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為政第二2.4原文及翻譯
「原文」:子曰:「吾十有①五而志於學②,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順⑤,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⑥。」
「注」:①有:通「又」。古文中用於整數和零數之間,如「十有五」,即十五。②志於學:古人十五歲聽授開講經典之義,稱為「大學」。志:志向,心之所至。③惑:迷惑。④天命:指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⑤耳順:對那些於己不利的意見也能正確對待。⑥逾矩:逾越規矩。
「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建立起自己,自立於社會;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順應天道因循之理;六十歲對聽到的人和事都能平靜地容納,明辨其旨意真偽;七十歲順乎本心天性,不勉而中,合乎法度,自成規矩。」
「解讀」:「知天命」指的並不是外在的神靈主宰,而是人到一定年紀,在經歷了生活的眾多艱難困苦後,對自身有限性和可能性的了悟。由此,在生命世事的偶然之外明確了自我走向何處的必然,對這種必然性的主動堅持和對生活中未知偶然的安然承擔,不怨天不尤人,即「知天命」。
論語為政第二2.5原文及翻譯
「原文」:孟懿子①問孝,子曰:「無違。」樊遲②御③,子告之曰:「孟孫④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注」: ①孟懿子:魯國的大夫,姓仲孫,名何忌,「懿」是他的諡號。其父臨終時,囑咐他向孔子學禮。②樊遲:孔子的弟子,姓樊,名須,字子遲,比孔子小三十六歲,曾與冉求一起幫助季康子進行革新。③御:駕馭馬車。④孟孫:指孟懿子。
「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孟懿子向孔子求問為孝之道。孔子說:「孝就是不要違背。」後來樊遲給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說:「孟孫問我什麼是孝?我回答說『不要違背』。」樊遲問:「不要違背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在父母活著的時候,要按照禮的要求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後,要按照禮的要求安葬他們,並按照禮的要求祭祀他們。」
「解讀」:古代禮儀規模有一定的差等,天子、諸侯、大夫、士、庶人各有不同。孟懿子作為魯國大夫,不但有時用魯公(諸侯)之禮,甚至有時用天子之禮。這種僭越行為是孔子最痛心的,孔子的回答,主要就是針對這種現象。
論語為政第二2.6原文及翻譯
「原文」:孟武伯⑤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注」: ⑤孟武伯:名彘,孟懿子的兒子,「武」是他的諡號。他也曾向孔子請教施行孝道的方法。
「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孟武伯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說:「使父母只擔憂子女的疾病。」
「解讀」:其實父母最擔心的還是自己的孩子。
以上就是論語為政第二2.4、2.5、2.6原文及翻譯,歡迎交流指正。
更多內容請搜索95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