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與詩(格律詩)的聯繫和區別
1、同源
詩(就是格律詩)與詞都是對古詩的繼承和發揚和光大。都始於南北朝時期。
2、分流
格律詩,源自古體詩,因為隋唐以詩取士用於科舉,所以,規定了嚴格的格律以供考生們遵守。正因為其書面性(也就是卷面)的特徵,所以一開始,它就不具備歌唱性。也就是說,格律詩原本是用來答卷的。當然也因為它的用韻、平仄的規定,使它具備了吟誦性。詩所體現的更多的是文化人的特性。
詞呢,它源於古樂府,在唐宋代主要是用於宴樂的。因此呢,詞一開始就具有歌唱性。
詞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吸收了大量燕樂(西域音樂)、俚曲(民間歌謠)。還有好多的,是文人創作的歌曲,譬如很多文人根據自己詩作,創編的自度曲。
在南宋以後呢,大部分詞的曲譜都散佚(san yi)了,也就是丟失了,這些詞牌也逐漸失去了歌唱性,詞呢,也就因此與格律詩,殊途同歸,成了現在這樣的、不能歌唱的歌詞。詞所體現的、更多的是大眾化的特性。
3、倚聲和倚聲學
在這裡呢,先提示大家:古人對于格律詩的創作統稱為「作」詩;而對於詞的創作就不叫「作」,而是「填」詞,今後我們不可以叫「作詞」「寫詞」,而是叫做「填詞」。
因為它要受聲律的嚴格約束,大家都知道的,古人填的詞是用來唱的,所以,不像散文那樣可以自由抒寫。它的每一個曲調(也就是詞牌)都有其固定形式,而這種特殊形式呢,是經過音樂的陶冶,有它整體的結構,不容任意破壞的。換句話說,就是所填的每個字,每一句都要與曲調相協,所以呢,填詞也叫「倚聲」,倚聲填詞,
也就是說,是先有了曲而後再根據曲子來填上詞的,所以,詞學愛好者對此也稱為倚聲學。「倚聲學」呢,出自龍榆生先生,在上個世紀60年代,出現的「倚聲學」三個字。但實際上,在清朝,就已經有了類似的說法,比如「依聲之學講」,作者所要表達的、起伏變化的感情必須和每一曲調的構成,輕重緩急和節奏關係相應。
這種「因聲以度詞,審調以節唱,句讀短長之數,聲韻平上之差,莫不由之準度」的嚴格的音樂性,決定了它只能是「倚聲填詞」。「由樂以定詞,非選詞以配樂」(就是說,要以樂曲才填詞,而不是填好詞才定樂曲),就是我國文學史上所習用的詞曲名稱。清人宋翔鳳在《樂府餘論》中有:「宋、元之間,詞與曲一也。以文寫之則為詞,以聲度之則為曲。」
因為這兩種形式都得受曲調的制約,所以呢,在聲韻方面呢,都是要特別講究的。
說了這麼多就是告訴大家一個理,那就是填詞不可以隨意就填,要在填詞之前先確定你所填的內容是屬於什麼情感,首先要定位,以此來確定你選擇的詞牌,或者說以詞牌來確定你所要填內容。不可以隨意拿過一個詞牌來就想當然的填。我們要記住:詞=「倚聲學」要(倚聲填詞)。
4、句式的同和異
我們大家都知道近體詩的格式,主要為五、七言絕句和五、七言律詩兩種。
讓大家看下面的幾個例子,大家就會明白了詞與詩之間的關係了。
如張志和的《漁歌子》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大家看,乍一看不就是一首七絕嗎?
——只不過是把第三句的七言變為三言對偶句,並增加一韻字而已。
又如韓偓(wo)的《浣溪沙》
攏鬢新收玉步搖,背燈初解繡裙腰,枕寒衾冷異香焦。
深院下關春寂寂,落花和雨夜迢迢,恨情殘醉卻無聊。(迢tiao)
——又是一首七律,減去一聯,或兩首七絕,各減一句,平仄聲韻都和近體詩、絕沒有多大區別。
再看蘇軾的這首《鷓鴣天》
林斷山明竹隱牆,亂蟬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qu細細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li徐步轉斜陽。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
(藜li一年生草本植物))(蕖qu-芙~)
大家看,——除了第五句變成為三言對偶外,是不是又是一首七律呢
再看一首李煜的浪淘沙令: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
羅衾不耐五更寒。
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
別時容易見時難。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在四個七言句子之外,增加了四言四句、五言兩句,也就變得複雜了一些。但是,在每句的平仄安排上,仍然和絕句沒什麼差別。不過上下闋前三句都是句句壓韻,表示情感的迫促,至第四句才用仄收,隔句又韻,略轉和婉,和七絕情調有所不同而已。
以上幾個例詞呢,可以說明詞和詩之間的關係。可以說,有一些詞牌來自於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