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公冶長第五5.7、5.8、5.9原文及翻譯

2020-12-12 95國學

論語公冶長第五5.7原文及翻譯

「原文」:子曰:「道不行,乘桴①浮於海,從②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注」:①桴:用來過河的小筏子,這種筏子使用竹或木編制的。②從:跟隨、隨從。

「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如果我的主張不能實行了,我就乘上木筏子泛遊海外。能跟從我遠遊的恐怕只有子路一個人吧!」子路聽後很高興。孔子說:「仲由比我還勇敢呀,可惜我們沒處去弄到這些木材啊。」

「解讀」:無所取材」,也常譯為子路不知裁奪事理。孔子說「乘桴浮於海」本為感嘆,但子路以為孔子真有這樣的打算,所以孔子美其勇,而譏其不能裁奪事理。若依據前譯,則幽默後是孔子更深的慨嘆:道不行,亦無所逃於世。兩種譯法皆通。

論語公冶長第五5.8原文及翻譯

「原文」: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①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②,百乘之家③,可使為之宰④也,不知其仁也。」「赤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⑥,可使與賓客⑦言也,不知其仁也。」

「注」:①賦:兵賦,向百姓徵收兵員和裝備等軍事費用。②邑:古代百姓聚居點的通稱,大致相當於後來的城鎮。③家:卿大夫的採地。④宰:古代一縣的縣長叫作「宰」,大夫家的總管也叫作「宰」。⑤赤:孔子的學生,姓公西,名赤,字子華。⑥束帶立於朝:穿著禮服立於朝廷。⑦賓客:指一般客人和來賓。

「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孟武伯問孔子:「子路是有仁德的人嗎?」孔子說:「不知道。」孟武伯又問。孔子說:「仲由,在一個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可以讓他掌管軍事,但我不知道他是否有仁德。」「冉求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冉求這個人,千戶人家的城邑、百輛兵車的採地,可以讓他擔任民政總管。但我也不知道他是否有仁德。」「公西赤又怎麼樣呢?」孔子說:「公西赤,可以讓他穿著官服,站在朝廷上接待貴賓,但我也不知道他是否有仁德。」

「解讀」:孟武伯許是想挑選孔子的學生去做官,所以來問孔子對他們的評價。在孔子看來,仲由具有管理軍事的才能,冉求具有管理內政的才能,公西赤具有辦理外交的才能。但涉及仁德,孔子既不說有,也不說沒有,而是謹慎地說不知道。此外,從孔子的回答也可看出,「才能」和「仁德」是可分離的,「仁」是一種道德修養,「才能」則是一種外在的技能。

「故事」:子路為政——子路開始步入仕途,是孔子在魯國做「中都宰」「大司寇」的時候。最初,子路只是在季孫氏那裡做點小事,後來得到信任,升為「季氏宰」,即季氏家族的總管。其後,還做過「費宰」。

在孔子周遊列國客居衛國時,子路做了衛國實際掌權者孔悝的蒲邑的「蒲大夫」,前後三年,取得不少政績,深得孔子稱讚。子路治理蒲三年,孔子路過,入境時說:「好啊!由嚴肅而相信了!」進入城邑說:「好啊!由忠信以寬容了!」到庭院時說:「好啊!通過觀察來判斷了!」

論語公冶長第五5.9原文及翻譯

「原文」: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①?」對曰:「賜也何敢望②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③也!吾與④女弗如也。」

「注」:①愈:勝過、超過。②望:比。③弗如:不如、比不上。④與:贊同、同意。

「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問子貢說:「你與顏回相比,誰更優秀呢?」子貢回答說:「我怎麼敢和顏回相比呢?顏回聽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很多事;而我充其量也只是能由此及彼罷了。」孔子說:「你是不如顏回呀,我與你都不如啊。」

「解讀」:孔子多次對顏回表示讚賞,比如在《為政》篇中讚揚他大智若愚;在《雍也》篇中讚揚他安貧樂道等,本篇中孔子主要讚揚顏回學識淵博,能做到聞一知十,融會貫通。值得注意的是,「智」在《論語》中常被提及,但後世儒家多談仁義,對「智」的發展較少。

「故事」:顏回食灰——顏回隨孔子在陳、蔡期間絕糧七天,子貢費了許多周折才買回一石米。顏回與子路在破屋牆下做飯,有灰塵掉進飯中,顏回便取出來自己吃了。子貢在井邊遠遠望見,很生氣,以為他偷飯吃,便跑去問孔子:「仁人廉士也改變自己的節操嗎?」孔子說:「改變節操還叫仁人廉士嗎?」子貢說:「像顏回,也不改變節操嗎?」孔子說:「是的。」子貢便把自己看到的情況告訴孔子。孔子說:「我相信顏回是仁人已非止一日,你雖如此說,我仍不會懷疑他,這裡邊必定有緣故。你等等,我將問他。」孔子把顏回叫到身邊說:「昨夜我夢見先人,大概是啟發佑助我。你把做好的飯端進來,我將祭奠先人。」顏回對夫子說:「剛才有灰塵掉進飯裡,留在鍋裡不乾淨,丟掉又太可惜,我就把它吃了,不能用來祭奠了。」孔子說:「這樣啊,那我也一起吃吧。」顏回出去後,孔子環顧了一下身邊的弟子說:「我相信顏回不是從今天開始的。」從此以後,大家更加信賴顏回了。

以上就是論語公冶長第五5.7、5.8、5.9原文及翻譯,歡迎交流指正。

更多內容請搜索95國學

相關焦點

  • 論語公冶長第五5.4、5.5、5.6原文及翻譯
    論語公冶長第五5.4原文及翻譯「原文」: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論語公冶長第五5.5原文及翻譯「原文」:或曰:「雍①也仁而不佞②。」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給③,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 論語公冶長第五5.21原文及翻譯
    論語公冶長第五5.21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寧武子①,邦有道則知②,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③不可及也。」「注」:①寧武子:姓寧,名俞,「武」是他的諡號,衛國大夫,其仕衛於文公、成公之時。②知:智慧。
  • 論語雍也第六6.5、6.6、6.7原文及翻譯
    論語雍也第六6.5原文及翻譯「原文」:子謂仲弓,曰:「犁牛①之子騂且角②。雖欲勿用,山川其③舍④諸?」「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對仲弓說:「耕牛產下的幼犢長著紅色的毛和整齊的角,人們雖不願用它作祭品,但山川之神難道會捨棄它嗎?」「解讀」:騂且角」代指有用的人才,英雄不問出身,孔子亦主張唯賢是用。
  • 論語陽貨第十七17.5原文及翻譯
    論語陽貨第十七17.5原文及翻譯論語「原文」:公山弗擾①以費畔,召,子欲往。子路不悅,曰:「末之也已②,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③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公山弗擾據守費邑反叛,來召孔子,孔子準備前去。子路很不高興,說:「沒有地方去也就算了,為什麼一定要到公山弗擾那裡呢?」孔子說:「召用我的人,豈能是平白無故地徵召我?
  • 初一文言文翻譯:《論語》十則·原文和譯文
    原始記錄雜出於眾手,最後編定當在戰國初期,以曾參門人為主……      初一文言文翻譯:《論語》十則·原文和譯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學而》)  解詞:時:按時;說:同「悅」,愉快。  翻譯:學習需要不斷複習才能掌握。
  • 論語季氏第十六16.4、16.5、16.6原文及翻譯
    論語季氏第十六16.4原文及翻譯「原文」: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①,友多聞,益矣。論語季氏第十六16.5原文及翻譯「原文」:孔子曰:「益者三樂①,損者三樂。樂節②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③遊,樂晏樂④,損矣。」「注」:①樂:喜好,愛好。
  • 論語為政第二2.4、2.5、2.6原文及翻譯
    論語為政第二2.4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吾十有①五而志於學②,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順⑤,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⑥。」「注」:①有:通「又」。論語為政第二2.5原文及翻譯「原文」:孟懿子①問孝,子曰:「無違。」
  • 論語裡仁第四4.7、4.8、4.9原文及翻譯
    論語裡仁第四4.7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人之過①也,各於其黨②。觀過,斯知仁③矣。」「注」:①過:過失。②黨:類。③仁:通「人」。論語裡仁第四4.8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早晨我悟得了真理,即使當天晚上死去也沒有什麼遺憾。」
  • 論語學而第一1.7、1.8、1.9原文及翻譯
    論語學而第一1.7原文及翻譯「原文」:子夏①曰:「賢賢②易③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④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注」:①子夏:孔子的學生,姓卜,名商,字子夏,衛國人。
  • 論語八佾第三3.7、3.8、3.9原文及翻譯
    論語八佾第三3.7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①乎!揖②讓而升,下而飲③,其爭也君子。」「注」:①射:指古代的射禮。②揖:拱手行禮,表示尊敬。③飲:飲酒。論語八佾第三3.8原文及翻譯「原文」: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①何謂也?」
  • 5個老百姓翻譯《論語》1.4-1.5
    建議對著原文讀10遍以後再看他人的翻譯,好書不厭百回讀,這些讀書會群友的翻譯都是讀了上百遍後的其義自見。一、《論語》1.4-1.5節原文: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 《論語·公冶長篇第五》5.13: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5分鐘一起學論語,受益每一天!【原文】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溫馨提示—END—《高效學習法,提升你的終身學習力》《運用設計思維,設計出真正適合自己的人生》《實現有效社交的「四個法則」》#每日一句論語#專欄《《論語·公冶長篇第五
  • 論語微子第十八18.7原文及翻譯
    論語微子第十八18.7原文及翻譯論語「原文」: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①。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②其杖而芸③。子路拱而立。「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子路跟隨孔子遊歷而落在了後面,遇到一個老人,用拐杖挑著除草的工具。子路問道:「您看到我的老師了嗎?」老人說:「四肢不勞動,五穀也不能分辨,我怎麼知道誰是你的老師呢?」說完,他便把拐杖插在地上開始除草。
  • 《論語 子罕5》
    二·【學習內容】【原文】 9.13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①?求善賈(jià)而沽諸②?''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gǔ)者也② !」 【注釋】 ①韞(yùn)櫝(dú):藏在柜子裡。取後一義,善賈便成了「好價錢」,注音見【原文】。沽(gū):賣。 【翻譯】 子貢說:「這兒有一塊美玉,是把它放在匣子裡珍藏起來呢,還是找位識貨的商人賣掉呢?孔子說:「賣掉它吧!賣掉它吧!我在等待識貨的商人啊!」【原文】 9.14 子欲居九夷①。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 關於錢穆《論語新解》的白話翻譯問題
    5.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學而第一,13)【錢譯】有子說:「與人約而求信,必先求近義,始可踐守。向人恭敬,必先求合禮,始可遠於恥辱。遇有所因依時,必先擇其可親者,亦可依若宗主了。」【yansir按】「亦可宗也」被錢譯為「亦可依若宗主了」,理解起來比原文還難!完全不達。
  • 《論語·公冶長篇第五》5.26: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每日一句論語#專欄的第 115 篇文章大家好,歡迎打開#每日一句論語#專欄,每天花5分鐘一起學論語,受益每一天!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 論語裡仁第四4.25、4.26原文及翻譯
    論語裡仁第四4.25、4.26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德不孤,必有鄰①。」「注」:①鄰:鄰居,這裡指志同道合的人。「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立的,必然會有敬從之人,如居之有親鄰。」「解讀」:只要學有所得,不必有朋自遠方來,亦必有鄰。
  • 論語八佾第三3.25、3.26原文及翻譯
    論語八佾第三3.25原文及翻譯「原文」:子謂《韶》①:「盡美②矣,又盡善③也。」謂《武》④:「盡美矣,未盡善也。」「注」: ①《韶》:古代歌頌虞舜的一種樂舞的名稱。②美:就樂曲的音調和舞蹈的形式而言。論語八佾第三3.26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居上①不寬②,為③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 論語陽貨第十七17.20原文及翻譯
    論語陽貨第十七17.20原文及翻譯論語「原文」:孺悲①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本段的意思及翻譯」: 孺悲想見孔子,孔子以有病為由推辭不見。等傳話的人剛走到門外,孔子便取出瑟邊彈邊唱,故意讓孺悲聽到。 「解讀」:據《札記,雜記》記載,魯哀公曾派孺悲向孔子求教禮學。這一章所記述的大概是孺悲初次去拜見孔子時的情景。
  • 論語學而第一1.15、1.16原文及翻譯
    論語學而第一1.15原文及翻譯「原文」:子貢曰:「貧而無諂①「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子貢說:「貧窮卻不諂媚,富有卻不驕傲自大,怎麼樣?」孔子說:「可以。但是不如安於貧窮而以恪守道德為樂,身處富裕而又謙遜有禮的人好啊。」子貢說:「《詩經》中說,『就像削制骨器、打磨象牙、雕刻美玉、鏤冶金石一樣,精益求精』,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