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麼是『格律詩
『古詩』,應該是相對於『新詩』來說的。有的朋友喜歡研究各種名稱的嚴格定義,網上這方面的討論甚至爭論都很多。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搜索,這裡我只想提一下古詩的簡單分類。古詩可以簡單分成兩種:
1、古風。2、近體詩(格律詩)。
近體詩又稱格律詩,它最明顯的特點是:每一句的字數都一樣而且比較講究句式、韻腳等。格律詩正式產生於唐代~~~在唐朝前幾乎都是非格律詩,到了南朝齊永明末期,沈約等發現了漢語四聲規律,為格律詩的成型打下了基礎。進入唐代後,格律詩逐漸成型並一直流傳到今天。
格律詩的詩體:格律詩一般分五言、七言兩大類,(六言詩非常少,故不列為主流。)每類又分絕句、律詩、排律等體裁。這裡只簡單介紹絕句和律詩。
1、絕句:
絕句的體裁:
分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兩種,簡稱五絕和七絕。五絕是五言四句,七絕是七言四句。
絕句的要求(最基本的):
1)。每句的字數一樣。
2)。偶句(第二句、第四句)押韻(以押平聲韻為正格)。
3)。第三句最後一個字用仄聲字。
4)。第一句可押韻,也可以不押韻。
五絕:登鸛雀樓(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
更上一層樓。
七絕: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2,律詩
律詩的體裁:也是分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兩種,簡稱五律和七律。
律詩的要求(最基本的):
(1)。五言七言都各為八句。
(2)。偶數句(第2、4、6、8句)押平聲韻,奇數句(第1、3、5、7句)的最後一個字用仄聲字。
(3)。第一句也跟絕句一樣押不韻都可以。
(4)。還有一個重要的要求就是:第三句、第四句和第五句、第六句分別要對仗。
五律:與諸子登峴山(孟浩然)
人事有代謝,
往來成古今。
江山留勝跡,
我輩復登臨。
水落魚梁淺,
天寒夢澤深。
羊公碑尚在,
讀罷淚沾襟。
七律:錢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
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
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
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
綠楊陰裏白沙堤。
另外提一下關於第一句押不押韻的問題:一般以五言(五絕,五律都一樣)不押韻,七言(七絕、七律)的押韻為『正格』~~~ 也就是比較常見(請再讀上面例詩的第一句)。如果反過來,你的五言第一句押韻,七言第一句不押韻也不算錯。這是不需要死守的例子之一。還有就是押平聲韻居多,押仄韻也可以~~~相應的一,三,五句的平仄要倒過來,這就不專門講了。絕句和律詩除了這幾條規則之外,還有一個最基本的要求我沒有說:每個字的平仄排列都是有講究的~~~學習近體詩的平仄排列規則正是這篇小文的主要目的。因為我們還沒有介紹『平仄』的定義,所以關於『絕句/律詩』的定義,咱們先記住這幾條就可以了。搞清楚概念問題是典型的『磨刀不誤砍柴工』,請放慢腳步,慢慢消化~~~:)
(二)關於押韻
寫詩要押韻,跟麻婆豆腐要有辣椒花椒才好吃一樣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識。雖然追求自由的新詩越來越趨向於不押韻,那些讀著流暢的新詩,韻味還是隨處可感的。如果我說格律詩比自由體的新詩更容易讓人記住,也許你不會反對吧? 這麼說好了~~~若是我們在大街上隨便攔個成年人(當然是在中國:),問他/她是否能立馬背出一首完整的詩來?恐怕脫口背完『白日依山盡』或『床前明月光』的人,會比能背誦『雨巷』或者『再別康橋』的要多得多吧?!若是你問為什麼?科學的道理我說不出,這個也不是,且不能是這篇參考讀物可以解決的問題。不過咱們可以很簡單地『想當然』一下嗎~~~古典詩詞,因為句式大多整齊有規律,而且嚴格押韻。有韻讀著就順口,順口當然就容易記憶啦對不對:))
什麼是韻?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同聲相應謂之韻」。我們都說普通話,應該知道漢字的發音是由聲母和韻母兩個部分組成。一個韻母與不同聲母結合,可以拼出許多不同的字音,如韻母 『i』 可以跟不同的聲母組合:xi(西)、di(低),ni(泥)、ti(蹄) 、di(堤)
這些具有共同韻母的字,就是詩詞中所謂的同韻字了~~~或者說它們都屬於同一韻部。細心的朋友可能已經認出,這五個字都是我們上一節中舉例的那首七律『錢塘湖春行(白居易)』中的所有『韻腳』。詩歌的『押韻』,簡單說就是把發音相似的字先歸類,製成『韻書』。然後把屬於同一韻部的字,安排在詩中的特定位置。這個位置就我們重點學習的近體詩(格律詩)而言,非常非常的容易記憶~~~都在句子尾巴,所以又叫韻腳:)
對『押韻』這個概念還比較生疏的朋友,如果你有時間,不妨給上一節例詩的最後一個字標上漢語拼音,試試把剩下三首詩的韻腳找出來。一來熟悉一下『聲母』和『韻母』的不同組合;二也複習一下格律詩所要求的,需要押韻的句子都在什麼位置。(如果你肯邊讀邊動手動腦,闖這個平仄關絕對是小菜一碟:)
我的筆記裡還有一段網絡老師有關『押韻』的文字,比較符合簡單明了的要求,俺就偷個懶全文照抄在這裡,給大家做參考吧:(作者:坐看雲起)
再說說韻部。詩是要壓韻的,個人認為不管是新詩還是舊體,都要有韻腳。現在有很多新詩幾乎沒有韻,寫的和斷行的散文一樣,我到不很以為然。前面說了,格律詩逢偶句,也就是2、4、6、8句是要壓韻的,而且要壓平聲韻,這個韻要壓什麼?怎麼壓?下面我們說說這個事。
音韻學家把古韻分為三種,一個是上古韻,就是《詩經》《楚辭》裡的韻腳。上古韻是沒有韻書的,是後人根據先秦、兩漢的的古詩主要是先秦的古詩總結的。上古韻我們先不說,因為暫時也用不到。另一個是中古韻。在西晉末年發生了五胡亂華的事,天下紛爭,民族大融合,當時語音發生了很大變化,這個大概就是中古韻(或說語言)產生的原因。到了隋朝, 有個叫陸法言的人和其他幾個哥們一起商量要總結部詩韻,後來陸法言根據那天他們哥們八個的聊天記錄編纂了《切韻》。《切韻》就是中古韻的標誌,後來經過數次修訂,到了南宋時期,金朝王文鬱修訂《切韻》,就成了今天大家所常說的《平水韻》,也就是現在大家習慣用的詩韻,或叫古韻。《平水韻》裡把字分為平、上、去、入四聲,106個韻部,其中平聲韻30個,我們寫詩一般是按這30個平聲韻來壓的,而平仄也是根據《平水韻》裡的四聲分類來區分的。
還有一個是近古韻,也就是元曲的韻部,這裡和格律詩沒有太直接的關係,所以忽略。還有一種就是今天的普通話韻部,這個大家應該很熟悉的,就不用我饒舌了。
文中這個『普通話韻部』就是網上常說的『新韻』了。咱們作為初學者,可以自己考慮選擇《新韻》還是《平水韻》來作詩。從我在網絡詩詞壇晃悠了幾年所見,絕大多數罈子都不反對使用《新韻》也就是『普通話韻部』~~~你只要在題目上標明是新韻就不會被砸的。但是有一點要特別注意:同一首作品中,《新韻》和《平水韻》不要混用~~~就是同一首詩裡,有些字的平仄依《新韻》,另一些字的平仄又依《平水韻》,這樣的作品是要被算作不合規則的。
說了半天這『韻』那『韻』的,到底『韻』長啥樣,『韻部』又是咋回事呢?
感謝網絡,各種韻書,一搜就得。還沒見過《平水韻》長啥樣的,請點這個連接:
http://www.aswetalk.org/bbs/thread-6221-1-1.html
而決定選用普通話寫格律詩的詩友,可看這個連接裡的《中華新韻》:http://www.aswetalk.org/bbs/thread-6222-1-2.html
那韻書裡寫的什麼『一東/二冬』或者『一麻/二波』的,就是所謂『同韻部』了~~~這樣叫大約是為了分類方便,沒有什麼具體意義的。我們應該記住的是:不論你選擇新韻還是古韻,每一首合格的格律詩(或叫近體詩),所需要的韻字都應該屬於同一個韻部。
韻書裡這麼多字兒亂七八糟的堆在一起,好多還不認識,初看怪嚇人的。記得當時俺列印了一份,常常為查對一個字的平仄找得眼睛發花。不過做事尋找偷懶之法是俺的一大樂趣(有【懶人菜譜】系列為證:),學詩自然也不例外。再一次感謝網絡~~~用句時髦的話:只有想不到的,沒有找不著的!請你稍安勿躁,等到後面具體示範俺的詩都是怎麼『謅』出來時候,再跟你分享一些『偷懶』之方!張中行先生《詩詞讀寫叢話》中的《舊韻新韻》,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作為參考讀物。這都是前人的經驗和感悟,第一次讀不能全懂沒有關係。過一段時間再回頭重讀,又會多幾分領悟的。張先生一共作了七個方面的闡述,算是他個人的一種選擇罷。當然我們也都有充分的自由選擇用什麼樣的韻作詩。而我個人的決定是跟著張先生選擇~~~因為老先生說了比較偷懶嗎:))
連接在這裡:
http://www.aswetalk.org/bbs/thread-5799-2-1.html
請重點閱讀23樓和26樓!!
學習某項技能或知識,俺的經驗是要就單個主題多做橫向閱讀。如果你還有時間,可就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擺渡一下,尋找答案。比如俺查詢了一下『什麼是韻』,找到這篇文章可做為輔助閱讀材料:http://tieba.baidu.com/f?kz=116445031
今天的內容夠消化一陣的了~~~
(三)關於對仗
上一節的韻字兒一貼,大家都喊暈了吧?其實別害怕~~~咱們只需要把一些定義、概念和術語整明白就行了。韻書跟字典似的,不過是牛人們編出來的工具書而已。我覺得沒必要死記硬背,學會查閱就可以了。至於為什麼和怎樣劃分成這些韻部的問題,已經屬於語言語音學的範疇。如果你有興趣弄清楚,可以上網查找這方面的資料自己學習。而我費心編輯這幾章的目的,只是想讓初學的朋友先搞清以下這幾個問題(重複的機會來了,請邊看邊檢查自己還記得多少):
1)。什麼是格律詩(或稱近體詩)。
2)。格律詩如何分類?
3)。各類格律詩的名稱與結構是什麼?
4)。各類格律詩的基本要求(押韻/對仗/平仄~~~等)是什麼?
在介紹『格律詩』(近體詩)的簡單定義時我們說過:『絕句』(五絕和七絕)一共由四個句子組成;而『律詩』(五律和七律)需要八個句子。這多出來的四個句子又有新的要求呢:那就是得『對仗』。如果『對仗』這個術語你不太熟悉的話,那麼『對對子』呢?至少,『春聯』應該不陌生吧?咱們中國很早就有在門上貼大紅春聯過年的習俗。比如這個隨手拈來的春聯:
爆竹一聲除舊歲
梅花數點接新春
對聯的技法很多,咱這裡就不細說了,可自己上網找些專門的文章來做補充閱讀。簡單點,對聯的基本原則就是古人說的: 「實對實,虛對虛」~~~來看這幅春聯:
爆竹/梅花 --- 名詞對名詞;
一聲/數點--- 量詞對量詞;
除/接 --- 動詞對動詞;
舊歲/新春 --- 時間名詞對時間名詞。
對聯實際上是中國一種古老的文字遊戲,又叫『楹聯』,中國楹聯最根本的特徵就是對仗!那麼何為對仗呢?這是抄自『基維百科』的定義:
對仗
『對仗,是中國詩的術語,也就是中國詩的創作手法與修辭規則。「對」字在此做動詞,意謂著將兩兩一對的東西放在一起。「仗」字則來自古代儀式往往由兩人一組來舉行,有「儀仗」的「仗」意。對仗有時也稱為對偶。』一共才八句的律詩,就要求中間的四句要兩兩對仗。所以說練好對仗是寫好八句律詩的基本功之一。記得我初學那兩年,無事就常到國內一些聯社練習。一年之後再學寫律詩,果然對仗感覺就好了許多。
另外,對聯的對仗和律詩的對仗要求還是不一樣的。總的來說對聯的要求比較高,律詩則寬鬆得多~~~哈哈,希望你看到這裡能鬆一口氣:))
關於律詩的『對仗』要求,文思格先生的這篇文章講得比較清楚,請點擊閱讀:
http://www.zhengjian.org/zj/articles/2003/2/15/20471.html
對聯或對仗,光講詞意詞性對得『工整』是不夠的,最基本的要求還要講究『平仄』相對。不過大家先不要著急,文先生這篇文章作為知識性讀物,有個大概的印象就行了。等我們把平仄講清楚,再去做些對聯練習,既可以娛樂,也是學習詩詞格律的好方法。
這幾章說的都是些基本概念,千萬不要死記硬背。只要多讀多寫,慢慢就都會記住的。如果你讀到這裡還沒有厭倦的話,謝謝你的耐心,俺們下一章就開始嘮叨什麼是『平仄』:)
(四)關於平仄(1)
1)。什麼是平仄
俺絮絮叨叨地羅嗦了老半天,大家應該都知道什麼是格律詩(近體詩)了吧?相信你會說~~~嗨,不就是五個字或者七個字一句,偶數的句子要押韻。四句放在一起是『絕句』;若塞兩付對子在絕句中間就成律詩了嘛~~~且慢哪~~~這些『五個字或者七個字』的句子,還不是隨心所欲只要湊夠數就行的。譬如我學生時代躲在蚊帳塗進日記本的那些五言或七言,四句或八句的打油詩,說好聽點也就是個『仿古詩』。你或許會說~~~偶就喜歡這麼寫,不行嗎?!沒人說不行啊!赫,俺自己中學大學不就都是這麼寫的嘛:)
山菊認為:『詩乃心言』。不管什麼體裁,只要你寫出真情,總會引起共鳴,找到知音的。只是咱們這篇文字題目是『勇闖平仄關』。如果你無意『闖關』,那麼做為知識性讀物,略微了解一下也無妨。我只是覺得沒必要浪費時間來討論『該不該』遵守格律的問題~~~前面已經提過:要不要學,學什麼,怎麼學的決定權永遠把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一首『基本』符合要求的格律詩(近體詩),除了前面說過的『五個字或者七個字一句,四句或者八句組成』,還有偶數句要求押韻~~~最最基本的還有下面這一條:這最少20,最多56個字的近體詩,還需要符合一個要求:那就是嚴格的『平仄』排列組合!
我之所以選擇把最基本的平仄放到最後講,主要是因為『平仄』正是讓初學者頭疼不已的『攔路虎』。網上各種解說『平仄格律』的文章雖多,卻多是用『減法』寫成的。濃縮的都是精華不假,但沒啥基礎的初學者如當初的山菊,自學起來就比較吃力。所以我才敢編纂這篇小文,希望自己所積累的學習體會能讓喜歡詩詞的朋友少走些彎路。再就是搞清楚啥是『平仄』之後,乘著熱乎勁兒我們就可以來看看實例甚至自己動動手啦!
那麼,到底什麼是『平仄』呢???
唉~~~這個其實蠻簡單問題,在我記憶的角落裡封存了二十餘年才找到答案噢!!!
格律詩(近體詩)中的『平仄』規律,是『會者不難,難者不會』的經典例子。咱們就從大家都熟悉的普通話說起吧。平仄其實主要跟聲調有關。大家都知道普通話的聲調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種。比如小學或幼兒園時跟著老師不知大聲念過多少遍的『媽/麻/馬/罵』,就是相同的聲母 『m』 和韻母 『a』 組合發出的四個不同聲調。聲調不同,字形和字意都有可能全變了~~~這個應該不用多說,光看上例的四個字就知道了。
現在就讓我們來揭開『平仄』定義的奧秘:
所謂『平』聲字就是普通話中的第一聲和第二聲;
於是『仄』聲字就是普通話中的第三聲和第四聲。
那麼具體到『媽/麻/馬/罵』,『媽/麻』就是『平』,『馬/罵』為『仄』~~~
哈哈,沒有騙你吧~~~ 簡單透頂啦?!那麼,現在隨便給你一個方塊字,你是不是馬上就能根據普通話的聲調說出它是『平』還是『仄』了呢?!
為了學習的方便,我們用數字代表普通話的四聲,先標出這個幾乎人人都會背的詩句: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二四一一四,二二四三二。
再按照剛才說的『平仄奧秘』把數字『一二』換成『平』,『三四』換成『仄』看看~~~詩句的平仄組合就很清楚了吧:)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二四一一四,二二四三二。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當然啦,這是最最簡單的慨念了。不過實際操作中你也會發現,絕大多數漢字兒真的都可以先這麼判定『平仄』!又當然啦,例外也是免不了的~~~比如第一個『白』字,普通話讀第二聲應該算平聲字,而古人編的《平水韻》裡則是把它劃入『仄』聲字的。不過咱們是初學嘛,就先記住這個簡單的分『平仄』的方法,少數如『白』字般不守規矩的傢伙以後再慢慢抓捕正法~~~哈哈:)例外的出現,是因為語言跟河流一樣,會變遷的。我們天天看著的河流,除了水的洪枯清濁,河床本身的位置似乎沒有什麼變化,但千百年後,所謂滄海桑田,面貌全非也。《平水韻》有點象化石,它讓我們知道了從古代到今天,語言有變化。簡單地說:古人也把聲調分為四種。即《平水韻》裡看到的:『平、上、去、入』四大部。其中的『平』大致相當於我們今天普通話中的『陰平』和『陽平』,也就是我們常說聲調中的『第一聲(陰平)』和『第二聲(陽平)』。
使用《平水韻》的格律詩詞中,所謂的『平』聲字,就是指的這個『平』;餘下的『上、去、入』三聲,就都歸入所謂的『仄』韻了。
仄韻中,『上』相當於普通話的『第三聲(上聲)』;『去』對應『第四聲(去聲)』;唯有這個『入』聲,在今天的普通話中已經消失,分別演變歸類到普通話的四聲裡去了。有點像那個迷語說的:『千條線,萬條線,散入水中都不見』。
簡單歸納一下:平水韻 普通話平 ==〉陰平 + 陽平,上 ==〉上聲
去 ==〉去聲。入 ==〉消失散入普通話的四聲之中
顯然,已經演變歸入『第三聲(上聲)』和『第四聲(去聲)』的入聲字仍然算『仄』聲(例如:雪/色),用起來不會有問題;而散入『第一聲(陰平)』和『第二聲(陽平)』的入聲字(例如:溼/蝶),則成了初學者依古韻寫格律詩詞最為頭痛的問題。
不過你也別著急,『入』聲字不需要死記硬背的。一是寫得多了,常用的那些『入聲字』慢慢就會記住的。二來網上多的是工具,查對起來十分方便。後面會跟你分享一些我常用的網上工具,到時候再簡單介紹一下『入』聲字。
這,就是所謂『平仄』的概念了~~~希望你看到這裡長舒一口氣,說:原來真沒那麼難:)
知道什麼是『平/仄』了,也許你又要問啦~~~為什麼在詩詞中非要講究這個『平仄』呢?俺在回家去翻老師們的筆記之前,想先請你大聲地讀讀剛才那兩句詩: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多讀幾遍,看能不能體會出平仄變化帶來的韻味。然後咱們把這十個字重新組合,意思上咱就不追究了,馬馬虎虎說得過去就行。主要想麻煩你對比著一字一字地再大聲讀一下,看看是什麼感覺:
白日入海盡,黃河依山流。
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
勤快的朋友,不妨在往下讀之前,先找幾首自己寫的或喜歡的古詩(前面我們舉例的那四首也行),按照普通話的四聲給每個字標上平仄,看看是否能琢磨出一點規律;或者朗讀幾遍,找找感覺也好。
(四)關於平仄(2)
2)。為什麼要講『平仄』
為什麼啊~~~詩歌詩歌,是『詩』就應該能『歌』嘛!好聽的歌當然要講究韻律~~~你看看,這『韻/律』二字可不都是『格律詩』的基本要求麼!
普通話所分四聲,同一聲調不同的字,仔細對比,其發音還是有共性的。一般來說:
平聲字---音尾平而長;仄聲字---音尾鈍而短。
再請試讀:
媽(第一聲陰平)/麻(第二聲陽平)--- 是不是讀完嘴還可以一直張著『a』下去呀?!
馬(第三聲上聲)/罵(第四聲去聲)--- 讀完了就得閉嘴對吧?
古人早就注意到漢語的這種特點,後來就有意識地運用聲調的更替(主要是平仄的交錯)來創造音樂美。不信請回憶一下自己記得的成語~~~乘風破浪、守株待兔、 積腋成裘、一帆風順~~~如果用我們上一節講過的方法給它們標一下平仄,你會發現大多數都是平仄兩兩交替的。想要找一個全為仄字或一平到底的成語恐怕還不容易哦!
為什麼呢?讀起來鏗鏘呀!要不咱們按字面意思把『乘風破浪』改成『乘風切波』~~~哈,彆扭不:))因此平仄在詩詞和韻文中的作用應該是構成一種節奏,讓句子讀起來有音樂之美。要知道,詩詞的格律並非幾個文人弄個微信群聊出來的。它可是前人通過長期的實踐總結出來的語言規律。遵循這些規律寫出來的作品大都琅琅上口,再加上思想性和藝術性,那些能引起大多人共鳴的作品就自動流傳下來了。
最後抄一段俺的啟蒙老師復古的講稿:
「平仄之所以重要,就是因為他們能表達不同的感情色彩。前面提過,平聲輕快流暢,一句詩詞裡,平聲多了感覺上輕鬆愉悅。仄聲莊重凝澀,用多了感覺上憂傷悽慘。至於為什麼,這是感覺,沒什麼道理好講:-))
王力的《詩詞格律》上有四句口訣,描述四聲的不同感覺:
平聲平道莫高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
夠貼切的,入聲已經收藏沒了。大家看過前面的帖子,都知道入聲字比較特別,我們在下一說裡和韻一起討論。大家都知道,詩詞在古代是「吟唱」的,現在基本上都是朗讀了,因為過去的音律大多失傳了,擱現在也沒什麼意義了。但不管吟唱還是朗讀,平仄使得詩詞抑揚頓挫,跌宕起伏,從而區別於白話成為「韻文」。所以平仄運用到詩詞裡,只有一個目的,就是使得詩詞讀起來琅琅上口。從結構和意境的角度說,平仄完完全全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這是很重要的一點。記住這一點,我們就可以在總結平仄的運用時不拘泥於教條。」 (作者:復古)
好啦,關于格律詩(近體詩)最最基本的東西,俺所知道也就這些了。咱們首先明了講究『平仄』的目的,弄清一些概念,有個積極的學習態度,再來學習具體的平仄交替規律就不那麼容易被繞糊塗了。感覺還不太清楚或還有時間做橫向閱讀的朋友,請再讀讀張中行先生那本書中有關音韻的那兩章。
相信現在的你已經記住'平仄'的定義了吧?那麼接下來我們就要具體學習格律詩(近體詩)的句子裡,每一個字的平仄到底該怎樣安排?需要記住些什麼規則?這些規則到底又有多難?!有興趣的繼續讀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