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32:孔子品評各式人物,或讚揚或批評,無不切中要點

2020-12-27 飛仙時空

跟隨大師的腳步,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追隨古聖先賢學習孔夫子的《論語》。我們繼續跟隨南宋理學大師朱熹學習他所編寫的《論語集注》,這是本系列文章的第32篇。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朱子說:(古時候的)「文章」,指德性在外面的表露,包括形象威儀、文章辭句。性是人所稟受的天理;天道,是天理自然的本體,其本質就是天理。孔子所講的文章,每天都表現在外,學者都能夠耳聞目睹。至於人的本性和天道法則,孔子罕有言及,而學者不得而聞。孔子根據學生水平而教學,循序漸進,不越級而教。子貢此時才開始聽說性和天道,從而感嘆其美。

程子說:「這是子貢聽到孔子至高無上的妙論,從而感嘆和讚美的言辭。」

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子路聞道而行,勇於踐行,他聽聞一個道理,倘若還沒有能夠踐行,他唯恐又聽到新的道理。他害怕一旦又聽到新的道理而行動跟不上。

範氏說:「子路聽聞善道,果決地去踐行,門人都自認為比不上他。子路這樣的人,可以說是勇於踐行,勇猛精進。」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孔文子,名圉,是衛國的大夫。朱子說:一般天性聰敏的人不好學,位高權重的人大多恥於下問,因而諡法將「勤學好問」諡為「文」,這也是一般人所難以做到的,就憑藉這點,孔圉被諡為「文」。

太叔疾是衛國的世叔,他當初娶了宋國子朝的女兒,她的妹妹隨嫁。後來,子朝因故逃離宋國。孔文子就讓太叔疾休了子朝的女兒,把自己的女兒孔姞嫁給了他。而太叔疾跟前妻的妹妹藕斷絲連,金屋藏嬌。孔文子因此大怒,準備派兵攻打太叔疾,他諮詢孔子的意見,孔子不答,其實孔子是不贊成他這樣做。太叔疾奔逃到宋國,孔文子強行把女兒孔姞改嫁給了太叔疾的弟弟太叔遺。

孔文子的身行有諸多不正,他身為臣子,攻打國君是以下亂上,還隨意地將女兒改嫁,本不符合禮法,所以子貢對他死後被諡為「文」而疑惑不解,於是詢問孔子原因。孔子就告訴子貢,孔文子這個人儘管身行不正,然而他聰敏而又虛心好學,不以請教低位低下的人為恥辱,所以他才獲得了「文」的諡號。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孔子評價鄭國宰相子產有四種君子之道:「自己的言行謙遜;侍奉君主恭敬;對百姓施以恩惠;役使百姓則符合道義。

子產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他當政期間,正是楚晉爭霸,戰亂不休的年代。鄭國處在兩個大國的夾縫之間生存,子產能使鄭國安全而有尊嚴地存活著,他確實是古代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因而孔子給予子產很高的評價。

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晏平仲,名嬰,就是齊國有名的宰相晏子。孔子說:「齊國大夫晏平仲善於與別人交朋友,時間越久,人們越是敬重他。」

程子說:「人與人之間交往,時間久了之後,互相之間的敬重就會衰減,像晏子這樣交往的越久,越是得到別人的敬重,真是善哉。」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節藻梲,何如其知也?」

臧文仲,是魯國的大夫臧孫氏,名辰。居,藏,居住;蔡,大龜;居蔡,收藏烏龜建了一座房子給它居住。節,柱頭鬥栱;山節,在柱子上雕刻山形圖案。藻,水草名;梲,梁上短柱;藻梲,在屋梁短柱上畫著水藻花紋。

魯國大夫臧文仲為保藏大龜建造了一間房屋給它居住,在屋內柱子中雕刻了山形圖案,在屋梁短柱上畫著水藻樣的花紋。孔子說這樣的人怎麼能夠說是明智的呢?

「山節藻梲,天子之廟飾也」。臧文仲的行為是僭越天子的禮法,因而孔子批評他。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名行父,是魯國的大夫。他處事每每考慮多次才行動。孔子聽聞後,說:「考慮兩次就可以了。」

程子說:「為惡的人,未嘗知道思考,有思考就是善行了。然而思考兩次也就周密明白了,思考三次反而私意生起反而招致困惑。,因此孔子譏諷他。」

朱子說:季文子這樣考慮事情,可以說是非常周密明白的,應該不至於犯什麼過錯,然而魯宣公篡位,季文子非但不能討伐他,反而為魯宣公出使齊國且收受賄賂,這豈非是程子所說的私意生起而反招致困惑嗎?因此君子致力於窮究事理並且果斷,不徒只是思慮多。

成語「三思而後行」,意思是凡事都要再三思考而後行動,提醒人們做事要小心謹慎。可是,不讀《論語》不知道,歷史上的聖賢是反對過度思考的,過度思考顯得優柔寡斷,好謀無斷。孔子提倡凡事中庸,不要太過,不要不足,落實在思考上,就是不要缺乏思考而粗心大意,也不要思考過度而猶豫不決,否則容易耽誤時間錯過時機,還可能思慮過度導致身心不適。

倘若果真是凡事都三思而後行,連打瓶醬油都三思而後行,我只能說:I 服了 you,我對你的佩服,有如滔滔江水,綿綿不絕。

相關焦點

  • 論《論語》對《世說新語》人物品評的影響
    書中條目最多的《賞譽》(156條)及《品藻》、《識鑑》、《容止》、《企羨》5篇,皆為人物品評;《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其他21篇,大部分條目屬人物品評。有的條目即使沒有「品題」、「題目」、「目」等標示,也多涉及人物品評。《世說新語》共分三十六門,而每一門都是品評人物的一類別。
  • 論語綜述二:孔子的教學原則和方法
    、君子,尤其是孔子講了他自己的一生;八佾第三:本篇是集中講禮樂,尤其是禮;裡仁篇第四:本篇講仁、道、義、孝的道理;公冶長篇第五:本篇講孔子品評古今人物;雍也篇第六:本篇講孔子評述他的弟子們,以及做人的道理;
  • 讓住在《論語》中的孔子更鮮活
    何偉俊的作品《〈論語〉裡住著的孔子》,既延續他此前平易、親切的講述風格,又增添了解讀《論語》的嶄新視角。作者由表及裡,從人物形象深入人物內心,聚焦孔子的人心、人性、人情,充分發掘他的意趣、洞見與智慧,讓住在《論語》裡的孔子更加鮮活、生動,也讓孔子於當下人的生活有所啟迪。
  • 從《論語》中看孔子思想
    《論語》這本書很多人都讀過,即使讀的並不完全也大致知道是什麼意思,有些人認為《論語》這本書沒有什麼用,有些人則奉為經典,其實這種爭論大可不必,我認為不同人對於《論語》的評價其實本質上是對於中國近代苦難的忍受程度,有些人認為近代中國落後就是因為孔子的思想讓中國人失去進取之心才會被列強欺辱
  • 讀故事,品《論語》,學學孔子的交友智慧
    我們不妨讀讀《論語》,學學其中的交友智慧。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論語·子罕》)孔子說:「要以忠信為主,不要親近不如自己的人。發現自己的錯誤,就要勇於改正。」朱熹在《論語集注》卷一中說:「友以輔仁,不如己,則無益而有損。」顯然,孔子就是要把忠信當做選擇朋友的主要標準,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從而遠離缺乏仁德的人。如果發現朋友交錯了,就要勇於改正,避免影響自己的德行或者遭受其他的損失。《世說新語.德行十一》記載了管寧割席的故事。管寧和華歆同在園中鋤草。
  • 為什麼孔子在論語中強調做人要不遷怒,為何又要強調要不膩過?
    這一主張源於《論語》中記載的孔子對其學生顏回好學、有了缺點錯誤能及時改正的讚揚。孔子認為,世界上沒有不犯錯誤、沒有缺點的人,有缺點、有過失、有不足之處是很正常的,對人而言,這不是一件丟人的事,也不是可怕的事,關鍵是有了過錯後,如何對待過錯,這才是做人的一件重要的事情。
  • 我讀《論語》43:孔子心目中的泰山
    《論語.八佾》基本上都是在談禮,這是《論語.八佾》的第七章,繼續談禮。這一章論語是難得一見的熱鬧篇章,一下子出現了四個人物,分別是:季氏(魯國的大夫,也算是貴族)、孔子、冉有、林放(這個人在前面章節提及過,就是問禮的那個孔門弟子)。在該章節中,孔子悄無聲息地批評了季氏和孔門弟子冉有,同時繼續表揚了林放。
  • 論語史鑑:詳解孔子的軍事思想!
    這是孔子的推脫之辭,很多人真的以為孔子不過是個手無縛雞之力的酸儒,其實,孔子的學識博大精深,並多次談及兵事,並非真的不懂軍事。《論語》中記載孔子曾跟他的弟子說:「我比較擅長射箭呢?還是駕車?我覺得我比較擅長駕車」。可見孔子射箭和駕車的水平都很高。《論語》中還提到孔子曾說:「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 孔子《論語》中說的「仁」是什麼意思?
    (《論語·述而第七》)就明顯地表明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對鬼神的態度——知之不詳,不如敬而遠之。再如「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第十一》),孔子不談鬼神,因為鬼神不在他的考慮範圍之內。鬼神具有不可知性、無法掌握性。
  • 評《史記》人物:司馬遷是怎麼樣「黑」孔子的?
    《孔子世家》定格了孔子的歷史形象,令後世儒生困惱不已。在讚揚孔子為「至聖」的同時,司馬遷筆下孔子的BUG可真不少:「野合」非禮而生。為官時殺人亂國。不忠、不信,好語怪力亂神。畢生「從周」的殷人後裔。如何讀懂司馬遷筆下的孔子?
  • 品讀論語 —— 看孔子如何因材施教
    孔子說:「冉有為人懦弱,所以要激勵他的勇氣。子路武勇過人,所以我讓他謙退。」冉有的懦弱在《論語》中也記載,「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孔子的方法大致有二:一是「聽其言」。這是了解學生的重要途徑,因為「不知言,無以知人也」。而「聽其言」,一是被動地聽,二是主動地與學生交談。被動聽,這在孔子教學過程中不勝枚舉,故略而不論。主動地和學生促膝談心,以便更深入地了解他們,這在《論語》中也不乏其例: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
  • 感悟《論語》中的「仁」
    孔子說:」克制自己,按照禮的要求去做就是仁了。只要這樣做了,天下的人都會讚許你。實行在於自己,難道還在於別人嗎?」(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乎哉?」——《論語·顏淵》)孔子在這裡僅用「克己復禮」四個字,就極有針對性地闡述了「仁」在個人內在素質與外部素養方面的高深要求。
  • 品讀《論語》中的教育智慧1
    品讀論語中的教育智慧讀《論語我們或許可以從為師之道,成仁之境,見義勇為,博學於文,文行忠信,育才之方以及學而優則仕七個方面解讀論語。為師之道,更多的是孔子對後世及門人的教育的言論,側重為師所需要的重點。
  • 孔子《論語》中哪些語錄還在影響著我們?
    《論語》是儒家經典作品之一,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宋代把《論語》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在中國歷史上,無論在官紳士人、還是在平民百姓中間,《論語》都是無可逾越的聖典。中國有一句深入人心的話:「半部《論語》治天下。」足見其內容之豐富、哲理之深刻、價值之實用、道德之規範、應用之廣泛。《論語》博大精深。
  • 從《論語》看孔子遇到的不同思想者的質疑
    現代 孔子研究的角度五花八門,但專門從《論語》一書的記述中 總結 孔子思想遇挫的角度較為少見,本文著重從這一新的角度去探討孔子思想在當時時代的傳播過程,特別是從當時孔子所遇到的不同思想者的質疑入手,更加具有獨特的學術意義。
  • 永遠的文化巨人——據《論語》三章看孔子
    孔子是中國以至世界的文化巨人,但在中國新文化運動以後卻一直備受批判。孔子的偉大可以概括為兩個主要的方面:一是以「仁政」、「禮樂」為核心的政治思想;二是「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讓孔子受批判的是他的政治思想——「迎合了統治者的利益!」一段時間以來,北京師範大學於丹教授做客中央電視臺,在「百家講壇」欄目講《論語》。
  • 《論語》中孔子這樣解釋,八字而已
    -《論語》子貢問孔子,什麼樣的人是君子呢?孔子說:「先去做然後再說,並且按照行動來說話。」這句話很短,但是很具有代表性,牽涉到《論語》中很多的縱橫關係。其一:君子的標準的到底是什麼?君子在《論語》中出現了很多次,有的是把君子和小人對比,如「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論語和四書都是孔子撰寫的嗎?孔子是如何看待「男尊女卑」的?
    《論語》以及「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是孔子以及儒家的代表作嗎?但是今人認知普遍如此。自南宋朱熹以來,謬種流傳,可謂積非成是。有必要漢代以後人編纂的。成書時代與孔子生活時代相距數百年。《論語》一書的編撰者,並非一人。
  • 《論語》讀後感:孔子其實是個愛憎分明的性情中人!
    讀過《論語》的人都知道,裡面全是格言,好像孔子不食人間煙火一樣,平常就專門說格言。其實這是誤解,孔子從三十歲教學,一直到七十三歲去世,中間共四十多年,這些年得說多少話,不可能全是格言。《論語》不過是把他這四十多年所講的話,挑了又挑,選了又選,最後把這些精華集中起來,我們才產生了這樣的誤解。
  • 《論語》中的經典勵志名言10則,孔子智慧論人生
    《論語》是一本有趣的書,讀的是一句一句話,看見的卻是一個一個人,書裡的一個個弟子,都是活生生的。人一個樣兒,各不相同。《論語》是孔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值得我們去慢慢感悟,細細品味。1.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