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咱們提到,現代有些人,有時候胡謅幾個七字句就以為是詩了,其實不是。為什麼呢?因為詩,特別是律詩,除了字數滿足七個以外,中間那些字的讀音安排還有些講究,這就是律詩所要遵守的格律。著名學者王力曾經就這方面的知識專門寫過一本書叫《詩詞格律》,這書剛好我也有一本,是長這樣的:
王力先生的《詩詞格律》
在這本書裡,王力先生比較詳細地講述了寫詩詞在格律上應該注意的問題,還引述了我們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毛主席的話說道:「詩當然以新詩為主體,舊詩可以寫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為這種體裁束縛思想,又不易學。」這話說得也許合理,也許不是,但在國學被一次次提起並且越來越得到重視的今天,對我們傳統文化進行一定了解,我想還是非常必要的。
所以今天我們就試著來推導一下律詩的格律。
先來看一下關於律詩格律,王力先生是怎麼說的。看下面兩張圖:
上面的圖裡,王力先生舉出了兩種五言律詩的格式。光靠死記硬背當然也可以記下來,但是真的好麻煩,不知道你們怎麼想反正我是不願意去背的。另外背下來這些,按照平平仄仄去填,就像玩填字遊戲了。下面我們試著以律詩的幾個典型規則為公理,推導出這套律詩的格律。
首先解釋一下平和仄:一般而言,普通話的一聲和二聲就是平聲,三聲和四聲就是仄聲,但是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是略有不同的。也就是說,有的字現代漢語讀平聲,古代漢語可能讀仄聲;有的字現代漢語讀仄聲,古代漢語讀平聲。這樣的字是哪些呢?這樣的字很多,一時也說不完,也不是咱們這回要討論的內容,以後再說吧,大家記著有這回事就行。
我們以五言律詩為例,七言律詩就是在五言的基礎上加兩個字,至於怎麼加,後面我們再說。
我們以五律為例,五律是每句5個字,兩句為一聯,一共4聯的詩。先畫出這樣一個表格:
律詩的一聯,有以平聲結尾的,有以仄聲結尾的。我們以平聲結尾的為例,那麼同一聯中,下聯以平聲結尾,上聯以仄聲結尾。首句王力先生那裡用的仄聲結尾,我們這裡用平聲結尾(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目的是增加一些變化,那麼我們得到:
律詩講究替、對、粘,這三個字的意思是:
替:同一句中,偶數字位置(五言的第二、第四個字,七言的第二、第四、第六個字)平仄交替出現;
對:同一聯中,上下兩句偶數字位置的字平仄相對;
粘:相鄰兩聯之間,前一聯的下半句,和後一聯的上半句,平仄一致。
我們從第二個空格入手,分別填入「平」和「仄」,再根據以上三個規則,我們可以得到:
紅色標註的位置,一句之中,第二、第四個字滿足平仄交替,其餘句子也是一樣;
藍色標註的位置,一聯之中,第二、第四個字平仄是相對的,其餘各聯也滿足;
綠色標註的位置,兩聯之間,第二、第四個字平仄是一致的,其餘位置也是滿足的。
其次,律詩還忌三平尾、三仄尾。即
一般情況下,不允許句尾的三個字是連續平聲或者連續仄聲。
根據這一情況,我們把上面表格裡最後兩個字是平聲的,前面補充上仄聲;在最後兩個字是仄聲的前面,補充上平聲,那麼就變成了:
上面的表格裡,紅色部分,後面是兩個平聲,如果前面也用平聲,末尾三個字都是平聲,犯了三平尾,不行,所以倒數第三個字必須是仄聲;同理,藍色部分,後面兩個字都是仄聲,如果前面也用仄聲,就犯了三仄尾,也不行,所以倒數第三個字必須是平聲。其餘位置也是一樣。
此外律詩還忌「孤平」。關於孤平這個概念,學界尚存在爭議。我們這裡用啟功一派的觀點作為指導,即:
律詩句中不能出現兩仄夾一平的情況,即句中不能出現「……仄平仄……」。
根據這一規則,我們再補充其餘位置,可以得到:
圖中藍色部分深藍色那個平聲是我們根據孤平規則補充上去的,可以看出,這個位置一旦用了仄聲,那麼第四個字夾在兩個平聲中間,就成了兩仄夾一平的孤平形式,就出律了(當然這種情況也存在,可以在對句的對應位置,即第三字補充一個平聲來補救,是為上拗下救)。因此這個位置是平聲。
好了這時候我們的推導就剩下最後一個句式了,也就是X平X仄平,剩下中間有空缺的四個句子都是這樣的:
關於這個句子「X平X仄平」,我們可以分情況來討論:
1、當第一個X是平聲的時候,平平X仄平,第三字可平可仄,也就是:平平平仄平,或者平平仄仄平;
2、當第一個X是仄聲的時候,仄平X仄平,根據孤平規則,第三個字只能是平聲,也就是仄平平仄平。
兩種情況得到的三種句式,其中:
平平仄仄平 是正格;
仄平平仄平 是變格;
平平平仄平 是另一種變格,同時也是在一聯中,如果上聯出現「平仄仄平仄」這種形式的時候,下聯的一種拗救形式。
我們以正格為例,補充完這個表格,得到:
和王力先生給出的規律進行對比:
空白部分即是可平可仄。可以看出,除了第一句我為了增加變化而以平聲結尾以外,其餘位置是一樣的。
所以在不考慮用拗句的情況下,我們記住幾條基本規則,就可以完成一首符合格律的律詩了。幾條規律還記得嗎?我們再來複習一下:
1、替:同一句中,偶數字位置(五言的第二、第四個字,七言的第二、第四、第六個字)平仄交替出現;
2、對:同一聯中,上下兩句偶數字位置的字平仄相對;
3、粘:相鄰兩聯之間,前一聯的下半句,和後一聯的上半句,平仄一致。
4、一般情況下,不允許句尾的三個字是連續平聲或者連續仄聲。
5、律詩句中不能出現兩仄夾一平的情況,即句中不能出現「……仄平仄……」。
那麼七言律詩的格律是怎樣的呢?七言其實就是五言的前面加兩個字,但是注意偶數字位置也要平仄交替:
紅色部分還有些空著的,大家可以自己研究一下應該是平還是仄,這些位置是可以確定的。其餘白色位置,注意不要讓平聲夾在兩個仄聲之間就好。
最後我們再用一首古詩來驗證一下:
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首句偶數字位置:落(仄)、啼(平)、滿(仄),滿足同句中平仄交替出現;
第一聯偶數字位置:落(仄)、啼(平)、滿(仄);楓(平)、火(仄)、愁(平),滿足上下句平仄相對;
第二句和第三句偶數字位置:楓(平)、火(仄)、愁(平);蘇(平)、外(仄)、山(平),滿足前後句平仄一致。
好了,關于格律的推導就到這裡啦!但是僅僅知道格律還是不夠的,像「他鄉特產多捎點」這樣的句子,你說它符合格律嗎?是的符合,但是是詩嗎?我想作為詩,應該有更高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