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課內容】
8.2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孫福萬老師: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泰伯篇》的第二章。
原文如下: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xǐ),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白話文嘗試翻譯如下:
孔子說:「恭敬而不懂禮,就會辛苦自己;謹慎而不懂禮,就會顯得懦弱;勇敢而不懂禮,就會胡亂作為;直爽而不懂禮,就會說話尖刻。在上位者能用篤實的情感來對待親族,老百姓就會逐漸走向仁;不遺棄老同事、老朋友,老百姓就不會人情涼薄。 」
經文中的字,有的需要解釋一下:
葸(xǐ),膽怯,害怕。絞,尖刻刺人。偷,淡薄,這裡指人與人的感情而言。
朱子《四書集注》引吳棫曰:「君子以下,當自為一章,乃曾子之言也。」
也就是說,現在楊伯峻版本的這一章,吳棫認為,應該分為兩章。朱子認為有一定道理,他說:「此一節與上文不相蒙,而與首篇『慎終追遠』之意相類,吳說近是。」
的確,此章有兩段,內容似不相關,多有將其分為兩章者。但本人讀王闓運《論語訓》的解讀,王氏認為此「言治民在端本也」,則將兩者連在一起,我覺得有道理。
竊以為,這裡講的依然是「禮」的重要性。李澤厚說,儒家的「禮」,不僅「是各種執政行事的規矩準則,同時也是個體為人做事的尺度。」(《論語今讀》)比如,恭、慎、勇、直固然是美德,但如不符合禮節去做,就會走向勞、葸、亂、絞,因此把握其中的「度」是非常重要的。
對此唐文治有個分析:「勞者,適所以取辱;葸者,適所以僨事(壞事)。此兩者文勝之過、陰柔之弊。反而激焉,則為亂,為絞。《陽貨篇》曰:『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此二者囂陵之習,陽剛之弊。上行下效,秩序紊而世道日衰矣。」
總之,無論是「陰柔之弊」還是「陽剛之弊」,按照《周易》的觀點,都是「失中」(參見7.36),而「失中」在這裡來說就是「無禮」,或者「不懂禮」。
聯想到春秋亂世的情況,孔子此言肯定有感而發。
又在儒家看來,禮之大本為行孝,此即本章所謂「篤於親」和「故舊不遺」也。
我們知道,儒家的倫理觀是由內及外、逐漸外推的,如果「君子篤於親」和「故舊不遺」,則小民必將「興於仁」而「不偷」矣,假以時日,薰染不斷,「民德歸厚」將是完全可能的(見1.9)。
王闓運所謂「治民在端本」之義,即在此也。
又《微子篇》云:「周公謂魯公曰:『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見18.10)此與本章之旨趣略同,可互參。
唐文治講,《泰伯篇》主旨是「以忠厚篤實之道教人,並以篤實之學教人」,由本章「篤於親」三字,已約略可見唐氏所言不虛也。
關於「恭而無禮」,許仁圖的《子曰論語》舉了一個例子,很有趣。
他說,現在有的學生講話,很不懂禮節,如「老師你到哪裡去」「老師要不要送你」,一口一個「你」,弄得老師坐立不安。
其實在網際網路上,我也經常碰見一些比本人年輕很多的朋友,張口就「你」「你」的,本人也覺得很不爽,但知道他就是這麼一種稱呼,並沒有不尊重本人的意思。
這樣做,肯定得罪了人,自己也不知道,大概就是這裡的「勞」吧。
雖然內心是想尊重人,但不懂禮,肯定要惹麻煩。
當然,如何解釋這個「恭而無禮則勞」,有不同的解釋,我的翻譯似覺還有問題,請劉老師指正,也請大家一起討論。
自覺本人對這一章的理解還不到位,不好意思!
我先講到這裡吧,下面歡迎劉強老師閃亮登臺!
◎劉 永老師:
一切以修身為本。修身齊家然後國治天下平。
大學,宜其家人,然後可以教國人。
孟子說,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
後面幾句,說的就是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沒有價值理性,勇走偏了就亂,直走偏了就絞。恭走偏了就唯唯諾諾搞得自己太累了,讓我們想到契訶夫筆下的小公務員之死,他就是對領導太恭敬了嚇死了。這句告訴我們做人要尊敬別人,但也要不卑不亢。
無禮,我們可以理解為沒有價值理性。儒家的道德準則其實就是代表一種價值理性。
一切以仁義為基礎去做事情,就是中庸之道。
又,直而無禮則絞。其實就是太直了讓別人下不了臺。告訴我們給別人提意見要委婉一點。
則我們又可以認為:中庸之道其實就是仁義之道。一切以仁義為基礎去做事情,就是中庸之道。
勇而無仁則亂,直而無仁義則絞。
子曰:「恭而無義則勞,慎而無禮義則葸(xǐ),勇而無禮義則亂,直而無禮義則絞。
試著替換一下。
禮也與義有關。義者,宜也。禮,其實也是節文斯使之合宜。
中庸還有時的觀念。即該陽剛時陽剛,該陰柔時陰柔。
當然,中庸並不是正中間。因為現在流行的中性,男的像女的,女的像男的,也不是中庸了。
太陽剛了,就節制一下,來點陰柔的。太陰柔了,就增強一下,來點陽剛的。就是禮的調節作用了。
一陰一陽之謂道。一陰一陽就是中庸之道。
論語集釋,後兩句,舉了東漢光武帝劉秀的例子。劉秀的哥哥被更始帝害,他忍著,但一個人的時候未嘗不暗自垂淚。這是篤於親。後來他年輕時的朋友嚴光和他睡在一張床上,腳壓了他的肚子,他也不以為意。這是故舊不遺。所以東漢民風醇厚,即由此。
好了,我就補充這些。謝謝主持人,謝謝孫福萬老師和劉強老師。感謝各位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