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體詩格律簡介

2021-02-19 隨園雅集

    七律平仄的正格有四種,分別是首句平起平收式,首句平起仄收式,首句仄起平收式,首句仄起仄收式。此外七律還有三大類變格,分別是平仄腳變格,仄平腳變格,和仄仄腳變格。

    1仄平腳變格。正格第五字仄變平(第三字變可平可仄),即:

正格:[仄]仄平平仄仄平

變格:[仄]仄[平]平平仄平 

(1)第三字可平,不需拗救。例如:「花近高樓傷[平]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杜甫《登樓》這種變格第五字變仄為平,不需拗救,因為律詩要求儘可能多用平聲,讀起來高亢清朗。這種變格最為常見。

(2)第三字可仄,須孤平自救。例如:山雨欲[仄]來風[平]滿樓(許渾《鹹陽城東樓》)這種變格是第三字變平為仄,本句第五字用平聲拗救,也叫孤平自救。

關於孤平,自古至今沒有統一的定義。現在一般多採用詩律學者王力的觀點。他在《詩詞格律十講》中說:孤平只限於仄平腳的句子,「由於除了韻腳必須用平聲以外,只剩一個平聲字,所以叫孤平。」王力的孤平定義並不周延,只能針對五字句而言,因為七字句第一字可平可仄。但他對變格的分類比較具體,容易把握。

    2仄仄腳變格。正格第五字平變仄,須本句自救,即:

正格:[仄]仄[平]平平仄仄

變格:[仄]仄平平仄平仄

例如:千載琵[平]琶作[仄]胡[平]語(杜甫《詠懷古蹟》)這種變格是把第五、六字平仄對調,變成仄平。但本句第三字還須用平聲拗救。這種變格多用於律詩尾聯的出句,一直沿用至今。

    3平仄腳變格。這種變格可分三種情況。

(1)大拗必救:出句正格第六字變平為仄,對句第五字須用平聲拗救,即:

正格:[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變格:[平]平[仄]仄[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

例如:一身報國有萬[仄]死,雙鬢向人無[平]再青。(陸遊《夜泊水村》)這種變格,出句第五字可平可仄(全句可以六仄,所以叫大拗),對句除第五字用平聲拗救外,第三字可平可仄。

(2) 小拗可救:出句正格第五字變平為仄,對句第五字可用平聲拗救,即:

正格:[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變格:[平]平[仄]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

例如:野桃含笑竹[仄]籬短,溪柳自搖沙[平]水清。(蘇軾《新城道中》)這種變格,對句除第五字可用平聲拗救外,第三字可平可仄。 

(3)小拗可不救:出句正格第五字變平為仄(同②),對句也可不救,即

正格:[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變格:[平]平[仄]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如:此地一 [仄]為別,孤蓬萬裡徵。(李白五律《送友人》)這種變格是第五字變平為仄。對句不救。實質上(2)(3)是一種變格,叫「小拗可救可不救」,為了方便才分開說明。

另外,王力在《詩詞格律概要》第三節,列舉了第四種變格,即平平腳變格。他說:「七言第五字,原則上要用仄聲,用平聲的是罕見的例外。」並且舉李商隱《錦瑟》為例:「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王力的這一提法是錯誤的。因為「思華年」並不是變格,而是屬於「三平調」(也稱「三平尾」)的拗句。

相關焦點

  • 近體詩簡易格律及學詩途徑問題
    對於近體詩來說,平仄格律是需要遵守的,但遵守的程度則要看實際創作。第二節,近體詩各體格律要求近體詩分五律七律五言律絕,七言律絕排律。而對於五律七律來說,七律格律要求更嚴,然而變化更多所以老杜只創作七律拗體,沒聽說五律拗體。而拗體這一名稱也專屬於七律。平仄格律只存在於近體詩,古體詩只有韻的要求入聲韻是仄韻押仄韻的一律為古絕。沒有單押入聲韻的說法,只分平仄兩韻。接著說,所以七律多在聲律上做文章,一堆拗救就是這傢伙整出來的。韻你不知道是屬於哪個字麼?
  • 夢溪 | 淺談近體詩格律
    於是,近體詩產生了。我們今天說的格律詩,就是指唐以後的近體詩。唐以前是沒有格律詩的。從先秦到唐之間的詩歌,包括各種詩經、楚辭、南北朝民歌、漢樂府歌等,統稱為古體詩。在談近體詩格律前,首先要解決平聲字和仄聲字的問題。什麼叫平仄?參照百度百科裡的說法,平仄是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
  • 皛玊說詩詞:近體詩的格律與平仄,其實不難掌握
    而詩歌的平仄格律美,更能展現其獨特的魅力。古典君分享近體詩格律與平仄方面的一些心得體會,希望對初涉詩詞的朋友們能夠有所幫助。不足之處,歡迎留言互動。——皛玊題記詩情畫意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種。漢魏六朝的詩則稱為古詩(或叫古體詩、古風、往體),它一般包括文人詩及樂府古辭。
  • 什麼是近體詩,什麼是古體詩,什麼是格律詩,什麼是新格律派?
    前言看評論裡有一些朋友不是太清楚什麼是格律詩,近體詩和古體詩有什麼區別?還有人問什麼是新格律派?如果這些搞不明白的話,很容易把詩詞搞成一鍋粥,平仄、格律、對仗什麼的就更搞不清楚了。老街按照時間的順序簡單說一說,古體詩、近體詩、格律詩、新格律派到底是怎麼回事?
  • 近體詩的格律格式
    理解了平仄格律基本規律,近體詩的格律格式就可以推導出來了。
  • 為什麼有人認為遵守平仄格律的近體詩比古體詩更上檔次、更高級?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首要的是要搞清楚近體詩和古體詩到底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會讓有些人產生格律詩比古體詩高級的錯覺? 近體詩(格律詩)——遵守平仄格律的五言、七言古代詩歌作品。 古體詩(古風)——所有不遵守平仄格律的古代詩歌作品。
  • 格律詩為何又稱「近體詩」?它都有哪些體制規範
    其實正因為有格律的「束縛」,有些感覺可能因為格律問題難以措手,詩人不能像日常說話那樣張口就寫,這反而強迫著詩人必須更細膩地去觀察事物、體會情感,又需要考慮這些感受、意象怎麼布局組合。於是寫完這首詩,詩人的感受力也不一樣了。現在我們所謂的格律詩又稱為「近體詩」或「今體詩」,初次接觸這個概念的人可能會誤以為「近體詩」就是不押韻的「現代詩」,其實是錯誤的。
  • 現代人寫近體詩的煩惱:該不該遵守格律,該用平水韻還是中華新韻
    最近,有網友提問:如何看待部分現代人寫近體詩不用格律?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實則不好答,其中包含的信息太多,很難有讓大家都滿意的標準答案,問題包括了三個主要的詞語,現代人,近體詩,格律,回答問題前,必須弄清楚這三者的關係。先從簡單的開始吧,什麼叫「近體詩」?
  • 漫論近體詩格律對漢語韻律研究的意義
    漫論近體詩格律對漢語韻律研究的意義主講人:施向東(天津大學)全長大約2小時
  • 近體詩分為哪兩種,如何賞析?
    平仄格律是唐朝詩人建立的一套音韻規則系統,極大地簡化、規範了南北朝時期聲韻學家的四聲標註法在詩歌創作中的應用。使用平仄格律創作出來的近體詩,從先天上就避開了漢字聯句的語言音病,從而保證了詩歌的音律清朗,表達流暢。但是平仄格律只是一種不完全歸納,也就是說不遵守格律一樣有清朗流麗的好作品。所以格律只是作為一種輔助工具存在,並不限制古代詩人浪漫恣肆的個人表達。
  • 從唐詩入手,淺談唐朝近體詩「出律」現象
    但在唐朝的近體詩,也有一些不合格律的作品,例如李白的七律作品《登金陵鳳凰臺》中,便存在嚴重的「失黏」現象。那麼這是李白不懂格律,還是天性灑脫而不屑格律呢?近體詩格律的形成經過唐初詩人多次的創作和交流,近體詩的用韻、黏對、對仗便約定成俗,當時的詩人也非常默契的在這種格律規定下創作詩歌。但是宋之問這個時期所確定的近體詩格律,僅對於「五言詩」的探索,也就是所謂的「五律」。
  • 近體詩是怎麼產生的?
    從上古到唐朝,先後產生了《詩經》、楚辭、賦、樂府、古體詩、近體詩(絕句和律詩)等各類詩體。《詩經》體以四言為主,楚辭體有一個特殊的標誌字「兮」,賦體的句式散文化,樂府以五言句為主,五言古詩和七言古詩都是學習樂府民歌發展起來的。以上這些詩體都不講格律,都是自由詩體。近體詩包括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都是格律詩體,必須遵守嚴密的格律。
  • 詩詞分類知識古體詩與近體詩的區別!
    即近體詩是講究格律的,特別是講究平仄和對仗;古體詩是不大講究格律的,它不要求平仄和對仗。(當然,這樣講是一種很粗略的說法。)作為一種體裁,古體詩的特點是不大講究格律。凡是詩歌,多多少少總是要講究一些格律的,比如押韻,這就是一種格律;字句比較整齊(四言、五言或七言),這也是一種格律。這些因素,古體詩都是具備的,所以不能說古體詩完全不講格律。
  • 淺談古體詩和近體詩的區別是什麼?
    唐代以後,稱為近體詩,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兩類。五言古體詩簡稱五古;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什麼是近體詩? 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格律詩,是一種講究平仄、對仗和押韻的漢族詩歌體裁。為有別於古體詩而有近體之名。
  • 近體詩的基本常識
    了解了近體詩的類別後,我們來熟悉它的格律要求。近體詩的「格律」,除了上面的「定句定字」外,更重要的是要具備格律的「三大要素」,即:押韻、平仄、對仗,人稱「詩中三昧」。意思是說,寫詩沒有掌握這「三大要素」後寫的詩如果立意庸俗,情感平淡,缺乏想像力或意境不高的也不能算是像樣的格律詩。下面我們分別介紹一下近體詩的三大要素。
  • 【詩詞知識】古體詩與近體詩
    特點:        古體詩是與近體詩相對而言的詩體。近體詩形成前,各種詩歌體裁。也稱古詩、古風,有「歌」、「行」、「吟」三種載體。        四言詩,在近體詩中已經不存在了,雖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體詩。《詩經》中收集的上古詩歌以四言詩為主。
  • 古體詩與近體詩的區別
    近體詩就是格律詩,包括絕句和律詩。也稱為今體詩。在唐以前的詩稱為古體詩(不包括所謂的「齊梁體」),還有唐以後不合近體的詩也稱為古體詩。那麼古體詩與近體詩有什麼區別呢?總的來說可以從句法、用韻、平仄上來區別。 在句法上,古體詩每句的字數不一,每首詩的句數也可以不一樣。而近體詩只有五言和七言兩種(絕句為四句,律詩為八句。
  • 古典詩詞中,古體詩和近體詩的區別有哪些,為什麼
    古體詩和近體詩,雖都是古典詩詞的一種,但在時間、用韻、格律、字數和句數等五個方面,有著明顯的區別。一、時間。1.古體詩。古體詩,是指在近體詩形成前,各種詩歌體裁,也稱古詩、古風,有「歌、行、吟」三種體裁。其中,古體詩中的四言詩,是古代產生最早的一種詩體。
  • 如何從平仄和押韻來區分近體詩和古風?
    古風(古體詩)和近體詩的區別就在於是否遵守平仄格律。平仄格律的規則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平仄近體詩的平仄格律是有基礎格式的,這四種基礎格式中首先要求近體詩每一句都是律句,而律句實際上就是在一個句子中用字平仄兩字一換。
  • 「古體詩、近體詩、律詩、絕句」,一些古詩詞的基本常識誤區
    大家都知道中國的古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區分的原則就是看這首詩是否遵守平仄格律,遵守的就是近體詩,不遵守的就是古體詩。古體詩因為沒有規則要求,所以相對比較籠統。我們只要搞清楚一首詩不屬於近體詩,就可以劃入古體詩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