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泰伯篇》論語講師群(第189課 8.2)

2021-02-14 論語大家讀

【四、上課內容】

8.2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孫福萬老師: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泰伯篇》的第二章。

原文如下: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xǐ),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白話文嘗試翻譯如下:

孔子說:「恭敬而不懂禮,就會辛苦自己;謹慎而不懂禮,就會顯得懦弱;勇敢而不懂禮,就會胡亂作為;直爽而不懂禮,就會說話尖刻。在上位者能用篤實的情感來對待親族,老百姓就會逐漸走向仁;不遺棄老同事、老朋友,老百姓就不會人情涼薄。 」

經文中的字,有的需要解釋一下:

葸(xǐ),膽怯,害怕。絞,尖刻刺人。偷,淡薄,這裡指人與人的感情而言。 

朱子《四書集注》引吳棫曰:「君子以下,當自為一章,乃曾子之言也。」

也就是說,現在楊伯峻版本的這一章,吳棫認為,應該分為兩章。朱子認為有一定道理,他說:「此一節與上文不相蒙,而與首篇『慎終追遠』之意相類,吳說近是。」

的確,此章有兩段,內容似不相關,多有將其分為兩章者。但本人讀王闓運《論語訓》的解讀,王氏認為此「言治民在端本也」,則將兩者連在一起,我覺得有道理。

竊以為,這裡講的依然是「禮」的重要性。李澤厚說,儒家的「禮」,不僅「是各種執政行事的規矩準則,同時也是個體為人做事的尺度。」(《論語今讀》)比如,恭、慎、勇、直固然是美德,但如不符合禮節去做,就會走向勞、葸、亂、絞,因此把握其中的「度」是非常重要的。

對此唐文治有個分析:「勞者,適所以取辱;葸者,適所以僨事(壞事)。此兩者文勝之過、陰柔之弊。反而激焉,則為亂,為絞。《陽貨篇》曰:『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此二者囂陵之習,陽剛之弊。上行下效,秩序紊而世道日衰矣。」

總之,無論是「陰柔之弊」還是「陽剛之弊」,按照《周易》的觀點,都是「失中」(參見7.36),而「失中」在這裡來說就是「無禮」,或者「不懂禮」。

聯想到春秋亂世的情況,孔子此言肯定有感而發。

又在儒家看來,禮之大本為行孝,此即本章所謂「篤於親」和「故舊不遺」也。

我們知道,儒家的倫理觀是由內及外、逐漸外推的,如果「君子篤於親」和「故舊不遺」,則小民必將「興於仁」而「不偷」矣,假以時日,薰染不斷,「民德歸厚」將是完全可能的(見1.9)。

王闓運所謂「治民在端本」之義,即在此也。

又《微子篇》云:「周公謂魯公曰:『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見18.10)此與本章之旨趣略同,可互參。

唐文治講,《泰伯篇》主旨是「以忠厚篤實之道教人,並以篤實之學教人」,由本章「篤於親」三字,已約略可見唐氏所言不虛也。

關於「恭而無禮」,許仁圖的《子曰論語》舉了一個例子,很有趣。

他說,現在有的學生講話,很不懂禮節,如「老師你到哪裡去」「老師要不要送你」,一口一個「你」,弄得老師坐立不安。

其實在網際網路上,我也經常碰見一些比本人年輕很多的朋友,張口就「你」「你」的,本人也覺得很不爽,但知道他就是這麼一種稱呼,並沒有不尊重本人的意思。

這樣做,肯定得罪了人,自己也不知道,大概就是這裡的「勞」吧。

雖然內心是想尊重人,但不懂禮,肯定要惹麻煩。

當然,如何解釋這個「恭而無禮則勞」,有不同的解釋,我的翻譯似覺還有問題,請劉老師指正,也請大家一起討論。

自覺本人對這一章的理解還不到位,不好意思!

我先講到這裡吧,下面歡迎劉強老師閃亮登臺!

 

◎劉 永老師:

一切以修身為本。修身齊家然後國治天下平。

大學,宜其家人,然後可以教國人。

孟子說,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

後面幾句,說的就是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沒有價值理性,勇走偏了就亂,直走偏了就絞。恭走偏了就唯唯諾諾搞得自己太累了,讓我們想到契訶夫筆下的小公務員之死,他就是對領導太恭敬了嚇死了。這句告訴我們做人要尊敬別人,但也要不卑不亢。

無禮,我們可以理解為沒有價值理性。儒家的道德準則其實就是代表一種價值理性。

一切以仁義為基礎去做事情,就是中庸之道。

又,直而無禮則絞。其實就是太直了讓別人下不了臺。告訴我們給別人提意見要委婉一點。

則我們又可以認為:中庸之道其實就是仁義之道。一切以仁義為基礎去做事情,就是中庸之道。

勇而無仁則亂,直而無仁義則絞。

子曰:「恭而無義則勞,慎而無禮義則葸(xǐ),勇而無禮義則亂,直而無禮義則絞。

試著替換一下。

禮也與義有關。義者,宜也。禮,其實也是節文斯使之合宜。

中庸還有時的觀念。即該陽剛時陽剛,該陰柔時陰柔。

當然,中庸並不是正中間。因為現在流行的中性,男的像女的,女的像男的,也不是中庸了。

太陽剛了,就節制一下,來點陰柔的。太陰柔了,就增強一下,來點陽剛的。就是禮的調節作用了。

一陰一陽之謂道。一陰一陽就是中庸之道。

論語集釋,後兩句,舉了東漢光武帝劉秀的例子。劉秀的哥哥被更始帝害,他忍著,但一個人的時候未嘗不暗自垂淚。這是篤於親。後來他年輕時的朋友嚴光和他睡在一張床上,腳壓了他的肚子,他也不以為意。這是故舊不遺。所以東漢民風醇厚,即由此。

好了,我就補充這些。謝謝主持人,謝謝孫福萬老師和劉強老師。感謝各位同道。

相關焦點

  • 《論語先進篇》論語講師群(第264課 11.8)
    點擊上方"論語大家讀"關注訂閱!掃頁尾二維碼關注「守中書院」!
  • 《論語為政篇》論語講師群(第17課 2.1)
    人以有群而相生相養相安,故論語編者為政次學而篇。孔門論政主德化,因政治亦人事之一端,人事一本於人心。德者,心之最真實,最可憑,而又不可掩。故雖蘊於一心,而實為一切人事之樞機。為政亦非例外。此亦孔門論學通義,迄今當猶然。本章舊注,多以「無為」釋「德」字。其實德者德性,即其人之品德。孔子謂作政治領袖,主要在其德性,在其一己之品德,為一切領導之主動。
  • 《論語季氏篇》論語講師群(第424課 16.2)
    劉  強老師(同濟大學教授,人文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復旦大學文學博士)【二、上課時間】2018年12月8日——錢穆《論語新解》 16.2 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徵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徵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⑴。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 《論語鄉黨篇》論語講師群(第247課 10.8)
    【三、學習資料】10.8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 《論語譯註》
    ,是當代最好的《論語》讀本之一,在學術界和讀者中享有盛譽。  《論語》系名家力作,楊伯峻先生在精研《論語》的基礎上,對《論語》二十篇進行了精確細緻的注釋和翻譯。每章分為原文、注釋、譯文三部分,注釋精準,譯文流暢明白,不但給專業研究者提供了若干研究線索,更便於普通讀者正確理解《論文》,實為雅俗共賞之佳作。  二、 作者簡介  楊伯峻(1909~1992),原名楊德崇,湖南省長沙市人,著名語言學家。
  • 《論語微子篇》論語講師群(第463課 18.1)
    此篇多記仁賢之出處,列於《論語》之將終,蓋以見孔子之道不行,而明其出處之義。先之以此章,見殷之亡由於不用賢,傷今思古,所以嘆孔子之道窮而斯民之不能脫於禍亂。【白話試譯】微子避而去,箕子囚為奴,比幹諫而死。先生說:「殷在那時,有三位仁人了。
  • 《論語子罕篇》論語講師群(第239課 9.31)
    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論語.子罕》)第一點:子罕言利與命與仁。(《論語.子罕》)第二點:(唐、常、棠,上古文中相通)《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是究是圖,亶其然乎﹖第三點:何晏《論語集解》把《子罕》篇最後的兩章連在一起來讀,是錯誤的(劉寶楠的《論語正義》也一樣)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
  • 《論語先進篇》論語講師群(第276課 11.20)
    點擊上方"論語大家讀"關注訂閱!掃頁尾二維碼關注「守中書院」!
  • 《論語子路篇》論語講師群(第325課 13.19)
    我原來也以為朱子論語集注中的胡氏是胡安國,《朱子語類》卷十九朱子答學生論語注中的胡氏是誰,朱子答胡明仲,即胡寅,胡安國的侄子,致堂先生。原來我也一直以為是胡安國呢。(執【摯鷙】古公務員之禮 )聖人之教者三:  1、生命人格的培養;2、知識結構的建造;3、技術技能的長成。我們當下的教育,正好做反了: 技能教育優先,導致急功近利見小忘大;知識教育次之,四腳書櫥太多 失去了創造力;人格教育幾乎沒有,還好 ,已經開始倡導傳統文化, 只是力度太小。
  • 《論語衛靈公篇》論語講師群(第417課 15.37)
    ——錢穆《論語新解》 15.37 子曰:「君子貞(1)而不諒(2)。」【注釋】(1) 貞:一說是「正」的意思,一說是「大信」的意思。這裡選用「正」的說法。(2) 諒:信,守信用。【譯文】孔子說:「君子固守正道,而不拘泥於小信。」【評析】前面孔子曾說過:「言必信,行必果」這不是君子的作為,而是小人的舉動。
  • 《論語譯註》---中國文明網
    ,是當代最好的《論語》讀本之一,在學術界和讀者中享有盛譽。  《論語》系名家力作,楊伯峻先生在精研《論語》的基礎上,對《論語》二十篇進行了精確細緻的注釋和翻譯。每章分為原文、注釋、譯文三部分,注釋精準,譯文流暢明白,不但給專業研究者提供了若干研究線索,更便於普通讀者正確理解《論文》,實為雅俗共賞之佳作。  二、 作者簡介  楊伯峻(1909~1992),原名楊德崇,湖南省長沙市人,著名語言學家。
  • 《論語.泰伯篇》(二):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論語》總計二十篇。本次捧讀活動按照每周一篇進度安排,中間春節期間休學一個月,實際學習共計21周。以「修己安人,達致幸福」為學習目標,通過原汁原味,從頭至尾、老老實實讀原文,悟原理的方式,捧讀《論語》,分享心得,自助助人,達致幸福。日新路從2019年12月份開始,每周選發來自清源學院學員的心得體會。
  • 《論語先進篇》論語講師群(第280課 11.24)
    點擊上方"論語大家讀"關注訂閱!掃頁尾二維碼關注「守中書院」!
  • 《論語》子路篇第13—9/10
    現存《論語》一共有20篇,共492章。每篇都有十幾、二十幾段話。每段話的字數長短不一, 內容涉及面也非常之廣泛。這二十篇內容分別是:學而篇(一) 為政篇(二)八佾篇(三)裡仁篇 (四)公冶長篇(五)雍也篇(六)述而篇(七)泰伯篇(八) 子罕篇(九)鄉黨篇(十)先進篇(十一 )顏淵篇(十二)子路篇(十三)
  • 《論語》顏淵篇第12—23/24
    《論語》是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語言言簡意賅、含蓄雋永。它主要記載的是孔子和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的言行。
  • 論語《泰伯》篇第十三章【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
    論語《泰伯》篇第十三章【子曰:「篤信好學
  • 論語《泰伯》篇第七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論語《泰伯》篇第七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論語》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是由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記錄整理而成的一本書。整本書共分20篇,492章,約15000餘字。該書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著作。同時,該書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泰伯》是《論語》第八篇的篇名。
  • 《論語》中每篇的「小名」是怎麼起的?第一句話說了什麼
    《論語》一共有20篇492章,那麼每一篇的名字,也就是「小名」是怎麼起的呢?篇名是後人編錄傳揚過程中為了方便閱讀加上去的,選取的是每篇文章的第一句話前兩個或三個字作為篇名。篇名上的數字也是為了方便記憶區分,後人加上去的。如:學而篇第一、為政篇第二等。
  • 「論語悅讀會」小程序2月22日正式上線
    小程序首先推出蘭若資深講師精心準備的第二輪《論語》講解課程,在第一輪《論語》講解基礎之上,資深講師將更加深細地審定義理,更貼合現代人的生活實際講述《論語》的每一條「子曰」,讓經典的學習與實踐更加生動靈活,深入人心。隨後,蘭若預備講師也將奉上一系列親身踐行、活學活用的《論語》實踐課程。敬請期待!即日起,參與蘭若「論語悅讀會」小程序打卡學習開始報名。
  • 論語分享|為政篇第二 2.10
    今天繼續跟大家做一個《論語》的分享。 今天學習的這句話是: 2.10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sōu]哉?人焉廋[sōu]哉?」以這三點觀人,放在《為政》篇中,就是知人勵品的重點所在。 錢穆先生對這句話的解釋是: 先生說:「要觀察他因何去做這一事,再觀察他如何般去做,再觀察他做此事時心情如何,安與不安。如此般觀察,那人再向何處藏匿呀!那人再向何處藏匿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