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寫詩詞考慮平仄嗎?

2020-12-16 騰訊網

古人寫詩詞考慮平仄嗎?

這個要看什麼時候的古人。平仄韻腳都屬於聲韻學,我們大致搞清楚聲韻學的發展,就知道從什麼時候平仄格律成型,並以此規範出格律詩的創作,進而成為詩詞通順的一個衡量標準。

聲韻學的起源很早,但並非從《詩經》開始,那個時候的創作大多是隨心所欲,只需要吟唱最終落到韻上,對詩句內的字詞使用並沒有要求,通順表意即可。這個也就是古體詩的標準。

曹魏時期,才高八鬥的曹植開創了文字修飾的先河,文辭優美雕琢,在詩歌創作上氣骨高舉,詞彩華茂,情深雅正,卓爾不群。他在散文、詩歌方面成就巨大,「仙才」與李白、蘇軾並稱於世。

其實,在聲韻學方面曹植也是鼻祖。東漢時期「永平求法」,白馬寺落成,佛教流入中原。但是佛教給大家唱誦佛經,用的是印度的腔調、曲調。可是經文翻譯成中文之後,就會荒腔走板。就好像咱們現在把歐美流行歌曲翻成中文,如果不重新填詞,直接就那麼唱,肯定是怪腔怪調。

曹叡掌權,對這個才華橫溢的叔叔頗多猜忌。曹植只有避嫌求活,潛心研究佛典,為了便於吟唱,他用自己的文採翻譯佛經,以配合印度原來的音調。在這過程中,他發現了漢字發音的一些規律,創造了「梵唄」,於是,梵音現世。這是中國聲韻學的開端。

由於曹植文採天縱,他所創造的文辭修飾流派和聲韻學追隨者眾,詩人們開始重視文字的華美以及朗讀吟哦時的腔調,詩的創作開始走向工巧之路。加上魏晉之後的南北朝,佛教在南朝大行其道,甚至成為國教。聲韻學的研究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了很多韻書和研究者。

如周頤《四聲切韻》,沈約《四聲譜》、王斌《四聲論>,以及其後的張諒《四聲韻林》,劉善經《四聲指歸》、夏候詠《四聲韻林》。這些研究者們各有側重,但是將漢字讀音劃分為四聲可以說是共同的認知。

這其中,沈約是個大詩人。他就把聲韻和作詩聯繫起來,用聲韻的規律,來造成詩句誦讀和配樂的和諧、鏗鏘。沈約的《四聲譜》提出了四聲為「平上去入」。把這四聲的字,間隔使用在詩句裡,就形成了抑揚頓挫的上口節奏感。

好的東西,流傳起來飛快。從沈約起,詩人庾信、鮑照、謝靈運、謝朓都是聲韻四聲作詩的支持者。民間興起,而南朝的宮廷注重享樂,對這種美化詩歌音樂性的方法也是支持的,上行下效,以四聲韻入詩便成為主流。

詩歌發展到唐朝,通過初唐文人對六朝齊梁體的抨擊,詩風歸正積極昂揚,題材豐富多樣,宮廷詩人在四聲韻、對仗、黏連、這些規則上,創造了格律體規範。近體詩(格律體)成型。

當時的宰相許敬宗發現四聲韻相對于格律詩來說還是複雜,於是在武則天欽定下主持編制了一部聲韻書。這本書就直接把四聲韻針對格律詩簡化為平仄,把四聲中的「平」和「上去入」聲分為平仄兩部分。這就是我們今天的平仄來源,也是南宋末年劉淵《平水韻》的底子。

所以,平仄本身就是針對格律詩而產生的。在格律詩產生前,大家守的是四聲韻,不會考慮「平仄」這個不存在的概念。而在聲韻學誕生之前的詩人,寫詩更無從遵守這些東西。但是這些規律是從詩歌中總結而來,所以只要是抑揚頓挫,朗朗上口的詩句,都是無意識地在遵守漢字的音調韻律的。

平仄格律其實是前輩詩人總結出來作詩的工具,你想學格律詩,那就繞不開。

相關焦點

  • 10分鐘了解一下 古人寫詩詞考慮平仄嗎?
    前言在老街文章中的留言裡,經常看到不少關于格律的爭議,甚至有人說格律是近代人搞出了來的東西,古人作詩是不搞什麼平仄格律的,比如詩經、比如曹操短歌行、比如李白蜀道難....其實老街以前寫過關于格律詩誕生的一篇文章《
  • 古人寫詩詞考慮平仄嗎?| 帝王詩詞十二首 | 30首你只知道半句的詩詞
    詩與歌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古人一定會注意音韻之美。秦朝以後,漢朝樂府詩是詩歌史上的另一座豐碑,到了曹操時期,他們使用樂府古題創作了不少詩篇,例如《短歌行》、《龜雖壽》等。小結:截止到魏晉時期,並沒有平仄的概念。二、南北朝齊梁時期永明體詩人的四聲、平仄理論關於四聲、平仄的觀念是從南北朝才開始有的。
  • 古人是依據什麼來創作詩詞的? 平仄如何判斷? 根據方言還是官話?
    今天看到有人提問:「古詩詞講究平仄對仗,古人是怎樣判斷字詞的平仄的
  • 不懂詩詞格律,能寫詩詞嗎?
    不懂詩詞格律,能寫詩詞嗎?當然可以。格律是個什麼東西?「格」指格式,「律」指音律,「格律」是指在漢字音韻學發展到較高層次的時候,唐人為了避免大家寫詩的時候出現語病、音病而開發出來的一套平仄格式和規則。
  • 是否可以改革詩詞格律裡面的平仄和押韻要求?
    韓愈但是你說平仄,或者說近體詩的的遊戲規則,這基本上沒有改的空間了。這規則從南朝發端,經過初唐沈宋(沈佺期、宋之問)定型,再到盛唐一批神獸的實際創造,已經成熟得臻於化境。一個成熟的東西再怎麼改革?唯一能做的,只有做減法,刪繁就簡,適應現代人駕馭文字水平低於古人的事實。
  • 詩詞的平仄入門
    格律詩詞最常用的有五言句式和七言句式,五言句式即每句五個字,七言句式即每句七個字。在寫詩寫詞時,把所選的字按照平仄有規律地交替排列,就可以收到音律高低起伏、抑揚頓挫的藝術效果。比如:「花兒初開香和妍」,你肯定覺得不太上口,這是因為這七個字都是平聲,自然讀起來就拗口得很,古人早就注意到了這點,於是把第一聲、第二聲字(稱平聲)與第三聲、第四聲字(稱仄聲)交替使用,這樣才使得我們的語言婉轉動聽,讀起來自然上口,如「花朵初開香與豔」。 下面是本人在寫近體詩和對對聯時在平仄入門方面的一點體會,希望對初學平仄的朋友有所幫助。
  • 「文化漫談」為什麼我們會覺得今人的詩詞寫得不如古人好?
    可是,按說文明在進步,文化在發展,為什麼我們看到現在的人所寫的古體詩詞都不如古人寫得好,甚至是遠遠不如古人寫得好呢? 你看到今人所寫的古體詩詞的渠道都有哪些呢?網際網路如此發達,任何人都可以把自己寫的文字發布到公共平臺讓他人閱讀。
  • 格律詩詞和對聯,絕對不能離開平仄韻律,是這樣嗎?
    有朋友提問:格律詩詞和對聯,絕對不能離開平仄韻律,是這樣嗎?有人說,平仄韻律是格律詩詞和對聯的基本規則,絕對不能忽視和否定,那種寫格律詩詞和對聯可以不用管平仄的說法是無知的表現;平仄過時了,為了意境可以不顧平仄韻律的說法都是不對的。對這個問題,你怎麼看?
  • 詩詞創作不可不知 「平仄」是什麼意思?
    前言平仄是什麼意思?讀者大概要問,瞧不起人是不是,老街沒有東西說了嗎?怎麼這麼小兒科的問題也要寫?不是老街沒有話題說了,而是老街看到評論裡確實有不少朋友不清楚什麼是平仄。另外知道平仄的你,知不知道什麼是平側?側又是什麼呢?平仄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 詩詞學堂 | 律詩的平仄
    平仄,這是律詩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詩的平仄規則,一直應用到後代的詞曲。我們講詩詞的格律,主要就是講平仄。平仄是古人對傳統四聲的分類,「平」指的是平聲(包括現在的陰平和陽平),「仄」指的是上、去、入三聲。字聲和協調搭配,也就是調配平仄。調配平仄,有種種的格律規定,是詩詞格律的一個重要內容。
  • 詩詞知識丨《詩詞格律》:第一章(3)平仄
    第一章    關於詩詞格律的一些概念 【第三節 平仄】平仄是詩詞格律的一個術語:詩人們把四聲分為平仄兩大類,平就是平聲,仄就是上去入三聲。仄,按字義解釋,就是不平的意思。憑甚麼來分平仄兩大類呢?因為平聲是沒有升降的,較長的,而其它三聲是有升降的(入聲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較短的,這樣,它們就形成了兩大類型。
  • 詩詞創作 學習寫古詩詞需要經歷怎樣的步驟
    我看到的這個問題是:自己寫古詩詞需要經歷怎樣的步驟?古詩詞,其實是指古人的詩詞作品,我們寫的當然不是「古詩詞」。但是這樣提問也不會產生太大的歧義。相對於新詩而言,古詩詞一般被稱之為「舊體詩」,題主的意思是要想學習舊體詩的創作,需要經歷怎樣的步驟?民國初期的文人,如魯迅、聞一多、胡適等人,他們自小還是接受舊式教育,詩詞創作是必學課程。
  • 【詩詞學堂】對聯中的平仄格式
    只要抓住全聯句腳的總體安排、聯句所在位置的句腳平仄、聯句字數的多少和聯句的節奏這四個方面,就可以解決了。把全聯的句腳從總體上安排妥當這是第一步。把全聯的句腳從總體上安排,就是要按馬蹄韻在對聯句腳上的平仄運用規則和格式來安排。這就要求一副對聯在進行創作時,每邊寫幾句,每句句腳的平仄如何合馬蹄韻,都要有通盤的考慮。務必使寫出的對聯,句腳不打破馬蹄韻的平仄規律。
  • 不講平仄就不叫格律詩詞:細嚼慢咽學詩詞(一)
    平仄 所謂格律,就是寫詩詞的規律和規矩。格律詩詞講平仄,是格律詩詞的特點之一。不講平仄就不叫格律詩詞了。古風不講平仄,騷體詩不講平仄,漢樂府也不講平仄,現代新詩也不講平仄。但是,由于格律詩詞講平仄,它的音樂性就是其它不講平仄的詩所不具備的。當然,也不否定其它詩體也有其內在的音樂性。既然我們要學習格律詩詞,那就必須掌握平仄及其規律。
  • 詩詞知識:律詩的平仄
    律詩的平仄規則,一直應用到後代的詞曲。我們講詩詞的格律,主要就是講平仄。(一)五律的平仄五律的平仄,只有四個類型,而這四個類型可以構成兩聯。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四)孤平的避忌孤平是律詩(包括長律、律絕)的大忌,所以詩人們在寫律詩的時候,注意避免孤平。在詞曲中用到同類句子的時候,也注意避免孤平。
  • 平仄有什麼作用,為什麼有時候按平仄填寫的詩詞卻讀起來拗口?
    平仄是如何規範詩詞發音的?為什麼說拗口問題與平仄關係不大?平仄如何產生平仄的產生是漢字音韻學的重大變革。中國音韻學和古詩的發展比起來,是不長的。這種不完全是向上兼容的,雖然不遵守格律關係的詩詞有好聽的,但是遵守格律關係的詩詞必然是抑揚頓挫,好聽好念的。反過來說,平仄關係只不過是保證詩詞吟誦性的最低標準。但是往往被反格律派認為是比較高的標準,限制了他們的自由。
  • 既不是平仄押韻,也非意境靈感,你知道寫古詩詞的最重要條件嗎?
    是平仄?是文採?是意境?是押韻?是浪漫? 我可以告訴你,這些都不算寫古詩的最重要條件。 最重要的條件是對古詩的鑑賞能力,也就是對已經存在的古代經典詩詞的賞析。你的鑑賞能力的高低決定了你的作品的層次。 古詩最重要的不是平仄格律嗎?當然不是。
  • 當代古典詩詞,平仄格律該取消嗎?《中國詩詞大會》的創新是亂來
    古典詩詞的合法性與優先性,就建構在平仄格律的基地之上,平仄格律是舊詩最根本的形式依託,也是傳統詩詞精髓和特徵的體現。取消平仄格律,就是在徹底殲滅中國古典詩詞。中國詩中平仄格律,在擅長之人手中,不僅不是包袱,還是優越性的證據。也就是說,中國古典詩詞必有格律,舍平仄格律必無詩詞。很多人呼籲「舊體詩現代化」,其實不少就是在瞎搞。
  • 平仄過關講解(1)
    咱們作為初學者,可以自己考慮選擇《新韻》還是《平水韻》來作詩。從我在網絡詩詞壇晃悠了幾年所見,絕大多數罈子都不反對使用《新韻》也就是『普通話韻部』~~~你只要在題目上標明是新韻就不會被砸的。但是有一點要特別注意:同一首作品中,《新韻》和《平水韻》不要混用~~~就是同一首詩裡,有些字的平仄依《新韻》,另一些字的平仄又依《平水韻》,這樣的作品是要被算作不合規則的。
  • 詩詞寫作常識:格律詩的基本格式及平仄要領
    大家好,歡迎來到詩巷,這是我們《格律詩詞創作精講,玩轉格律詩詞》課程的第一章內容。基於大家對格律詩詞的熱愛,詩巷特開設了本專欄課程,我們將全面、系統地講解格律詩詞,從律詩、絕句到詞逐一展開;希望能夠幫助欲學寫格律詩的朋友正確入門,力爭做到不但要學會、還要寫好格律詩詞。歡迎加入詩巷,帶你玩轉格律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