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詩的對仗-詩詞創作小講(6)

2021-02-19 六不和尚

三、律詩對仗的種類

工對:即工穩的對仗。這被認為是最好的對仗。律詩中的工對主要有以下幾種:(1)反對:用反義詞相對。這也是上承六朝駢文的一種對仗方式。律詩中的「反對」,是以詞性和義類相同的反義詞為對,從而成為「工對」。

如:沈佺期《雜詩》:少婦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王維《終南別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反對」不是指出句和對句在旨意上相反相違,而是從相反的角度說明同一旨意,或者表現相關的景象,這就是所謂「理殊趣合」,也就是明人胡應麟所說:「然二者理雖相成,體實相反。」

      如王維《使至塞上》:「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兩聯皆寫邊塞景色。上聯「出漢塞」與「入胡天」所指同,皆用以襯託自己出使邊地,但字面上卻相反。「孤煙直」與「落日圓」都是邊塞黃昏時的景象,但「直」「圓」義反。

      「反對」的詩句並非相對仗的詞全都意義相反,而多是關鍵性的詞意義相反。這種詞大多是動詞性的或形容詞性的。

如:岑參《送張子尉南海》: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嶺春。

崔曙《途中曉發》:雲輕歸海疾,月滿下山遲。

高適《送鄭侍御謫閩中》:大都秋雁少,只是夜猿多。

李白《塞下曲六首》之一: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杜甫《夜宴左氏莊》:檢書燒燭短,看劍引杯長。

      詩中「反對」所用的反義詞往往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反義詞,只要大致具有相反的屬性即可。

如:李白《過崔八丈水亭》:猿嘯風中斷,漁歌月裡聞。

皇甫冉《同溫丹徒登萬歲樓》:丹陽古渡寒煙積,瓜步空洲遠樹稀。

盧綸《至德中途中書事卻寄李僴》:顏衰重喜歸鄉國,身賤多慚問姓名。

  (2)當句對:句中自對而又兩句相對。如:李商隱有一首詩自題為《當句有對》:

密邇平陽接上蘭,秦樓鴛瓦漢宮盤。

池光不定花光亂,日氣初涵露氣幹。

但覺遊蜂饒舞蝶,豈知孤鳳憶離鸞?

三星自轉三山遠,紫府程遙碧落寬。

       律詩中當句對如運用於相對仗的出句和對句,必然會形成句中自對而又兩句相對。李商隱詩中,頷聯「池光」與「花光」自對,「日氣」和「露氣」自對;而「池光」和「花光」又分別與「日氣」和「露氣」相對。頸聯的「遊蜂」「舞蝶」與「孤鳳」「離鸞」的對仗亦同。當然,如果不處於對仗句中,就只是純粹的句中自對,如上舉李詩首聯下句「秦樓」與「漢宮」自對;尾聯上句「三星」與「三山」自對,下句「紫府」與「碧落」自對。

(3)詞性、義類和結構都相同的對仗。

    如:唐人祖詠《七夕》:向月穿針易,臨風整線難。(「易」「難」又是「反對」)

      李白《送友人》: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皇甫冉《巫山高》:雲藏神女館,雨到楚王宮。

      杜甫《客至》: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4)詩文中常對稱使用的詞用於對仗。這類詞義類不一定相同,但常連用或對稱使用,如「詩」「酒」,「兵」「馬」,「金」「玉」,「人」「事」,「人」「物」,「琴」「劍」。

如:岑參《送盧郎中除杭州之任》:柳色供詩用,鶯聲送酒須。

杜甫《不見》: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

耿湋《春日即事》:強飲沽來酒,羞看讀破書。

杜甫《野老》:長路關心悲劍閣,片云何意傍琴臺?

2. 寬對:與「工對」相對而言,指不太工穩的對仗。

律詩中常見的「寬對」主要有以下一些情形:

(1)互相對仗的詞詞性相同,但義類不同。

如:賈島《暮過山村》: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

李商隱《晚晴》: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

崔塗《除夜有感》:亂山殘雪夜,孤獨異鄉人。

岑參《首春渭城郊行呈藍田張二主簿》:愁窺白髮羞微祿,悔別青山憶舊溪。

      「寬對」中也還不時夾有「工對」,如上岑參詩中「白」「青」相對,為顏色對。

(2)半對半不對。多見於頷聯或首聯。律詩對仗求工的多在頸聯,故頷聯的對仗有的只是半對半不對的「寬對」。

如:梁獻《王昭君》:君恩不可再,妾命在和親。

王維《同崔員外秋宵寓直》:建禮高秋夜,承明候曉過。

孟浩然《晚泊潯陽望廬山》:泊舟潯陽郭,始見香爐峰。

儲光羲《題虯上人房》:入道無來去,清言見古今。

沈佺期《奉和春初幸太平公主南莊應制》:主家山第早春歸,御輦春遊繞翠微。

張說《湖山寺》:空山寂歷道心生,虛谷迢遙野鳥聲。

崔顥《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3)偏枯對。宋人孫奕《履齋示兒編·詩說》中舉到杜甫詩中的不少例子,認為以二事對一事(也包括人)是「偏枯對」,還認為這是「白圭之玷」,「不可效尤」。但所列二事都是習用的連語(如「貧病」「寵辱」「兒女」等),用它們與一事或一人相對,實是一種寬對。

如:李白《秋登宣城謝朓北樓》: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以二樹對一樹)

杜甫《偶題》:作者皆殊列,聲名豈浪垂?(「作者」非並列關係,是一事,而與並列的「聲名」對。)

又《人日》:冰雪鶯難至,春寒花較遲。(以二事對一事)

杜牧《題青雲館》:四皓有芝輕漢主,張儀無地與懷王。(「四皓」是漢初商山的四個隱士,與戰國張儀對。)

3. 流水對:也稱十字格(五言)或十四字格(七言),指出句和對句互相對仗,但意思上又一脈相承,合起來才能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勢如流水,不能顛倒。

如:駱賓王《在獄詠蟬》: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王維《宴梅道士山房》:忽逢青鳥使,邀入赤松家。

王之渙《登鸛雀樓》: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杜甫《中夜》:長為萬裡客,有愧百年身。

於武陵《贈賣松人》:欲將寒澗樹,賣與翠樓人。

杜甫《諸將五首》之二:豈謂盡煩回紇馬,翻然遠救朔方兵。

4. 扇面對:也稱「隔句對」。律詩中運用得不多,即下聯上句與上聯上句對,下聯下句與上聯下句對。

如:杜甫《大曆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出瞿塘峽久居夔府將適江陵漂泊有詩凡四十韻》:喜近天皇寺,先披古畫圖。

應經帝子渚,同泣舜蒼梧。

又《哭台州鄭司戶蘇少監》:

得罪台州去,時危棄碩儒。

移官蓬閣後,谷貴沒潛夫。

鄭谷《將之瀘郡旅次遂州遇裴晤員外謫居於此話舊悽涼因寄二首》之二:

昔年共照松溪影,松折溪荒僧已無。

今日重思錦城事,雪銷花謝夢何殊。

    「扇面對」上下兩聯的平仄仍遵循律詩的「黏」「對」規律,不因對仗句位置的改變而改變。

5. 錯綜對:兩句中互相對仗的字詞不處於同一位置,而是交錯成對。這在律詩中更為少見。如唐人李群玉《同鄭相併歌姬小飲戲贈》:

相關焦點

  • 詩詞知識:律詩的對仗
    依照律詩的對仗概括起來,詞大約可以分為下列的九類:1、名詞 2、形容詞 3、數詞(數目字) 4、顏色詞 5、方位詞 6、動詞 7、副詞 8、虛詞 9、代詞同類的詞相為對仗。名詞還可以細分為以下的一些小類:1、天文 2、時令 3、地理 4、宮室 5、服飾 6、器用 7、植物 8、動物 9、人倫 10、人事 11、形體(二)對仗的常規--中兩聯
  • 律詩寫作第九講:律詩的對仗(上)
    一、對仗的定義什麼是律詩的對仗?王力先生曾解釋說:「詩詞中的對偶,叫做對仗」。1. 對仗對仗又稱對偶、對仗、排偶。由於對仗與漢魏時代的駢偶文密切相關,可以說是由駢偶發展而成的,所以說對仗本身也是一種駢偶,是詩詞創作及對聯寫作時運用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和手段。
  • 詩詞學堂 | 律詩的對仗
    對仗,也就是對偶。在近體詩產生以前,詩中的對仗,只是修辭上的需要。近體詩的對仗,不僅是修辭上的需要,而且是格律上的規定。詞,也是根據格律規定而用對仗的。對仗是詩詞格律的第三個內容。一、詩詞對仗的基本要求(一)在兩句相對時,相對的字詞,其詞性要相同或相近。同類中的字詞就算是詞性相同,鄰類中的字詞就算詞性相近,都可用作對仗。
  • 細說律詩的對仗
    一般講對偶,指的是兩句相對。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對句。 (二)對仗的常規--中兩聯 為了說明的便利,古人把律詩的第一二兩句叫做首聯,第三四兩句叫做頷聯,第五六兩句叫做頸聯,第七八兩句叫做尾聯。對仗一般用在頷聯和頸聯,即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
  • 格律詩第六講:律詩的對仗和格律詩的押韻知識
    我們進入第六講。前面五講已經詳細地講清楚了平仄、平仄相替、相對、相粘以及絕句和律詩的基礎平仄格式,最主要還是告訴大家這些規則的起因和格式的來源。這些規則和格式都是近體詩所通用的。但是絕句、律詩、排律三種近體詩格式還是有不同的。我們今天先接著上一講,搞清楚律詩和絕句規則不同之處。
  • 王和尚講詩詞:如何玩轉律詩的對仗?
    要在對仗中做到每一字(詞)義類都相同是不大容易的,只要多數相對的字或句中主要的字義類一致就行。義類的範圍也可大可小。如杜甫《春望》:「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則是範圍更大的生物對了。律詩相對仗的兩句句法結構一般也相同,但只要做到字面相對,句法結構不太一致也是允許的。如王維《過香積寺》: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 【草堂詩說】如何寫好律詩的對仗句
    對仗是將同類或對立概念的詞語放在相對應的位置上使之出現相互映襯的狀態,是指詩詞創作和對聯寫作時運用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和手段,其分為工對和寬對兩種。工對就是要嚴格遵守字數相等、詞類相當、結構相應、節奏相同、平仄相對、意義相關這六個原則。寬對是相對於這六個原則要求顯得比較寬鬆。律詩的對仗句能使詩顯得凝練、整飭、勻稱、典雅,可以大大增強詩的藝術感染力。
  • 律詩的對仗與律詩寫作技法
    律詩發源於南朝齊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偶的新體詩,至初唐沈佺期、宋之問時正式定型,成熟於盛唐時期。律詩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每首分別為五言、六言、七言句,簡稱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較少見。通常的律詩規定每首8句。如果僅6句,則稱為短律;超過8句,即10句以上的,,則稱排律或長律。六句律詩,稱為短律或者小律。相對八句律詩少了第二或者第三聯。
  • 律詩哪一聯一定要對仗?律詩對仗基本要求是什麼?
    今天看到有網友提問:格律詩是哪一聯對仗?具體怎麼對?對此,六甲番人認為問題需要糾正,格律詩包括律詩和絕句,只有律詩才有一聯詩的說法,而絕句只有四句,一般是不用「聯」來形容的,所以建議問題改為:律詩哪一聯對仗?
  • 詩詞創作必備知識 格律詩有的對仗有的不對仗 應該哪一聯對仗?
    前言老街以前寫過一些關於對仗的文章,關於詞的對仗寫過《 以【沁園春】為例3分鐘說明白詞的對仗》,關於對仗的產生與演化寫過《詩詞創作不可不知的知識 10分鐘說說格律詩對仗的種類與前世今生》,還寫過一篇關於「寬對」的《古代律詩中有用動詞、名詞、形容詞對仗數詞的嗎?當然有》。
  • 對聯和律詩對仗的異同
    其實,明確列出對聯來給對仗下定義,才會使人們更容易領會對偶、對仗的真正含義。(二)總則相同對聯的對仗和律詩的對仗,所遵循的總規則是相同的。其主要內容是:字數相等,平仄相反,詞性相近,結構相似,音步相仿,語意相關,字義相別。
  • 【詩詞微塾】詩詞對仗的規則和種類
    詩詞對仗的規則和種類 詩詞中的對仗,也叫對偶,是詩詞藝術中最直觀的形式美。它是一種視覺藝術,同聽覺藝術(平仄、押韻)構成詩詞完整的格律美。絕句不必對仗,但也有許多著名的絕句都用了對仗的藝術手法來增加詩的藝術效果。律詩八句分四聯:首聯、頜聯、頸聯、尾聯。中間兩聯必須對仗。
  • 律詩的格律
    作者:劉宴會格律詩是在字數、押韻、平仄、對仗各方面都有許多講究的詩。所謂的格律指的就是詩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講平仄,嚴格壓韻,而且律詩的中兩聯要對仗等。1、  詩有定句:一首絕句是四句,一首律詩是八句。2、  句有定字:五言詩的每一句有五個字,七言詩的每一句有七個字。3、  字講平仄:上一節課我們已經講了字的平仄,以及句中,句間平仄的排布規律。4、  嚴格押韻:就是一韻到底。中間不許換韻。
  • 律詩對仗的七個知識點
    詩詞中的對偶,叫做對仗.對偶就是把同類的概念或對立的概念並列起來,例如『抗美援朝』,『抗美』與『援朝』形成對偶.詞構都是動賓.對偶可以句中自對,又可以兩句相對。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是兩句相對。一般講對偶,指的是兩句相對。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對句.
  • 詩詞中對仗的使用
    上一篇文章講到了對仗的基本知識,以及如何使用《聲律啟蒙》積累對仗的基本要素。本章的主要內容主要在創作中如何使用對仗的內容。其中包括分析與創作兩個部分。合在律詩中對仗的部分通常為頸聯與頷聯也就是第二句與第三句。為什麼會在首句與尾句不需要遵守對仗的基本要求呢?按照基本的律詩寫作要求來看其中四句之中,分別有起承轉合的要求在我們之前的文章有過詳細的解釋。 承與轉主要是負責事物具體的描寫與從描寫轉向情感的表達。所以使用較多的對仗來細化具體事物的描寫。
  • 律詩對仗攻略
    各類詞性的對仗劃分愈細,對仗則愈工致,例如名詞,可以分為以下一些小類。   l、 天文 2、 時令 3、 地理 4、 宮室 5、 服飾 6、器 用 7、 植物 8、 動物 9、 人倫 10、人事 11、形體。 律詩的對仗,一般用在中間兩聯,即頜聯和頸聯。
  • 律詩寫作第三講:格律詩的形成及其特點.
    唐人以後,詩歌創作以格律詩為主,古體詩創作雖然也有,但已經不是主流。二、關于格律的一些概念(一)韻韻是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詩人在詩詞中用韻,叫做押韻。詩詞中所謂韻,大致等於漢語拚音中所謂韻母。例如"公"字拚成g ōng,其中g 是聲母,ōng是韻母。聲母總是在前面的,韻母總是在後面的。
  • 國學常識:什麼是詩詞、律詩、絕句
    詩詞,詩和詞的統稱,這裡的詩一般是指以古體詩、近體詩。 詞,特指宋詞。古體詩,是與近體詩相對而言的詩體,主要指唐代以前那些不拘句數、不求對仗,也不大講平仄,用韻較為自由的詩。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按照詩中每句字數的多少,分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等體裁。
  • 格律詩第十一講:排律、對聯和詩詞意境的盤活提高
    雖然大家的印象可能就停留在律絕、律詩這兩種格式上,但實際上格律詩是包含三種格式的:「律絕、律詩、排律」。正因為排律的不普及性,所以前面也就詳細講解了五絕、七絕、五律、七律的平仄規則和創作文法。排律知識我們學習後,也可以進行創作,規則其實差不多,只是更難。
  • 對聯和律詩對仗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其實,明確列出對聯來給對仗下定義,才會使人們更容易領會對偶、對仗的真正含義。 (二)總則相同 對聯的對仗和律詩的對仗,所遵循的總規則是相同的。其主要內容是:字數相等,平仄相反,詞性相近,結構相似,音步相仿,語意相關,字義相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