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為政第二2.4、2.5、2.6原文及翻譯

2020-12-20 95國學

論語為政第二2.4原文及翻譯

「原文」:子曰:「吾十有①五而志於學②,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順⑤,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⑥。」

「注」:①有:通「又」。古文中用於整數和零數之間,如「十有五」,即十五。②志於學:古人十五歲聽授開講經典之義,稱為「大學」。志:志向,心之所至。③惑:迷惑。④天命:指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⑤耳順:對那些於己不利的意見也能正確對待。⑥逾矩:逾越規矩。

「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建立起自己,自立於社會;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順應天道因循之理;六十歲對聽到的人和事都能平靜地容納,明辨其旨意真偽;七十歲順乎本心天性,不勉而中,合乎法度,自成規矩。」

「解讀」:「知天命」指的並不是外在的神靈主宰,而是人到一定年紀,在經歷了生活的眾多艱難困苦後,對自身有限性和可能性的了悟。由此,在生命世事的偶然之外明確了自我走向何處的必然,對這種必然性的主動堅持和對生活中未知偶然的安然承擔,不怨天不尤人,即「知天命」。

論語為政第二2.5原文及翻譯

「原文」:孟懿子①問孝,子曰:「無違。」樊遲②御③,子告之曰:「孟孫④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注」: ①孟懿子:魯國的大夫,姓仲孫,名何忌,「懿」是他的諡號。其父臨終時,囑咐他向孔子學禮。②樊遲:孔子的弟子,姓樊,名須,字子遲,比孔子小三十六歲,曾與冉求一起幫助季康子進行革新。③御:駕馭馬車。④孟孫:指孟懿子。

「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孟懿子向孔子求問為孝之道。孔子說:「孝就是不要違背。」後來樊遲給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說:「孟孫問我什麼是孝?我回答說『不要違背』。」樊遲問:「不要違背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在父母活著的時候,要按照禮的要求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後,要按照禮的要求安葬他們,並按照禮的要求祭祀他們。」

「解讀」:古代禮儀規模有一定的差等,天子、諸侯、大夫、士、庶人各有不同。孟懿子作為魯國大夫,不但有時用魯公(諸侯)之禮,甚至有時用天子之禮。這種僭越行為是孔子最痛心的,孔子的回答,主要就是針對這種現象。

論語為政第二2.6原文及翻譯

「原文」:孟武伯⑤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注」: ⑤孟武伯:名彘,孟懿子的兒子,「武」是他的諡號。他也曾向孔子請教施行孝道的方法。

「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孟武伯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說:「使父母只擔憂子女的疾病。」

「解讀」:其實父母最擔心的還是自己的孩子。

以上就是論語為政第二2.4、2.5、2.6原文及翻譯,歡迎交流指正。

更多內容請搜索95國學

相關焦點

  • 論語為政第二2.19、2.20、2.21原文及翻譯
    論語為政第二2.19原文及翻譯「原文」:論語為政第二2.20原文及翻譯「原文」:季康子①問:「使民敬、忠以②勸③,如之何?」論語為政第二2.21原文及翻譯「原文」:或①謂孔子曰:「子奚②不為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注」:①或:有人。②奚:疑問詞,相當於「為何」。③《書》:指《尚書》。「本段的意思及翻譯」:有人對孔子說:「你為什麼不從政呢?」孔子回答說:「《尚書》上說,『孝敬父母啊!
  • 論語共讀——為政第二 2.5-2.8
    【為政第二】2.5 原文
  • 論語分享|為政篇第二 2.10
    今天繼續跟大家做一個《論語》的分享。 今天學習的這句話是: 2.10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sōu]哉?人焉廋[sōu]哉?」加入《論語》學習群請添加微信:huahua0020往 期 回 顧論語分享|為政篇第二 2.1論語分享|為政篇第二 2.2論語分享|為政篇第二 2.3論語分享|為政篇第二 2.4論語分享|為政篇第二 2.5
  • 論語分享|為政篇第二 2.16
    今天繼續跟大家做一個《論語》的分享。 今天學習的這句話是: 2.16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2、暇滿人身也是修行之舟。每一個法類,要弄清楚它的重點和目的在哪裡,不能執一廢它,那樣必然走入偏執。好好修行,集資糧,不要妄想。輪迴,不是你想不要再來就可以不再來的。 3、對無常有感覺,還要對修行有信心,對人生有方向,這種苦受才會變成動力。佛法有很多方面,不要只偏執其中一個面,要多學習,如實了解佛法。
  • 論語陽貨第十七17.2原文及翻譯
    論語陽貨第十七17.2原文及翻譯論語「原文」:子之武城①,聞弦歌②之聲。夫子莞爾③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遊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到武城,聽見彈琴唱歌的聲音。孔子微笑著說:「殺雞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遊回答說:「以前我曾聽先生說過,『君子學習了禮樂就會愛護他人,老百姓學習了禮樂就容易治理。』」孔子說:「學生們,言偃的話是對的。
  • 初一文言文翻譯:《論語》十則·原文和譯文
    原始記錄雜出於眾手,最後編定當在戰國初期,以曾參門人為主……      初一文言文翻譯:《論語》十則·原文和譯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學而》)  解詞:時:按時;說:同「悅」,愉快。  翻譯:學習需要不斷複習才能掌握。
  • 論語季氏第十六16.4、16.5、16.6原文及翻譯
    論語季氏第十六16.4原文及翻譯「原文」: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①,友多聞,益矣。論語季氏第十六16.5原文及翻譯「原文」:孔子曰:「益者三樂①,損者三樂。樂節②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③遊,樂晏樂④,損矣。」「注」:①樂:喜好,愛好。
  • 論語公冶長第五5.4、5.5、5.6原文及翻譯
    論語公冶長第五5.4原文及翻譯「原文」: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論語公冶長第五5.5原文及翻譯「原文」:或曰:「雍①也仁而不佞②。」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給③,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 論語公冶長第五5.7、5.8、5.9原文及翻譯
    論語公冶長第五5.7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道不行,乘桴①浮於海,從②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論語公冶長第五5.8原文及翻譯「原文」: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①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
  • 論語雍也第六6.5、6.6、6.7原文及翻譯
    論語雍也第六6.5原文及翻譯「原文」:子謂仲弓,曰:「犁牛①之子騂且角②。雖欲勿用,山川其③舍④諸?」「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對仲弓說:「耕牛產下的幼犢長著紅色的毛和整齊的角,人們雖不願用它作祭品,但山川之神難道會捨棄它嗎?」「解讀」:騂且角」代指有用的人才,英雄不問出身,孔子亦主張唯賢是用。
  • 《論語為政篇》論語講師群(第17課 2.1)
    ——楊伯峻《論語譯註》 【四、講課內容】2.1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陸巖軍老師:2.1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拱,ɡǒnɡ)之。」【譯文】孔子說:「國君用仁德來管理國家政事,就像北極星安居本位,眾星自會圍繞歸向它。」【注釋】北辰:北極星。共:同「拱」,環繞。
  • 論語子路第十三13.11、13.12、13.13原文及翻譯
    論語論語子路第十三13.11原文及翻譯「原文」傳統文化論語子路第十三13.12原文及翻譯「原文」「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如果有統治天下的君王興起,也必定需要三十年的時間才能實現仁政。」「解讀」:即使王者治理國家,也是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實現仁政的。可見為政不可冒進,理想的社會風貌更不是一朝一夕就可達成的。
  • 【論語】-《為政第二》
    【論語】-《為政第二》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子曰:詩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 論語丨為政篇(原文譯文匯總)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為政篇【原文】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譯文】孔子說:「(周君)以道德教化來治理政事,就會像北極星那樣,自己居於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會環繞在它的周圍。」
  • 湯殷權《論語》講義:《為政第二》篇「或曰子奚不章」
    【原文】2.21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翻譯】有人對孔子說:「夫子懷才抱道,正適合報效國家,恩澤百姓,可是你為什麼不從政呢?」孔子說:「《尚書》說『你能孝於雙親,友於兄弟,則內而修身教家者,外而必能忠君體國。以此施加於政事,可使教化大行,風俗淳美,治理國家有什麼難呢?』
  • 論語雍也第六6.1、6.2、6.3原文及翻譯
    論語雍也第六6.1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雍①也可使南面②。」「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冉雍啊,可以承擔治理國家的重任。」「解讀」:古代,坐北朝南是最好的,因此也以這個方向的位置最為尊貴,不論天子、諸侯卿大夫,當作為長官出現的時候,總是南面而坐的。
  • 【《論語》專輯】《為政以德》一
    2.富之(使動用法,使……富裕起來)3.於斯三者何先(作動詞,把……放在前面,先做……)4.則修文德以來之(使動用法,使……來)5.既來之,則安之(使動用法,使……來;使……安定。)6.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使動用法,使……來)虛詞(指出詞性,說明用法或解說意義)1.為政以德(介詞,用)2.以就有道(連詞,表目的,可譯為「來」)3.使民以時(介詞,按照、依照)4.忠以勸(連詞,表並列,並且)5.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連詞,表並列)6.民免而無恥
  • 論語裡仁第四4.25、4.26原文及翻譯
    論語裡仁第四4.25、4.26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德不孤,必有鄰①。」「注」:①鄰:鄰居,這裡指志同道合的人。「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立的,必然會有敬從之人,如居之有親鄰。」「解讀」:只要學有所得,不必有朋自遠方來,亦必有鄰。
  • 論語公冶長第五5.21原文及翻譯
    論語公冶長第五5.21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寧武子①,邦有道則知②,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③不可及也。」「注」:①寧武子:姓寧,名俞,「武」是他的諡號,衛國大夫,其仕衛於文公、成公之時。②知:智慧。
  • 有名之堂論語解讀 為政篇第二
    為政篇第二 【原文】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範,而不是勉強去做。這兩點對任何人,都是適用的。 【原文】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