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公冶長第五5.7原文及翻譯
「原文」:子曰:「道不行,乘桴①浮於海,從②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注」:①桴:用來過河的小筏子,這種筏子使用竹或木編制的。②從:跟隨、隨從。
「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如果我的主張不能實行了,我就乘上木筏子泛遊海外。能跟從我遠遊的恐怕只有子路一個人吧!」子路聽後很高興。孔子說:「仲由比我還勇敢呀,可惜我們沒處去弄到這些木材啊。」
「解讀」:無所取材」,也常譯為子路不知裁奪事理。孔子說「乘桴浮於海」本為感嘆,但子路以為孔子真有這樣的打算,所以孔子美其勇,而譏其不能裁奪事理。若依據前譯,則幽默後是孔子更深的慨嘆:道不行,亦無所逃於世。兩種譯法皆通。
論語公冶長第五5.8原文及翻譯
「原文」: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①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②,百乘之家③,可使為之宰④也,不知其仁也。」「赤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⑥,可使與賓客⑦言也,不知其仁也。」
「注」:①賦:兵賦,向百姓徵收兵員和裝備等軍事費用。②邑:古代百姓聚居點的通稱,大致相當於後來的城鎮。③家:卿大夫的採地。④宰:古代一縣的縣長叫作「宰」,大夫家的總管也叫作「宰」。⑤赤:孔子的學生,姓公西,名赤,字子華。⑥束帶立於朝:穿著禮服立於朝廷。⑦賓客:指一般客人和來賓。
「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孟武伯問孔子:「子路是有仁德的人嗎?」孔子說:「不知道。」孟武伯又問。孔子說:「仲由,在一個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可以讓他掌管軍事,但我不知道他是否有仁德。」「冉求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冉求這個人,千戶人家的城邑、百輛兵車的採地,可以讓他擔任民政總管。但我也不知道他是否有仁德。」「公西赤又怎麼樣呢?」孔子說:「公西赤,可以讓他穿著官服,站在朝廷上接待貴賓,但我也不知道他是否有仁德。」
「解讀」:孟武伯許是想挑選孔子的學生去做官,所以來問孔子對他們的評價。在孔子看來,仲由具有管理軍事的才能,冉求具有管理內政的才能,公西赤具有辦理外交的才能。但涉及仁德,孔子既不說有,也不說沒有,而是謹慎地說不知道。此外,從孔子的回答也可看出,「才能」和「仁德」是可分離的,「仁」是一種道德修養,「才能」則是一種外在的技能。
「故事」:子路為政——子路開始步入仕途,是孔子在魯國做「中都宰」「大司寇」的時候。最初,子路只是在季孫氏那裡做點小事,後來得到信任,升為「季氏宰」,即季氏家族的總管。其後,還做過「費宰」。
在孔子周遊列國客居衛國時,子路做了衛國實際掌權者孔悝的蒲邑的「蒲大夫」,前後三年,取得不少政績,深得孔子稱讚。子路治理蒲三年,孔子路過,入境時說:「好啊!由嚴肅而相信了!」進入城邑說:「好啊!由忠信以寬容了!」到庭院時說:「好啊!通過觀察來判斷了!」
論語公冶長第五5.9原文及翻譯
「原文」: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①?」對曰:「賜也何敢望②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③也!吾與④女弗如也。」
「注」:①愈:勝過、超過。②望:比。③弗如:不如、比不上。④與:贊同、同意。
「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問子貢說:「你與顏回相比,誰更優秀呢?」子貢回答說:「我怎麼敢和顏回相比呢?顏回聽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很多事;而我充其量也只是能由此及彼罷了。」孔子說:「你是不如顏回呀,我與你都不如啊。」
「解讀」:孔子多次對顏回表示讚賞,比如在《為政》篇中讚揚他大智若愚;在《雍也》篇中讚揚他安貧樂道等,本篇中孔子主要讚揚顏回學識淵博,能做到聞一知十,融會貫通。值得注意的是,「智」在《論語》中常被提及,但後世儒家多談仁義,對「智」的發展較少。
「故事」:顏回食灰——顏回隨孔子在陳、蔡期間絕糧七天,子貢費了許多周折才買回一石米。顏回與子路在破屋牆下做飯,有灰塵掉進飯中,顏回便取出來自己吃了。子貢在井邊遠遠望見,很生氣,以為他偷飯吃,便跑去問孔子:「仁人廉士也改變自己的節操嗎?」孔子說:「改變節操還叫仁人廉士嗎?」子貢說:「像顏回,也不改變節操嗎?」孔子說:「是的。」子貢便把自己看到的情況告訴孔子。孔子說:「我相信顏回是仁人已非止一日,你雖如此說,我仍不會懷疑他,這裡邊必定有緣故。你等等,我將問他。」孔子把顏回叫到身邊說:「昨夜我夢見先人,大概是啟發佑助我。你把做好的飯端進來,我將祭奠先人。」顏回對夫子說:「剛才有灰塵掉進飯裡,留在鍋裡不乾淨,丟掉又太可惜,我就把它吃了,不能用來祭奠了。」孔子說:「這樣啊,那我也一起吃吧。」顏回出去後,孔子環顧了一下身邊的弟子說:「我相信顏回不是從今天開始的。」從此以後,大家更加信賴顏回了。
以上就是論語公冶長第五5.7、5.8、5.9原文及翻譯,歡迎交流指正。
更多內容請搜索95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