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2.20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翻譯】季康子問:「想讓老百姓對當政者敬重、忠誠並且勤勉努力,該用什麼方法呢? 」孔 子說:「你莊重恭敬對待百姓,他們自然會敬重你;你對父母孝順、對子弟慈祥,百姓自然會忠誠於你;你任用賢良的人、教導能力差的人,百姓自然就會勤勉而加倍努力了。」
【注釋】季康子:魯國大夫,季孫氏,名肥。
勸:勤勉,努力。在此有自動自發之意,指接受了別人的勸告,不需別人監督,而能自動自發地勤勉、努力。
以:與
臨:面對,對待
莊:莊重,端莊,比如正其衣冠、尊其瞻視。這個「莊」別人看到的雖然是外表,但它從人主內心之敬來。如孔子所說「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
孝慈:《賈子道術》親愛利子,謂之慈;子愛利親,謂之孝。(愛利:愛之,利之)
舉:舉薦,任用
教:教導,引導,教誨
不能:才能低下或沒有才能的人
講義:
一、此一章書,是孔子講人主「以身化民」之意。亦是孔門的「根本之教」。
化:上之倡率,下之自得。有「漸、漬、浸」之意,古曰教化,今曰教育,是在持之以恆地堅持之下,循序漸進,不是一蹴而就。
好比「醃鹹菜」,必須經過一個較長時期的醃製,蘿蔔才能變成鹹菜。否則,即使放鹽再多,一天時間也醃不成鹹菜。蘿蔔變成鹹菜的過程,就叫「化」。
《日講四書解義》:季康子是魯大夫,問於孔子,謂:「使百姓敬於我而不敢慢,忠於我而不敢欺,相勸於為善而不敢息(停止,怠慢),何道可以致此?」
孔子日:「民原無不敬其上者,但上示以可慢,則民慢心生焉。誠能臨民之時容貌端莊,衣冠瞻視不敢少忽,安(怎麼)有上不敢忽,而民反(反而)敢忽其上者?則不期(期望,希冀)敬而自敬矣。民原無不忠於上者,但上示以可欺,則民欺心生焉。誠能盡其心以事親而孝,盡其心以愛眾而慈,安有上盡其心,而民反不盡其心於上者?則不期忠而自忠矣。民原無不可勸者,但上示以可怠,則民怠心生焉。誠能善者舉用之,使知善之當為;不能者教誨之,使知善之可為,安有知善而不相勉於善者?則不期勸而自勸矣。使民敬、忠以勸,其道如此。」
蓋季康子之意專在責民,孔子之言專在責己。責民者,民未必應(響應)。責己者,不求應而民自應之。是故身者,化民之本也。
《四書通觀》:前章「何為則民服」之問,可見哀公之弱。此章「使之」一事,可見季氏之強。夫子答之,蓋謂舉錯之權在上而又不失其宜,如此何患乎弱。人心天理有以觸之(觸動它),自然而應,何假(憑藉)使而後然(如此,這樣)哉?如此,則何假乎強?
【唐以前古注】民法(效法)上(上位之人)而行也。上孝慈,民亦孝慈。孝於其親,乃能忠於君。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也。
《集注》張敬夫曰:「此皆在我所當為,非為欲使民敬忠以勸而為之也。然能如是,則其應蓋有不期然而然者矣。」
二、孝慈則忠
此處的孝慈,是孔子告訴季康子應當做的,是指他上對父母要孝,下對兒女要慈。(有的解釋為:上對父母孝順,下對百姓慈愛)
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為什麼他孝慈了,百姓就對他忠心了?
這是儒家教化很重要的思想,也是中國「孝文化」很重要的方面。其邏輯是:人主孝慈,則民受其感化,也效法他的孝慈;人能孝就能盡忠,能慈就能使眾。其原理是:《論語.學而第一》第二章: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再來看看《孝經》是如何講「忠孝」的:
《孝經.開宗明義章》: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孝經.天子章》: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通「型」,模範,榜樣)於四海。蓋天子之孝也。
《孝經.三才章》: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 陳之以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詩》云:「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孝經.孝治章》: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輕視,怠慢)小國之臣,而況於公、侯、伯、子、 男乎?故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治國者,不敢侮於鰥寡,而況於士民乎? 故得百姓之歡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而況於妻子(妻與子)乎?故得人之歡心,以事其親。夫然(這樣),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是以(因此)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詩》云:「有覺(大)德行,四國順之。」
《孝經.聖治章》:君子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效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法則,標準)而象(模仿,隨從)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詩》云:「淑人君子,其儀不忒( tè,差錯)。」
《孝經.廣揚名章》: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 故治可移於官。是以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矣。
《孝經.感應章》:孝悌之至(極、最),通於神明,光(光大,發揚)於四海,無所不通。《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大學》云: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
以上是擇錄部分聖人之言,供學者思考。忠孝合一,是儒家的首創,是儒家很重要的倫理觀念,也是儒家實施教化的根本。
對於這個觀念,信者則自信自行,不信者則我行我素,老師也奈何他不得。所以,講《論語》這門課,是講給有識之士聽,講給仁人志士聽。不願意學習的人,或者不相信這些道理的人,可以略過不學。我也絕不「對牛彈琴」。正如孔夫子所說「過我門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鄉原乎。」
理解了「孝慈則忠」,也就懂了「臨之以莊則敬」和「舉善而教不能則勸」,這都是叫為政者實施「身教」。關於領導者的表率作用,前面講過很多了,今後還會涉及到,在此不再贅述。
孔子如此回答季康子的問題,這是孔門的「根本之學」,是讓他從根本上去找原因,去做,從而達到他想要的效果。
就像現在的企業領導,誰不想叫員工敬重、忠誠、自覺勤奮?可是,如果員工不能如此,領導們往往覺得是員工的問題,就到處去學習管理方法,千方百計想扭轉這樣的局面。殊不知問題恰恰出在自己身上,而從來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所以,儘管想盡了各種辦法,問題仍然得不到解決。都是因為不懂,或者不信孔子所講的這個道理,沒有找到問題的根本所在。
有智慧、有遠見的領導,學習此章之後,應當如醍醐灌頂,豁然開朗。試看古今中外百年企業的領導,誰不是如此呢?百年家族,也是如此。
三、深刻理解「不期自至」,此乃「根本之學」的效用
孔門「根本之學」的特點,就是對於想要的結果,它能「不期而至」。好比種樹,把樹根培養好了,其枝葉自然繁茂,想不繁茂都不行。相反的,如果不管樹根,僅在枝葉上擺弄,又想使其繁茂,怎麼可得?
很多事情都是如此,試舉幾例,與大家共學:
《書·周官》:「位不期驕,祿不期侈。」即「貴不期驕,富不期侈。」意為:貴不與驕期(約定),而驕自至;富不與侈期,而侈自來。
難道不是如此嗎?在沒有尊貴之時,並沒有想「等我尊貴了,我一定要驕人」,甚至會告誡自己一定不要驕人。可是,一旦自己尊貴起來以後,那種「驕人」就自動來到了自己身上;在沒有富有之時,並沒有想「等我富有了,我一定要奢侈」,甚至會告誡自己一定不要奢侈。可是,一旦自己富有起來以後,那種「奢侈」就自動來到了自己身上。我們見過幾個人能像子貢所說「貧而無諂,富而無驕」的?
《孟子·離婁下》孟子曰:"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真正的仁者,他們愛人、敬人並不是為了得到什麼回報,可是卻得到人們對於他們的愛與敬。
《孟子·離婁上》:"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有意想不到而得到的榮譽,有追求完美反而受到誹謗。
《論語·顏淵》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君子之德好像風,小人之德好像草,風一吹草就倒,風往哪邊吹,草就往哪邊倒。這就是影響、感應、感化的效果。
《論語·裡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有德之人一定不會形單影隻,人們一定會敬仰、尊重他們,並向他們學習。學者想想自己,再看看網上那些對於「有德」和「無德」事件的評議,不都是如此嗎?縱然是無德之人,他們也尊重、敬仰有德之人。所謂「肅然起敬」。
特別是在這次疫情之下,那些「逆行者」都是仁人志士,他們不計報酬,不顧個人安危,義無反顧、無怨無悔地去拯救處於災難中的百姓。對於他們的行為,誰不敬仰,誰不感動?那些戰鬥在第一線的逆行者,有零零後的後生,也有七八十歲的老人,他們的臉上被口罩勒出深深的疤痕,有的女孩由於不能及時打理,含淚剪掉心愛的長髮。但是全國人民都覺得他們很美,因為他們有崇高的品德和美好的心靈。在他們面前,那種穿戴好、皮膚好、身材好、口才好的所謂「美」,都黯然失色!
《孟子公孫丑上》孔子曰:「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社會大眾對於善行善舉的傳播,比驛站送信的速度還快。
列舉這些,就是要讓學者明白這些道理:一是身教的重要性;二是修身修德的作用,它能使我們想要的結果「不期自至」。從而加深對孔門「根本之教」的理解,所謂「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