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殷權《論語》講義:《為政第二》篇「季康子問使民章」

2020-12-22 湯殷權論語講義

原文】2.20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教不能則勸。」

翻譯】季康子問:「想讓老百姓對當政者敬重、忠誠並且勤勉努力,該用什麼方法呢? 」孔 子說:「你莊重恭敬對待百姓,他們自然會敬重你;你對父母孝順、對子弟慈祥,百姓自然會忠誠於你;你任用賢良的人、教導能力差的人,百姓自然就會勤勉而加倍努力了。」

注釋】季康子:魯國大夫,季孫氏,名肥。

勸:勤勉,努力。在此有自動自發之意,指接受了別人的勸告,不需別人監督,而能自動自發地勤勉、努力。

以:與

臨:面對,對待

莊:莊重,端莊,比如正其衣冠、尊其瞻視。這個「莊」別人看到的雖然是外表,但它從人主內心之來。如孔子所說「道千乘之國,而信」。

孝慈:《賈子道術》愛利,謂之愛利,謂之。(愛利:愛之,利之)

舉:舉薦,任用

教:教導,引導,教誨

不能:才能低下或沒有才能的人

講義:

一、此一章書,是孔子講人主「以身化民」之意。亦是孔門的「根本之教」。

化:倡率自得。有「漸、漬、浸」之意,古曰教化,今曰教育,是在持之以恆地堅持之下,循序漸進,不是一蹴而就。

好比「醃鹹菜」,必須經過一個較長時期的醃製,蘿蔔才能變成鹹菜。否則,即使放鹽再多,一天時間也醃不成鹹菜。蘿蔔變成鹹菜的過程,就叫「化」。

《日講四書解義》:季康子是魯大夫,問於孔子,謂:「使百姓敬於我而不敢慢,忠於我而不敢欺,相勸於為善而不敢息(停止,怠慢),何道可以致此?」

孔子日:「民原無不敬其上者,但上示以可慢,則民慢心生焉。誠能臨民之時容貌端莊,衣冠瞻視不敢少忽,安(怎麼)有上不敢忽,而民反(反而)敢忽其上者?則不期(期望,希冀)而自敬矣。民原無不忠於上者,但上示以可欺,則民欺心生焉。誠能盡其心以事親而孝,盡其心以愛眾而慈,安有上盡其心,而民反不盡其心於上者?則不期忠而自忠矣。民原無不可勸者,但上示以可怠,則民怠心生焉。誠能善者舉用之,使知善之當為不能者教誨之,使知善之可為,安有知善而不相勉於善者?則不期勸而自勸矣。使民敬、忠以勸,其如此。」

蓋季康子之意專在責民,孔子之言專在責己。責民者,民未必(響應)。責己者,不求應而民自應之。是故身者,化民之本也。

《四書通觀》:前章「何為則民服」之問,可見哀公之弱。此章「使之」一事,可見季氏之強。夫子答之,蓋謂舉錯之權在上而又不失其宜,如此何患乎弱。人心天理有以觸之(觸動它),自然而,何(憑藉)使而後(如此,這樣)哉?如此,則何

【唐以前古注】民(效法)(上位之人)而行也。孝慈,亦孝慈。孝於其親,乃能忠於君。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也。

《集注》張敬夫曰:「此皆在我所當為,非為使民敬忠以勸而為之也。然能如是,則其應蓋有不期然而然者矣。」

二、孝慈則忠

此處的孝慈,是孔子告訴季康子應當做的,是指他對父母要孝,對兒女要慈。(有的解釋為:上對父母孝順,下對百姓慈愛)

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為什麼他孝慈了,百姓就對他忠心了?

這是儒家教化很重要的思想,也是中國「孝文化」很重要的方面。其邏輯是:人主孝慈,則民受其感化,也效法他的孝慈;人能孝就能盡忠,能慈就能使眾。其原理是:《論語.學而第一》第二章: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而道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再來看看《孝經》是如何講「忠孝」的:

《孝經.開宗明義章》:夫也,所由生也。

《孝經.天子章》: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通「型」,模範,榜樣)於四海。蓋天子之孝也。

《孝經.三才章》:先王見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 陳之以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詩》云:「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孝經.孝治章》: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輕視,怠慢)小國之臣,而況於公、侯、伯、子、 男乎?故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治國者,不敢侮於鰥寡,而況於士民乎? 故百姓之歡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而況於妻子(妻與子)乎?故人之歡心,以事其親。夫(這樣),故則親安之,則鬼享之。是以(因此)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詩》云:「有覺(大)德行,四國順之。」

《孝經.聖治章》:君子思可道,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效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之(法則,標準)而象(模仿,隨從)。故能其德教,而其政令。《詩》云:「淑人君子,其儀不忒( tè,差錯)。」

《孝經.廣揚名章》:君子之事親孝,故可移於君。事兄悌,故可移於長。居家理, 故可移於官。是以成於內,而立於後世矣。

《孝經.感應章》:孝悌之(極、最),於神明,(光大,發揚)於四海,無所不通。《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大學》云: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者所以事君也,者所以事長也,者所以使眾也。

以上是擇錄部分聖人之言,供學者思考。忠孝合一,是儒家的首創,是儒家很重要的倫理觀念,也是儒家實施教化的根本。

對於這個觀念,信者則自信自行,不信者則我行我素,老師也奈何他不得。所以,講《論語》這門課,是講給有識之士聽,講給仁人志士聽。不願意學習的人,或者不相信這些道理的人,可以略過不學。我也絕不「對牛彈琴」。正如孔夫子所說「過我門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鄉原乎。」

理解了「孝慈則忠」,也就懂了「臨之以莊則敬」和「舉善而教不能則勸」,這都是叫為政者實施「身教」。關於領導者的表率作用,前面講過很多了,今後還會涉及到,在此不再贅述。

孔子如此回答季康子的問題,這是孔門的「根本之學」,是讓他從根本上去找原因,去做,從而達到他想要的效果。

就像現在的企業領導,誰不想叫員工敬重、忠誠、自覺勤奮?可是,如果員工不能如此,領導們往往覺得是員工的問題,就到處去學習管理方法,千方百計想扭轉這樣的局面。殊不知問題恰恰出在自己身上,而從來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所以,儘管想盡了各種辦法,問題仍然得不到解決。都是因為不懂,或者不信孔子所講的這個道理,沒有找到問題的根本所在。

有智慧、有遠見的領導,學習此章之後,應當如醍醐灌頂,豁然開朗。試看古今中外百年企業的領導,誰不是如此呢?百年家族,也是如此。

三、深刻理解「不期自至」,此乃「根本之學」的效用

孔門「根本之學」的特點,就是對於想要的結果,它能「不期而至」。好比種樹,把樹根培養好了,其枝葉自然繁茂,想不繁茂都不行。相反的,如果不管樹根,在枝葉上擺弄,又想使其繁茂,怎麼可得?

很多事情都是如此,試舉幾例,與大家共學:

《書·周官》:「位不期驕,祿不期侈。」即「貴不期驕,富不期侈。」意為:不與期(約定)驕自至;富不與侈自來

難道不是如此嗎?在沒有尊貴之時,並沒有想「等我尊貴了,我一定要驕人」,甚至會告誡自己一定不要驕人。可是,一旦自己尊貴起來以後,那種「驕人」就自動來到了自己身上;在沒有富有之時,並沒有想「等我富有了,我一定要奢侈」,甚至會告誡自己一定不要奢侈。可是,一旦自己富有起來以後,那種「奢侈」就自動來到了自己身上。我們見過幾個人能像子貢所說「貧而無諂,富而無驕」的?

《孟子·離婁下》孟子曰:"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真正的仁者,他們愛人、敬人並不是為了得到什麼回報,可是卻得到人們對於他們的愛與敬。

《孟子·離婁上》:"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有意想不到而得到的榮譽,有追求完美反而受到誹謗。

《論語·顏淵》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君子之德好像風,小人之德好像草,風一吹草就倒,風往哪邊吹,草就往哪邊倒。這就是影響、感應、感化的效果。

《論語·裡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有德之人一定不會形單影隻,人們一定會敬仰、尊重他們,並向他們學習。學者想想自己,再看看網上那些對於「有德」和「無德」事件的評議,不都是如此嗎?縱然是無德之人,他們也尊重、敬仰有德之人。所謂「肅然起敬」。

特別是在這次疫情之下,那些「逆行者」都是仁人志士,他們不計報酬,不顧個人安危,義無反顧、無怨無悔地去拯救處於災難中的百姓。對於他們的行為,誰不敬仰,誰不感動?那些戰鬥在第一線的逆行者,有零零後的後生,也有七八十歲的老人,他們的臉上被口罩勒出深深的疤痕,有的女孩由於不能及時打理,含淚剪掉心愛的長髮。但是全國人民都覺得他們很美,因為他們有崇高的品德美好的心靈。在他們面前,那種穿戴好、皮膚好、身材好、口才好的所謂「美」,都黯然失色!

《孟子公孫丑上》孔子曰:「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社會大眾對於善行善舉的傳播,比驛站送信的速度還快。

列舉這些,就是要讓學者明白這些道理:一是身教的重要性;二是修身修德的作用,它能使我們想要的結果「不期自至」。從而加深對孔門「根本之教」的理解,所謂「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待續)

相關焦點

  • 湯殷權《論語》講義:《為政第二》篇「子曰道之以政章」
    湯殷權《論語》講義(原創)【原文】2.3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講義:一、這章書是孔子告訴為政者,兩種不同治理方式產生不同的治理效果,使為政者對比、自悟。
  • 湯殷權《論語》講義:《為政第二》篇「或曰子奚不章」
    【原文】2.21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講義:一、此一章書,是孔子闡明為政之理。「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這句話是《尚書.周書.君陳》篇的第一節,是周成王任命君陳(周公之子,伯禽之弟)去東郊下都(京畿附近的地方)做官時的話,大意是:你品行很好,對父母孝順,且能友於兄弟,一定能夠治理好這個地方,希望你盡職盡責,廣泛教化人倫,使這個地方養成醇厚之風。
  • 湯殷權《論語》講義:《為政第二》篇「哀公問曰何為章」
    與「枉」相對枉:不正直的人,與「直」相對服:這裡指「心服」講義:一、此一章書,是孔子講人君服民之道。《論語.顏淵》有一章即是此意: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明白)。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
  • 【論語】-《為政第二》
    【論語】-《為政第二》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子曰:詩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 湯殷權《論語》講義:《為政第二》篇「子張學幹祿章」
    官位,當官闕:通「缺」,空缺 ,指放置起來寡:少疑:懷疑,不確定,所未信殆:危險,不安,所未安尤:過失悔:後悔講義《論語.子張》子遊曰:「吾友張也,為難能也,然而未仁。」又:曾子曰:「堂堂乎張也,難與並為仁矣。」《論語.先進》柴也愚,參也魯,師也闢,由也喭。
  • 湯殷權《論語》講義:《學而第一》篇「曾子曰慎終章」
    湯殷權《論語》講義(原創)【原文】1.9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翻譯】曾子說:「謹慎地辦理父母喪事,虔誠地祭祀遠代祖先,追念他們的美好品德,民眾的德性就重歸於忠厚淳樸。」講義:一、當今對此章的解釋比較紛亂。有把「終」和「遠」解釋為事情的最終結果,指做事之前就要想到結果,那就會民風厚淳,少做錯事。有把「慎終」解釋為:謹慎地思考人生於天地之間的意義。
  • 湯殷權《論語》講義:《為政第二》篇「子曰人而無信章」
    講義:一、此一章書,是孔子教人立心誠實之意。這裡的「信」不指言語,就心上說。二、輗軏就是關鍵。四、信分「大信」與「小信」(詳見《論語.學而第一》「有子曰信近」章)(待續)
  • 湯殷權《論語》講義:《學而第一》篇「子曰父在章」
    湯殷權《論語》講義(原創)【原文】1.11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講義:一、這一章書,是孔子說孝子不可有須臾忘親之心。要點是,從這個角度看一個人孝與不孝。所以,所觀他的志與行,也都是有關「孝」的,不宜過分擴展。總論起來,一個孝子的行為是多方面的,也就是說,看一個人孝與不孝,要看很多方面。
  • 論語為政第二2.19、2.20、2.21原文及翻譯
    論語為政第二2.19原文及翻譯「原文」:論語為政第二2.20原文及翻譯「原文」:季康子①問:「使民敬、忠以②勸③,如之何?」「注」:①季康子:姓季孫,名肥,「康」是他的諡號,魯哀公時任正卿,是當時政治上最有權勢的人。②以:和。③勸:勉勵。④臨:對待。「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季康子問道:「要使老百姓恭敬、忠誠、勤勉,如何才能做到呢?」孔子說:「居於上位者莊重地對待各種事務,則百姓自然恭敬。
  • 論語分享|為政篇第二 2.16
    今天繼續跟大家做一個《論語》的分享。 今天學習的這句話是: 2.16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人家問他什麼原因,他說他喜歡用陰謀,他說:「陰謀者,道家之所忌也。」為天道所忌。果然漢高祖封給他的國,到他孫子手裡就亡,他也早知難逃自取滅亡之道。 錢穆先生對這句話的解釋是: 先生說:「專向反對的一端用力,那就有害了。」
  • 有名之堂論語解讀 為政篇第二
    為政篇第二 【原文】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範,而不是勉強去做。這兩點對任何人,都是適用的。 【原文】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 《論語》摘錄之為政篇
    本文結合現代社會背景,摘錄《論語》中關於為政的部分章句,供讀者參考和借鑑。
  • 湯殷權《論語》講義:《學而第一》篇「子曰君子不重章」
    湯殷權《論語》講義(原創)【原文】1.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翻譯】孔子說:「君子如果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則能遠離鄙陋和淺薄,以忠信為主,不親近和學習人們不如自己的地方,有過錯不怕改正。」
  • 論語分享|為政篇第二 2.10
    今天繼續跟大家做一個《論語》的分享。 今天學習的這句話是: 2.10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sōu]哉?人焉廋[sōu]哉?」第二,看他的行為,即「所由」。行為表現是最直觀的,可以看到他的價值取向。第三,看他的愛好,即「所安」。友有君子小人之別,事有義利之分,心有善惡之辨。如果從這三方面觀察一個人,即使他沒有與你有過交往,他的真相也很難隱瞞。 南懷瑾先生對這句話的解釋是: 這是孔子觀察人的道理。
  • 郭齊勇:上博楚簡所見孔子為政思想及其與《論語》之比較
    [ii]本篇記載孔子晚年歸魯之後,季康子(即季孫肥)請教治國興魯的方略,孔子有上述答覆。「仁之以德」的提法不見於《論語》,但慎言謹行,以德懷民,附近來遠的思想則《論語》中多處可見。 本篇的不同處是,孔子引管仲、孟子餘(趙衰)、臧文仲三位輔政者的話,勸說季康子為政以德。
  • 論語為政第二2.4、2.5、2.6原文及翻譯
    論語為政第二2.論語為政第二2.5原文及翻譯「原文」:孟懿子①問孝,子曰:「無違。」樊遲②御③,子告之曰:「孟孫④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注」: ①孟懿子:魯國的大夫,姓仲孫,名何忌,「懿」是他的諡號。其父臨終時,囑咐他向孔子學禮。②樊遲:孔子的弟子,姓樊,名須,字子遲,比孔子小三十六歲,曾與冉求一起幫助季康子進行革新。③御:駕馭馬車。④孟孫:指孟懿子。
  • 《論語》為政第二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 論語丨為政篇(原文譯文匯總)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為政篇【原文】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譯文】孔子說:「(周君)以道德教化來治理政事,就會像北極星那樣,自己居於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會環繞在它的周圍。」
  • 讀論語 · 為政篇 | 第十八節 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為政》篇包括24章。
  • 《論語 為政》篇,孝道當先,為政以德,慎言謹行
    《論語》為政篇,是《學而》篇的一個延伸,本文看似講為政,其實還在說學習,同時強調孝和德在學習中的運用。文章開篇第一句「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用道德來治理國家才會使自己像北極星一樣,別的星辰都圍繞它。這就說明德的重要性和非凡地位,為政之人同樣也需要有諸多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