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詩的奠基人
說到律詩,我們第一個就會想起杜甫。杜甫對於律詩這種詩體,無論是身體力行的創作實踐,還是對于格律規則的豐富和突破,都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人。
杜甫之前七律雖然也有一些名篇,但數量很少,而且絕大部分屬於奉和應制、登臨酬唱,比之五律更見狹窄。如果長期局限在這樣的水平上,唐代律詩不過造就了一種精工典雅的詩體而已,其成就絕對比不上才氣縱橫的古風,也比不上意興深遠的絕句,而正是杜甫深入挖掘了律詩這種詩體無限的藝術潛力。杜甫全面開闢了律詩的境界,時事政論、身世懷抱、風土人情、文物古蹟,一概熔鑄於精嚴的格律當中,把這一詩體的價值提到了足與古詩、絕句相對峙的高度。而為了達到這樣的境界,杜詩在用字,造句、屆對、調聲、謀篇、運筆等各個方面,作了大量深入的探索和創新,充分發揮了律詩體式的美學特長。
因此,如果說沈、宋可以算作律詩體制的確立者,那麼,杜甫才是名副其實的律詩世術的奠基人。杜甫在律詩藝術上的創新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
杜甫以前的律詩內容比較單一,多限於抒情寫景。杜甫開始將敘事與議論的成份引入詩中,並同抒情寫景緊密交織在一起,儘可能使詩句產生多方面的功能。如《登樓》(花近高樓傷客心),感時述懷,融情景事理古今天人一體,氣象擴大。
二
愛用正反相形的藝術手法,通過不同角度的相互映襯,使詩歌意象獲得更加充實的含義。如《登樓》中間兩聯,一動一靜,一褒一貶,構成強烈的反差,就容易打開人的思維聯想活動。他如「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都屬於這樣的結構。
三
杜甫在布局上特別注意屈曲盤旋,力求以層深的構思來表達複雜的意念。律詩章法上常用的「起承轉合」的套格,杜甫在因襲中出以變化。《登樓》首聯第一句發興,第二句加以解說,「起」中有「承」的成分;頷聯寫景而暗含哲理,「承」中又有所「轉」;腹聯正式轉入議論,但尾聯並不直承腹聯作結,而是折向懷古以為收束,於是「合」中便又「轉」出新意,產生了含蘊不盡的遠神。
四
語言錘鍊,工夫獨特,常顛倒語序,錯綜文法,如「且看欲盡花經眼,莫厭傷多酒入唇」(《曲江二首》),不寫花和酒,強調「傷」和「盡」,鍊字不僅工,且奇,新鮮逼人。如「高江急峽雷霆鬥,古木蒼藤日月昏」(《白帝》),用「鬥」形容水聲,「昏」寫日光;又如「返照入江翻石壁,歸雲擁樹失山村」(《返照》),把日影折射壁上叫「翻」,山村被雲遮蔽稱「失」,出人意表,新奇可喜。「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蜀相》),本寫景,「自」「空」兩個虛字,就見出春草自綠、黃鸝空鳴、斯人久逝的弦外之音,景語化情語。
五
在詩歌音律、體制上,杜甫也有新的創造。首先他大量使用拗體率,如《白帝城最高樓》;還創作了一系列聯章體組詩,如《秋興》,用分而合的形式進一步擴大詩篇的容量。
總結
歸結到一點,就是杜甫對律詩的傳統觀念與界限的突破。在杜甫出現之前,人們心目中的律詩首先是律,其次才是詩,甚至為了求得律對的工整,不惜削弱其詩歌表情達意的功能。杜甫對律詩的要求則不僅是律,更是「詩」。
整理: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