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頻文本】
大家好!今天繼續跟大家做一個《論語》的分享。
今天學習的這句話是:
2.10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sōu]哉?人焉廋[sōu]哉?」
楊伯峻先生對這句話的解釋是:
孔子說:「考查一個人所結交的朋友;觀察他為達到一定目的所採用的方式方法;了解他的心情,安於什麼,不安於什麼。那麼,這個人怎樣隱藏得住呢?這個人怎樣隱藏得住呢?」
劉毓慶先生對這句話的解釋是:
這一章談的是識人術。
在人生交往中,最難的是認識人,大奸若忠,巧言似仁,擇友不慎,就有可能上當。有的人交往多年,竟不知其心,關鍵時刻,為友所賣,致使世人感嘆人心叵測。這類事情孔子自然也遇到過,他想把自己的識人經驗傳遞給學生,因此總結了三條識人要訣:第一,看他的交友,即「所以」。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世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欲知其人,先觀其友也」,即是此。第二,看他的行為,即「所由」。行為表現是最直觀的,可以看到他的價值取向。第三,看他的愛好,即「所安」。友有君子小人之別,事有義利之分,心有善惡之辨。如果從這三方面觀察一個人,即使他沒有與你有過交往,他的真相也很難隱瞞。
南懷瑾先生對這句話的解釋是:
這是孔子觀察人的道理。
孔子以這三點觀察人,所以他說「人焉叟哉!人焉叟哉!」這個叟[sōu]是有所逃避的意思。以「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這三個要點來觀察人,就沒什麼可逃避的了。看任何一個人做人處世,他的目的何在?他的做法怎樣?前者屬思想方面,後面屬行為方面。另外,再看他平常的涵養,他安於什麼?有的安於逸樂,有的安於貧困,有的安於平淡。學問最難是平淡,安於平淡的人,什麼事業都可以做。因為他不會被事業所困擾,這個話怎麼說呢?安於平淡的人,今天發了財,他不會覺得自己錢多了而弄得睡不著覺;如果窮了,也不會覺得窮,不會感到錢對他的威脅。所以安心是最難。以這三點觀人,放在《為政》篇中,就是知人勵品的重點所在。
錢穆先生對這句話的解釋是:
先生說:「要觀察他因何去做這一事,再觀察他如何般去做,再觀察他做此事時心情如何,安與不安。如此般觀察,那人再向何處藏匿呀!那人再向何處藏匿呀!」
朱熹朱夫子在對這句話的解讀中,引用了程子的話:
程子曰:「在己者能知言窮理,則能以此察人如聖人也。」
賢棼法師對程子這段話的理解是:嚴格要求自己的人,重視自身努力的人,能夠善於辨析別人的話語,窮究事物的道理,也能夠通過以上道理去觀察人、了解人,就好像聖人一樣。
善知識相關言教:
1、一顆小苗非常嬌嫩,容易受傷,但一棵參天大樹就非常堅強有力,我們的內心沒有經過修煉之前,正念的種子非常非常微弱,所以根本做不了主,任隨煩惱的狂風巨浪侵襲,要一點點去吸收陽光、水分,慢慢讓內心的正念生長、壯大,讓心越來越有力量。親近善友、聞思善法、實踐善行。名利、喜怒哀樂都是虛妄的,人生真正的意義就在於穿透這些迷霧。
2、人生要不斷學習、成長,要學習到什麼程度呢?要學到像佛一樣,能夠任運給眾生帶來無限的利益和希望,任何人都因我們的存在而歡喜,這就是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不要只看一時,要看長遠。善業必得善果。立志必須目光長遠、著眼未來,行持必須安住當下、腳踏實地。
3、在有限的人生中去體現無限生命的價值,在有限的時空因緣下去實踐和完成最寬廣的佛法事業,讓自己和大家在當下、在未來、乃至更長遠的人生中,不斷開發生命的潛能,慈悲越來越增長,內心越來越光明,能夠越來越幸福快樂。
4、有了責任感,就容易有方向。責任感在家庭,就會為家庭而付出;責任感在事業,就會為這個事業而奮鬥;責任感在社會、國家,就有更加廣大的發心;責任感在眾生,就有成佛的志向。如果只考慮個人的苦樂和需求,求不得,會迷茫;都滿足了,再無目標,也會迷茫。
好,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
謝謝大家!
加入《論語》學習群
請添加微信:huahua0020
往 期 回 顧
論語分享|為政篇第二 2.1
論語分享|為政篇第二 2.2
論語分享|為政篇第二 2.3
論語分享|為政篇第二 2.4
論語分享|為政篇第二 2.5
論語分享|為政篇第二 2.6
論語分享|為政篇第二 2.7
論語分享|為政篇第二 2.8
論語分享|為政篇第二 2.9
如消災祈福,請掃下方二維碼,隨喜感恩您!
龍泉檀華寺義工招募
1. 清潔義工:負責室內外衛生;
2. 大寮義工:負責寺院夥食;
3. 文宣義工:負責日常生活記錄,圖片、視頻及文字整理、編輯、推送公眾號;
4. 殿堂香燈義工:負責供燈、供香、供花果、寫牌位等;
5. 英文義工:負責法師翻譯及配合引導本地人;
6. 孤兒院義工:負責孤兒院管理、孩子生活學習教育等。
義工申請請發簡歷至:lqsxianhong@163.com
註:1)若發心護持半年以上者,廟裡可以報銷一半飛機票;
2)寺廟提供一切日常生活用品。
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
坦尚尼亞:+255 686 666 830 / 微信號:shixianfen2017(賢棼法師)
中國:+8610-133 0121 9250(張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