面載有一首歌訣,名為《分四聲法》: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 
  這種敘述是不夠科學的,但是它也這我們知道了古代四聲的大概。

  四聲和韻的關係是很密切的。在韻書中。不同聲調的字不能算是同韻。在詩詞中。不同聲調的字一般不能押韻。 
  甚麼字歸甚麼聲調,在韻書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還保存著入聲的漢語方言裡. 某字屬某聲也還相當清楚。我們特別應該注意的是一字兩讀的情況. 有時候,一個字有兩種意義(往往詞性也不同),同 時也有兩種讀音。例如"為"字,用作動詞的時候解作"做",就讀平聲(陽平);用作介詞的時候解作"因為","為了",就讀去聲。在古代漢語裡. 這種情況比現代漢語多得多。現在試舉一些例子:

       騎,平聲,動詞,騎馬;去聲,名詞,騎兵。 
  思,平聲,動詞,思念;去聲,名詞,思想,情懷。 
  譽,平聲,動詞,稱讚;去聲,名詞,名譽. 汙,平聲,形容詞,汙穢;去聲,動詞,弄髒. 數,上聲,動詞,計算;去聲,名詞,數目,命運;入聲(讀如朔),形容詞,頻繁。 
  教,去聲。名詞,教化,教育;平聲,動詞,使,讓。 
  令,去聲,名詞,命令;平聲,動詞,使,讓。 
  禁,去聲,名詞,禁令,宮禁;平聲,動詞,堪,經得起。 
  殺,入聲,及物動詞,殺戮;去聲(讀如曬),不及物動詞,衰 落。

  有些字,本來是讀平聲的,後來變為去聲,但是意義詞性都不變。"望"、"嘆","看"都屬於這一類。"望"和"嘆"在唐詩中已經有讀去聲的了,"看"字直到近代律詩中,往往也還讀平聲(讀如刊)。在現代漢語裡,除"看守"的看讀平聲以外,"看"字總是讀去聲了。也有比較複雜的情況:如"過"字用作動詞時有平去兩讀,至於用作名詞,解作過失時,就只有去聲一讀了。 
  辨別四聲,是辨別平仄的基礎. 下一節我們就討論平仄問題。

第三節 平仄

  知道了甚麼是四聲,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詩詞格律的一個術語:詩人們把四聲分為平仄兩大類,平就是平聲,仄就是上去入三聲。仄,按字義解釋,就是不平的意思。 
  憑甚麼來分平仄兩大類呢?因為平聲是沒有升降的,較長的,而其它三聲是有升降的(入聲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較短的,這樣,它們就形成了兩大類型。如果讓這兩類聲調在詩詞中交錯著,那就能使聲調多樣化,而不至於單調. 古人所謂"聲調鏗鏘"[1] ,雖然有許多講究,但是平仄諧和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平仄在詩詞中又是怎樣交錯著的呢?我們可以概括為兩句話: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2 )平仄在對句中是對立的。

  這種平仄規則在律詩中表現得特別明顯。 
  例如毛主席《長徵》詩的第五、六兩句: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這兩句詩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來說,每兩個字一個節奏。平起句平平後面跟著的是仄仄,仄仄後面跟著的是平平,最後一個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後面跟著的是平平,平平後面跟著的是仄仄,最後一個又是平。這就是交替。就對句來說,"金沙"對"大渡",是平平對仄仄,"水拍"對"橋橫",是仄仄對平平,"雲崖"對"鐵索",是平平對仄仄,"暖"對"寒",是仄對平。這就是對立。

  關於詩詞的平仄規則,下文還要詳細討論。現在先談一談我們怎樣辨別平仄。

  如果你的方言裡是有入聲的(譬如說,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華南人),那麼,問題就很容易解決. 在那些有入聲的方言裡,聲調不止四個,不但平聲分陰陽,連上聲、去聲、入聲,往往也都分陰陽。像廣州入聲還分為三類。這都好辦:只消把它們合併起來就是了,例如把陰平、陽平合併為平聲,把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合併為仄聲,就是了。問題在於你要先弄清楚自己方言裡有幾個聲調. 這就要找一位懂得聲調的朋友幫助一下。如果你在語文課上已經學過本地聲調和普通話聲調的對應規律,已經弄清楚了自己方言裡的聲調,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雲南、貴州和廣西北部的人,那麼,入聲字在你的方言裡都歸了陽平。這樣,遇到陽平字就應該特別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屬於入聲字的。至於哪些字屬入聲,哪些字屬陽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韻書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麼,辨別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處稍有不同。古代入聲字既然在普通話裡多數變了去聲,去聲也是仄聲;又有一部分變了上聲,上聲也是仄聲。因此,由入變去和由入變上的字都不妨礙我們辨別平仄;只有由入變平(陰平、陽平)才造成了辨別平仄的困難。我們遇著詩律上規定用仄聲的地方,而詩人用了一個在今天讀來是平聲的字,引起了我們的懷疑,可以查字典或韻書來解決。注意,凡韻尾是-n或-ng 的字,不會是入聲字。如果說湖北、四川、雲南、貴州和廣西北部來說,ai,ei,ao,ou等韻基本上也沒有入聲字。  

總之,入聲問題是辨別平仄的唯一障礙. 這人障礙是查字典或韻書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國大約還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著入聲的,在那些地方的人們,辨別平仄更是沒有問題了。

第四節 對仗

  詩詞中的對偶,叫做對仗。古代的儀仗隊是兩兩相對的,這是"對仗"這個術語的來歷. 對偶又是甚麼呢?對偶就是把同類的概念或對立的概念並列起來,例如"抗美援朝","抗美"與"援朝"形成對偶。對偶可以句中自對,又可以兩句相對。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是兩句相對。一般講對偶,指的是兩句相對。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對句。

  對偶的一般規則,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 仍以"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為例:"抗"、"援"、"保"、"衛"都是動詞相對,"美"、"朝"、"家"、"國"都是名詞相對。實際上,名詞對可以細分為若干類,同類名詞相對被認為是工整的對偶,簡稱"工對"。這裡"美"與"朝"都是專名,而且都是簡稱,所以是工對:"家"與"國"都是人的集體,所以也是工對。"保家衛國"對"抗美援朝"也算工對,因為句中自對工整了,兩句相對就不要求同樣工整了。

  對偶是一種修辭手段,它是作用是形成整齊的美。漢語的特點特別適宜於對偶,因為漢語單音詞較多,即使是複音詞,其中詞素也有相當的獨立性,容易造成對偶,對偶既然是修辭手段,那麼,散文與詩都用得著它。例如《易經》說:"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易。幹文言》)《詩經》說:"昔我往矣,揚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小雅。採薇》)這些對仗都是適應修辭的需要的。但是,律詩中的對仗還有它的規則,而不是像《詩經》那樣隨便的。這個規則是: 
  (1)出句和對句的平仄是相對立的; 
  (2 )出句的字和對句的字不能重複[2].因此,像上面所舉《易經》和《詩經》是例子還不合於律詩對仗的標準。上面所舉毛主席《長徵》詩中的兩句:"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才是合於律詩對仗的標準的。

  對聯(對子)是從律詩演化出來的,所以也要適合上述的兩個標準。例如毛主席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所舉的一副對子: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這裡上聯(出句)的字和下聯(對句)的字不相重複,而它們的平仄則是相對立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3].就修辭方面說,這副對子也是對得很工整的。"牆上"是名詞帶方位詞,所對的"山間"也是名詞帶方位詞. "根底"是名詞帶方位詞,[4] 所對的"腹中"也是名詞帶方位詞. "頭"對"嘴","腳"對"皮",都是名詞對名."重"對"尖","輕"對"厚",都是形容詞對形容詞. "頭重"對"腳輕","嘴尖"對"皮厚",都是句中自對。這樣句中自對而又兩句相對,更顯得特別工整了。

  關於詩詞的對仗,下文還要詳細討論,現在先談到這裡。


注釋 
  [1] "鏗鏘",樂器聲。指宮商協調.
  [2] 至少是同一位置上不能重複。例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出句第二字和對句第二字都是"我"字,那就是 同一位置上的重複。 
  [3] 字外有圓圈的,表示可平可仄。 
  [4] "根底"原作"根柢",是平行結構。寫作"根底"仍是平行結構。我們說是名詞帶方位詞,是因為這裡確是利用了"底"也可以作方位詞這一事實來構成對仗的。

第二章 詩律

第一節 詩的種類

  關於詩是種類,問題是相當重複的。《唐詩三百首》的編者把詩 分為古詩、律詩、絕句三類,又在這三類中都附有樂府一類;古詩、 律詩、絕句又各分為五言、七言。這是一種分法。沈德潛所編的《唐詩別裁》的分類稍有不同:他不把樂府獨立起來,但是他增加了五言 長律一類。宋郭知達所編的杜甫詩集就只簡單地分為古詩和近體詩兩 類。現在我們試就上述三種分類法再參照別的分類法加以討論。

  從格律上看,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近體詩又稱今體詩。從字數上看,有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1].唐代以後,四言詩很少見了,所以一般詩集只分為五言、七言兩類。

  (一)古體和近體 
  古體詩是依照古代的詩體來寫的。在唐人看來,從《詩經》到南 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謂依照古代的詩體,也就沒有一定 的標準。但是,詩人們所寫的古體詩,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體詩的格律的束縛. 我們可以說. 凡不受近體格律的束縛的,都是古體詩。

  樂府產生於漢代,本來是配音樂的,所以稱為"樂府"或"樂府 詩"。這種樂府詩稱"曲"、"辭"、"歌"、"行"等。到了唐 代以後,文人摹擬這種詩體而寫成的古體詩,也叫"樂府",但是已 經不再配音樂了。由於隋唐時代逐漸形成了新音樂,後來又產生了配 新音樂的歌詞,叫做"詞"。詞大概產生於盛唐。在樂府衰微之後, 詞產生之前的一個過渡時期,配新樂曲的歌辭即採用近體詩。像王維的《渭城曲》、李白的《清平調》,都是近體詩的形式。

  近體詩以律詩為代表。律詩的韻、平仄、對仗。都有許多講究。由于格律很嚴,所以稱為律詩。律詩有以下四個特點:a 、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b、押平聲韻; 
  c、每句的平仄都有規定; 
  d 、每篇必須有對仗,對仗的位置也有規定。 
  有一種超過八句的律詩,稱為長律。長律自然也是近體詩。長律 一般是五言的[2] ,往往在題目上標明韻數,如杜甫《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就是三百六十字;白居易《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 就是一千字。這種長律除了尾聯(或除了首尾兩聯)以外,一律用對 仗,所以又叫排律[3].絕句比律詩的字數少一半。五言絕句只有二十 字,七言絕句只有二十八字。絕句實際上可以分為古絕、律絕兩類。

  古絕可以用仄韻。即使是押平聲韻的,也不受近體詩平仄規則的 束縛. 這可以歸入古體詩一類。 
  律絕不但押平聲韻,而且依照近體詩的平仄規則. 在形式上它們就等於半首律詩。這可以歸入近體詩。[4] 總括起來說:一般所謂古風屬於古體詩,而律詩(包括長律)則屬於近體詩。樂府和絕句,有 些屬於古體,有些屬於近體。

  (二)五言和七言 
  五言就是五個字一句,七言就是七個字一句。五言古詩簡稱五古, 七言古詩簡稱七古;五言律詩簡稱五律,七言律詩簡稱七律;五言絕 句簡稱五絕,七言絕句簡稱七絕. 古風分為五古、七古,這只是大致的分法。其實除了五言、七言之外,還有所謂雜言。雜言指的是長短句雜在一起,主要是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其中偶然也有四字句、 六字句、以及七字以上的句子。雜言詩一般不別立一類,而只歸入七 古。甚至篇中完全沒有七字句,只要是長短句,也就歸入七古。這是習慣上的分類法,是沒有甚麼理論根據的。

敬請關注醉月詩苑ylpxzysy,投稿郵箱1451057278@qq.com

相關焦點

  • 王力《詩詞格律》(上)
    第三節 律詩的平仄第四節 律詩的對仗第五節 絕句第六節 古體詩第三章 詞律第一節 詞的種類第二節 詞韻,詞的平仄和對仗第三節 詞譜第四章詩詞的節奏及其語法特點第一節詩詞的節奏第二節 詩詞的語法特點第一章 關於詩詞格律的一些概念第一節
  • 詩詞3個誤解,絕句一定是律詩,曹雪芹不學格律,孤篇壓全唐
    老街在網絡上經常看到一些爭議,有一些我個人以為是對於詩詞的誤解,這些誤解經常被人以訛傳訛,搞得好多愛好者稀裡糊塗,不知誰是誰非。後來遇到一個網友說王力就是這樣講的,且不說王力是否真得這樣講過,但是《唐詩三百首》總應該讀過的吧,另外《唐人萬首絕句》裡都是格律詩嗎?1、 王力的說法?今天的關於詩詞格律的書,無論是披著什麼馬甲,大多數是用的王力教授的理論。
  • 《詩詞格律十講》【一】
    詩詞格律十講作者 | 王力第一講 詩韻和平仄詩寫下來不是為了看的,而是為了
  • 王力先生也誤人——小議「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王力先生也誤人——小議「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 關於律詩格律的推導
    因為詩,特別是律詩,除了字數滿足七個以外,中間那些字的讀音安排還有些講究,這就是律詩所要遵守的格律。著名學者王力曾經就這方面的知識專門寫過一本書叫《詩詞格律》,這書剛好我也有一本,是長這樣的:王力先生的《詩詞格律》在這本書裡,王力先生比較詳細地講述了寫詩詞在格律上應該注意的問題,還引述了我們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毛主席的話說道:「詩當然以新詩為主體,舊詩可以寫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為這種體裁束縛思想,又不易學。」
  • 不懂詩詞格律,能寫詩詞嗎?
    不懂詩詞格律,能寫詩詞嗎?當然可以。格律是個什麼東西?「格」指格式,「律」指音律,「格律」是指在漢字音韻學發展到較高層次的時候,唐人為了避免大家寫詩的時候出現語病、音病而開發出來的一套平仄格式和規則。
  • 不講平仄就不叫格律詩詞:細嚼慢咽學詩詞(一)
    平仄 所謂格律,就是寫詩詞的規律和規矩。格律詩詞講平仄,是格律詩詞的特點之一。不講平仄就不叫格律詩詞了。古風不講平仄,騷體詩不講平仄,漢樂府也不講平仄,現代新詩也不講平仄。但是,由于格律詩詞講平仄,它的音樂性就是其它不講平仄的詩所不具備的。當然,也不否定其它詩體也有其內在的音樂性。既然我們要學習格律詩詞,那就必須掌握平仄及其規律。
  • 近體詩格律簡介
    1仄平腳變格。正格第五字仄變平(第三字變可平可仄),即:正格:[仄]仄平平仄仄平變格:[仄]仄[平]平平仄平 (1)第三字可平,不需拗救。例如:「花近高樓傷[平]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杜甫《登樓》這種變格第五字變仄為平,不需拗救,因為律詩要求儘可能多用平聲,讀起來高亢清朗。這種變格最為常見。
  • 這3本書,帶你邂逅千古詩詞的格律之美
    1.《詩詞格律》作者: 王力「平」就是平聲,有陰平陽平之分;「仄」即不平,包括上入去三聲。平仄兩類聲調在詩詞中交錯著促使「聲調鏗鏘」。我們講詩詞的格律主要就是講平仄。律詩的平仄一直應用到後代的詞曲。以前學習詩詞的時候不覺得那些詩人有多厲害,直到看了這本書,才發現一首詩、詞裡面竟然隱藏了那麼多的知識,才發現古人們的智慧真的是無窮無盡的。當然也讓我意識到了,學習和發揚這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 詩詞格律簡便入門(一)
    導讀:本文的目的,是為想要學習詩詞格律的人,提供一條準確而又簡捷快速的途徑。詩詞是中華文化中的一塊絢麗的瑰寶。
  • 詩詞微刊_藍水河詩詞大會:談詩詞格律同題詩
    藍水河詩詞大會:談詩詞格律同題詩發起:藍水河主題:就詩詞格律寬嚴之主張,以詩詞的形式表達個人觀點收稿:傾城作者:仰高軒、藍水河、王廣常、譚鳳江、傅淵、天街雨、蔡亞波、戴高峰、餘細平、王水波、羅江老驥、陳平凹、譚斌、糊塗、許樂洋、錯愛、何思奇、周適、晏子春秋、傾城、童麗君、陳天雄、冷雄軍、閒雲野鶴、南竽獨奏、愚子、胡寧蓀、攬月、樟樹、似曾相識1
  • 語言大師王力傾注一生心血的三本著作,激活國人的文化基因
    他的《漢語詩律學》(1958)對中國古代詩詞的格律和語言特點作了精到的研究。1962年發表的《中國古典文論中談到的語言形式美》和《略論語言形式美》兩篇論文,則是他研究詩歌語言的另一重要成果,曾引起當時詩歌界的普遍重視。王力又是詩人,著有《龍蟲並雕齋詩集》(1984)。
  • 新聞與格律詩詞
    黃溫侯  新聞學與格律詩詞,是屬於兩個不同範疇的。新聞學是人們研究人類社會客觀存在的新聞現象,在社會生活中進行新聞訊息傳遞、輿論宣傳和文化傳播的學科;而格律詩詞是屬於文學範疇,是古典文學中一種文學體裁。
  • 詩詞格律零基礎,怎麼自學?
    有朋友問:詩詞格律零基礎怎麼自學?這個問題有兩個重點,都不是在詩詞格律上。
  • 網絡詩詞格律檢測大調查
    大可以在網絡上搜索「格律檢測」就可以「很輕鬆」的識別平仄以及格律是否出現了問題。首先我拿出了一首在《如何描寫眉清目秀的姑娘》裡面的詩來進行檢測那麼網站檢測情況是是什麼樣子的呢?是否可以代替詩詞格律的學習?
  • 三天學會詩詞格律,詩詞愛好者必讀
    對一個幾乎不懂格律、智商在90以上的人來說。詩詞格律有三天時間就足夠了。這個三日通蓋源於此。因此。這裡所寫的可能會在今後的某一天作一些修改。以便更切合一點實際。2、我的三天的概念。實際上準確地說應該是三個課時。但是我相信一個人一天中如果全部都沉浸在平平仄仄中。對大腦是會有損傷的。我可不想看到有人因此而變得神經兮兮。所以我覺得每天上一節課。然後自己再花點適當的時間去消化一下。
  • 一代宗師丨王力:中國現代語言學的奠基人
    王力 燕南園60號,是中國現當代語言學一代宗師王力先生曾經的住所。1954年8月,王力帶領中山大學的語言學系併入了北京大學中文系。1950年,中國第一批語言學系大學生畢業,王力還在家中為他們開歡送會。
  • 學習吟誦之詩詞格律
    學習吟誦之詩詞格律之前的課程裡,講到了吟誦的讀書規律和基本知識點,準備工作做完了,現在可以帶領大家接觸詩詞格律了。我將用接下來三篇文章的內容,給大家介紹詩詞格律。格律是一個專有的名詞,它是指唐朝以後出現的一種詩的形式結構的一個固定模式。它正式出現在武則天時期。
  • 詩詞格律的原因分析
    詩詞格律的原因分析上一篇文章講到了詩詞格律,武則天時期出現了格律,但是格律不是法律,不靠國家強制性推行,而是很自然的國家所有的讀書人都遵守了這套章程。從唐到清、到近現代,如果寫格律詩,就要守格律。為什麼要發明這麼一套東西要大家來遵守呢?
  • 倡格律詩詞 傳承音韻美
    為業格律者楷式  基於「大廈傾」的呼籲,本報記者追訪了受其讚譽「是亦可為業格律者之楷式也」的《此身未忍負流光││默緣堂二十年吟草》詩詞集作者周奉真。  談到格律與古體詩的傳承,他說:「今年六月去香港辦非遺展,在香港中央圖書館參觀並與館長交流後發現,香港對文化的傳承十分重視,尤其是傳統文化。非遺通過手工傳承,典籍通過出版傳承,而詩也同樣面臨傳承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