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我們進入第六講。前面五講已經詳細地講清楚了平仄、平仄相替、相對、相粘以及絕句和律詩的基礎平仄格式,最主要還是告訴大家這些規則的起因和格式的來源。這些規則和格式都是近體詩所通用的。
但是絕句、律詩、排律三種近體詩格式還是有不同的。我們今天先接著上一講,搞清楚律詩和絕句規則不同之處。前面五講連結奉上,沒有看過的朋友先免費查看,打好基礎,再跟我們一起繼續。
格律詩第一講:我們為什麼要學習平仄格律
格律詩第二講:何為平仄?格律的第一條法則
格律詩第三講:格律詩的幾條通則——替、對、粘、韻
格律詩第四講:從五絕學習格律詩基本平仄格式的推導
格律詩第五講:不必背誦,跟我一起來學律詩的基礎平仄格式推導
上一講我們已經講完了五、七律的平仄格式,也就是說格律詩的通則都講完了。那是不是我們憑藉前面講的知識就可以對格律詩做出判斷呢?一首詩放在我們面前,是否能夠立刻判斷是否合律?
對於絕句來說,是可以的,但是對於律詩來說,還不行。
絕句和律詩的區別在哪?絕句是四個律句組成,而律詩是八個律句。我們稱絕句四句為「起句」、「承句」、「轉句」、「結句」,而律詩則兩句一聯,我們稱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頷」就是下巴的意思,也就是從腦袋到下巴到頸項到尾椎的意思,一路下來的。
律詩中二聯需要對仗
律詩比絕句多了中間二聯,而這二聯是必須對仗的。這個對仗就不是我們前面說的平仄相對了,平仄相對是基礎,這個對仗是「對對子」的意思。
民間對聯就是取自律詩的中二聯變化而成,所以對對聯實際上也是有規則的,在律詩的基礎規則上再發生變化。為什麼我從來不在頭條上對對聯?邀請的人太多了,但是不好意思,我一個都不回。第一是覺得對對子脫離了詩的思想表達,已經完全成為了一種文字遊戲,不想浪費腦子,因為本來腦子就不夠用。第二那些對聯出得實在離譜啊,是的,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開心就好,但是對於懂規則的人來說,一笑而過就是最大的寬容,沒必要浪費自己的心情。
說回中二聯對仗,對聯我們後面有時間再詳細說。
對仗是由古體詩和駢文中對偶句發展而來,上官儀進行整理,上官婉兒進一步發展,和沈佺期,宋之問,杜審言這些宮廷詩人一起制定了格律詩的規範。
所以,對仗是為格律詩的一種基本規定。
也就是說,如果中二聯不對仗,就可以判定這只是一首古體詩,不能算近體格律詩。
我們這裡先明確一點:絕句是不需要對仗的。
這也是我為什麼先講絕句規則。很多朋友說不對啊,平時看到很多絕句對仗啊。那是詩人文採好,當然可以用對仗的修辭手法來寫,但是這並不是必須的,而律詩中的對仗則是區分是否合格的必要條件。
為什麼?因為律詩長啊。比絕句多了兩聯、四句,就有充足的空間來進行鋪陳、排比、對仗,進行各種修飾。而絕句由於字數少,只有四五二十字,或四七二十八字,沒有一個字多出來浪費,所以絕句是不要求對仗的。當然,詩人才華橫溢,願意對仗那是自己的事情。對仗的位置也不限定,可以前兩句對,也可以後兩句對。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是前對,「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是後對。也有四句都對仗的:「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這是極品,非常少見。
早期格律體剛出來的時候,要求非常嚴格。頷聯,頸聯都必須對仗,也就是八句詩中的三四句,五六句,必須對仗。後來可能是太嚴格打擊了創作的積極性,慢慢地就放鬆了對頷聯對仗的要求。也就是說只需要五六句對仗就可以了,三四句可以不對仗。但是頸聯對仗是鐵律,如果這一條還做不到,就直接排除到格律詩之外了。
那我們在創作律詩的時候如何取捨呢?當然是以嚴的標準要求自己,但是實在做不到就不強求,保證頸聯必須對仗,至少達到律詩的基本要求。
這個和我們對平仄格律的處理方法是一樣的,能合律,儘量合律,實在是合不了,就當寫的古體詩好了。但是我們對詩歌分類知識還是要明白的,不能因為不強求就放鬆自己的追求。
律詩的對仗格式
其實只有頸聯對仗還有個說法,叫作「蜂腰對」。就好像蜜蜂的腰一樣,中間卡緊了,非常形象。
律詩中對仗句的平仄格式遵從格律詩整體的平仄關係,沒什麼特殊的。對仗更多體現在字詞的對應關係。「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不能亂來。
在律詩格式中,除了「蜂腰對」,還有一種首聯就對仗了,頷聯不對仗,然後頸聯又對仗。就是一二句,五六句對仗。這個就是把原本應該在第二聯的對仗移到前面去了,就好像偷偷地春天早來了,所以古人又取了個好聽的名字,叫作「偷春對」。李白的《送友人》就是偷春對: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對仗此地一為別,孤篷萬裡徵。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對仗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以上是對仗句在律詩中要求,我們記住頸聯(五六句)必須對仗,這是律詩的鐵律。這雖然不是格律詩通則,有時候反而是辨別律詩和古體詩最快的手段,畢竟平仄還要分析下,這個一眼就能看出來。
對仗的種類
而對仗本身也有幾種類別,並非簡單地字詞堆砌。我們在這裡講一下,方便大家學習創作。
從是否嚴謹來分工對與寬對。
律詩中的對仗從寬嚴角度來說分為兩種。「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非常工整,絲毫不亂,這個就叫「工對」。另外一種看上去沒那麼嚴謹,同樣看杜甫的詩:「澗道餘寒歷冰雪,石門斜日到林丘」,仔細分析下來,確實對仗,但乍看上去又有些散,這種稱之為「寬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