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在網上或微信的朋友圈中,經常能看到詩詞愛好者所創作的詩詞。在對詩義、詩境欣賞之餘,出於個人的愛好,便總愛「挑些毛病」。詞與詩有很大的不同。本文僅針對「律詩」講講有關滿足「律詩」條件的三個基本要求。這三個基本要求是共同的要求,不滿足要求之一,便不能說是「律詩」了。
【注】「律詩」在一些書上也稱為「近體詩」。但這一「近」,就近到「唐朝」去了,於今已是一千多年前了。為什麼唐朝以後的「律詩」我們還稱為「近體詩」呢?這是因為在唐朝以後,就「律詩」這一文學體裁而言,基本沒有大的變化,與唐代的律詩相比,後代在文學體裁上沒有突破性、革新性的出現(這裡近就「律詩」而言,「詞」另當別論)。至今,就文學體裁的發展歷史而言,唐朝的「律詩」距離我們還是最近的,所以我們稱它為「近體詩」。這有些類似於書法,到唐代,書法的「五體」皆齊了(篆、隸、楷、行、草),以後就書法的書體而言,沒有再增加一體。
一、平仄
「律詩」是要講平、仄的,所謂「相間」、「相對」、「相粘」也都針對的是平仄。一些朋友總覺搞清平仄是挺難的一件事。此問題要從「易」和「難」兩個方面說。
1、律詩
律詩中用字的平仄較容易。簡單說,現代讀音的第一聲、第二聲(陽平聲和陽平聲)就是平聲,如「科學」兩字,「科」是第一聲,「學」是第二聲,但二字都屬於「平聲」字。現代讀音的第三聲、第四聲(上聲、去聲)是仄聲,如「解放」兩字,「解」這裡讀第三聲,「放」這裡讀第四聲,這兩字都屬於「仄聲」字。
所以,熟悉現代漢語中的四聲,應該說對律詩中的平仄是沒有問題的。
2、詞
律詩只講平仄,沒有要講「四聲」或「五聲」之說的。所以對律詩而言,處理平仄是很容易的。但詞不同,至少要講「一平三仄」,「三仄」中包含有「入聲」,但大概從元代以後就「入歸三聲」了,現代人已基本沒有「入聲」的概念了。有些詞調,還要講究「陰平」和「陽平」的不同,那就是「五聲」了。且每個詞牌的用韻、長短句等,對用字的平仄都有特殊要求。所以就用字的平仄而言,「詞」要比「律詩」難得多。本文專講「律詩」,有關「詞」的問題就不多論了。
這裡多說一句(儘管不屬本文應論述的範圍):「律詩」用韻都使用的是「平聲韻」,(無論是五言還是七言),也偶有「仄韻」的律詩,但極少極少,但詞是平聲、仄聲、人聲韻都用的,至今如此。
二、雙字詞與平仄的重點
1雙字詞
雙字詞是對中國語言特徵的一個重要認識,也是十分基礎的認識。中國語言是以雙字詞為主要構成單元的,是在雙字詞的基礎上再使用「輔字」,從而形成一句完整的語句。如「我們的祖國」,「我們」、「祖國」都是雙字詞,中間的「的」是一個「輔字」。寫詩與寫文章不同,在一首詩中,基本用的都是雙字詞,所謂的「輔字」是極少用到的。
2、平仄的重點
既然一首律詩是以雙子詞為基本構成的,那前後兩字的平仄是否同樣重要呢?不是的,我們的前輩早就給我們總結出了規律:「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所謂:「一、三、五不論」是說雙字詞中的第一個字的平仄不重要,「二、四、六分明」是強調了雙字詞中第二個字的平仄重要,應給予重視。我們必須知道,所使用的雙字詞中,講究「平仄」的重點要放在第二個字上。
【注】在一些關於詩詞的書中,我經常看到對「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過多指責和批評。這兩句話是不夠「全面」,但我卻給予很高的評價,如果要評分的話,我願意給出85分的高分。看問題要看本質,這句話揭示出了寫律詩的兩個最本質要素:一是「雙字詞」,二是平仄的重點在第二個字上。其實這兩點已經足夠了,只是在我看來,是搞了一些枝節、末梢等小問題,似乎顯得這兩句話不那麼「完善」了。
三、平仄鏈
以上關於雙字詞、平仄重點的認識是寫好律詩的一般基礎。以下「平仄鏈」的圖像會使你眼前一亮,大有豁然開朗之感。在了解、認識「雙字詞」的基礎上,我們可以構造一個「平仄鏈」,圖像如下:
― ― ¦¦――¦¦――¦¦――¦¦
上圖中,以「―」表示平聲字,以「¦」表示仄聲字。要注意到該「平仄鏈」的構成特點:一是鏈上的最小構成單元是「雙字詞」,一個雙字詞的中的兩個字其平仄是相同的;
二是每每相鄰的雙字詞,其平仄都是不同的。
知道、認識、理解這個「平仄鏈」太重要了,用它來說明律詩中的問題一目了然。
【注】上圖是我在一本書中看到的,但他稱為「平仄杆」。「平仄杆」的圖像稱謂不對。稱其為「平仄鏈」是我的發明,「鏈」是要將東西「串」起來的,而「串」上一件東西就是構成該鏈的最小單元。「鏈」具有可截性,截取的只能是構成鏈上的最小單元(如同吃糖葫蘆,順竹籤取下一個糖葫蘆)。「平仄鏈」所具備的這種只能按最小構成單元實施截取的特質為我們古老的所謂「律詩定式」提供了再明白不過的圖像解析。
四、律詩定式
1、五言
① 就以上給出的「平仄鏈」,我們從開始第一最小構成單元開始,向後數五個字,進行截取,結果為:
― ― ¦¦―
注意,這就是所謂五言律詩的一種定式:「平起平收」。由於「一、三、五不論」,故這裡的「平起」指的是第二個字為平聲字。「平收」是指最後一字為平聲字。
② 就以上給出的「平仄鏈」,我們還可以從第二個最小構成單元開始,向後數五個字,進行截取,結果為:
¦¦――¦
這就是所謂五言律詩的第二種定式:「仄起仄收」。由於「一、三、五不論」,故這裡的「仄起」指的是第二個字為仄聲字。「仄收」是指最後一字為仄聲字。
大家應該意識到了,對以上「平仄鏈」的「五言」截取,只有以上兩種方式,對了!這便是說,如果寫五言律詩,只有這兩種「定式」。更多的定式都是「變體」,是因為沒有嚴格遵從這兩種定式而必須付出的代價。這就如同幹事,這邊省事了,那邊就要費事。
2、七言
① 就以上給出的「平仄鏈」,我們從第一最小構成單元開始,向後數七個字,進行截取,結果為:
― ― ¦¦――¦
這就是所謂七言律詩的一種定式:「平起仄收」。由於「一、三、五不論」,故這裡的「平起」指的是第二個字為平聲字。「仄收」是指最後一字為仄聲字。
② 就以上給出的「平仄鏈」,我們還可以從第二個最小構成單元開始,向後數七;個字,進行截取,結果為:
¦¦――¦¦―
這就是所謂七言律詩的第二種定式:「仄起平收」。由於「一、三、五不論」,故這裡的「仄起」指的是第二個字為仄聲字。「平收」是指最後一字為平聲字。
對以上「平仄鏈」的「七言」截取,也只有以上兩種方式。這便是說,如果寫七言律詩,只有這兩種「定式」,更多的定式也都是「變體」,
以上通過「平仄鏈」以及在其上的「五言」、「七言」的截取,我們已經獲取了寫律詩的全部「源性」定式。如果嚴格按照以上定式,再注意以下所論的平仄「相間」、「相對」、「相粘」原則,寫好一首律詩是有保證的。
五、相間
在我所閱讀有關詩詞的書籍中,似乎沒有留下使用平仄「相間」一詞的明顯記憶。這是開始寫本文原想寫平仄的「相對、相粘」後,感覺欠缺什麼以後,才臨時想到的。我現在認為,可能平仄的「相間、相對、相粘」這三點才是構成律詩要求的全部要素。
首先明確概念,這裡的平仄「相間」,是指在律詩的一句詩句中(五言或七言),在偶數位置上的字,其平仄字要「相間」使用。如第二字位置上用的是平聲字,則第四位置上的字必須用仄聲字,第六位置上的字必須用平聲字。反之亦然。
例如杜牧的詩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第二字是「上」,為仄聲,第四位置上的「山」字為平聲,第六位置的「徑」字為仄聲。
這就是「二、四、六分明」的本義。這一點,在律詩中,可以說的「鐵律」,在一句詩語中如出現非「相間」的情況,那就絕不是律詩的了。(在詞中,一句詞語也基本要求是平仄相間的,但情況要比律詩複雜的多。)
「相間」是解決律詩中一句詩語中的平仄問題,應該如何使用平仄。
六、相對
「相對」是針對律詩中上下句的平仄問題,應該如何使用平仄。這裡馬上要重告:這裡的「上下句」非泛指的上下句。「上句」:一定指單數句(如第一、第三、第五句);「下句」:一定指偶數句(如第二、第四、第六句)。具體詳細說來,第一句與第二句是上下句;第三句與第四句是上下句;第五句與第六句是上下句。……這排除了第二句與第三句是上下句、第四句與第五句是上下句、第六句與第七句是上下句。……明確這一平仄「相對」的對象至關重要!
如果熟悉七言律詩構成的讀者,知道七律的八句話可分為四聯:首聯、頷聯、頸聯、尾聯,每聯中包含有兩句詩文。
這裡所講「相對」就是指每一聯中的兩句話,在具有相同位置的用字要平仄相對,即平對仄,或仄對平。注意這裡的三個要求:同一聯中、相同位置、平仄相對。(五言、七言類似)
舉例:五言: 白日依山近,
黃河入海流。
上句第二字為「日」,是仄聲,故下句第二字「河」為平聲,「相對」了。
上句第四字為「山」,是平聲,故下句第四字「海」為仄聲,「相對」了。
七言: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裡江陵一日還。
上句第二、四、六位置為「辭、帝、雲」三字,分別為「平、仄、平」聲字。
下句第二、四、六位置為「裡、陵、日」三字,分別為「仄、平、仄」聲字。
完美的平仄「句中相間」、上下句「相對」!
七、相粘
從筆者接觸或看到的「律詩」中,違反「相粘」、不知「相粘」、在一首「律詩」中未體現「相粘」可能是最多的。不滿足律詩的這一要求,就不能稱其為律詩了。
以上講了「相間」,是指律詩中一句話的平仄使用。「相對」是「上下句」之間平仄的使用(這裡再一次強調以上關於平仄相對「上下句」的概念)。
問題就出來了,一首五絕、五律、一首七絕、七律,其詩句句數都在兩句以上,凡兩句以上的律詩,其平仄又該如何使用呢?
就我所知,大多詩詞愛好的,一般都有律詩講平仄,且要「平仄相對」的意識。「相對」的概念如此之強,在創作律詩時,只要能「相對」的,就都一概「相對」。
我們把問題具體化:杜牧《七絕·山行》詩的前兩句是: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生處有人家。
下面該寫第三句了,從律詩平仄的要求,第三句的平仄應該如何使用呢?我所知道的,許多人是這樣想的:當然應該是與上一句「相對」了:「雲」是平聲,第三句的第二字就應該是仄聲、上句第四字是「處」,是仄聲,當然第三句的第四字應該是「平聲」,……。
第三句如此平仄「相對」了。
無論是五言、還是七言,許多人的律詩就是這樣完成的。有的明寫「五絕或五律」、「七絕」或「七律」,有的不明寫,但一看,從其所用平仄的「相對」,可以看出作者是知道平仄、是想要寫成一首律詩的。
大多數人忽略了(可能是不知道)在律詩要求中,與「相對」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相粘」要求。我上面說了,一般書中不提「相間」,但書中並不是沒有「相間」的內容,而是將其併入「相對」的範圍了,這到不是大問題。但「相粘」一定是明確要講的。只有同時滿足了「相對」、「相粘」兩個條件,才能算是滿足律詩要求的律詩。
「相對」講的是平仄不同,平對仄、仄對平。
「相粘」則恰恰相反,講的是平仄相同,平對平、仄對仄。
要在什麼地方使用「相粘」呢?要用在以上講「上下句時」被排除的那一種情況,即第二句與第三句之間、第四句與第五句之間,……。針對七律中的「四聯」,是指在聯與聯之間。
回到上面提出的問題。大家都知道,杜牧的第三句詩句是:
停車坐愛楓林晚
注意:上面第二句第二字是「雲」,是平聲字,這裡第三句第二字「車」字也是平聲字!這裡平聲對平聲,這就是平仄的「相粘」。再依據「相間」的原則,後面的平仄是不會用錯的。
第三句的平仄用對了,根據「相對」的原則,第四句就不會用錯平仄。
第五句與第四句是「相粘」的關係,也不會用錯平仄。
以下可以類推,一首律詩的平仄就不會用錯了。
通過以上講解,大家可能已意識到,一首律詩(無論是五言、七言),第三句第二個字的平仄(與第二句第二個字的相粘)是最為重要的了。對此,我國古漢語、詩詞大家王力稱其為「詩喉」,真可謂一語中的、一針見血、「一劍封喉」(所謂「詩喉」,就是一首詩中平仄的最緊要處)。
!我想,就我所看到的許多「律詩」,如果知道了「詩喉」,並加以實施(並不難呀,不就是在你本已熟悉的平仄「相間」、「相對」的基礎上,將第三句的第二個字與第二句的第二字寫成平仄相同嗎。),絕大多數都會成為符合要求的律詩(絕非妄語,可一試。)
作為本文的結束,我們來看一下毛澤東的《七律·長徵》詩。對該詩平仄的「相間」、「相對」我們就略過了,頷聯、頸聯的對仗也應該是大家所熟知的。以下重點「核實」一下「相粘」問題。
毛澤東《七律·長徵》詩全文如下(注意:毛澤東可名寫「七律」二字,那可是要經的起推敲,確是滿足律詩的要求,不能出現「不合律」的情況):
紅軍不怕遠徵難,
萬水千山只等閒。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裡雪,
三軍過後盡開顏。
首聯下句第二字為「水」,是仄聲。頷聯上句第二字為「嶺」,也是仄聲。
頷聯下句第二字為「蒙」,是平聲。頸聯上句第二字為「沙」,也是平聲。
頸聯下句第二字為「渡」,是仄聲。尾聯上句第二字為「喜」,也是仄聲。
核實結論:完全符合「相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