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有網友提問:格律詩是哪一聯對仗?具體怎麼對?對此,六甲番人認為問題需要糾正,格律詩包括律詩和絕句,只有律詩才有一聯詩的說法,而絕句只有四句,一般是不用「聯」來形容的,所以建議問題改為:律詩哪一聯對仗?
每首律詩通常只有八句,但也有少數超過八句的「排律」,律詩每二句成一聯,以八句的律詩為例,頭兩句成一聯,稱為「首聯」,三四句稱為「頷聯」,五六句為「頸聯」,七八句為「尾聯」,每聯上下句各稱為「出句」和「對句」,前聯的「對句」和後聯的「出句」則稱為「鄰句」。
在古典詩詞中,古體詩的形式是最為自由的,曲略嚴格,詞進一步嚴格,格律詩最嚴格,其中的律詩又比絕句嚴格,絕句僅對字句、押韻和平仄有要求,但律詩還在對仗方面有嚴格規定,要求至少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
律詩的對仗有三點要求:
一、句法相同:
句法相同是指對句的句型應與出句相同,句法結構也要一致,比如以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以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等,比如杜牧的這首五言律詩《旅宿》:
旅館無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燈思舊事,斷雁警愁眠。
遠夢歸侵曉,家書到隔年。滄江好煙月,門系釣魚船。
二、詞性相對:
詞性相對是要求對句與出句相同位置的詞語在所屬的詞類要相一致,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等。同時工對還要求詞語的詞彙意義也要相同,比如在天文、時令、地理、器物、衣飾、飲食、文具、文學、草木、鳥獸蟲魚、形體、人事、人倫等同一門類的詞方可為對,比如杜甫《春望》的頷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陸遊《書憤》的頷聯「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都是工對。
三、出句與對句平仄相反,同時出句與對句的相同位置避免重字:
這一點在律詩的平仄要求已有嚴格規定,簡單來說,律詩的對句與出句至少要做到逢雙必反,而一三五字則視情況而定,同時要注意在詞、曲和對聯中允許出現相同位置重字,比如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的名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上下句第二字都是「有」字,但律詩就不允許在這個位置重字。
以上三點是律詩對仗的基本要求,除了嚴格的工對,還有寬對、鄰對、半對、借對、錯綜對等,具體採用哪種對仗形式,還是要視詩意而定,不能為了格律形式而犧牲詩意詩韻。
我是六甲番人,致力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更多精彩,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