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詩寫作第九講:律詩的對仗(上)

2021-02-08 詩情畫意詩社


一、對仗的定義
什麼是律詩的對仗?王力先生曾解釋說:
「詩詞中的對偶,叫做對仗」。
1. 對偶
是一種修辭格。就是把同類的或對立的概念並列起來,是成對使用的兩個文句字數相等,結構、詞性大體相同,意思相關」。可以句中自對,也可以兩句相對。這種對稱的語言方式,形成表達形式上的整齊和諧以及內容上的相互映襯,具有獨特的藝術效果。

劉勰《文心雕龍》儷辭篇云:「造化賦形,肢體必雙,神理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辭,運裁百慮,高下相須,自然成對……」。以人體之四肢來形容對偶之相稱,最是確切不過。

2.對仗
對仗又稱對偶、對仗、排偶。由於對仗與漢魏時代的駢偶文密切相關,可以說是由駢偶發展而成的,所以說對仗本身也是一種駢偶,是詩詞創作及對聯寫作時運用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和手段。

3.對仗與對偶的區別
對仗不僅有對偶的一般特點,而且還有自己特殊的規定性:除了字數要相等,結構、詞性要相同,意義相近或相對之外,還要受到平仄、音韻的限制,也就是要符合格律要求,並力避上下句同一結構位置上重複使用同一詞語。因此可以說律詩中的「對仗」是在一般對偶基礎上的更為嚴格的對偶,是在律詩命題內的對偶。

作為修辭方法的對偶,常常被廣泛用於各種文體,其中古代散文和古體詩歌運用尤其頻繁。它整飭了語言,增強了語勢,而且兩個偶句互為補充、相互映襯,使語言頗具形式美和表現力。

可以說「對仗」是格律詩詞創作和欣賞的重要標準之一,自然也就成了非詩詞莫屬的專用術語。正因如此,格律詩詞中的對仗雖同時也符合對偶的標準要求,但鑑於「對仗」本身的特點,並且為了有別於一般文體中的對偶,故而在律詩中我們通常不以「對偶」稱之,而特稱之曰「對仗」。

天下之憂憂,天下之樂樂。(範仲淹《嶽陽樓記》) 
再看:古詩《擊壤歌》:
日出作,日入息。
鑿井飲,耕田食。
詩經《小雅.採薇》:
往矣,楊柳依依;
來思,雨雪霏霏。

    符合字數相等,詞性結構相同,意思相關的要求,但平仄不相對,並在同一結構位置重複使用了日、而等字,所以這兩個例子只符合對偶的要求,不符合對仗的要求,只是對偶句。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白樂天》)
這組聯句是原詩中的頸聯,字數相等,結構相同,意義相近或相對,平仄相對、音律和諧、同一結構位置沒有重複使用的字或詞,無論哪個方面都完全合乎對仗原則,而且對得極為工穩,是最為典型的對仗聯句。

唐王之渙《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主席《長徵》詩中的兩句: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孟浩然《過故人莊》: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 把酒話桑麻。

杜甫的《春望》: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二、為何律詩要對仗 
對仗在律詩中的功能歸納了點。
①修辭功能。從辭藻到章句的凝練與鍛造。
②演奏功能;協於音律,可以彈唱。
      南齊永明間,自從周顒著《四聲切韻》,提出平上去入四聲以後,講究平仄便逐漸成為律詩的基本要求。其本意就是要求詩合音律。宮商角徵羽五音和諧。
③美學功能。形式上的對偶美、音樂
上迴環舒緩美,內容上的幽深高遠美,
三者結合,實現藝術上的高度和諧與統一。
    總結一下:格律詩中使用對仗的表現手法,它能使詩詞在形式上整齊勻稱,節奏明快;在音調上音韻優美,音樂感強;在表意上凝鍊集中,高度概括;在抒情上情感真摯,酣暢淋漓。使格律詩進一步實現音韻和諧,增強了節奏感和音樂美,達到表現形式與內容上的高度完美統一。

三、律詩對仗的種類
律詩主要是頷聯頸聯兩聯對仗和三聯,對仗,頷聯頸聯兩聯對仗是基本體例。(一)從對仗形式上講,包括長律
歸納起來有以下九類:

1.中間兩聯對仗      前面說過,古人把律詩的第一二兩句叫做首聯,第三四兩句叫做頷聯,第五六兩句叫做頸聯,第七八兩句叫做尾聯。對仗一般用在頷聯和頸聯,即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
[]杜甫 春日憶李白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
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王維 觀獵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
回看射鵰處,千裡暮雲平。

[]白居易 鸚鵡
隴西鸚鵡到江東,養得經年觜漸紅。
常恐思歸先剪翅,每因餵食暫開籠。
人憐巧語情雖重,鳥憶高飛意不同。
應似朱門歌舞妓,深藏牢閉後房中。

2.前三聯對仗      

       首聯的對仗可用可不用。五律首聯用對仗的較多。七律首聯用對仗的較少。翻開唐詩,我們不難發現:五律首句不入韻的較多。七律首句不入韻的較少。但是,這個原因不是絕對的;在首句入韻的情況下,首聯用對仗還是有的。

——首句入韻的:
[]陳子昂  春夜別友人
銀燭吐青,金樽對綺
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
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
悠悠洛陽去,此會在何

[]白居易  杭州春望
望海樓明照曙,護江堤白踏晴
濤聲夜入伍員廟,柳色春藏蘇小
紅袖織綾誇柿蒂,青旗沽酒趁梨
誰開湖寺西南路?草綠裙腰一道
——首句不入韻的

[]杜甫 恨別
洛城一別四千裡,胡騎長驅五六
草木變衰行劍外,兵戈阻絕老江
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雲白日
聞道河陽近乘勝,司徒急為破幽

[]許渾 送韓校書 
恨與前歡隔,愁因此會
跡高芸閣吏,名散雪樓
城閉三秋雨,帆飛一夜
酒醒鱸膾美,應在竟陵

3.後三聯對仗

      尾聯一般是不用對仗的。到了尾聯,一首詩要結束了;對仗是不大適宜於作結束語的。但是,也有少數的例外。如:
[]杜甫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這詩最後兩句是一氣呵成的,是一種流水對。還是和一般對仗不大相同的。

4. 首聯頸聯對仗,頷聯不對仗,謂之偷春體 

    清人說這律詩之一體。凡起聯相對,而次聯不對者,因其把本應在頜聯出現的對仗用在首聯,「如梅花偷春色而先開也」,故謂之「偷春體」。如:
[]杜甫 一百五日夜對月
無家對寒食,有淚如金波。
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
仳離放紅蕊,想像顰青蛾。
牛女漫愁思,秋期猶渡河。

5.少於兩聯的對仗

    這種單聯對仗,比較常見的是用於頸聯,「蜂腰體」。蜂腰體在盛唐五律中尤其多見,賈島、王維、李白、杜甫、元稹等大家都有用這種蜂腰體的詩作。
 []李白 塞下曲(第一首)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孟浩然 與諸子登峴山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
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

 []賈島    
下第唯空囊,如何住帝鄉?
杏園啼百舌,誰醉在花傍?
淚落故山遠,病來春草長。
知音逢豈易,孤棹負三湘。

[]李白 與賈至舍人於龍興寺剪落梧桐枝望灉yōng   
剪落青梧枝,灉湖坐可窺。
雨洗秋山淨,林光澹碧滋。
水閒明鏡轉,雲繞畫屏移。
千古風流事,名賢共此時。

6.隔句對仗。稱扇對體。

      如第一句對第三句,第二句對第四句。 一首詩中前聯與後聯形成對仗,便是扇面對。1958年,中國語言學家王力《漢語詩律學》論近體詩對仗時也說:「第一種是上一聯出句和下一聯出句相對,對句亦與對句相對。這種對仗叫做隔句對,《中原音韻》論曲時稱為扇面對。」隔句對在近體詩中極為罕見,詞中也不多。

[]白居易 夜聞箏中彈瀟湘送神曲感舊
飄渺巫山女,歸來七八年。
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苦調吟還出,深情咽不傳。
萬重雲水思,今夜月明前。

[]鄭谷  寄裴晤員外
昔年共照松溪影松折溪荒僧已無
今日重思錦城事雪銷花謝夢何殊
亂離未定身俱老,騷雅全休道甚孤。
我拜師門更南去,荔枝春熟向渝瀘。

[]梁橋  闕題
夏來幽興愜,攜酒問芳蘋。
昨日花前醉青衫藉玉人
今宵月下飲翠袖舞紅茵
老去流光易,乘時欲恬神。

7.四聯都對仗

[]杜甫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蘇味道 正月十五日夜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遊妓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
]王維 故西河郡杜太守輓歌三首之一
天上去西徵,雲中護北平。
生擒白馬將,連破黑雕城。
忽見芻靈苦,徒聞竹使榮。
空留左氏傳,誰繼卜商名。

[]宗楚客  奉和幸安樂公主山莊應制
玉樓銀榜枕嚴城,翠蓋紅旗列紫營。
日映層巖圖畫色,風搖雜樹管弦聲。
水邊重閣含飛動,雲裡孤峰類削成。
幸睹八龍遊閬苑,無勞萬裡訪蓬瀛。

8.全不對仗 

    一首律詩從頭到尾都不用對仗,似乎不合律詩體裁。但這樣的詩歌,卻被古人定義為律詩,且有名篇傳世,歷代評論甚佳。

  
 []李白 夜泊牛渚懷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雲;
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
餘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
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
      清王士禎《帶經堂詩話》評:詩至於此,色相俱空,正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畫家所謂逸品是也。」
      此類詩都有充實的內容,豐沛的情感,高超的語言技巧,然後在脫離對偶格律的束縛下,盡情揮灑,寫出了千古傳誦的詩篇,我們初學者可是望塵莫及的。這樣全不對仗的詩,是否是律詩,很有爭議。我們只做了解,且不把這全不對仗,算做律詩對仗的一種。

9.長律的對仗

      長律的對仗和律詩同,只有尾聯不用對仗,首聯可用可不用,其餘各聯一律用對仗。例如:
[]張巡  守睢suī陽詩
接戰春來苦,孤城日漸危。
合圍侔月暈,分守若魚麗
屢厭黃塵起,時將白羽麾huī
裹創猶出陣,飲血更登陴
忠信應難敵,堅貞諒不移。
天人報天子,心計欲何施!

[]韓愈 學諸進士作精衛銜石填海
鳥有償冤者,終年抱寸誠
口銜山石細,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難見,區區命已輕。
人皆譏造次,我獨賞專精。
豈計休無日,惟應盡此生。
何慚刺客傳,不著報仇名

      總之,凡一首律詩中有兩聯對仗,而且這兩聯處於中間位置,即頷聯和頸聯的,這是正例。也可以說,只要保證中間兩聯是對仗,即為正例。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其他地方(首聯、尾聯)多用了對仗,仍屬正例。但是,只要頷聯和頸聯有一處不用對仗,即為變例,這種變例唐以後是很少見的。現代人寫詩最好不用變例形式。

(二)從律詩對仗的修辭方法上講,主要有以下十種:
1.工對

      也稱嚴對。指工整的對仗。即兩句在詞性、詞類、句型等方面都分別整齊相對,甚至同一詞類中,還可能分若干小類,也分別相對嚴整。大類如名詞對名詞,代詞對代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動詞對動詞,副詞對副詞,虛詞對虛詞。如杜甫《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對仗相當工整。
      小類又分為天文、時令、地理、器物、衣飾、飲食、文具、文學、草木、鳥獸蟲魚、形體、人事、人倫等門類。
      但是這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唐詩中個別字的詞性在不同的語境中不完全一致的情況比較多見,應當以考察整體為旨。劉勰《文心雕龍》關於「麗辭」就說:「反對為優,正對為劣」。並不提倡過於追求「工」。所以,寬對往往是比較被容忍的。

2,鄰對

      用詞義的門類比較接近的詞為對,便稱為"鄰對"。所謂詞義門類相近,如天文與時令、地理與宮室、器物與衣飾、植物與動物、方位對數量等的關係。用這些門類意義接近的詞為對,就是鄰對。這在唐詩裡是大量的。
如白居易《感春》中的兩句:
草青臨水地,頭白見花人。草與頭不同類,水與花不同類,地與人不同類,這可以算是鄰對。
王維《使至塞上》: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以「天」對「塞」是天文對地理;
陳子昂《春夜別友人》:
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以「路」對「堂」是地理對宮室。

3.反對

      詩中詞反而義同的對偶句。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麗辭》:「反對者,理殊趣合者也…… 仲宣(即漢末王粲) 《登樓》云:『鍾儀幽而 楚 奏, 莊舃 顯而 越 吟。』此反對之類也。」周振甫註:「鍾儀被拘, 莊舃 顯達,處境相反,同樣懷念故鄉,所以是反對」。
例如:
[]高適《燕歌行》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前句寫戰士們在沙場上與敵人打得天昏地暗,不知生死如何,後句則寫那些將官們卻躲在營帳裡,盡情地欣賞女人的歌唱與舞蹈,用鮮明的對比突出了主題。
魯迅《自嘲》
橫眉冷對千夫指,
俯首甘為孺子牛。
      前句寫和敵人鬥爭橫眉冷對,後句寫為人民服務俯首聽命,兩相對照,相反相成,對立統一。


4.寬對

      它與工對是相對的概念。寬對是一種不很工整的對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詞的詞性相同,即可構成對仗。這樣的對仗,一般稱為「寬對」。
        寬對要比鄰對的要求再寬一些。如一般以名詞對名詞、以形容詞對形容詞便可以。如:

[宋]黃庭堅答龍門秀才見寄》詩其中第二聯
明月清風非俗物,
輕裘肥馬謝兒曹。

5.半對

是指句子一半對仗一半不對仗。
例如:崔顥《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半對常見於首、尾聯。例如:

王維《積雨輞川莊作》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zī指初耕的田地)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
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
(餉:給在田間裡勞動的人送飯)「積雨空林」與「蒸藜炊黍」是半對,「野老與人」與「海鷗何事」也是半對;
王維《贈郭給事》的尾聯,就是半對:
洞門高閣靄餘暉,桃李陰陰柳絮飛。
禁裡疏鍾官舍晚,省中啼鳥吏人稀。
晨搖玉佩趨金殿,夕奉天書拜瑣闈。
強欲從君無那老,將因臥病解朝衣。

皇甫冉《春思》的首聯,也都是半對:
鶯啼燕語報新年,馬邑龍堆路幾千,
家住層城臨漢苑,心隨明月到胡天。 
機中錦字論長恨,樓上花枝笑獨眠。 
為問元戎竇車騎,何時返旆勒燕然。

6.借對 

    又稱接對或稱為假對。它通過借義或借音等手段來達到對仗工整的目的。大概是從古文通假字引申而來的。借對有兩種借法。一是借詞義,一是借語音。

(1)借義。利用詞的多義性。
例如杜甫《巫峽敝廬奉贈侍御四舅》
行李淹吾舅,誅茅問老翁,「行李」的「李」並不是桃李的「李」,但是詩人借用桃李的「李」的意義來與「茅」字作對仗。
又如杜甫《曲江》
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古代八尺為尋,兩尋為常,所以借來對數目字「七十」

(2)借音。利用字詞之間的同音關係,以甲詞(字)來表乙詞(字)。例如出句用了甲字,對句本來應當使用與甲字意義相類似的乙字,但用乙字在全句的意義上又不合適,於是就選用一個與乙字同音而又字義相關的丙字來結成對仗。
俞弁《逸老堂詩話》說:「洪覺範《天廚禁臠》有琢句法「,其中假借格如"殘春紅藥在,終日子規啼",以紅對子(諧紫),
如"住山今十載,明日又遷居",以十對遷(諧千)」皆是假借,」以寓一時之興,唐人多此格,何以穿鑿為哉。」文中所舉就是「借音對」。
      借音多見於顏色對,如借「籃」為「藍」,借「皇」為「黃」,借「滄」為「蒼」,借「珠」為「朱」,借「清」為「青」等。杜甫《恨別》:「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雲白日眠」,以「清」對「白」,又《赴青城縣出成都寄陶王二少尹》:
東郭滄江合,西山白雪高,以「滄」對「白」,就是這種情況。
如杜甫《曲江》詩中寫到:
      「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尋常」一詞具有多種含義,一為「平常」,一是「八尺為尋,倍尋為常」。前者是一般的副詞,後者是數量詞,這裡用「尋常」來對數詞 「七十」,用的是它本來具有的數量方面的含義,而詩中用的卻是它副詞方面的意義。這就是「借義對」。

7.自對

      即句中對也叫當句對,對仗的一種,一句之中某些詞語自成對偶。上面所舉的「積雨空林」,以「積雨」與「空林」為句中自對;「蒸藜炊黍」,以「蒸藜」與「炊黍」為句中自對。
又如李義山詩:
密邇平陽接上蘭,秦樓鴛瓦漢宮盤。
池光不定花光亂,日氣初涵露氣幹。
但覺遊蜂繞舞蝶,豈知孤鳳接離鸞,
三星自轉三山遠,紫府程遙碧落寬


      詩中多各相為對,如第二句的秦樓對漢宮,瓦對盤;第五句的遊蜂對舞蝶;第六句的孤鳳對離鸞等等。


      自對,對句的詞性類別可以放得更寬鬆一些,這也被認為是工對。


注意:本句自對只是一種句法,並不能代替對仗,如果在頷聯或者頸聯使用本句自對,在自對的基礎上,上下句之間也要形成對仗
比如:但覺遊蜂饒舞蝶,豈知孤鳳憶離鸞。
遊蜂、舞蝶自對,孤鳳、離鸞自對。
與此同時:
遊蜂、孤鳳對仗,舞蝶、離鸞對仗。

8.流水對

出句與對句相關,而且順序如同流水,不能顛倒。
例如:沈佺期可憐閨裡月,長在漢家營」,
王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一從歸白社,不復到青門」、
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
孟浩然「忽逢青鳥使,邀入赤松家」、
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也屬於半對),
杜甫「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等等。在唐詩中使用的比較多。
注意:別把流水句和流水對弄混了。流水句,只是上下句意義上形成流水。
流水對,是在標準的對仗基礎之上,上下句是相承的關係,也就是說,邏輯上上下句之間順序不能顛倒。

9.錯綜對

出句與對句詞性相同的字詞本來應該相對應的,卻有意放在不對應的位置上。最典型的例子是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贈美人》中的
裙拖六幅湘江水,
鬢聳巫山一段雲」「六幅」與「一段」相對,卻分別在上下句的三四字和五六字位置,「湘江」與「巫山」相對,卻分別在上下句的五六字和三四字位置,互相錯了一個位置。
      李群玉是晚唐享有盛名的大詩人。同代著名詩人周樸稱讚說:「群玉詩才冠李唐,投書換得校書郎」;另一著名詩人李頻也說他是「逍遙蓬閣吏,才子復詩流」。《全唐詩》錄李群玉詩260餘首。

10.合掌對

合掌就是指出句與對句的意思相同,或者接近。有以下二種:  
第一種是:出句對句說的是一件事情、一個意思,就是合掌。如宋之問《初到黃梅臨江驛》: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途中」即是「馬上」,「寒食」即為「暮春」。
第二種是:句中使用同義詞相對也被認為是合掌,比如「吾」對「我」,「朝」對「曉」,「聽」對「聞」,「江」、「河」、「川」對「水」,「紅」對「赤」等等。如杜甫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出句「緣」與對句「為」就是同義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出句「無邊」與對句「不盡」也是同義詞。

相關焦點

  • 律詩的對仗與律詩寫作技法
    律詩的容量比絕句增加了一倍,所以可寫更多的事或景,可抒發更多更細緻的情感。「它散中有整,常中有變,對仗工整,內容充實」;「五律顯得簡短,樸直,有力,七律顯得暢達,悠揚,紆徐。律詩既講平仄,押韻,又講對仗,故寫作較難。    唐代律詩在定型化過程中和定型後,都存在變例,有些律詩不完全按照格式寫作,如崔顥的《黃鶴樓》,即前半首為古體格調,後半首才合律。律詩的這種變化被稱為拗體。
  • 格律詩第六講:律詩的對仗和格律詩的押韻知識
    我們進入第六講。前面五講已經詳細地講清楚了平仄、平仄相替、相對、相粘以及絕句和律詩的基礎平仄格式,最主要還是告訴大家這些規則的起因和格式的來源。這些規則和格式都是近體詩所通用的。但是絕句、律詩、排律三種近體詩格式還是有不同的。我們今天先接著上一講,搞清楚律詩和絕句規則不同之處。
  • 律詩哪一聯一定要對仗?律詩對仗基本要求是什麼?
    今天看到有網友提問:格律詩是哪一聯對仗?具體怎麼對?對此,六甲番人認為問題需要糾正,格律詩包括律詩和絕句,只有律詩才有一聯詩的說法,而絕句只有四句,一般是不用「聯」來形容的,所以建議問題改為:律詩哪一聯對仗?
  • 對聯和律詩對仗的異同
    字數相等,是對仗在形式上的要求,上下句字數不一致,就不能夠保證外形排列上的整齊劃一;平仄相反,是對仗在聲調上的要求,上仄下平或上平下仄,反差明顯,音樂美感強烈;詞性相近,是對仗在內容上的要求,實詞對實詞,虛詞對虛詞,才能使相對的兩邊詞彙份量不致於失衡;結構相似,是對仗在詞組性質上的要求,並列對並列、偏正對偏正、動賓對動賓、主謂對主謂,可以保證詞性相近的順利實現;音步相仿,是對仗在形式細化上的要求,如果只是字數相等而音步不同
  • 王和尚講詩詞:如何玩轉律詩的對仗?
    下面涉及的知識是更深層次的字法、句法和章法的問題,敬請期待……律詩的對仗一、對仗的位置:對仗也稱「屬(zhǔ)對」。唐代宮廷中的儀仗兩兩相對,所以也把兩兩相對的對偶句稱為「對仗」。從句法關係上看,上句「人徑」是「無」的賓語,而下句「何處」是「鍾」(用成動詞,指響起鐘聲)的狀語。宋代以後,律詩的對仗逐漸趨向於要求結構也完全一致。律詩對仗句中句法結構完全一致的佔多數,特別是頸聯的對仗尤工穩。特別提示:律詩中間二聯的對仗中,也包含了平仄的因素,即相對仗的出句與對句平仄相反。
  • 律詩的對仗-詩詞創作小講(6)
    三、律詩對仗的種類工對:即工穩的對仗。這被認為是最好的對仗。律詩中的工對主要有以下幾種:(1)反對:用反義詞相對。這也是上承六朝駢文的一種對仗方式。律詩中的「反對」,是以詞性和義類相同的反義詞為對,從而成為「工對」。如:沈佺期《雜詩》:少婦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 細說律詩的對仗
    一般講對偶,指的是兩句相對。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對句。 (二)對仗的常規--中兩聯 為了說明的便利,古人把律詩的第一二兩句叫做首聯,第三四兩句叫做頷聯,第五六兩句叫做頸聯,第七八兩句叫做尾聯。對仗一般用在頷聯和頸聯,即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
  • 【草堂詩說】如何寫好律詩的對仗句
    對仗是將同類或對立概念的詞語放在相對應的位置上使之出現相互映襯的狀態,是指詩詞創作和對聯寫作時運用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和手段,其分為工對和寬對兩種。工對就是要嚴格遵守字數相等、詞類相當、結構相應、節奏相同、平仄相對、意義相關這六個原則。寬對是相對於這六個原則要求顯得比較寬鬆。律詩的對仗句能使詩顯得凝練、整飭、勻稱、典雅,可以大大增強詩的藝術感染力。
  • 伯剛與您一起初探律詩的寫作
    它們的相同之處就是都是八句,都符合近體格律詩的主要特徵,諸如平仄要求,諸如對句與出句相對,與鄰句相粘……律詩的一般要求就是要押韻,且要求押平水韻,一韻到底,中途不能換韻。且一首律詩中,至少要有兩聯要求對仗。律詩的每兩句稱為一聯,從上到下分別定義為首聯(首),頷聯(下巴),頸聯(頸部)以及尾聯(軀幹)。
  • 詩詞知識:律詩的對仗
    古代詩人們在應用對仗時所分的詞類,和今天語法上所分的詞類大同小異,不過當時詩人們並沒有給它們起一些語法術語罷了。依照律詩的對仗概括起來,詞大約可以分為下列的九類:1、名詞 2、形容詞 3、數詞(數目字) 4、顏色詞 5、方位詞 6、動詞 7、副詞 8、虛詞 9、代詞同類的詞相為對仗。
  • 律詩對仗攻略
    各類詞性的對仗劃分愈細,對仗則愈工致,例如名詞,可以分為以下一些小類。   l、 天文 2、 時令 3、 地理 4、 宮室 5、 服飾 6、器 用 7、 植物 8、 動物 9、 人倫 10、人事 11、形體。 律詩的對仗,一般用在中間兩聯,即頜聯和頸聯。
  • 對聯和律詩對仗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字數相等,是對仗在形式上的要求,上下句字數不一致,就不能夠保證外形排列上的整齊劃一;平仄相反,是對仗在聲調上的要求,上仄下平或上平下仄,反差明顯,音樂美感強烈;詞性相近,是對仗在內容上的要求,實詞對實詞,虛詞對虛詞,才能使相對的兩邊詞彙份量不致於失衡;結構相似,是對仗在詞組性質上的要求,並列對並列、偏正對偏正、動賓對動賓、主謂對主謂,可以保證詞性相近的順利實現;音步相仿,是對仗在形式細化上的要求,如果只是字數相等而音步不同
  • 律詩對仗的七個知識點
    詩詞中的對偶,叫做對仗.對偶就是把同類的概念或對立的概念並列起來,例如『抗美援朝』,『抗美』與『援朝』形成對偶.詞構都是動賓.對偶可以句中自對,又可以兩句相對。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是兩句相對。一般講對偶,指的是兩句相對。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對句.
  • 律詩寫作九忌
    近體詩大興於唐,對於字數、押韻、對仗、平仄均有嚴格規定,講究格律,故又稱格律詩。近體詩包括絕句(五言、七言)、律詩(五言、七言、排律)。律詩定型於初唐時期,盛唐以後,大盛於世。《全唐詩》有4.89萬餘首,僅七言律詩就有9000餘首,約佔總數1/5。律詩是一種十分精緻的文學架構,它有中國式的平衡對稱美,呈現出無與倫比的和諧。整體架構又具有整齊中見差異,參差中見整齊的美。
  • 律詩寫作第三講:格律詩的形成及其特點.
    沈約將四聲的區辨同傳統的詩賦音韻知識相結合,規定了一套五言詩創作時應避免的聲律上的毛病,就是後人所記之「八病」。即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鈕、正鈕等八種聲病。其次,是南北朝時期音韻學的發展。(沈佺期:古意呈補闕喬知之)盧家少婦鬱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徵戍憶遼陽。
  • 詩詞學堂 | 律詩的對仗
    對仗,也就是對偶。在近體詩產生以前,詩中的對仗,只是修辭上的需要。近體詩的對仗,不僅是修辭上的需要,而且是格律上的規定。詞,也是根據格律規定而用對仗的。對仗是詩詞格律的第三個內容。一、詩詞對仗的基本要求(一)在兩句相對時,相對的字詞,其詞性要相同或相近。同類中的字詞就算是詞性相同,鄰類中的字詞就算詞性相近,都可用作對仗。
  • 律詩的格律
    作者:劉宴會格律詩是在字數、押韻、平仄、對仗各方面都有許多講究的詩。所謂的格律指的就是詩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講平仄,嚴格壓韻,而且律詩的中兩聯要對仗等。1、  詩有定句:一首絕句是四句,一首律詩是八句。2、  句有定字:五言詩的每一句有五個字,七言詩的每一句有七個字。3、  字講平仄:上一節課我們已經講了字的平仄,以及句中,句間平仄的排布規律。4、  嚴格押韻:就是一韻到底。中間不許換韻。
  • 律詩和格律詩的區別
    律詩和格律詩的區別關於古典詩詞寫作方面的資料網絡有很多,或許一般都是洋洋萬言的長篇,大家很難有耐心看下去。我隨便就古典詩詞說幾句,對不對的大家再糾正。看來的朋友有可以按格律寫的,也有才接觸不太了解的,所以就低不就高,從最基本的說起。
  • 律詩的寫作要點
    律詩的中間四句,都應當使用對仗。所謂對仗就是指,相同詞類的對仗:名詞應當對名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應當對副詞;動詞應當對動詞。 長律為超過八句,每兩句為一押韻。有的一百六十韻,即一千六百個字。有一種考試帖詩,規定為五言六韻。清代為五言八韻,是應科考時寫詩。
  • 什麼是古風式的律詩?崔顥黃鶴樓是古風式律詩嗎?
    但是我們也常常會發現,有不少不完全符合律詩規則的詩,也被稱為律詩,例如崔顥的這首《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