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和律詩對仗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2020-12-14 騰訊網

文/郭省非

一、相同點

聯律與詩律,就是對聯的對仗規則和律詩的對仗規則。

(一)定義相同

什麼叫對仗?《辭源》云:「詩賦等的對偶,也叫對仗。」「詩文以類排比,字面音節,兩兩相對,稱對偶。」《辭海》云:對仗「指詩文詞句的對偶。」對偶是「用字數相等、句法相似的語句表現相反或相關的意思」。可見,對仗就是對偶,就是字面音節兩兩相對的語句。這個定義,適合於一切對仗,不僅適用於詩,而且也適應於賦,當然同樣適用於對聯。就是說,聯、詩、賦等雖然屬於不同的文學體裁,但所運用的對仗在修辭學定義上是統一的、同一的。可惜的是,上述辭書中只說「詩賦」、「詩文」而無視對聯。其實,明確列出對聯來給對仗下定義,才會使人們更容易領會對偶、對仗的真正含義。

(二)總則相同

對聯的對仗和律詩的對仗,所遵循的總規則是相同的。其主要內容是:字數相等,平仄相反,詞性相近,結構相似,音步相仿,語意相關,字義相別。字數相等,是對仗在形式上的要求,上下句字數不一致,就不能夠保證外形排列上的整齊劃一;平仄相反,是對仗在聲調上的要求,上仄下平或上平下仄,反差明顯,音樂美感強烈;詞性相近,是對仗在內容上的要求,實詞對實詞,虛詞對虛詞,才能使相對的兩邊詞彙份量不致於失衡;結構相似,是對仗在詞組性質上的要求,並列對並列、偏正對偏正、動賓對動賓、主謂對主謂,可以保證詞性相近的順利實現;音步相仿,是對仗在形式細化上的要求,如果只是字數相等而音步不同,那就破壞了具體環節上的對稱平衡;語意相關,是對仗在整體性上的要求,或者說是對立統一規律在對仗上的具體體現;字義相別,是對仗在信息量上的要求,如果沒有這一條,就可能產生合掌,造成語言浪費。只要稱得上是合格的對仗句,不管是聯是詩還是賦,都一定符合上述這些總的規則。聯律與詩律在總則上的相同,是對仗定義相同的必然延伸,為對仗質的規定性所決定。

(三)本源相同

有一種流傳很久很廣的觀點,那就是認為後蜀主孟昶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是對聯的鼻祖。而這件事發生在公元964年,比律詩成熟年代晚了三個多世紀,所以由此推斷出對聯來源於律詩。

其實,這種觀點是不對的。敦煌研究院的研究人員發現,早在唐玄宗開元十年即公元722年抄錄的經文中,就有「三陽始布;四序初開」和「銅渾初慶墊;玉律始調陽」等多副春聯,並特別標明「書門左右」,為盛唐時期就有對聯提供了確鑿的物證。實際上,在《全唐詩》裡這種證據很多,除以「句」的形式出現的大量對聯外,還有很多生動的對聯故事。在名勝古蹟中也有仍然保存的歷史信息,如藏於山西晉祠觀寶翰的唐太宗李世民的對聯:「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全唐詩》中年代最早的律詩也出自李世民之手。無獨有偶,成熟的律詩見之於初唐,有文字可考的對聯也見之於初唐。這說明,起碼在李世民時代,對聯和律詩已屬於並列存在的關係。之所以出現將孟昶聯視為對聯之祖的錯誤觀點,其根本原因是用楹聯之個別、之局部指代對聯之一般、之全局。

據考證,以對仗句為主體的律詩,孕育脫胎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樂府詩。樂府詩中,兩漢時就有對仗句的萌芽,魏晉時對仗句逐漸增多,南北朝時對仗句開始成為主體。因此,可以得出律詩直接來源於南北朝時期對仗句的結論。對聯,實質就是單獨運用的對仗句。而「單獨運用」的載體是豐富多彩的,貼於柱上謂「楹聯」,書於門上謂「門聯」,記於文中謂「文聯」,談於說笑謂「話聯」,刻於石壁謂「巖聯」,掛於客廳謂「堂聯」等。譚嗣同在《石菊影廬筆識》中,記載了南北朝時期劉孝綽及其三妹劉令嫻的兩副對聯:「閉門罷慶弔;高臥謝公卿。」「落花掃仍合;叢蘭摘復生。」譚嗣同說:「此雖似詩,而語皆駢儷,又題於門,自以為聯語之權輿矣。」「權輿」就是起始開端的意思。這也說明,對聯同律詩一樣源自於南北朝時期的對仗句,並不只是一種猜想。最起碼說明,對聯不是來源於律詩。

二、不同點

對聯和律詩,雖然同根,但不同枝;雖然同源,但不同流。是同根異枝、同源別流。因此,二者所遵循的規則,除了與「同根」、「同源」相聯繫也即由對仗句本質所決定的相同點外,在「異枝」、「別流」的長期發展過程中,也必然形成各自的特殊性即不同點。聯律與詩律的不同點主要是:

(一)句數字數不同

格律詩,除排律外,無論是五絕七絕,還是五律七律,前者四句分別為20字和28字,後者八句分別為40字和56字,這就是所謂「首有定句,句有定字」。對聯則「副無定句,句無定字」,句數、字數多少不拘,少則一字,多則上千言。這個篇幅長短、字數多少的不同,影響甚至決定著聯和詩在創作自由度上的差別。一首格律詩,每句字數相等,排列整齊,句與句之間的平仄安排不是相對就是相粘,在詞彙選擇上限制較大。對聯則不同,由於沒有句數和字數的硬性規定,不僅在文字選擇上具有較大的自由度,而且每邊句與句之間一般也沒有平仄相對相粘的限制,因而活動空間要大得多。

(二)葉不叶韻不同

不僅格律詩要有叶韻,而且自《詩經》以來所有的詩、詞、曲甚至當代的大部分新詩都是叶韻的,所以詩屬於韻文。詩中的律詩,除首句可入韻也可不入韻外,所有偶句都必須叶韻。對聯,不管多少句多少字,從理論上說,只能排成「兩兩相對」的兩行,所以也就不必叶韻。況且,最初的對聯只是四至七字的短聯,這樣的上下句也不可能叶韻,因為一個偶句根本就不需要同誰叶韻的問題。由此,人們有理由將對聯列入非韻文。由於對聯不要求叶韻,就更增加了語言選擇的自由度。以格律詩為例,《平水韻》中「十五鹹」韻部只有41個平聲字,最多的「四支」韻部也只有464個平聲字。一首詩的韻腳用字只能在一個韻部內挑選。可對聯由於不叶韻,所以不受韻部的限制,幾乎所有漢字都可作為選擇對象。雖然近些年有韻聯出現,但這是對對聯品種的豐富,並不改變對聯不要求叶韻的本質。

(三)平仄匹配不同

所有律詩包括排律在內,對仗的平仄匹配,實際上只有兩種相對句式。以七律為例:一種是以仄仄平平仄仄平對平平仄仄平平仄;一種是以平平仄仄仄平平對仄仄平平平仄仄。由這種平仄交替所形成的句式稱為律句,違者稱為失律。對聯,當然也講究當句的平仄協調,但不完全同於律詩。對聯的平仄句式,既可以是律句,也可以是非律句。一般認為,五言、七言等短聯,採用律句較好。但總的講,不必用律句來束縛對聯的創作。因為,對聯沒有字數句數的限制,長短參差不齊,沒有必要也不可能非得句句按律句安排。再說,對聯具有不同於律詩的語言特點,既可以用詩的語言,也可以用散文語言,還可以用俗語、諺語、成語、既定語、口頭語甚至俏皮話,它們不可能句句由律句組成。所以,對聯平仄匹配句式,相較於律詩要靈活得多、豐富得多。

(四)詞性寬嚴不同

律詩的對仗,在詞性要求上是十分嚴格的,除上下句相對部位用語必須詞性相同外,甚至還有一些細化要求,如名詞相對,要人名對人名,地名對地名,動物名對動物名,植物名對植物名,方位詞對方位詞,數量詞對數量詞,等等。對聯在對仗上的詞性要求較之於律詩則要寬鬆些。語法上古已有之的詞性互用,律詩允許,對聯自不必說。即使是一些非常明確的不同詞性之間的對仗,對聯中也時有所見。如北宋名將宗澤墓聯:「大宋瀕危撐一柱;英雄垂死尚三呼。」「撐」是動詞,「尚」是副詞。再如一副賀馮玉祥五十壽聯:「為民族存正氣;是抗戰之前驅。」「存」是實詞,「之」是虛詞。由此可見,聯律與詩律在詞性對仗上,總則相同,細則有別,詩較嚴格,聯較寬鬆。

(五)同字處理不同

同字必須用同字相對,是對聯與律詩共同遵循的規則。但在一首律詩中,頷聯的同字不能再在頸聯中出現。對聯卻不同,同一個字,不僅可以在本邊各句中反覆出現,而且可以在上下聯兩邊錯位出現。最大的不同是,律詩絕對不允許同一個字處於對仗上下句的同一位置上,即不允許同位重字。在對聯中,卻允許帶有襯字性質的虛詞同位重字,諸如之、乎、也、者、矣、焉、哉之類。如彌勒佛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之」字就是虛詞同位重字。還有更寬者,在某種特定情況下,甚至允許實詞同位重字,如在皖南事變中犧牲的新四軍政治部主任袁國平《自題》聯:「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不忘」就是實詞同位重字。

(六)音步句式不同

陳東成副會長著文說:五言聯的音步,可以是「二、三」式,也可以是「三、二」式;七言聯的音步,可以是「二、二、三」式,也可以是「三、二、二」式和「三、四」式以及「二、三、二」式。而五言、七言律詩的音步只限於上述「可以」的範圍,而不能進入「也可以」的領域。與律詩對仗句字數相等的對聯尚且如此,其餘就可想而知了。陳東成把聯律與詩律在音步句式上的不同點講到家了.如果還要羅嗦幾句的話,在「其餘可想而知」裡,由於對聯「副無定句,句無定字」,其音步句式的不同組合量在理論上是個天文數字。這就使得對聯的音步較之於律詩更加紛繁多變和交錯鏗鏘。

(七)自對方式不同

自對是對仗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從大的方面分,有本句中字與字的自對,如鄭板橋聯:「花開花落僧貧富;雲去雲來客往還。」其中「貧富」是形容詞並列形成自對,「往還」是動詞並列形成自對。這種雙字對上下聯互對可以不論詞性。這是聯律和詩律所共有的。另一種自對方式,就是本邊自對。這種自對主要分三種情況:一是本句內詞組與詞組的自對,如用「富國強軍」對「風調雨順」,前者為兩個動賓結構詞彙自對,後者為兩個主謂結構詞彙自對;二是本邊內句與句的自對,如用「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對「燕語鶯歌,龍飛鳳舞」,每邊兩句各自相對;三是本邊句與句對排比方式形成的類似自對,如馬蕭蕭名譽會長的一副聯就是這種情況:「山水好,人文好,誰不說俺嘉祥好;石雕鄉,嗩吶鄉,無非壯咱宗聖鄉。」由於字數句數上的不同,這種本邊自對是律詩所不具備的、所望塵莫及的,但恰恰是對聯獨樹一幟、引為自豪的。

(八)違規犯忌不同

律詩,包括所有的律句,為了保持嚴格的平仄交錯句式和整齊的抑揚頓挫聲調,明確規定:一是不得失替;二是不得有三仄尾、三平尾;三是不得有四連平、四連仄;四是不得有孤平。這些規則,凡是會寫格律詩的人都很熟悉並嚴格遵守,稍有違反就會引起違律和犯忌的議論。

對聯本句的平仄交替,可以像律句那樣進行,也可以不像律句那樣兩字一轉換,如七言句的音步,可以分為三個,也可以分為兩個,其極端的可能只有一個,所以就不忌諱失替和四連仄、四連平;上下聯平仄相對,只要求節奏點的字平仄安排必須相反,非節奏點的字平仄可問可不問,因而也就不忌諱三仄尾、三平尾;由於這兩種情況與律詩的不同,所以也就不存在孤平的忌諱。這樣一來,就使得對聯在遣詞造句上享有更廣闊的空間,實際上也使其所運用的語言具有更強的表現力。

相關焦點

  • 對聯和律詩對仗的異同
    作者:郭省非一、相同點聯律與詩律,就是對聯的對仗規則和律詩的對仗規則。(一)定義相同什麼叫對仗?《辭源》云:「詩賦等的對偶,也叫對仗。」其實,明確列出對聯來給對仗下定義,才會使人們更容易領會對偶、對仗的真正含義。(二)總則相同對聯的對仗和律詩的對仗,所遵循的總規則是相同的。其主要內容是:字數相等,平仄相反,詞性相近,結構相似,音步相仿,語意相關,字義相別。
  • 律詩哪一聯一定要對仗?律詩對仗基本要求是什麼?
    今天看到有網友提問:格律詩是哪一聯對仗?具體怎麼對?對此,六甲番人認為問題需要糾正,格律詩包括律詩和絕句,只有律詩才有一聯詩的說法,而絕句只有四句,一般是不用「聯」來形容的,所以建議問題改為:律詩哪一聯對仗?
  • 對偶,對仗,與對聯
    對偶,對仗,與對聯 對於很多初學者來說,可能很難區分對偶句與對仗句及對聯的差異在哪裡,甚至還可能以為是所指同一種形式的句子,現在我簡單的給大家說一下,對偶,對仗,與對聯三者間的相似處和不同處,我給大家看兩組不同的句式大家就會明白了: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 格律詩第六講:律詩的對仗和格律詩的押韻知識
    前面五講已經詳細地講清楚了平仄、平仄相替、相對、相粘以及絕句和律詩的基礎平仄格式,最主要還是告訴大家這些規則的起因和格式的來源。這些規則和格式都是近體詩所通用的。但是絕句、律詩、排律三種近體詩格式還是有不同的。我們今天先接著上一講,搞清楚律詩和絕句規則不同之處。前面五講連結奉上,沒有看過的朋友先免費查看,打好基礎,再跟我們一起繼續。
  • 【詩詞微塾】對偶,對仗,與對聯
    ,可能很難區分對偶句與對仗句及對聯的差異在哪裡,甚至還可能以為是所指同一種形式的句子,現在我簡單的給大家說一下,對偶,對仗,與對聯三者間的相似處和不同處,我給大家看兩組不同的句式大家就會明白了: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 【草堂詩說】如何寫好律詩的對仗句
    對仗是將同類或對立概念的詞語放在相對應的位置上使之出現相互映襯的狀態,是指詩詞創作和對聯寫作時運用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和手段,其分為工對和寬對兩種。工對就是要嚴格遵守字數相等、詞類相當、結構相應、節奏相同、平仄相對、意義相關這六個原則。寬對是相對於這六個原則要求顯得比較寬鬆。律詩的對仗句能使詩顯得凝練、整飭、勻稱、典雅,可以大大增強詩的藝術感染力。
  • 對聯的平仄格律和對仗
    節奏相應,即指上下聯的節奏相同,相應。(五)平仄相諧:即指上下聯中,平聲對仄聲,仄聲對平聲,具體要求將在後面章節單獨講。(六)內容相關:即上下聯所表述的內容或表達的意思要相關聯,如同螺絲和螺帽,要相互吻合。一,先結合第四點「節奏相應」和第五點「平仄相諧」,來講講對聯的平仄和格律。
  • 律詩的對仗與律詩寫作技法
    我這裡講下偷春體,這個名字源自滄浪詩話,指的是律詩第一聯對仗,第二聯不對,第三聯對仗,這樣的形式。也就是說,談到律詩必須談到對仗。那麼什麼是對仗?對仗---把同類的概念或者是對立的概念並列起來,夠成兩兩相對的語句,就叫對仗,對仗也叫對偶。對仗和對偶的區別是什麼?其實兩者沒區別,只不過是不同 時期的叫法而已。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 律詩對仗攻略
    對仗與漢魏時代的駢偶文句密切相關,可以說是由駢偶發展而成的,對仗本身應該也是一種駢偶。格律詩對仗的具體內容,首先是上下兩句平仄必須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對的句子句型應該相同,句法結構要一致,如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述補結構對述補結構等。有的對仗的句式結構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對。
  • 詩詞學堂 | 律詩的對仗
    同義的連用詞字和反義的連用字,也可形成對仗。如:「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12、連綿字類:連綿字與連用字不同,連用字實際上是兩個單音詞連用,而連綿字是一個雙音詞。連綿字只能跟連綿字相對。連綿字當中又再分為名詞連綿字、形容詞連綿字、動詞連綿字。不同詞性的連綿字一般還是不能相對。如:「驚風亂氈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
  • 律詩寫作第九講:律詩的對仗(上)
    對仗對仗又稱對偶、對仗、排偶。由於對仗與漢魏時代的駢偶文密切相關,可以說是由駢偶發展而成的,所以說對仗本身也是一種駢偶,是詩詞創作及對聯寫作時運用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和手段。二、為何律詩要對仗 對仗在律詩中的功能歸納了三點。①修辭功能。從辭藻到章句的凝練與鍛造。
  • 詩詞知識:律詩的對仗
    古代詩人們在應用對仗時所分的詞類,和今天語法上所分的詞類大同小異,不過當時詩人們並沒有給它們起一些語法術語罷了。我們應該特別注意四點:(a)數目自成一類,"孤""半"等字也算是數目。(b)顏色自成一類。(c)方位自成一類,主要是"東""西""南""北"等字。這三類詞很少跟別的詞相對。(d)不及物動詞常常跟形容詞相對。連綿字只能跟連綿字相對。連綿字當中又再分為名詞連綿字(鴛鴦、鸚鵡等)。不同詞性的連綿字一般還是不能相對。
  • 細說律詩的對仗
    (二)對仗的常規--中兩聯 為了說明的便利,古人把律詩的第一二兩句叫做首聯,第三四兩句叫做頷聯,第五六兩句叫做頸聯,第七八兩句叫做尾聯。對仗一般用在頷聯和頸聯,即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現在試舉幾個典型的例子:春日憶李白 (杜甫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 律詩對仗的七個知識點
    (二)對仗的常規--中兩聯 為了說明的便利,古人把律詩的第一二兩句叫做首聯,第三四兩句叫做頷聯,第五六兩句叫做頸聯,第七八兩句叫做尾聯。對仗一般用在頷聯和頸聯,即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現在試舉幾個典型的例子:春日憶李白 杜甫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
  • 對偶句和對聯的區別在哪裡?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一下對偶句和對聯的區別,希望你能夠喜歡。·對偶句特徵。我們平時看到有兩個句子結構上相同,字數也是一樣的,意義上對稱的一對詞組來表示相反或是相關意思的一種創作手法,對偶句有時候也稱作對子,他在詩詞歌賦裡邊經常會看到。
  • 一文搞懂格律詩的押韻、平仄和對仗要求
    不過在拼音中,a、o、e的前面可以加i、u、v,如ia,ua,uai等,這種i,u,v叫做韻頭,不同的韻頭的字也算同韻字,可以通押。凡是同韻的字都可以押韻。  2、格律詩的押韻要求  1)押韻的位置,律詩押韻的位置在每一個偶數句的最後一個字。句子的最後一個字稱腳,故韻又可以稱為韻腳。
  • 律詩對仗全攻略:20種對仗手法
    對仗有如公府儀仗,兩兩相對。對仗與漢魏時代的駢偶文句密切相關,可以說是由駢偶發展而成的,對仗本身應該也是一種駢偶。格律詩對仗的具體內容,首先是上下兩句平仄必須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對的句子句型應該相同,句法結構要一致,如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述補結構對述補結構等。有的對仗的句式結構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對。
  • 律詩對仗手法20種
    其次是要求相對的句子句型應該相同,句法結構要一致,如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述補結構對述補結構等。有的對仗的句式結構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對。再次,要求詞語所屬的詞類(詞性)相一致,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等。
  • 【語文研討群】周國新:押韻 平仄 對仗——律詩格律淺說
    【碩士】安徽太和周國新(1418138109) 2016/6/29 19:57:35律詩,近體詩(也稱今體詩)中的一類,其中水很深,談起創作更是我能力所不及的。【碩士】安徽太和周國新(1418138109) 2016/6/29 20:11:21其實我以前這些毛病都犯過。
  • 寫詩常識,如何正確對待詩詞和對聯中的對仗?你只要這樣做就行
    上一章我們重點講解了格律詩詞和對聯寫作方面的意境塑造及其方法,點擊查看文章:記住1個條件5個方法就可以今天這一章,我們來認識「對仗」在詩詞對聯運用中的「工」與「寬」,以及它們各自不同的寫作要領。相信大家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在格律詩與對聯的寫作中又會有新的認知與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