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並不是我提出來的,是我在網絡上看到的,但是,我確實也有同樣的感覺。可是,按說文明在進步,文化在發展,為什麼我們看到現在的人所寫的古體詩詞都不如古人寫得好,甚至是遠遠不如古人寫得好呢?
你看到今人所寫的古體詩詞的渠道都有哪些呢?網際網路如此發達,任何人都可以把自己寫的文字發布到公共平臺讓他人閱讀。這種現象造成的最直接結果就是——我們會看到一些很「有趣」的「類古代文學作品」,比如不押韻的「絕句」、不對仗的「律詩」、不分平仄的「對聯」以及字數不可控的「宋詞」……。
客觀來說,喜歡古體詩詞的人越多越是一件文化方面好事情,但是並不是說喜歡古體詩詞的人自己也能寫好古體詩詞。很多在網絡上發布自己作品的今人喜歡稱自己的「詩篇」是「打油詩」,表面看來,這似乎是一種自謙之詞,但是實際上,這麼說的人所寫的詩,真的就是「打油詩」。
實際上不止古體詩詞,即便是今人從上學年紀就開始了解並學習寫作的「作文」,難道就每個人都寫得很好嗎?文學並不等於文字,如果同一個老師的教授、同一個班級走出來的學生所寫的作文水平都有高有低,那麼我們就可以明了,為什麼我們看到的許多今人所寫的古體詩詞水平「相當的湊合」了。
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弄清楚我們所說的「古人所寫的詩詞」到底是指什麼。通常,能夠被我們熟知的古體詩詞,都是經典當中的經典,別說是今人,即便是在古代,那些名家名作也不是誰都比得上的。從這個角度來要求今人,也有「太過嚴苛」之嫌。
舉例來說,清朝的乾隆皇帝也是一個喜歡寫古詩的人,難道我們很多今人所寫的作品都比不上乾隆的平均水平嗎?我看不能這麼說吧?我們之所以覺得今人的古體詩詞水平不行,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於我們去比較的「參照物」都實在是太「光輝燦爛」了。
中國古代文人「重」文史哲而「輕」數理化,很多文人把自己一輩子的學習都投入到了經史子集上面,他們對於文字的學習、了解和掌握……,應該說是遠遠強於今人的。沒辦法,誰讓現在光怪陸離的世界讓人們有了那麼多的選擇,想要專心去寫古詩古詞,哈,恐怕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除了上面列舉分析之外,其實「榜樣的力量」也是不容忽視的,今人所寫的古體詩詞,大多都是從古人所寫的作品那裡學來的,不要說讀者了,恐怕就是作者本人,也不敢輕易說自己所寫的詩詞就強於「範文」吧?
順便說一下自己的看法,我也是很喜歡瀏覽網絡上的詩詞論壇的,看到今人的好作品,我也喜歡議論兩句。但是,更多的時候,我看到網絡評論並不是針對文字與文學的,很多平仄不分的詩詞下面,依然會有「欣賞」、「佳作」……這樣的評論在。我真的覺得這種風氣很不好,如果一直這麼發展下去,那些並不懂得寫詩詞的朋友真的認為自己的「打油詩」是「佳作」了,那麼可能古體詩詞的沒落也就真的要開始了!
另外,我覺得比古體詩詞更「可憐」的是對聯,在我看來,對聯是最能體現中國文字精髓的表現形式,但是看看現在的網絡上……,唉,說真話,未必會有人真心去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