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這是律詩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詩的平仄規則,一直應用到後代的詞曲。我們講詩詞的格律,主要就是講平仄。
平仄是古人對傳統四聲的分類,「平」指的是平聲(包括現在的陰平和陽平),「仄」指的是上、去、入三聲。字聲和協調搭配,也就是調配平仄。調配平仄,有種種的格律規定,是詩詞格律的一個重要內容。
一、律詩的基本句型
(一)五言律詩的句型
1、仄仄平平仄
2、平平仄仄平
3、平平平仄仄
4、仄仄仄平平
(二)七言律詩的句型
1、平平仄仄平平仄
2、仄仄平平仄仄平
3、仄仄平平平仄仄
4、平平仄仄仄平平
四個句型錯綜變化成為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的四種平仄格式。
二、近體詩調平仄的一般規則
調平仄,是區別近體詩與古體詩的一個重要的標誌。近體詩在調平仄方面,格律規定是很嚴格的。《毛主席給陳毅同志談詩的一封信》中說:「律詩要講平仄,不講平仄,即非律詩」。絕句也是如此。
近體詩調平仄的一般規則,可歸納為四條,即:
第一: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第二:平仄在同一聯中的對句與出句間是相反的。
第三:平仄在下聯出句與上聯對句間是相粘的,
第四:凡偶句最後一字必須是平聲。
一聯中出句與對句的平仄,是相反的,即仄對平,平對仄。這稱為對;反之,若不合乎對的規則,則稱為失對。相連兩聯的平仄關係是,下聯出句的平仄與上聯對句的平仄相同(但不會完全相同)即平粘平,仄粘仄,這稱為粘。反之,若不合乎粘的規則,則稱為失粘。
由於律詩偶句押平聲韻,因此不可能完全符合粘對的要求,但每句的第二個字必須嚴守粘對要求。
聯中平仄對立和聯間平仄相粘的作用,是使句式安排多樣化,聲調也有變化而不單調,以加強音樂效果。如果不「對」,上下兩句的平仄就重複,如果不「粘「,上下聯的平仄就雷同了。
三、近體詩平仄的一些講究
1、孤平的避忌
孤平是律詩的大忌,必須注意避免
孤平,指的是在平收的句子中,除韻腳外,只剩一個平聲字,如「平平仄仄平」變為「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變為「仄仄仄平仄仄平」。因此,在這一類詩句中,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須用平聲字,不能可平可仄了。如果由於內容需要,非用仄聲字不可,那麼,五言的就要在第三字上,七言的就要在第五字上,將其改為平聲。即成為:
「仄平平仄平」和「仄仄仄平平仄平」。
例:「純潔緣修性,透明因見心」。
「一聲鶴唳衝寒起,已放臘梅些許黃」。
註:「仄仄仄平平」這種句式不稱孤平;在仄收的句子中,即使只剩一個平聲字,也不算孤平,而算拗句。
2、特定的一種平仄格式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這個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個格式,就是「平平仄平仄」;
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這個句型中,也可以使用另一格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這種格式的特點是:五言第三、四兩字的平仄互換位置,七言第五、六兩字的平仄互換位置。
注意:在這種情況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須用平聲,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
例:「回看射鵰處,千裡暮雲平」。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補充》常見的一種平仄變格:「平平仄仄平」變為「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變為「仄仄平平平仄平」。例: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萬籟此皆寂,惟聞鐘磬音。」
「芳草萋萋鸚鵡洲」;「水面初平雲腳低」;「不辨仙源何處尋」。
3、拗救
古人把律詩中不合平仄的句子稱為拗句,所謂「拗救」,就是前面該用平聲的地方用了仄聲字,就在後面適當的地方用一個平聲字作為補償。
(1)本句自救
(a)孤平拗救(已見前)
(b)、特定的一種平仄格式(已見前)
(2)、對句相救
(a)、大拗必救
指的是出句平仄腳句型,五言第四字拗,七言第六字拗,必須在對句的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個平聲字作為補償。即:
五言出句:仄仄平平仄變為仄仄平仄仄
七言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變為平平仄仄平仄仄時,五言對句必須成為:平平平仄平;七言對句必須成為:仄仄平平平仄平。
例:「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又例:「天生卷螺發,無意趕風流」。
「相見但一笑,低眉言欲羞」。
(b)小拗可救可不救
指的是出句平仄腳句型,五言第三字拗,七言第五字拗,可以在對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個平聲字作為補償。這種小拗可以不救,但是,詩人往往在這種地方用救。
例:
送友人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北地一為別,孤帆萬裡徵。(未救)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拗救)
(3)本句自救和對句相救同時並用
(a)大拗和孤平拗救並用
例:「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又例:「《七諫》《招隱士》,《九歌》《思美人》」
(b)小拗和孤平拗救並用
例:「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
此中,出句的第五字,本該用平聲卻用了一個仄聲,對句的第三字,本該用平聲也用了一個仄聲,兩字均拗,為了救拗,作者就在對句第五字上,把本該用仄的改了一個平聲,這樣,既救了本句的第三字,又救了出句的第五字,是一字兩救。
(c)小拗、大拗、孤平拗救同時並用
例:「致此自僻遠,又非珠玉裝」。
此種情況相當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