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公冶長篇第五》5.13: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2020-12-24 陳小劍Jan

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

#每日一句論語#專欄的第 102 篇文章

大家好,歡迎打開#每日一句論語#專欄,

每天花5分鐘一起學論語,受益每一天!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原文】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譯文】

子貢說:「老師關於《詩》《書》《禮》《樂》等文獻的講述,我們能夠聽得到;老師關於人性和天命方面的言論,我們從來沒聽到過。」

【解讀】

本章中,子貢認為,孔子講禮樂詩書等知識是有形的,可以聽聞學到,但是關於人性與天道的理論,卻很少聽到孔子言及人性與天道。

《論語》一書中言及人性與天道的內容確實不多,孔子更注重培養學生的現實精神和實際行為結果,對於人性和天道採取存而不述的態度,僅僅是示之以端,想要學生深造而自得。

溫馨提示

—END—

《高效學習法,提升你的終身學習力》

《運用設計思維,設計出真正適合自己的人生》

《實現有效社交的「四個法則」》

#每日一句論語#專欄

《《論語·公冶長篇第五》5.10: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

《《論語·公冶長篇第五》5.11:吾未見剛者。》

《《論語·公冶長篇第五》5.12: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

#多元思維模型#專欄

《如何建立多元思維模型,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和人生效率?》

《如何運用「複利思維」投資你的人生,徹底拉開與別人的差距?》

《刻意練習,很多牛人都在使用的最高效訓練方法》

#思維偏誤#專欄

《倖存者偏誤:成功是偶然的,失敗則是必然和普遍的》

《芒格:避免「司機知識」,成為擁有「真知識」的人!》

《確認偏誤:誰都別想說服我,除了我自己》

#自品牌#專欄

《自媒體時代: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

《把24小時變成48小時用的時間管理法》

《讓你事半功倍的目標管理方法》

#其他#專欄

《跑步近十年的我,為什麼不提倡「夜跑」?》

《只有認知不足的人,才會說「讀書無用」》

《寫作是人人都需要的底層能力》

陳小劍,自律者、晨型人、多元思維模型踐行者、終身學習者

幫助提升個人認知水平和人生效率

相關焦點

  • 論語必背精選之公冶長篇
    一起來背誦論語精選吧 後浪◎論語必背(十五)公冶長篇因首章所論人物為公冶長故名《公冶長》本章共二十八章。該篇主要記載了孔子對古今人物賢愚得失的評論。因首章所論人物為公冶長,故名《公冶長》。而且子貢用了「吾亦欲」來表示「主動願意」,比單純的「勿施於人」之勸誡與禁止,做起來更為困難。故孔子鞭策他說:「恐怕不是你所能做到的。」5.13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 《論語·公冶長篇第五》5.26: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每日一句論語#專欄的第 115 篇文章大家好,歡迎打開#每日一句論語#專欄,每天花5分鐘一起學論語,受益每一天!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 【論語2·17】子路慘死是因為沒聽孔子的教誨
    《論語》是一本什麼書儒家學問有三個完整的體系,這個答案明確地寫在《論語》中。公冶長篇第十三章有,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這一章告訴我們,孔子的學問有「人道學」「性命學」和「天道學」三大完整的體系。《論語》是講君子之道,教給我們如何做人的。
  • 錢寧:《論語》綱要
    《論語綱要》可視為《新論語》的續篇。《新論語》通過原文重構以呈現孔子學說的內在邏輯,註譯之外,未敢多加論述;本書則對孔子思想的核心觀點進行了整體性闡釋,一些發現和看法,雖不免疏淺,卻似前人未言,是書中會意用心之處。
  • 論語大義(崔栢滔)公冶長篇 第十二章
    【原文】%%%子貢曰:「夫子之文章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②與天道③,不可得而聞也。」【注釋】①文章:通俗方便地講,這裡指孔子傳授的詩書禮樂等。《論語》中提及性的,還有《陽貨篇》第十七中「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一句。③天道:宇宙人生的終極真理。【釋義】子貢說:「老師詩書禮樂方面的學問,可以用聞見的方法來學習。老師性與天道方面的學問,就不是用聞見的方法能夠學習到的了。」
  • 【國學名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譯文】孔子在陳國說:「回去吧,回去吧!我的弟子們志向遠大而對事物缺乏謀斷,但寫起文章來斐然成章,真不知道用來教育他們的方法啊。」【注釋】1、出自《論語.公冶長》。
  • 方城縣讀書會學習分享專題系列之三十三四 ——輪流領讀公冶長第五 分享為什麼要大聲讀書
    9月5日上午9:00—11:00,方城縣讀書會周六讀書活動在縣文化館一樓小劇場如期舉行,50多名父母和孩子不約而至,滿懷求知慾望和美好理想,共享古聖先賢孔子的智慧。孩子們爭前恐後,展示讀經才華,輪流復讀《論語》學而第一、為政第二、八佾第三、裡仁第四1遍,領讀《論語·公冶長第五》10遍,並有老師分享「什麼要大聲讀書」。為什麼要大聲讀書?早、 午、 晚讀時,有人大聲誦讀、有人小聲讀、有人在默讀。
  • 《論語詞解》第18篇:夫、夫人、夫子
    君子疾●舍曰欲之(見論語16·1) 故●三桓之子孫微矣(見論語16·3) ●召我者(見論語17·5) 小子何莫學●詩(見論語17·9) 食●稻(見論語17·21) 衣●錦(見論語17·21
  • 論六朝文獻裡之孔門十哲
    《後漢書・肅宗孝章帝紀》載建初元年(78)三月詔:「昔仲弓季氏之家臣,子遊武城之小宰,孔子猶誨以賢才,問以得人。明政無大小,以得人為本。」[4]案:冉雍,字仲弓。此詔言仲弓為「季氏之家臣」,事見《論語・子路》: 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曰:「焉知賢才而舉之?」子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13.2) 宰為總管之意。
  • 文章可得聞,天道不可得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朱熹《四書集注》裡面的解釋說:文章,德之見乎外者,威儀文辭皆是也。夫子的文章不僅是講他的文辭,凡是德之現於外,就是他表現出來的,都叫文章。
  • 雲水閣讀書會 第四十一堂|未之能行 唯恐有聞
    .公冶長篇》3、本次學習內容:子曰:「吾未見剛者」——子謂子產……共六則。5、有好的分享請發群裡,一併整理做公眾號發布。6、自覺再學習公眾號內容。足不出戶朗朗吟誦共度時艱精進讀書 【原文】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1),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2)與天道(3),不可得而聞也。」  【注釋】 (1)文章:指孔子威儀文詞說等德之外現,以及傳授的詩書禮樂等學問。
  • 《論語》|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八佾篇 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闢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祭祀結束之後用《雍》來結尾,這本應是天子適用的,怎麼能用在你們三家之上!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夏朝的禮法我能闡述,可是他的後人卻難以證明。商朝的禮法我可以闡述,可是他的後人也無法證明。這是因為資料的記載與知禮之人太過缺乏的原因造成的,如果資料與知禮之人足夠的話,就能夠證明了啊!這是孔子對禮法缺失的遺憾,以及求真務實的態度。
  • 《論語通解》:在涓涓細流的文字中浸潤中華傳統文化的薰陶
    孔子不是死後被人捧出來的,他在中年時期就已經有聖人之名;孔子學說不是「封建統治階級用來統治人民的工具」,它是天地自然之理化為人倫的通則,並非是個人在學術、概念、知識意義上的臆造。當今許多學人,包括一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一些自詡是中國傳統文化學者的人,甚至包括一些出版過幾本有關孔子思想言行書籍的人,都或多或少以個人偏見誤會、誤解、誤讀了孔子及《論語》。
  • 論語32:孔子品評各式人物,或讚揚或批評,無不切中要點
    跟隨大師的腳步,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追隨古聖先賢學習孔夫子的《論語》。我們繼續跟隨南宋理學大師朱熹學習他所編寫的《論語集注》,這是本系列文章的第32篇。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 韓愈與朱熹——淺談《論語筆解》的特點與思想及其對朱熹之影響
    根據學者唐明貴的統計,在《論語筆解》中, 共摘錄孔安國注 43條,其中被駁斥者佔 34條 ;共摘錄包鹹注 19條 ,其中被駁斥者佔 18條 ;共摘錄周氏注 2條,其中被駁斥者佔 1條 ;共摘錄馬融注 14條 ,其中被駁斥者佔 13條;共摘錄鄭玄注 11條 ,其中被駁斥者佔 10條;共摘錄王肅注 3條, 其中被駁斥者佔 2條 。
  • 苟東鋒:儒家之「道」是否「可道」?——兼論張載氣學中的「道」與「名」
    一、「性與天道」是否可言可聞?孔子對其形上學與言說的關係沒有直接論述,但這並不意味著他沒有留心此方面的問題。《論語》的一些記載顯示孔門弟子曾特別留意孔子言說的一些特點,其中幾句就與儒家形上學的言說問題有關。此處尤其重要的是子貢的一段話: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 性相近,習相遠——日習論語第431天
    《孟子》(告子章句):公都子曰:「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也。』或曰:『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是故文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堯為君而有象,以瞽瞍為父而有舜;以紂為兄之子且以為君,而有微子啟、王子比幹。』今曰『性善』,然則彼皆非與?」
  • 學術 | 苟東鋒:儒家之「道」是否「可道」?——兼論張載氣學中的「道」與「名」
    《論語》的一些記載顯示孔門弟子曾特別留意孔子言說的一些特點,其中幾句就與儒家形上學的言說問題有關。此處尤其重要的是子貢的一段話: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論語·公冶長》) 此章歷來眾解紛紜,一個特別的原因乃在於其討論的主題是「道」(性與天道)與「名」(文章、言)的關係,而這在孔子並不是個容易說清楚的問題。
  • 152 高中生寒假經典誦讀課《論語》(九),背名句,學文言,師生寫感悟
    公冶長篇第五(上)(推薦背誦名句下劃線,學文言紅色字體,師生感悟藍色字)【原文】5·1 子謂公冶長,「可妻(名詞動化,女兒嫁給)也。雖在縲紲(léi xiè,捆綁犯人用的繩索,這裡借指牢獄)之中,非其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