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談」為什麼我們會覺得今人的詩詞寫得不如古人好?

2020-12-25 風之文章

這個問題並不是我提出來的,是我在網絡上看到的,但是,我確實也有同樣的感覺。可是,按說文明在進步,文化在發展,為什麼我們看到現在的人所寫的古體詩詞都不如古人寫得好,甚至是遠遠不如古人寫得好呢?

你看到今人所寫的古體詩詞的渠道都有哪些呢?網際網路如此發達,任何人都可以把自己寫的文字發布到公共平臺讓他人閱讀。這種現象造成的最直接結果就是——我們會看到一些很「有趣」的「類古代文學作品」,比如不押韻的「絕句」、不對仗的「律詩」、不分平仄的「對聯」以及字數不可控的「宋詞」……。

客觀來說,喜歡古體詩詞的人越多越是一件文化方面好事情,但是並不是說喜歡古體詩詞的人自己也能寫好古體詩詞。很多在網絡上發布自己作品的今人喜歡稱自己的「詩篇」是「打油詩」,表面看來,這似乎是一種自謙之詞,但是實際上,這麼說的人所寫的詩,真的就是「打油詩」。

實際上不止古體詩詞,即便是今人從上學年紀就開始了解並學習寫作的「作文」,難道就每個人都寫得很好嗎?文學並不等於文字,如果同一個老師的教授、同一個班級走出來的學生所寫的作文水平都有高有低,那麼我們就可以明了,為什麼我們看到的許多今人所寫的古體詩詞水平「相當的湊合」了。

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弄清楚我們所說的「古人所寫的詩詞」到底是指什麼。通常,能夠被我們熟知的古體詩詞,都是經典當中的經典,別說是今人,即便是在古代,那些名家名作也不是誰都比得上的。從這個角度來要求今人,也有「太過嚴苛」之嫌。

舉例來說,清朝的乾隆皇帝也是一個喜歡寫古詩的人,難道我們很多今人所寫的作品都比不上乾隆的平均水平嗎?我看不能這麼說吧?我們之所以覺得今人的古體詩詞水平不行,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於我們去比較的「參照物」都實在是太「光輝燦爛」了。

中國古代文人「重」文史哲而「輕」數理化,很多文人把自己一輩子的學習都投入到了經史子集上面,他們對於文字的學習、了解和掌握……,應該說是遠遠強於今人的。沒辦法,誰讓現在光怪陸離的世界讓人們有了那麼多的選擇,想要專心去寫古詩古詞,哈,恐怕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除了上面列舉分析之外,其實「榜樣的力量」也是不容忽視的,今人所寫的古體詩詞,大多都是從古人所寫的作品那裡學來的,不要說讀者了,恐怕就是作者本人,也不敢輕易說自己所寫的詩詞就強於「範文」吧?

順便說一下自己的看法,我也是很喜歡瀏覽網絡上的詩詞論壇的,看到今人的好作品,我也喜歡議論兩句。但是,更多的時候,我看到網絡評論並不是針對文字與文學的,很多平仄不分的詩詞下面,依然會有「欣賞」、「佳作」……這樣的評論在。我真的覺得這種風氣很不好,如果一直這麼發展下去,那些並不懂得寫詩詞的朋友真的認為自己的「打油詩」是「佳作」了,那麼可能古體詩詞的沒落也就真的要開始了!

另外,我覺得比古體詩詞更「可憐」的是對聯,在我看來,對聯是最能體現中國文字精髓的表現形式,但是看看現在的網絡上……,唉,說真話,未必會有人真心去聽啊……

相關焦點

  •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為你讀詩」
    早在牙牙學語的年紀,我們就已經開始吟誦父母教給我們的詩句,當時不解其意,但背誦過的詩句依然留存在我們的記憶裡。涼風乍起時,聽著落葉簌簌,會想起王勃的「山山黃葉飛」;冬日寒風凜冽,在家擁著爐火,望著窗外紛紛揚揚的雪,才知道什麼是「窗外正風雪,擁爐開酒缸」。日常生活裡,我們也常常借用詩句來表達情感。比如新年時,我們會祝福親友「吉吉利利,百事都如意」。
  • 現代人寫詩詞如何擺脫古人的框架和束縛
    朋友感嘆,好的詩詞都被古人寫盡了,現代人創作的詩詞都在古人的框架和束縛內。我們所寫的每一首詩詞都有古人的詞句和意境。 這句話說的很對,但也不盡然,只是我們習慣性地隨著古人的腳步走,生怕稍有偏差,邯鄲學步也學不像了。我們所閱讀到的詩詞作品《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以及各種詩詞的鑑賞書籍都是古今編著者精挑細選出來的優秀作品,這些精品詩詞,成了古人寫的詩詞的代表。久而久之留在了我們所認知的印象中。
  • 為什麼今人的書法一直不及古人?這一原因很多人沒注意
    今天,我們就來剖析一下今人書法不及古人的原因。 時常看到書畫論壇上有網友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麼現代人所書的字帖,雖然在技巧、布局上已與古人如出一轍,但是,寫出來的文字仍不及古帖有美感,格調上根本無法與古人文字相提並論,那麼,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 「智能春聯」爆紅?傳統文化又變得「省事」了!
    有人說人工智慧以後會搶大部分人的飯碗,也有人說人工智慧會毀滅人類等等,我們暫且不討論未來的事情,但我想就前幾天「智能春聯」爆紅網絡的事情發表一下自己的觀點。春聯又叫「門對」、「楹聯」等,人們會在春節時在自己的家門口貼上春聯來增加喜慶的節日氣氛。春聯講究對仗工整、寓意美好,在以前,每逢過年村裡都會召集一些知識分子來為大家寫春聯,會寫春聯,能對對聯也是一門技術活。到了現在,雖然每逢過年到處都有賣春聯的,但是對對聯也成了春節時必不可少的娛樂項目。對對聯既能夠發揚我國的傳統文學藝術,也能夠增加春節時的年味。
  • 古人為什麼那麼熱衷於寫「月」,在他們的眼裡,月亮究竟是什麼
    中國古代詩歌燦爛輝煌,古詩中寫得最多的意象,「月」都是排在最前面幾位的。只有「花」「酒」這樣一些少量的意象能夠與它媲美。它也因此成為一些詩詞大賽中「飛花令」的常客。羅列一下,古人心中的月亮,大概也就是這個樣子。既然古人對月亮其實認識極為有限,為什麼古人寫了那麼多的「月」,他們究竟寫出了什麼東西呢?實際上,古人雖然在寫「月」,其實並不完全是寫月亮,而是藉助「月」,表達人世間的各種情感而已。
  • 「一起讀詩詞」古詩詞中隱藏的文化之美—小學生要知道的文化典故
    學習詩詞時,我們會經常聽到這個詞語。「典故」這個名稱由來已久,最早出現在《後漢書》中,意思是典制和掌故。在詩詞中,「典故」是指歷史故事和有來歷的詞語,或者有教育意義且大眾耳熟能詳的公認的人物或事件。「用典」是古詩詞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法,「典故」用得適當,可以起到很好的修辭效果。所以詩人就會經常使用「典故」來增強詩詞的感情色彩。
  • AI也能寫高考作文?我們用清華剛剛開源的「九歌」試了試
    那,寫不出來不如扔給AI,看看能生成什麼文章?正好,最近清華的AI寫詩模型「九歌」開源了,給它一個關鍵詞,它就能立即賦詩一首。雖然大部分考卷都規定了「詩歌除外」,但我們偏要拿它來試一試。AI的高考作文「九歌」可以生成絕句、律詩、藏頭詩、詞等多種詩詞,在Demo網站裡,只要輸入關鍵詞,就可以自動生成。
  • 三首描寫友情的唯美古詩詞,古人之情總比今人貴,羨慕不來!
    三首描寫友情的唯美古詩詞,古人之情總比今人貴,羨慕不來!回憶少年青春,曾經的好友,而今還在聯繫的還有幾個?如今這浮華盛世,大家都在為各自的前程奔波,能歡聚的機會並不多,畢業之後早就各自天涯,聯繫了了。今天小編就帶來三首描寫友情的唯美古詩詞,古人之情總比今人貴,羨慕不來!大家隨意看看就好。 第一首:《淮上喜會梁川故人 / 淮上喜會梁州故人》,唐代韋應物 江漢曾為客,相逢每醉還。浮雲一別後,流水十年間。
  • 這個「城」,那個「人」,中國球隊為什麼起不出來好名字?
    鹿島鹿角、浦和紅鑽、德島漩渦、大阪櫻花為什麼中超球隊就起不出好名字?而人家日本球隊的名字都那麼好聽?這主要還是得從中國文化習俗說起。首先,中國人特別講究正統,特別講究權威。所以,一支球隊在命名的時候,肯定會考慮到這一點,何為正統?何為權威?
  • 經常寫詩詞或對聯的人,到底是個什麼文化水平?
    文化是個巨大的概念。文化水平是個綜合實力,與某一門語言中的韻文只是互相成就的關係,而絕非必須關係。某人詩寫得好,中文水平好,可能文化水平高。但是某人不會寫詩,不會講中文,絕對不代表文化水平低。中國傳統詩詞文化的門檻也一點都不高,會不會寫詩不足以作為文化水平甚至詩詞水平高低的判定依據。詩詞寫得好,詩詞文化水平高,詩詞寫得不好,詩詞文化水平偏低——這和會不會沒有關係,只看好不好。只有在合理定義的範圍之內,才能判斷水平高低。
  • 要看詩詞寫得好不好
    在平臺上看文,有人貼出自己寫的詩詞,詢問懂行的網友給提提建議,我對詩詞的感覺就是自己的直觀感覺,至於詩詞的各種講究我是說不清楚明白,我只能負責看了。看自己買回來的詩詞大家的詩詞集,上面的編者也說僅此一家寫得好還不行,百家爭鳴才會有詩詞大放光彩的時候。我覺得此話說得有道理,一個人寫的東西好不好,一個外人是說不清楚的,但是如果懂行的人多了,許多人都是能寫詩詞的人,說出來的話也是有分量的,也是可以借鑑的好建議。
  • 漫談當代書法創作:「字古式新」和「文心藝質」
    原標題:「字古式新」和「文心藝質」——漫談當代書法創作 先提出一個目標,叫做「字古式新」。怎麼實現這個目標?即修煉「文心藝質」。 為什麼要「字古」?因為古人比我們寫得好。這是個客觀事實。不能說「今不如昔」,但在書法這一點上也確實「今不如昔」。
  • 淨空法師:現在修福比古人方便,所獲果報卻不如古人
    沒有見性要想得福報,那怎麼辦?只有靠「修」。靠「修」得到的這個福,不是自性的,自性才是無有止盡。像我們在淨土經裡面看到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那是自性的福報。《華嚴經》上講到毗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也是自性的福報。諸位要明了,如果我們破迷開悟,明心見性了,像華藏、像極樂世界這樣的依正莊嚴就現前。
  • 古人將思緒寫入詩詞,今人將情緒化為歌曲
    我在偶然間又看到了這首詩,此時的我終於明白了這首詩的含義,古人將他們的故事寫成了一首首詩詞,有著快意江湖,有著不堪卒讀,他們將種種思緒都藏在了這些許文字中。不能與愛人長相廝守,便有了【情深意真】中的:情深意真。眉長鬢青。思君憶君;魂牽夢縈。不能與家人朝夕相處,便有了這首【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不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 今人如何品唐詩:今天學唐詩宋詞還要背嗎
    我們看到那些名山大川,我們察自己內心的快意低落,依然可以引領我們走進唐詩的世界去品味格律中的音韻之美,去品悟詩行間的動人共鳴。今天我們有幸請到了兩位重量級嘉賓,來和我們聊一聊今人如何品唐詩。  彭敏:我想跟陳老師交流的第一個問題是,背誦一直以來被視作學習詩詞的不二法門。通過背誦來入門,現在是否還是必不可少?  陳引馳:我覺得其實學詩詞,讀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要讀出聲音。
  • 為什麼我們「不」處罰孩子?
    身兼三子媽與園長的雙重身份,生活中有壓力、有挫折,但有更多感動與成長,用文字讓大家感受到在育兒的路上並不孤單,願意跟著孩子一起成長改變,身為父母的我們就是收穫最豐富的人。部落格【Mella的幸福蒲公英】,著有《蒙特梭利教養進行式》,並有在線課程《何翩翩:用「蒙特梭利」教養法,培養出獨立自主的孩子》。
  • 古人云:「半路夫妻硬如鐵」今人說:「搭夥過日子更快樂」咋回事
    比如古人說的這句老話:「半路夫妻硬如鐵」,而今人卻不這樣認為,好多老人都覺得「搭夥過日子更快樂」。這是為什麼呢?如果你也想了解古今思想為何有一部分發生了斷裂,那麼,就讓我們一起來道盡古往今來的人世百態吧!為什麼說「半路夫妻硬如鐵」?這句古語說的「半路」,指的是漫漫人生路中的一半,也就是說夫妻兩個人還沒有走到生命盡頭的時候,其中就有一個人離開了這個男女組合。
  • 2018創意狗年拜年賀詞 優雅又韻味詩詞祝福語簡訊微信
    其實,老祖宗留下的詩詞裡  就有很多適合拜年用的句子  完全可以「信達雅」地代替那些大白話簡訊  ▼  ▽  只發微信不見面  「屠蘇」是一種酒,常在正月初一飲用  「尊罍(léi)」即「樽罍」,是盛酒的器具  「八珍」指的是八種山珍海味  龍肝、鳳髓、豹胎、鯉尾等  把這條簡訊改編一下,就變成了:
  • 「公文漫談第1期」切勿「為寫而寫」、莫要「無病呻吟」
    大家好,我是老鐵。「鐵肩擔道義、妙筆著文章」的「老鐵」。從事公文寫作十餘年,希望和大家共同交流和進步。正所謂散文是形散而神聚,所以我們是「公文漫談」。「漫」者,既漫無邊際,有有所裨益。有時間大家共同聊聊,想到哪就說到哪。
  • 祭祀踏青放風箏 古人今人清明過節大不同
    回歸傳統莫非就是回到古人過節的方式?在社會風氣、物質條件差異如此之大的今天,簡單的一句「回歸傳統」雖易,真正做到不易,讓我們且行且琢磨。又是一年清明時,不妨先看看古人今人都是怎樣過清明節的。  祭祀  「清明」從何而來?《歲時百問》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就有清明掃墓祀祖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