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工程的意見》後,各地都開始重視傳統文化進校園工作。為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陝西省漢陰縣從2016年秋季開始,一至九年級率先開設了國學經典課程。通過兩年多的教學實踐,我們逐漸摸索出了一套看似簡單、但行之有效的國學經典教學方法。
「讀」為上,感受經典魅力
對於國學經典的學習,古人學習方式很簡單,就是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因此,讀是學習國學經典的重要方法。圍繞「讀」,可以採取三步走。第一步,教師範讀。國學經典教學時間有限,一個星期也就兩節課,學生沒有預習時間,所以教師在上課伊始,正確範讀出本節課要學的章句很重要。這樣可以讓學生以老師為榜樣,學會斷句,掌握正確讀音,把握好節奏。第二步,學生自讀。這個環節,讀的方式可以多樣,如學生齊讀,小組讀,男女生對讀,個人讀。目的是把章句讀正確、讀通順,讀出語感。第三步「譯讀」。在學生對原文讀通順後,讓學生對照注釋,讀一遍譯文,然後再採取師生配合或同桌配合的方式,教師讀原文,學生讀譯文,或學生讀原文,教師讀譯文。這樣一遍下來,學生對所學章句的大意基本了解,教師再對本節課的重點詞句稍作講解即可,這既避免了學生學經典的畏難情緒,也減輕了教師教經典的負擔。簡單的教學方式,更能使國學經典的教學得以延續。
「背」為要,積累經典佳句
對於國學經典中的名言警句,以及一些重要的篇章,只有記下來、背下來,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在以後的生活工作中才會應用自如。一個人的文化底蘊就是這麼逐年積累下來的。在《論語》這部不朽之作中,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成語多達一百多個,包括學習教育篇、修身處事篇、生活理事篇、表達溝通篇、政通人和篇、形容描繪篇等。孔子講到修己之功時,號召人人追求「君子人格」。《論語》中講了大量的君子與小人的區別,如「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等,先讓學生背下來,等到有了一定的知識積累和人生閱歷,句子裡面的含義自然明白,也會在無形之中用此標準去要求自己。
中學階段是一個人的三觀形成的重要時期。我們可以藉助經典,幫助學生立下大的人生志向,給他提供一個人生可供學習的榜樣。《孟子·告子章句下》「人皆可以為堯舜」這一章肯定地告訴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堯舜那樣擁有美好的品質,並對社會有貢獻的人,關鍵是願不願行動。堯舜之道很簡單,就是孝悌而已。一個人把尊老、敬老、愛老之心擴而充之,做到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那麼,他就是在行堯舜之道了。在中學時期,教師藉助經典的力量,幫助學生立下大的志向,大的人生格局,人生之路按照大道走,就會有成就。
「融」為用,外化經典於行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讀書,不是為了知道書中有什麼,而是要藉此讓自己成為什麼,成就什麼,要學以致用。
讀國學經典,學做人是第一要義。要讓經典指導我們的生活,讓經典在生活中「活」起來,生活有了經典的指引,我們的人生才能變得更好。在學習經典的過程中,我們發現許多名言警句都與現實生活相聯繫。這個時候,學習這些名言警句可以促進學生正確價值觀和是非觀的形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用具體生活中的事例來印證經典名句,這樣可以避免學習經典枯燥,而且又能在不知不覺間,讓學生接受教育,從而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比如《論語·顏淵篇》第一章「顏淵問仁」,孔子沒有告訴他仁的定義是什麼,而是列舉出具體怎麼做就做到了仁。「克己復禮」「為仁由己」「非禮勿視」等這些做人的行為規範,用什麼方式易於讓小學生理解和踐行?完全可以用生活中的事例來引導學生理解並行動。「克己復禮」就是克制自己的情緒、壞的想法、錯誤的行為,讓自己懂禮,並在生活中踐行禮。那具體怎樣做呢?就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做到了這些,就做到了「仁」。每一個人都能管住自己,懂規矩守秩序,社會就美好了。當學生理解了這些句子的意思後,再讓學生說說在一天的學習和生活中,我們怎樣做到「克己復禮」。
「讀」「背」「融」國學經典教學三字訣,就是這三年來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摸索出來的,看似簡單,但行之有效的國學經典教學法。
(作者單位:陝西省漢陰縣教體局教研室)
圖片【來自網絡】
半月談·文化大觀
定位於觀察、調研、剖析、引領,將專業高度與傳統文化教育的落地實踐相結合。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弘揚社會 正能量,啟迪心靈智慧,讓師生以及社會大眾深入了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並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