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什麼叫對仗?
詩詞中的對偶,叫做對仗。
對偶就是把同類的概念或對立的概念並列起來,例如『抗美援朝』,『抗美』與『援朝』形成對偶。詞構都是動賓。
對偶可以句中自對,又可以兩句相對。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是兩句相對。一般講對偶,指的是兩句相對。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對句。
(二)對仗的常規--中兩聯
為了說明的便利,古人把律詩的第一二兩句叫做首聯,第三四兩句叫做頷聯,第五六兩句叫做頸聯,第七八兩句叫做尾聯。
對仗一般用在頷聯和頸聯,即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現在試舉幾個典型的例子:
春日憶李白 (杜甫 )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
何時一尊酒,重與細論文?
"開府"對"參軍",是官名對官名;"渭"對"江"[ 長江] ,是水名對水名。
觀獵 (王維 )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
回看射鵰處,千裡暮雲平。
"新豐"對"細柳",是地名對地名。
(三)首聯對仗
首聯的對仗是可用可不用的。首聯用了對仗,並不因此減少中兩聯的對仗。凡是首聯用對仗的律詩,實際上常常是用了總共三聯的對仗。 五律首聯用對仗的較多,七律首聯用對仗的較少。
主要原因是五律首句不入韻的較多,七律首句不入韻的較少。但是,這個原因不是絕對的;在首句入韻的情況下,首聯用對仗還是可能的。上文所引律詩中,已有一些首聯對仗的例子.現在再舉兩個例子:
春夜別友人(陳子昂 )
銀燭吐青煙,金尊對綺筵。
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
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
悠悠洛陽去,此會在何年?
首聯對仗,首句入韻。
恨別 (杜甫 )
洛城一別四千裡,胡騎長驅五六年。
草木變衰行劍外,兵戈阻絕老江邊。
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雲白日眠。
聞道河陽近乘勝,司徒急為破幽燕。
首聯對仗,首句不入韻。
(四)尾聯對仗
尾聯一般是不用對仗的。到了尾聯,一首詩要結束了;對仗是不大適宜於作結束語的。但是,也有少數的例外。例如: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杜甫 )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這詩最後兩句是一氣呵成的,是一種流水對,和一般對仗不大相同的。
(五)少於兩聯的對仗
律詩固然以中兩聯對仗為原則,但是,在特殊情況下,對仗可以少於兩聯。這樣,就只剩下一聯對仗了。這種單聯對仗,比較常見的是用於頸聯。
例如:
塞下曲(第一首) 李白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六)長律的對仗 長律的對仗和律詩同,只有尾聯不用對仗,首聯可用可不用,其餘各聯一律用對仗。
例如:
守睢陽詩( [唐]張巡 )
接戰春來苦,孤城日漸危。
合圍侔月暈,分守若魚麗。
屢厭黃塵起,時將白羽麾。
裹創猶出陣,飲血更登陴。
忠信應難敵,堅貞諒不移。
天人報天子,心計欲何施!
除首、尾兩聯,餘皆對仗。
學諸進士作精衛銜石填海 [唐]韓愈
鳥有償冤者,終年抱寸誠.
口銜山石細,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難見,區區命已輕.
人皆譏造次,我獨賞專精。
豈計休無日,惟應盡此生.
何慚刺客傳,不著報讎名!
(七)對仗的講究
律詩的對仗,有許多講究,現在揀重要的談一談。
(1) 工對
凡同類的詞相對,叫做工對。名詞既然分為若干小類,同一小類的詞相對,更是工對。有些名詞雖不同小類,但是在語言中 經常平列,如天地、詩酒、花鳥等,也算工對。反義詞也算工對。例如李白《塞下曲》的"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就是工對。句中自對而又兩句相對,算是工對。像杜甫詩中的"國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山與河是地理,草與木是植物,對得已經工整了,於是地理對植物也算工整了。 在一個對聯中,只要多數字對得工整,就是工對。
例如毛主席 《送瘟神》(其二):
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
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
"紅"對"青","著意"對"隨心","翻作"對"化為","天連"對"地動","五嶺"對"三河","銀"對"鐵","落"對"搖",都非常工整;而"雨"對"山","浪"對"橋","鋤"對"臂",名詞對名詞,也還是工整的。
超過了這個限度,那不是工整,而是纖巧。一般地說,宋詩的對仗比唐詩纖巧;但是,宋詩的藝術水平反而比較低。
同義詞相對,似工而實拙。《文心雕龍》說:"反對為優,正對為劣. "同義詞比一般正對自然更"劣"。但注意:虛詞相對,不算缺點.像杜甫《客至》:"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緣"與"為"就是同義詞 . 因為它們是虛詞(介詞),不是實詞,所以不算缺點.不過,在一首詩中,偶然用一對同義詞也不要緊,多用就不妥當了。出句與對句 完全同義(或基本上同義),叫做"合掌",更是詩家的大忌。
(2)寬對
形式服從於內容,詩人不應該為了追求工對而損害了思想內容。同一詩人,在這一首詩中用工對,在另一首詩用寬對,那完全是看具體情況來決定的。寬對和工對之間有鄰對,即鄰近的事類相對。例如天文對時令,地理對宮室,顏色對方位,同義詞對連綿字,等等。
王維《使至塞上》: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以"天"對"塞"是天文對地理;陳子昂《春夜別友人》:"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以"路"對 "堂"是地理對宮室。這類情況是很多的。
稍為更寬一點,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等,這是最普通的情況。 又更寬一點,那就是半對半不對了。
首聯的對仗本來可用可不用, 所以首聯半對半不對自然是可以的。陳子昂的"匈奴猶未滅,魏絳復從戎",李白的"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就是這種情況. 如果首句入韻,半對半不對的情況就更多一些。
(3)借對
一個詞有兩個意義,詩人在詩中用的是甲義,但是同時借用它的乙義來與另一詞相為對仗,這叫借對。
例如杜甫《巫峽敝廬奉贈侍御四舅》"行李淹吾舅,誅茅問老翁","行李"的"李"並不是桃李的"李",但是詩人借用桃李的"李"的意義來與"茅"字作對仗。
又如杜甫《曲江》"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古代八尺為尋,兩尋為常,所以借來對數目字"七十"。 有時候,不是借意義,而是借聲音。借音多見於顏色對,如借"籃"為"藍",借"皇"為"黃",借"滄"為"蒼",借"珠"為"朱",借"清"為"青"等。
杜甫《恨別》:"思家步月清宵立, 憶弟看雲白日眠",以"清"對"白",又《赴青城縣出成都寄陶王二少尹》:"東郭滄江合,西山白雪高",以"滄"對"白",就是 這種情況。
(4)流水對
對仗,一般是平行的兩句話,它們各有獨立性。但是,也有一種對仗是一句話分成兩句話,其實十個字或十四個字只是 一個整體,出句獨立起來沒有意義,至少是意義不全。這叫流水對。 現在從上文所引過的詩篇中摘出下面的一些例子: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杜甫)
人憐巧語情雖重,鳥憶高飛意不同。(白居易)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陸遊)
總之,律詩的對仗不像平仄那樣嚴格,詩人在運用對仗時有更大的自由。藝術修養高的詩人常常能夠成功地運用工整的對仗,來做到 更好地表現思想內容,而不是損害思想內容。遇必要時,也能夠擺脫對仗的束縛來充分表現自己的意境。
湖南省詩詞協會
湖南省詩詞協會成立於1987年,掛靠省政協,歸口省文聯。現有團體會員165個,個人會員6000餘人。辦有刊物《湖南詩詞》、網站《國藝天地》和湖南省詩詞協會微信公眾號。協會目前成立了瀟湘散曲社、省直詩會、詩聯分會、辭賦學會、詩書畫藝術院、省儒商詩會、嶺南儒商詩會、湘江詩會、詩詞研究院、湖南詩詞館、詩友採風社、校園詩詞分會等12個二級機構;協會現任會長彭崇谷,常務副會長周成村。
湖南詩詞楹聯創作提升班第五期開始預報名啦!
諮詢電話、微信:18773464956(廖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