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名言】
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譯文】
孔子在陳國說:「回去吧,回去吧!我的弟子們志向遠大而對事物缺乏謀斷,但寫起文章來斐然成章,真不知道用來教育他們的方法啊。」
【注釋】
1、出自《論語.公冶長》。
2、子在陳 ,就是孔子周遊列國,正在陳國。據《史記·孔子世家》載,在魯哀公三年,此時孔子年六十,魯國派使者召冉求任職,冉求啟程回國。孔子看到魯國已派人召回冉求,知道即將會大用他,所以油然發出思歸魯國之嘆。
3、為什麼孔子會油然發出此感嘆呢?因為孔子周遊列國,顛沛流離在外,本是為覓明君以行大道,無奈今日大道不行於天下,所以想回到魯國一心一意教育後進者,編撰《六經》。今又有魯之召冉求,雖冉求未足擔當大任,但孔子已看到希望,看到光明,倍感欣慰,渾身上下全然釋放,內心充滿著喜悅,飽含著生命力。
4、《論語》的《公冶長》篇共分為三個段落,用事實說明孔子的學問和儒家追求的仁德。第一段孔子先後對公冶長、南容、子賤、子貢、冉雍、漆雕開、子路、冉求、公西赤、顏回、宰予、申棖進行了評價,然後由子貢提出對老師的讚美—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第二段先後指出當時或稍早擔任各國首相的、非常著名的孔文子、公孫子產、晏平仲、臧文仲、令尹子文、陳文子、季文子、寧武子等8人的功績或不足之處,既是講學問又是講為政。雖未明確讚美孔子,卻在字裡行間表露出孔子的道德修養、為政水平或在這八人之上。第三段表明孔子想葉落歸根,回國施教、為政,以伯夷、叔齊自比,指出學生微生高的不足和與左丘明的共同之處,並借同顏淵、子路談論理想表達自己「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政治抱負。最後藉助孔子自己的話為本篇作結:一個有真本事、真學問的人,應時刻「內自訟而好學」。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內容只做參考交流學習之用;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