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寫詩詞考慮平仄嗎?| 帝王詩詞十二首 | 30首你只知道半句的詩詞

2021-03-02 詩畫天地
點擊上方「詩畫天地」關注我們

一、先秦到魏晉時期的詩與歌

詩和詞都是韻文,最早都是用來歌唱的,因此作者一定會考慮音韻的優美。2600餘年前的春秋時期,咱們的老祖宗就開始研究「宮商角徵羽」。在《管子·地員篇》中,有採用數學運算方法獲得「宮、商、角、徵、羽」五個音的方法,這五音是中國古樂基本音階。

大家都知道詩經的風雅頌中:《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 ;《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這些詩都是入樂的歌曲。

還有荊軻刺秦的故事,荊軻將為燕太子丹往刺秦王,在易水餞行時,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曰: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詩與歌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古人一定會注意音韻之美。

秦朝以後,漢朝樂府詩是詩歌史上的另一座豐碑,到了曹操時期,他們使用樂府古題創作了不少詩篇,例如《短歌行》、《龜雖壽》等。

小結:截止到魏晉時期,並沒有平仄的概念。

二、南北朝齊梁時期永明體詩人的四聲、平仄理論

關於四聲、平仄的觀念是從南北朝才開始有的。在齊朝永明時期,以「竟陵八友」為代表的永明體詩人開始注意四聲:平上去入。其中平就是平聲,上去入就是仄聲。

以氣類相推,文用宮商,平上去入為四聲,世呼為永明體。《南齊書》

後來的唐朝人特意記錄了「宮、商、角、徵、羽」五個音與「平上去入」四聲的關係:

宮商為平聲,徵為上聲,羽為去聲,角為入聲「(《文鏡秘府論》引元兢語)

在齊梁以後,詩人開始注意四聲與平仄的應用,沈約等人甚至搞出了作詩要注意的「八病」,「八病」之說完全基於四聲與平仄理論,不過後人對於八病並不是完全認可。

南宋嚴羽《滄浪詩話·詩體》把八病一一列舉了出來,他對於八病採取了否定的態度:

有四聲,有八病(四聲設於周顒,八病嚴於沉約,八病謂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紐、正紐之辨,作詩正不必拘此蔽法,不足據也 。

但是八病對於後來格律詩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平頭」就是格律詩上下聯平仄相對的理念。《文鏡秘府論》中講解「平頭」時,用了沈約批評的一個例子:

芳時淑氣清,提壺臺上傾。

兩句詩的句式一樣,都是平平中仄平,這在格律詩中是失對,五律的第一句是押韻的平平中仄平,下句就應該是仄仄仄平平。例如:

思君夜漸闌,載酒一相看。《冬夜載酒於鄉館尋崔使君善為》(隋末唐初·王績)

如果下句是平平中仄平,那麼上句就要是仄仄中平仄,例如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裡徵。李白 《送友人》

小結:四聲、平仄是南北朝時齊以後才出現的。

三、唐詩中的近體與古體

四聲與平仄是南北朝齊梁時期才出現的理論,也就是說:

齊梁以前沒有什麼平仄,當然寫詩也不考慮平仄。

在四聲平仄出現以前都是古體詩。隨著幾代詩人的不斷探討,在初唐時期近體詩(格律詩)開始有了明確的規則,四種平仄相間的基本句式,按照對仗、黏連規則組合成了四種詩體。

格律詩在唐高宗時期被納入了科舉考試,舉子們作詩時「平仄」有問題就出局了,當然是絕對不能有半點馬虎的。

不過即使是在唐朝,也不是所有的詩都要考慮平仄,很多詩人喜歡寫不講究格律的古體詩,這類詩體只需要注意韻腳的平仄,其他的字都不需要注意。

例如李白《蜀道難》就是一首不用考慮平仄的古體詩。

噫籲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李白的《送友人》就是考慮平仄的格律詩: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裡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小結:格律詩講究平仄,古體詩除了押韻外不講究平仄

四、古體詩押韻與平仄

剛才說了古體詩只需要注意韻腳的平仄,但是有很多朋友並不了解這一點,因此錯誤的以為不遵守格律讀起來「押韻」就是古體詩了,這是一個不小的誤解。下面老街簡單說說古體詩押韻要注意的3個方面。

1、不換韻的古體詩

古體詩要注意押韻符合要求即可,押韻的字要注意平仄,例如李白靜夜思的韻腳都是平聲: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光、霜、鄉,都是平聲韻,第1句韻腳要求不嚴、平仄無所謂,但是2、4句的韻腳平仄一定要一致,例如這首靜夜思,在第二句或者第四句出現仄聲韻,就不是舊體詩了。如果有人寫出這樣的「舊體詩」,你可以斷定作者是個徹頭徹尾的門外漢。

註:在齊梁以前的古詩中,詩人也同樣注意到了押韻時平仄的統一,例如古詩十九首中的《青青河畔草》,雙數句都是押仄韻。

青青河畔草,鬱郁園中柳。

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

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

昔為倡家女,今為蕩子婦。

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

2、換韻的古體詩

古體詩還有換韻,但是要注意的是換韻至少要兩句一組,也有三句一組、四句一組、多於四句一組的情況。要記住:每一組的韻,必須平仄相同。

例如下面白居易的《長恨歌》節選的一段,按照換韻的情況分成了五組,每一組的韻腳平仄都是一致的。

第一組 四句一組

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第二組:四句一組

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

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

第三組 四句一組

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第四組 兩句一組

承歡侍宴無閒暇,

春從春遊夜專夜。

第五組 四句一組

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

兩句一組的,必須兩句都押韻,平仄一致;四句一組的,一般第一句也押韻,2、4必須押韻,平仄一致;

3、句中字不需要注意平仄

古體詩的除了韻腳以外,不需要注意平仄。用不用律句是隨意的,例如:

回眸一笑百媚生,平平仄仄仄仄平。不是律句。六宮粉黛無顏色,中平仄仄平平仄,是平起仄收的標準律句。

小結:古體詩押韻要講究平仄

五、填詞一定要注意平仄

所有的詞都是有詞譜的,唐宋時根據樂譜填詞,後來樂譜遺失,改為依照詞譜填詞。填詞一定要注意平仄,如果不按照詞譜的平仄要求填詞,那麼出來的「產品」最多算是古體詩。

有人搞不清楚李白《蜀道難》和《菩薩蠻》的區別是什麼,老街告訴您區別就是《菩薩蠻》「有譜」:多少字,如何押韻,平仄怎麼規定,都是「有譜可依」。《蜀道難》是古體詩,平仄不要求,字數很隨意,押韻也隨意。

下面是李白《菩薩蠻》詞譜: 雙調四十四字,前後段各四句,換韻,兩仄韻、兩平韻。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

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 ⊙○◎●○○▲ ◎●●○△ ◎○⊙●△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

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 ◎●⊙○▲ ⊙●●○○ ⊙○⊙●△

「○」標平聲 。「●」標仄聲 。「⊙」標應平可仄 。「◎」標應仄可平。「△」標平韻 。「▲」標仄韻。

小結:填詞要講究平仄

結束語

古人寫詩詞考慮平仄嗎?

簡單來說:齊梁以前的古人作詩不考慮平仄;齊梁以後的古人作詩分兩種,作格律詩要注意平仄,作古體詩只需要注意韻腳的平仄即可。

另外,填詞時一定要注意平仄,必須依照詞譜的要求來填詞,

來自網絡


來源:古典詩詞古典文學

詩歌是中國人的靈魂,

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

詩歌無處不在,

許多帝王亦好詩歌,

留下不少名篇,

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

十二位帝王的十二首詩,

看看誰更霸氣。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

項氏,名籍,字羽,楚國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軍事家,號西楚霸王。李晚芳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經過的四年的楚漢戰爭,項羽兵敗垓下。英雄末路,想到自己曾經英雄蓋世,最後卻落得這樣一個下場,是命運不眷顧他罷了。項羽又是多情的,在英雄末路之時,他擔心的是他所愛的女子將要走向何方?

千百年來,人們喜歡讚頌項羽,就是因為他在臨死之前還有一絲人情味。

劉邦(公元前256年—前195年)

漢高祖,西漢開創者。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戰略家和指揮家。歷經反秦戰爭、楚漢戰爭後,建立西漢。

《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起兵造反,劉邦親徵,很快就平定了這場戰爭。彼時,劉邦順路回到家鄉沛縣。昔日好友、尊長、晚輩共聚一堂,盡興歡飲。

衣錦還鄉本是人生最得意的事情,可已經身居高位的劉邦卻心懷憂慮,大風吹得雲飛揚,我統一了天下,可是怎麼找到勇士幫我鎮守四方。

劉邦的遠大抱負,對國家的憂慮,在這一首詩,盡皆體現。他終於不再是那個混跡街頭的混混了。

劉徹(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

漢武帝,西漢第七位皇帝,政治家、戰略家。漢武帝時期攘夷拓土,國威遠揚,東並朝鮮,南吞百越,西徵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漢地的基本範圍,開創了漢武盛世的局面。

《秋風辭》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

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

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

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劉徹不但是政治家,也是一位愛好文學、提倡辭賦的詩人。他的這首清麗雋永,筆調流暢的《秋風辭》,一波三折,抒寫得曲折纏綿,歷來為人稱道。魯迅稱此詩「纏綿流麗,雖詞人不能過也。」

詩以景物起興,繼寫樓船中的歌舞盛宴的熱鬧場面,最後以感嘆樂極生悲,人生易老,歲月流逝作結。全詩比興並用、情景交融,意境優美,音韻流暢,歷來備受讚譽。

曹操(155年-220年)

魏武帝,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短歌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曹操所處的時代, 正值東漢末年,東漢政權岌岌可危,董卓進京,天下大亂。在這個亂世中,曹操披肝瀝膽,建立曹魏政權。

這首《短歌行》據說是曹操南徵孫權時途中所作。這首詩將曹操內心對時光易逝,求賢若渴,建功立業的心理描寫的淋漓盡致。「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不可謂不霸氣。

曹丕(187年—226年)

魏文帝,曹操之子,與父親曹操、弟弟曹植稱「三曹」,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曹魏開國皇帝(220年—226年在位)。曹丕的文學才能一直被忽視,其實,他的文學造詣非常高。

《燕歌行二首·其一》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群燕辭歸鵠南翔,念君客遊思斷腸。

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

不覺淚下沾衣裳。

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

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燕歌行》則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詩,此對後世七言詩的創作有很大影響。明代胡應麟說:「子桓《燕歌》二首,開千古妙境。」

這首詩寫一個女子思念在遠方作客的丈夫,全詩語言清麗,情致委婉,音節和諧,把人物情感表現得纏綿緋惻,悽婉動人。

李世民(598年-649年)

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開創「貞觀之治」。

《賜蕭瑀》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

很少有人知道,李世民也是一位詩人,他留下近百首詩作。「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已經成為諺語了,在猛烈狂疾的大風中才能看出誰是堅勁的草,在激烈動蕩中才能辨別誰是忠臣。

小編想,這肯定是唐太宗工作中的真實體驗,關鍵這體驗一般人也感受不到。

武則天(624年-705年)

武則天,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的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即位)、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與漢朝的呂后並稱為「呂武」。武則天多智略,兼涉文史,頗有詩才。

《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

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在大家的印象中,武則天是一個冷酷狠毒的皇帝,可這首情詩卻讓我們看到武則天的柔情的一面,其實,她也曾是一個渴望被愛的女子呀!

《如意娘》是武則天在感業寺出家時寫給唐高宗的情詩。此詩極盡相思愁苦之感,簡短的篇幅之中曲折有致,融合了南北朝樂府風格於一體,明朗又含蓄,絢麗又清新。

黃巢(820年-884年)

黃巢,唐末農民起義領袖。公元880年,黃巢兵進長安,於含元殿即皇帝位,國號「大齊」,建元金統,大赦天下。中和四年(884年)六月十五日,黃巢敗死狼虎谷。

《不第後賦菊》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黃巢是唐朝末年農民起義的領袖,這首詩是他赴長安參加科舉考試落第後所作。

對於這次落第,他非常憤慨,他將自己自比為菊花, 等到秋天時,百花凋零,我獨開放,到那時,滿長安都是我的香味,浸透長安。不可謂不霸氣!

李煜(937年―978年)

李煜,南唐最後一位國君,世稱南唐後主。南唐為宋所滅後,李煜淪為囚徒,死於汴京。

《破陣子》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裡地山河。

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

幾曾識幹戈?

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

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

垂淚對宮娥。 

這首詞是李煜降宋後所作,上片寫南唐曾經的繁華富饒,不曾經歷戰亂的侵擾。下片寫家國覆亡的慘狀。全詞由建國寫到亡國,極盛轉而極衰,極喜而後極悲,看似只是平平無奇的寫實,卻飽含了對故國的留戀與亡國的悔恨之意。

讀這首詞時,就可以感受到李煜此時悽愴無法排解的心情。

趙匡胤(927年-976年)

宋太祖,北宋開國皇帝,軍事家。趙匡胤結束五代十國戰亂局面,基本完成統一。

《詠初日》

太陽初出光赫赫,千山萬山如火發。

一輪頃刻上天衢,逐退群星與殘月。

《詠初日》一氣呵成,詩意質樸而又粗獷,境界開闊而又壯觀。這首詩雖然只有四句,但氣勢磅礴,寓意深刻,形象生動,是一篇比較成功的述志之作。陳巖肖讚嘆說:混一之志,先形於言,規模宏遠矣。

據說,趙匡胤還有一首《詠月詩》。有一天他詩興大發,吟了兩句:為離海底千山墨,才到中天萬國明。可吟完這兩句,就卡住了,再也想不出來。

這兩句詩,有宋一朝,無人敢接,一直到了明朝時,明太祖朱元璋才接上後兩句:  恆持此志成永志, 百戰問鼎開太平。距離趙匡胤作詩時已經四百年了。

朱元璋(1328年—1398年)

明太祖(1368年—1398年在位),濠州鍾離人(今安徽鳳陽),政治家,戰略家,軍事統帥,明朝開國皇帝。

《憤題和尚詰問》

殺盡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

山僧不識英雄主,只顧嘵嘵問姓名。

這首詩題目就告訴我們這首詩是為了反駁和尚的追問。

朱元璋剛剛打敗陳友諒,來到一個寺院,主持看其面非善類,煞氣很重,便想化解他,打問其姓名。朱元璋在寺院牆壁上賦詩一首,大笑而去。

剛殺盡江南的百萬兵,腰間的劍還透著血腥味。你這個老僧連英雄也不認得,只在這裡不停地追問姓名。看來,朱元墇對自己的英雄氣慨很是自得呀!

朱厚熜(1507年-1567年)

明世宗,明朝第十一位皇帝,1521年—1566年在位,年號嘉靖,後世稱嘉靖帝。

《送毛伯溫》

大將南徵膽氣豪,腰橫秋水雁翎刀。

風吹鼉鼓山河動,電閃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種,穴中螻蟻豈能逃。

太平待詔歸來日,朕與先生解戰袍。

嘉靖即位早期,做了很多大事,嚴以馭官,寬以治民,整頓朝綱、減輕賦役,對外抗擊倭寇,重振國政,開創了嘉靖中興的局面。

這首詩是毛伯溫出徵安南時,明世宗朱厚熜(cōng)為其寫的壯行詩。整首詩充滿豪壯之氣。士氣凜然,撼動山河,明白曉暢,鏗鏘有力,反映出明世宗早期勵精圖治的精神面貌。


來源:詩詞世界

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厭伴老儒烹瓠葉,強隨舉子踏槐花。

囊空不辦尋春馬,眼亂行看擇婿車。

得意猶堪誇世俗,詔黃新溼字如鴉。

2、22

玉樹歌殘聲已陳, 南朝宮殿柳條新。 

福王少小風流慣, 不愛江山愛美人。

多情自古空餘恨,好夢由來最易醒。

豈是拈花難解脫,可憐飛絮太飄零。

香巢乍結鴛鴦社,新句猶書翡翠屏。

不為別離已腸斷,淚痕也滿舊衫青。

尊前擬把歸期說。未語春容先慘咽。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

離歌且莫翻新闋。一曲能教腸寸結。

直須看盡洛城花,始共春風容易別。

色不迷人人自迷,情人眼裡出西施。

有緣千裡來相會,三笑徒然當一痴。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倖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借問江潮與海水,何似君情與妾心。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覺海非深。

晚日寒鴉一片愁。柳塘新綠卻溫柔。

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

腸已斷,淚難收。相思重上小紅樓。

情知已被山遮斷,頻倚闌幹不自由。

浮雲一百八盤縈,落日四十八渡明。

鬼門關外莫言遠,四海一家皆弟兄。

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官職有來須與做,有才用處不憂無。
堪笑翰林陶學士,一生依樣畫葫蘆。

花非花,霧非霧。

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水紋珍簟思悠悠,千裡佳期一夕休。

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

病骨支離紗帽寬,孤臣萬裡客江幹。

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

天地神靈扶廟社,京華父老望和鑾。

出師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燈更細看。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眾芳搖落獨暄妍,

                 佔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

                  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

                  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

                   不須檀板共金樽。

勝日尋芳泗水濱,

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閒識得東風面,

萬紫千紅總是春。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

公子王孫逐後塵,綠珠垂淚滴羅巾。

侯門一入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鑿井而飲,耕田而食。

帝力於我何有哉?

月子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

幾家夫婦同羅帳,幾家飄零在他鄉?

世間爹媽情最真,淚血溶入兒女身。

殫竭心力終為子,可憐天下父母心!

蓬門未識綺羅香,擬託良媒益自傷。

誰愛風流高格調,共憐時世儉梳妝。

敢將十指誇針巧,不把雙眉鬥畫長。

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昔日戲言身後事,今朝都到眼前來。

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

尚想舊情憐婢僕,也曾因夢送錢財。

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

沉沉心事北南東,一睨人材海內空。

壯歲始參周史席,髫年惜墮晉賢風。

功高拜將成仙外,才盡迴腸盪氣中。

萬一禪關砉然破,美人如玉劍如虹。

微信改版了,之前點讚是點,現在是點右下角的「在看」,希望詩友看完後點「在看」以示鼓勵。籤約詩人則有「在看」、「留言」、「轉發」的義務。

網上優惠價

圖書

萬物書館

專輯原創首發:現代詩3-5首;古韻10首以上

三種投稿方式:

微刊底部【寫留言】發作品     

投稿郵箱:1978227900@qq.com

主編四世同堂微信:sstt500609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網頁

相關焦點

  • 10分鐘了解一下 古人寫詩詞考慮平仄嗎?
    老街今天再講一遍,希望會有更多的朋友知道下面這個問題怎麼回答。這個問題是:古人寫詩詞考慮平仄嗎?一、先秦到魏晉時期的詩與歌 詩和詞都是韻文,最早都是用來歌唱的,因此作者一定會考慮音韻的優美。不過即使是在唐朝,也不是所有的詩都要考慮平仄,很多詩人喜歡寫不講究格律的古體詩,這類詩體只需要注意韻腳的平仄,其他的字都不需要注意。例如李白《蜀道難》就是一首不用考慮平仄的古體詩。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 古人寫詩詞考慮平仄嗎?
    這個要看什麼時候的古人。平仄韻腳都屬於聲韻學,我們大致搞清楚聲韻學的發展,就知道從什麼時候平仄格律成型,並以此規範出格律詩的創作,進而成為詩詞通順的一個衡量標準。 聲韻學的起源很早,但並非從《詩經》開始,那個時候的創作大多是隨心所欲,只需要吟唱最終落到韻上,對詩句內的字詞使用並沒有要求,通順表意即可。這個也就是古體詩的標準。
  • 不講平仄就不叫格律詩詞:細嚼慢咽學詩詞(一)
    平仄 所謂格律,就是寫詩詞的規律和規矩。格律詩詞講平仄,是格律詩詞的特點之一。不講平仄就不叫格律詩詞了。古風不講平仄,騷體詩不講平仄,漢樂府也不講平仄,現代新詩也不講平仄。但是,由于格律詩詞講平仄,它的音樂性就是其它不講平仄的詩所不具備的。當然,也不否定其它詩體也有其內在的音樂性。既然我們要學習格律詩詞,那就必須掌握平仄及其規律。
  • 是否可以改革詩詞格律裡面的平仄和押韻要求?
    韓愈但是你說平仄,或者說近體詩的的遊戲規則,這基本上沒有改的空間了。這規則從南朝發端,經過初唐沈宋(沈佺期、宋之問)定型,再到盛唐一批神獸的實際創造,已經成熟得臻於化境。一個成熟的東西再怎麼改革?唯一能做的,只有做減法,刪繁就簡,適應現代人駕馭文字水平低於古人的事實。
  • 詩詞的平仄入門
    我們平時說話,可能沒有這樣的感覺,其實漢語的用字,已經在你不知不覺中用到了平仄的交替原則,只是我們習以為常了,我們也會時常覺得有人說的話這麼彆扭,有的句子這麼難讀,這裡就有平仄組合不恰當不自然的原因,只是我們不是語音學家,也就沒有去深究這些而已。
  • 【收藏】李賀經典詩詞30首
    李賀經典詩詞30首李賀,字長吉,是「長吉體」詩歌開創者。是與「詩聖」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相齊名的唐代著名詩人。與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女媧鍊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溼寒兔。4、南園十三首其一花枝草蔓眼中開,小白長紅越女腮。可憐日暮嫣香落,嫁與春風不用媒。
  • 詩詞創作 學習寫古詩詞需要經歷怎樣的步驟
    我看到的這個問題是:自己寫古詩詞需要經歷怎樣的步驟?古詩詞,其實是指古人的詩詞作品,我們寫的當然不是「古詩詞」。但是這樣提問也不會產生太大的歧義。相對於新詩而言,古詩詞一般被稱之為「舊體詩」,題主的意思是要想學習舊體詩的創作,需要經歷怎樣的步驟?民國初期的文人,如魯迅、聞一多、胡適等人,他們自小還是接受舊式教育,詩詞創作是必學課程。
  • 皛玊說詩詞:近體詩如何用韻,初學詩詞不可不知
    傳統詩詞正是因為有韻律美,才會便於朗誦記憶,便於傳播普及。聲韻體現和諧美,平仄體現抑揚美。結構體現頓挫美,對仗體現均齊美。色彩體現視覺美,音樂體現聽覺美,語言體現抒情美,這些綜合起來就是韻律美。美好的韻律詩,讀起來都朗朗上口,宛如音樂般給人以享受。所以說,韻律是詩詞最重要的。關於韻律的一些常識知識,對於初學者,不可不知。詞中幽蘭香入夢,詩裡明月韻融情。
  • 詩詞知識:律詩的平仄
    如果首句用韻,則首聯的平仄就不是完全對立的。由於韻腳的限制,也只能這樣辦。這樣,五律的首聯成為:(1)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或者是:(2)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明白了粘對的道理,可以幫助我們背誦平仄的歌訣(即格式)。只要知道了第一句的平仄,全篇的平仄都能背誦出來了。明白了粘對的道理,又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長律的平仄。不管長律有多長,也不過是依照粘對的規則來安排平仄。
  • 詩詞寫作入門(一)押韻
    這種韻書,在唐代,和口語還是基本上一致是;依照韻書押韻,也是比較合理的。宋代以後,語音變化較大,詩人們仍舊依照韻書來押韻,那就變為不合理的了。今天我們如果寫舊詩,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韻書來押韻。不過,當我們讀古人的詩的時候。卻又應該知道古人的詩韻。 通常講的押韻,人們比較熟悉。新詩、戲曲、快板、順口溜,都講押韻。在這幾種文體中,按照漢語拼音,一般韻母相同的字就可以用來押韻。
  • 詩詞大會3位冠軍武亦姝陳更彭敏,都寫過詩詞,誰水平更勝一籌?
    很多人都說,詩詞大會根本就是一個背詩大會,但事實上,如果沒有對詩詞極深刻的理解,很多題目是答不上來的。在詩詞大會的5位總冠軍中,有幾位都是來自名校的高材生。他們奪冠後,都從事著和詩詞相關的工作。那他們寫的詩詞水平如何?
  • 不懂詩詞格律,能寫詩詞嗎?
    不懂詩詞格律,能寫詩詞嗎?當然可以。格律是個什麼東西?「格」指格式,「律」指音律,「格律」是指在漢字音韻學發展到較高層次的時候,唐人為了避免大家寫詩的時候出現語病、音病而開發出來的一套平仄格式和規則。
  • 詩詞知識丨《詩詞格律》:第一章(3)平仄
    >知道了甚麼是四聲,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詩詞格律的一個術語:詩人們把四聲分為平仄兩大類,平就是平聲,仄就是上去入三聲。仄,按字義解釋,就是不平的意思。憑甚麼來分平仄兩大類呢?因為平聲是沒有升降的,較長的,而其它三聲是有升降的(入聲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較短的,這樣,它們就形成了兩大類型。
  • 詩詞課堂|詩詞創作有關知識淺議|楊衍忠
    首先說五言句,大概有以下幾種情形出現孤平:(1)「仄平仄仄平」,這個屬於明顯的孤平句,這裡把首字或第三字改為平聲字即可。(2)「仄仄仄平仄」或「平仄仄平仄」,都屬於孤平,兩者的第三字都應該是平聲字。(2)「仄平仄仄仄平平」,此句因為有兩個平聲字相連(可以包括韻字),確定不屬於孤平句。(3)「仄仄仄平仄仄平」和「平仄仄平仄仄平」,因首字可平可仄,這兩個句式實際是一個,符合孤平的特點,應判定為孤平。
  • 詩詞從0入門⑦:孤平、三連平、三平調分別是什麼,寫詩詞的大忌
    詩詞從0入門⑦:「孤平」與「三連平」前節回顧:在之前的章節中,咱們講了近體詩(格律詩)寫作時的平仄規則,總結來說,就是:句內平仄交替、對句平仄相對、鄰句平仄相粘。這種說法並非詩詞圈主流的說法,但也有不少人認可,因為孤平這個概念一直以來,沒有一個嚴格明確的定義,所以今人多半根據古人詩詞進行總結。
  • 王力《詩詞格律》(上)
    今天我們如果寫舊詩,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韻書來押韻。不過,當我們讀古人的詩的時候。卻又應該知道古人的詩韻。在第二章裡,我們還要回到這個問題上來講。第一,古體詩既然是以不受近體詩格律 的束縛為其特徵的,我們就必須先知道近體詩的格律是甚麼,然後能 知道甚麼是古體詩。第二,自從有了律詩以後,古體詩也不能不受律 詩的影響,所以要先了解律詩,然後能知道古體詩所受律詩的影響是 甚麼。在這一節裡,我們先談律詩的韻。古人寫律詩,是嚴格地依照韻書來押韻的。韻書的歷史,這裡用 不著詳細敘述。
  • 現代人寫詩詞如何擺脫古人的框架和束縛
    朋友感嘆,好的詩詞都被古人寫盡了,現代人創作的詩詞都在古人的框架和束縛內。我們所寫的每一首詩詞都有古人的詞句和意境。 這句話說的很對,但也不盡然,只是我們習慣性地隨著古人的腳步走,生怕稍有偏差,邯鄲學步也學不像了。我們所閱讀到的詩詞作品《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以及各種詩詞的鑑賞書籍都是古今編著者精挑細選出來的優秀作品,這些精品詩詞,成了古人寫的詩詞的代表。久而久之留在了我們所認知的印象中。
  • 王力《詩詞格律》(1)
    詩人在詩詞中用韻,叫做押韻。從《詩經》到後代的詩詞,差不多沒有不押韻的。民歌也沒有不押韻的。在北方戲曲中,韻又叫轍. 押韻叫合轍. 一首詩有沒有韻,是一般人都覺察得出來的。至於要說明甚麼是韻,那卻不太簡單。但是。今天我們有了漢語拚音字母,對於韻的概念還是容易說明的。  詩詞中所謂韻,大致等於漢語拚音中所謂韻母。大家知道,一個漢字用拚音字母拚起來,一般都有聲母,有韻母。
  • 【詩詞學堂】對聯中的平仄格式
    只要抓住全聯句腳的總體安排、聯句所在位置的句腳平仄、聯句字數的多少和聯句的節奏這四個方面,就可以解決了。把全聯的句腳從總體上安排妥當這是第一步。把全聯的句腳從總體上安排,就是要按馬蹄韻在對聯句腳上的平仄運用規則和格式來安排。這就要求一副對聯在進行創作時,每邊寫幾句,每句句腳的平仄如何合馬蹄韻,都要有通盤的考慮。務必使寫出的對聯,句腳不打破馬蹄韻的平仄規律。
  • 詩詞鑑賞-十二首絕美的石榴詩詞,一起在詩詞裡欣賞甜甜的石榴吧
    古人稱石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張騫出使西域從安息國帶回了石榴,梵語塗林意為成熟的美麗。十二首絕美的石榴詩詞,一起在詩詞裡欣賞甜甜的石榴吧!石榴唐-李商隱榴枝婀娜榴實繁,榴膜輕明榴子鮮。可羨瑤池碧桃樹,碧桃紅頰一千年。石榴唐-無名氏蟬嘯秋雲槐葉齊,石榴香老庭枝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