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古風式的律詩?崔顥黃鶴樓是古風式律詩嗎?

2020-12-27 老街味道

我們在學習詩詞創作時,會注意到格律詩的幾個重要的規則。但是我們也常常會發現,有不少不完全符合律詩規則的詩,也被稱為律詩,例如崔顥的這首《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這一類的「律詩」,就是本文中所說的古風式律詩。他們算律詩嗎?

一、王力先生所說的律詩三要素

老街在以前的文章中多次提到我律詩的四要素:平仄、押韻、對帳、粘連。

王力先生在《漢語詩律學》一書中,也提到了律詩的「三要素」。

1、字數合律

五言律詩必須四十字,七言律詩五十六字。

這個要素老街沒有說過,因為這是基本的常識。

更詳細的解釋這個要素,可以這樣說:律詩必須是齊言詩,也就是每句字數一樣,五字一句,八句一首,就是五言律。例如馬戴的《灞上秋居》:

灞原風雨定,晚見雁行頻。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空園白露滴,孤壁野僧鄰。寄臥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七字一句,八句一首,就是七言律。例如岑參的《奉和中書舍人賈至早朝大明宮》:

雞鳴紫陌曙光寒,鶯囀皇州春色闌。金闕曉鍾開萬戶,玉階仙仗擁千官。花迎劍珮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乾。獨有鳳凰池上客,陽春一曲和皆難。

五字一句、四句一首的律詩,是五言的近體絕句,五字一句,多於八句就是五言排律;七絕、七言排律也是如此。

但是,這僅僅是標準之一。僅僅符合這一個要求肯定無法判斷。

2、對仗合律

王力先生解釋對仗合律時說:律詩的中間二聯必須對仗。例如上面舉例的詩:

金闕曉鍾開萬戶,玉階仙仗擁千官。花迎劍珮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乾。《奉和中書舍人賈至早朝大明宮》

這是指八句的律詩而言,而四句的律詩(絕句)可以不用對仗。例如李白的七絕《望廬山瀑布》也是律詩,就不需要對仗: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而排律多於八句,中間可不僅只有二聯。除了首聯和尾聯,中間所有的聯都對仗:

善鼓雲和瑟,常聞帝子靈。【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堪聽。苦調悽金石,清音入杳冥。蒼梧來怨慕,白芷動芳馨。流水傳瀟浦,悲風過洞庭。】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但是偏偏有一些「律詩」中間不對仗,例如上面舉例的崔顥《黃鶴樓》的頷聯就不對仗: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而李白的《夜泊牛渚懷古》,中間二聯都不對仗:

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雲。【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餘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

像《黃鶴樓》、《夜泊牛渚懷古》這類詩,在《唐詩三百首》中都被歸入了律詩。這種符合字數要求、不符合對仗要求的「律詩」,就是古風式律詩。

3、平仄合律 講究粘對

王力先生關於律詩的第三個要素是:

平仄合律,每句平仄須依一定的格式,並且講究粘對。《漢語詩律學》

平仄合律,就是指必須使用格律詩的四種基本句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這四種句式中,個別位置的字可平可仄,另外平平平仄仄還有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的變化,以及幾種拗句的變化。這裡就不展開講了。

粘對,粘指粘連(第二句的第二個字,與第三句的第二字,平仄一致,以此類推下去),對是對仗(第二個要素)。

可以看出來,《黃鶴樓》的前四句,也不符合第三個要素,所以更是古風式律詩了。

二、王力先生,關於古風式律詩的區分

1、三個要素都符合

王力先生在《漢語詩律學·古風式律詩》中說,符合上面三個要素的就是「純粹」的律詩。例如上面舉例的岑參《奉和中書舍人賈至早朝大明宮》是標準七律,馬戴的《灞上秋居》是標準五律。

不過王力先生在這裡漏了另一個重要的要素,就是押韻的要求。格律詩(近體詩)要求一韻到底,不能亂用鄰韻通押。

例如杜甫《客舊館》 :

陳跡隨人事,初秋別此亭。重來梨葉赤,依舊竹林青。風幔何時卷,寒砧昨夜【聲】。無由出江漢,愁緒月冥冥。

這首詩的第六句韻腳是:聲,屬於【 庚】韻,其他三個韻腳亭、青、冥都屬於【青】韻。仇兆鰲在《杜詩詳註》中說這是「孤雁出群格」,這是中間第三聯押了鄰韻。

按照唐律來說,第六句押」聲「出韻 。 科舉的時候作詩絕對不能犯這種錯誤 。

關於鄰韻的用法,以及格律詩的押韻,王力先生專門論述過。這裡沒有講到,是因為在《漢語詩律學》的前面已經詳細介紹過了。

2、符合前兩個要素

前兩個要素是字數合律與對仗合律,王力先生說這種就是古風式樣的律詩,也就是拗體律詩。

不過,這個標準並不太準確。這種律詩有韋應物的《三月三日寄諸弟兼懷崔都水》:

暮節看已謝,茲晨愈可惜。風澹意傷春,池寒花斂夕。對酒始依依,懷人還的的。誰當曲水行,相思尋舊跡。

字數合律:八句四十個字的五言詩。對仗合律,頷聯與頸聯都是律句,而且對仗:

風澹意傷春,池寒花斂夕。對酒始依依,懷人還的的。

這首詩前兩句前兩句是古體詩句式,其他都是律句。符合王力先生的拗體律詩的標準。但是這種詩押仄聲韻,一般認為律詩都是押平韻。

因此王力先生也專門說到,以上三要素都是指平韻詩,至於仄韻詩就更不算律詩了。

3、只具備第一個要素

王力先生說,只具備第一個要素(字數合律)的話,肯定不是律詩 ,只不過字數偶合而已。例如杜甫的《望嶽》五言八句40字,就是仄韻的古體詩: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而王勃的《滕王閣詩》是七言八句56字 ,前四句押仄韻,後四句換平韻,則是換韻的古體七言詩: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其實,按照這個要求,崔顥的《黃鶴樓》也不是律詩:

第一要素,僅僅符合字數合律;第二要素,對仗不合律,因為頷聯不對仗;第三要素,平仄不合律,粘對不合律,前半首幾乎就是古體詩,後半首合律。

但是,嚴羽卻在《滄浪詩話》中稱其為:

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灝黃鶴樓為第一。

三、《滄浪詩話》中的古律與今律

出來說《黃鶴樓》是唐朝七言律第一,嚴羽在《滄浪詩話》中還說到:

有古律(陳子昂及盛唐諸公多此體),有今律......《滄浪詩話》

像李白失粘的律詩《登金陵鳳凰臺》、崔顥的半古半律《黃鶴樓》、陳子昂失粘的《居延海樹聞鶯同作》等詩,大概都算古律吧。

邊地無芳樹,鶯聲忽聽新。間關如有意,愁【絕】若懷人。明【妃】失漢寵,蔡女沒胡塵。坐聞應落淚,況憶故園春。《居延海樹聞鶯同作》

關於律詩的對仗,嚴羽還說到:

有律詩徹首尾對者(少陵多此體,不可概舉),有律詩徹首尾不對者(盛唐諸公有此體,如孟浩然詩:「掛席東南望,青山水國遙。軸轤爭利涉,來往接風潮。問我今何適?天台訪石橋。坐看霞色晚,疑是石城標。」又「水國無邊際」之篇,又太白「牛渚西江夜」之篇,皆文從字順,音韻鏗鏘,八句皆無對偶)。《滄浪詩話》

八句都不對仗,但是符合字數合律、平仄合律、粘連合律甚至押韻合律的詩,嚴羽列舉了孟浩然的《舟中曉望》、《洛中送奚三還揚州》、李白的《夜泊牛渚懷古》等詩。

水國無邊際,舟行共使風。羨君從此去,朝夕見鄉中。予亦離家久,南歸恨不同。音書若有問,江上會相逢。《洛中送奚三還揚州_》

無論李白、孟浩然還是陳子昂,他們其實都有大量的標準格律詩傳世,但是他們偏偏要作幾首不合律的律詩。這裡並不是詩人詞窮或者疏忽,而是詩人有意為之。

李白和陳子昂都高舉復古的大旗,他們不僅作了不是出律的律詩,還作了大量的古體詩,例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李白的《行路難》等等。

結束語

唐朝孟棨在《 本事詩· 高逸 》中,提到了李白對於律詩的評價:

(李白)其論詩云:「梁陳以來,豔薄斯極,沈休文又尚以聲律,將復古道,非我而誰與!」故陳、李二集律詩殊少。嘗言「興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況使束於聲調俳優哉。」

李白、陳子昂都反對梁陳以來的「豔薄」之風,同時對於沈約等人關於聲律的束縛表示厭煩,所以他們的律詩比較少。

在唐朝格律詩已經完全定型的情況下,有意地復古和求變,也是古風式律詩出現的原因。

@老街味道

詩詞創作中 加一倍與透過一層兩種寫法 是什麼意思?

李白反對格律嗎?看看李白《發白馬》中的平仄關係

相關焦點

  • 詩詞知識:律詩的平仄
    律詩中如果多用拗句,就變成了古風式的律詩(見下文)。上文所敘述的那種特定格式(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認為拗句之一種,但是,它被常用到那樣的程度,自然就跟一般拗句不同了。現在再談幾種拗句:它在律詩中也是相當常見的,但是前面一字用拗,後面還必須用"救"。所謂"救",就是補償。一般說來,前面該用平聲的地方用了仄聲,後面必須(成經常)在適當的位置上補償一個平聲。
  • 學詩筆記(八)——如何看待格律與古風
    黛玉道:「什麼難事,也值得去學!不過是起承轉合,當中承轉兩副對子,平聲對仄聲,虛的對實的,實的對虛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絕句中是第一句,律詩中是首聯。承是承接,承接上面那件事情和這件事的感情。絕句中是第二句,律詩中是頷聯。轉是轉接,轉到別的方面。絕句中是第三句,律詩中是頸聯。合是總結,總結上面整首詩。絕句中是第四句,律詩中是尾聯。
  • 拗救與古風
    律詩中如果多用拗句,就變成了古風式的詩。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認為拗句之一種,但是,它被常用到那樣的程度,自然就跟一般拗句不同了。現在再談幾種拗句:它在律詩中也是相當常見的,但是前面一字用拗,後面還必須用「救」。所謂「救」,就是補償。一般說來,前面該用平聲的地方用了仄聲,後面必須或經常在適當的位置上補償一個平聲。
  • 詩詞格律知識五十二篇:(10) 律詩的平仄
    律詩中如果多用拗句,就變成了古風式的律詩。上文所敘述的那種特定格式(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認為拗句之一種,得是,它被常用到那樣的程度,自然就跟一般拗句不同了。現在再談幾種拗句:它在律詩中也是相當常見的,但是前面一字用拗,後面還必須用「救」。所謂「救」,就是補償。
  • 這首唐詩其實並不算律詩,為何卻被推崇為「古今七律第一」?
    而在唐朝眾多律詩中,如果真的要列個榜單出來,哪首詩堪列榜首呢?其實,總結起來,曾被人稱為「律詩第一」的詩只有兩首,即崔顥的《黃鶴樓》和杜甫的《登高》。南宋著名詩論家嚴羽在他所著的《滄浪詩話》中講崔顥的《黃鶴樓》稱為七律第一,而且是用陳述句,仿佛覺得把《黃鶴樓》列為第一理所應當。
  • 詩詞知識丨《詩詞格律》:第二章(3)律詩的平仄
    律詩中如果多用拗句,就變成了古風式的律詩(見下文)。上文所敘述的那種特定格式(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認為拗句之一種,但是,它被常用到那樣的程度,自然就跟一般拗句不同了。現在再談幾種拗句:它在律詩中也是相當常見的,但是前面一字用拗,後面還必須用"救"。所謂"救",就是補償。一般說來,前面該用平聲的地方用了仄聲,後面必須(成經常)在適當的位置上補償一個平聲。
  • 律詩和絕句的區別
    一、律詩一般每首八句,每句五個字的律詩叫五言律詩,簡稱五律(如孟浩然的《過故人莊》);每句七個字的律詩叫七言律詩,簡稱七律(如陸遊的《遊山西村》)。 二、絕句每首四句,每句五個字的叫五言絕句,簡稱五絕(如李白的《靜夜思》);每句七個字的叫七言絕句,簡稱七絕(如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
  • 律詩和格律詩的區別
    古詩簡單可以分兩種:1、古風。2、近體詩。古風種類很多,如《詩經》、《楚辭》、漢魏樂府、歌行、雜言等都可以劃分裡面,關於古風我們後面講,這裡先說近體詩。近體詩又稱格律詩,正式產生於唐代。在唐朝前幾乎都是非格律詩,雖然也產生了微有格律的「永明體」,但格律並不嚴格,也只限五言,和唐朝產生的格律詩有很大的不同,可以算做是從非格律詩到格律詩的一個過度。
  • 葉虎 | 律詩格律
    文  |  葉虎律詩分為五絕、五律、七絕和七律。 平仄是什麼?現代漢語拼音,第三、第四聲字都是仄聲字,第一、第二聲絕大多數字為平聲字。 律詩只能押平聲韻,或者說律詩韻腳必須是平聲字。上面那首詩,韻腳醇、倫、珍都是平聲字。 詩例:「西窗月下夜珊瀾,盡度曉風上北山。落葉無聲和秋露,文章律動玉珠盤。」
  • 唐代最聞名遐邇的五首七言律詩,前兩首難分伯仲
    在如此眾多的詩歌中,七言律詩所佔比例較大,到了宋代,七言律詩成為了詩歌的主旋律。今天,我們就一起欣賞一下史上最受好評的七言律詩。1、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 古詩、律詩、絕句與樂府詩歌有什麼區別和聯繫?
    古詩、律詩、絕句與樂府詩歌有什麼區別和聯繫。首先這幾個概念不是獨立的,他們有時是相互交叉的。古代詩歌分兩類,一是古體詩,一是近體詩。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 通常的律詩規定每首8句。如果僅6句,則稱為小律或三韻律詩;超過8句 ,即10句以上的 ,則稱排律或長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詩,每2句成一聯,計四聯,習慣上稱第一聯為破題,第二聯為頷聯、第三聯為頸聯、第四聯為結句。
  • 杜甫在律詩藝術上的創新
    律詩的奠基人 說到律詩,我們第一個就會想起杜甫。杜甫對於律詩這種詩體,無論是身體力行的創作實踐,還是對于格律規則的豐富和突破,都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人。 杜甫之前七律雖然也有一些名篇,但數量很少,而且絕大部分屬於奉和應制、登臨酬唱,比之五律更見狹窄。
  • 10首七言律詩,有唐一代,巔峰之作
    5.黃鶴樓崔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雖然是整齊的七言,也押平韻一韻到底,不曾換韻,但此詩一不講平仄,二又失粘,三頷聯不講對仗,乃至於連「空悠悠」的三連平都出現了,這是古風的格式啊。儘管如此,但鑑於詩人作於盛唐,七律也還在成熟的摸索之中,故放寬條件,還是算作律詩。6.
  • 國學常識:什麼是詩詞、律詩、絕句
    近體詩,亦稱「今體詩」,是唐代形成的律詩、絕句的通稱,對於詩的句數、字數、平仄、押韻等都有嚴格規定。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按照詩中每句字數的多少,分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等體裁。詞,作為詩的一種體裁,屬於詩的一種韻文形式。由五言詩、七言詩或是民間歌謠發展而成,起於唐代,盛於宋代。詞,原是配樂歌唱的一種詩體,句的長短隨歌調而改變,因此又叫長短句。
  • 古詩、律詩、絕句與樂府詩歌有什麼區別?你分得清嗎?
    古詩、律詩、絕句與樂府詩歌有什麼區別和聯繫?
  • 律詩的對仗與律詩寫作技法
    律詩發源於南朝齊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偶的新體詩,至初唐沈佺期、宋之問時正式定型,成熟於盛唐時期。律詩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每首分別為五言、六言、七言句,簡稱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較少見。通常的律詩規定每首8句。如果僅6句,則稱為短律;超過8句,即10句以上的,,則稱排律或長律。六句律詩,稱為短律或者小律。相對八句律詩少了第二或者第三聯。
  • 詩詞基礎 | 古詩、律詩、絕句與樂府詩歌有什麼區別和聯繫?
    古詩、律詩、絕句與樂府詩歌有什麼區別和聯繫。首先這幾個概念不是獨立的,他們有時是相互交叉的。古代詩歌分兩類,一是古體詩,一是近體詩。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 絕句詩體,又稱截句、斷句、絕詩。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兩種。
  • 慶餘年中的登高出自哪裡 登高真的是古今第一七言律詩麼?
    律詩寫作有著嚴格的規範,每一首詩八句,二四六八句押韻,必須一韻到底,也不可以臨韻通押。所謂鄰韻,指的是發音相近但韻部不同的字。除此之外,三四兩句,五六兩句要對偶,字的平仄也有定規。     從規範的角度看,《登高》對仗工整,平仄嚴謹,被稱為七言律詩的典範。     在七律排行榜上,第一之爭,還有個強勁的競爭對手,崔顥的《黃鶴樓》。
  • 崔顥---千古一律《黃鶴樓》
    唐朝懷才不遇者多以描寫歌女生活來抒情,首先崔顥獻詩題材不對,並且想靠這樣的春閨詩詞入仕,李邕當然理解為此人太過輕浮,李邕看到「十五嫁王昌「這句,一怒之下揮袖而去。崔顥為他的魯莽付出了代價,後崔顥遭遇許多挫折後,晚年遊歷各地,到了武漢黃鶴樓這裡遠眺,寫下震驚千古的佳作。  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 都說李白詩歌成就頗高,在律詩與絕句方面,明人評價分別是這樣
    他認為崔、李二人之詩本無可比性,並就此事作了一番考證,云:李太白過武昌,見崔顥《黃鶴樓》詩,嘆服之,遂不復作,去而賦《金陵鳯凰臺》也。其事本如此。其後禪僧用此事作一偈云:「一拳搥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到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傍一逰僧亦舉前二句而綴之曰:「有意氣時消意氣,不風流處也風流。」又一僧云:「酒逢知己,藝壓當行。」元是藉此事設辭,非太白詩也,流傳之久,信以為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