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平仄的正格有四種,分別是首句平起平收式,首句平起仄收式,首句仄起平收式,首句仄起仄收式。此外七律還有三大類變格,分別是平仄腳變格,仄平腳變格,和仄仄腳變格。
1仄平腳變格。正格第五字仄變平(第三字變可平可仄),即:
正格:[仄]仄平平仄仄平
變格:[仄]仄[平]平平仄平
(1)第三字可平,不需拗救。例如:「花近高樓傷[平]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杜甫《登樓》這種變格第五字變仄為平,不需拗救,因為律詩要求儘可能多用平聲,讀起來高亢清朗。這種變格最為常見。
(2)第三字可仄,須孤平自救。例如:山雨欲[仄]來風[平]滿樓(許渾《鹹陽城東樓》)這種變格是第三字變平為仄,本句第五字用平聲拗救,也叫孤平自救。
關於孤平,自古至今沒有統一的定義。現在一般多採用詩律學者王力的觀點。他在《詩詞格律十講》中說:孤平只限於仄平腳的句子,「由於除了韻腳必須用平聲以外,只剩一個平聲字,所以叫孤平。」王力的孤平定義並不周延,只能針對五字句而言,因為七字句第一字可平可仄。但他對變格的分類比較具體,容易把握。
2仄仄腳變格。正格第五字平變仄,須本句自救,即:
正格:[仄]仄[平]平平仄仄
變格:[仄]仄平平仄平仄
例如:千載琵[平]琶作[仄]胡[平]語(杜甫《詠懷古蹟》)這種變格是把第五、六字平仄對調,變成仄平。但本句第三字還須用平聲拗救。這種變格多用於律詩尾聯的出句,一直沿用至今。
3平仄腳變格。這種變格可分三種情況。
(1)大拗必救:出句正格第六字變平為仄,對句第五字須用平聲拗救,即:
正格:[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變格:[平]平[仄]仄[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
例如:一身報國有萬[仄]死,雙鬢向人無[平]再青。(陸遊《夜泊水村》)這種變格,出句第五字可平可仄(全句可以六仄,所以叫大拗),對句除第五字用平聲拗救外,第三字可平可仄。
(2) 小拗可救:出句正格第五字變平為仄,對句第五字可用平聲拗救,即:
正格:[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變格:[平]平[仄]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
例如:野桃含笑竹[仄]籬短,溪柳自搖沙[平]水清。(蘇軾《新城道中》)這種變格,對句除第五字可用平聲拗救外,第三字可平可仄。
(3)小拗可不救:出句正格第五字變平為仄(同②),對句也可不救,即
正格:[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變格:[平]平[仄]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如:此地一 [仄]為別,孤蓬萬裡徵。(李白五律《送友人》)這種變格是第五字變平為仄。對句不救。實質上(2)(3)是一種變格,叫「小拗可救可不救」,為了方便才分開說明。
另外,王力在《詩詞格律概要》第三節,列舉了第四種變格,即平平腳變格。他說:「七言第五字,原則上要用仄聲,用平聲的是罕見的例外。」並且舉李商隱《錦瑟》為例:「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王力的這一提法是錯誤的。因為「思華年」並不是變格,而是屬於「三平調」(也稱「三平尾」)的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