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史記》人物:司馬遷是怎麼樣「黑」孔子的?

2020-12-17 騰訊網

[摘要]司馬遷認為,孔子傳承的文化傳統,他是偉大的文化人,他的歷史價值遠在王侯將相之上,遠在眾賢人之上,「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王侯將相過眼煙雲,文化人千古流芳。

時隔四百多年,黃老道家信徒司馬遷

如何為儒家創始人孔子立傳?

《孔子世家》定格了孔子的歷史形象,

令後世儒生困惱不已。

在讚揚孔子為「至聖」的同時,

司馬遷筆下孔子的BUG可真不少:

「野合」非禮而生。為官時殺人亂國。

不忠、不信,好語怪力亂神。

畢生「從周」的殷人後裔。

如何讀懂司馬遷筆下的孔子?

太史公對孔子明褒暗貶

大家好,這是掌上國學院「楊鵬評點《史記》人物」。今天我們講孔子,分析司馬遷筆下的孔子形象,看看《史記》是如何褒貶孔子的。

司馬遷像與孔子像

《史記-孔子世家》是孔子第一部完整的傳記

《史記·孔子世家》是第一篇完整的孔子傳記,對孔子的形象有一種歷史性的定格。司馬遷之前不少典籍,如《左傳》、《莊子》、《孟子》、《荀子》等都評價過孔子。《孟子》這麼讚美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莊子》否定孔子,說孔子之道是「詐巧虛偽事也,非可以全真也」。

《史記·孔子世家》對孔子有褒有貶。褒獎時用明確的筆法,貶損時用隱晦的筆法,這種寫法跟司馬遷所處的政治環境有關係。

《史記》尊道貶儒

司馬遷大約生於公元前145年到公元前90年,生活在漢武帝時期。在這之前大約60多年,劉邦、呂后、漢文帝、漢景帝,奉道家為執政哲學,行道家黃老之治,清靜守法、與民休息。

董仲舒像

董仲舒將法家、陰陽家引入儒學,倡導推明儒家,罷黜百家,服務於漢武帝的政治集權。

公元前134年, 堅守道家黃老學的竇太后去世以後,董仲舒提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建議,得到漢武帝的支持。儒家就逐漸成為主流。這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開始。在董仲舒上書之前,西漢的國家哲學就是道家黃老學。所謂的「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其實主要是指用儒家來替代道家黃老學。

竇太后像

竇太后一生信奉黃老道家,打壓儒家。竇太后去世後,漢武帝支持儒家,是為了消除約束而集權。

司馬遷寫作《史記》,是在儒家逐漸成為西漢國家哲學的大背景下展開的。但即便如此,司馬遷寫《史記》時,仍然是推崇道家,貶低儒家。寫《漢書》的班固在《司馬遷傳》中評論司馬遷,說司 馬遷「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先道家後儒家。

司馬遷在儒家思想佔主導的朝廷中,仍然尊崇道家貶低儒家。他擔任太史、中書令。負責管理朝廷的檔案和皇帝的書房,是皇帝近臣,職位很重要。讓喜歡道家的司馬遷當太史和中書令,而且《史記》貶低儒家,這說明當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執行得並不嚴格,而且《史記》的寫作過程相對是獨立的,沒有受到過多外力幹預。

太史公的春秋筆法

《史記》是怎麼貶低儒家的?在《太史公自序》尊道貶儒,說儒家是「主倡而臣和」,要求君主首先倡導,群臣去配合。「主先而臣隨」,君主領先,群臣們再來追隨,結果是「博而寡要,勞而少功」,雖然知識廣博,卻要點很少,就是瞎忙乎,沒有多少功勞。最後落得人形神騷動,難以長久。然後說道家融合儒家、法家、名家、陰陽家、墨家這些學派的優點,它遵循大道,與時俱進。「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它不是「主倡而臣和」,而是放空自己,接受為本。它不是「主先而臣隨」 ,是順勢而為。這樣則「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指約」就是指向的東西非常簡約,要點清晰,容易操作。「事少而功多」, 朝廷無為而治,很少幹預,百姓自立自為自治,這樣整個國家反而功業更多。司馬遷尊崇道家黃老學,討厭儒家治國之道,秉持這種價值觀的史官,他如何給四百多年前的儒家創始人孔子立傳?

司馬遷說:「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邪?」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世上學老子道家的人,就會排斥儒學。「絀」就是罷黜、排斥。學儒家的人也會排斥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說的就是這個事啊。

司馬遷知道儒、道兩家相互排斥,他自己是公開的道家信徒。他去給儒家的創始人孔子立傳,怎麼能夠保持他的客觀性?很困難。所以,司馬遷在讚美孔子的同時,也給孔子的形象,埋置了不少陷阱, 留下了不少Bug。歷史記載中,時間就是權威,《史記·孔子世家》令後世儒生困惱不已。

孔子乃「野合」非禮而生

《史記·孔子世家》開篇這麼說孔子的出生:「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於尼丘得孔子。」 紇,指孔子父親叔梁紇。叔梁紇與孔子的母親顏氏女野合,生了孔子。「野合」這個詞原意是指在野外交合。上古時期有一種古老的巫術,叫交感巫術。認為春天男女模仿天地相合,有利於天降甘露,糧食豐收。所以,男女交合與神靈護佑,性與祈禱是結合在一起的。這張圖是成都出土的東漢磚畫,叫《桑林野合圖》。

東漢磚畫上的《桑林野合圖》

「野合」原意是指在野外交合。源於上古時期的交感巫術。認為春天男女模仿天地相合,有利於天降甘露,糧食豐收。桑林野合的信息,在《詩經》、《周禮》裡都有記載。

周朝的時候,桑林既是祭祀的地方,也是春天男女交合的地方。放任那些沒有結過婚的女子,去交往男性。大家看這個圖,這位女性身邊有好幾位男性,可見「野合」還帶有群交的色彩。桑林野合的信息,在《詩經》、《周禮》裡都有記載。後來越來越講文明,「野合」慢慢變成了不符合禮儀的交合。在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記》裡面,講到一個故事。僧人西行迷路,在樹下睡著了,池塘旁邊有一條小龍 ,變成小龍女來擁抱僧人。僧人驚醒以後,謝絕這種豔遇。僧人的原話是不要「凌逼野合」,就是你不要逼迫我跟你野合。

司馬遷寫孔子,開篇寫「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於尼丘得孔子」。如果對孔子的思想和理論比較了解,我們就能看出這裡的問題。《論語》中顏淵問仁,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史記》上卻說「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於尼丘得孔子」,這是說,孔子的出生是非禮而生,而且是向山神禱告而得孔子,有點怪力亂神。要知道,《論語·述而》裡可是有「子不語怪力亂神」的記錄。

《史記·孔子世家》還說孔子長大以後不知道他父親的墓地,因為他母親很忌諱這件事。「由是孔子疑其父墓處,母諱之也」。說他不知道父親的墓地,這說明孔子父親家族並不承認孔子母親,也不承認孔子。

這是司馬遷給孔子形象留下的第一個大Bug。禮教的聖人竟是非禮的出生,歷代儒家對此很惱火,總希望給「野合」這個概念一個更正當的解釋,為此不惜編造一些說法。我認為其實完全沒有必要,一個私生子從平民逆襲為偉大的聖人,更有勵志作用。

孔子著喪服赴宴被斥

說孔子不遵禮教,司馬遷還寫了一個故事。原文是:孔子要絰,季氏饗士,孔子與往,陽虎絀曰:「季氏饗士,非敢饗子也。」孔子由是退。

說魯國的季氏宴請士子,孔子處於母親去世的守孝期間,身穿喪服、帶著喪帶。「要絰」就是守孝時腰上戴的喪帶,但他仍然要去參加士人的宴會。結果被陽虎斥退說:「季氏饗士,非敢饗子也」,季氏宴請士人,不敢宴請你。孔子由是退。

這可能有兩層意思,一是你處於服喪守孝期間,我們不敢宴請你。按禮的規定服喪期間不能夠參加宴會應酬。二是根本不承認孔子是屬於「士」階層的人士。孔子穿著喪服要去參加宴會,這麼做是不懂禮還是明知非禮,但急於進入士族圈子?這可是非常違背禮教的行為。

司馬遷寫孔子由父母「野合」而生,寫孔子穿著喪服要去出席宴會,這些栩栩如生的細節他有依據嗎?可信嗎?司馬遷是史學家,他只寫細節,不予評論。但從他寫的這些細節中,讀者自己可以得出結論。這些細節,無疑黑化了聖人形象。

孔子殺人亂國

孔子在魯國執政四年,他幹了什麼事。《史記·孔子世家》記錄了他殺藝人、殺學者、引發魯國內戰三件事情。

孔子「仁」嗎?公元前500年,齊國和魯國在夾谷這個地方會面。齊侯和魯公會盟,齊國安排宮中之樂。齊國是東夷,有東夷文化。孔子指責齊國表演夷人舞樂,這是非禮,要求殺演員,結果這些演員被斬而手足分離。

原文為:(孔子)曰:「匹夫而營惑諸侯者罪當誅!請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異處。翻譯過來為:孔子說:「匹夫而膽敢蠱惑諸侯的,罪該誅殺!請命令有關官員執行!」有關官員施加刑法,藝人侏儒被處以腰斬而手足分離。

齊國官方安排的禮儀,如果孔子覺得非禮,責任應該不在演員,而在齊侯、齊國官方。孔子要求他們把藝人退走就行了。為什麼要去殺這些藝人,藝人絕對是無辜的。孔子說「仁者,愛人」,但為了禮儀,他就不愛人了,而是為了禮儀,殺了無辜的人。

孔子殺少正卯

《荀子》記載孔子之所以殺少正卯:孔子為魯攝相,朝七日而誅少正卯。門人進問曰:「夫少正卯魯之聞人也,夫子為政而始誅之,得無失乎,」孔子曰:「居,吾語女其故。人有惡者五,而盜竊不與焉:一曰:心達而險;二曰:行闢而堅;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醜而博;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有一於人,則不得免於君子之誅,而少正卯兼有之。

《史記》記錄孔子執政期間第二次殺人,是殺魯國的大夫少正卯。從史料對少正卯的行為來看,少正卯並沒有什麼行為上的違法。他就是聚眾講學,但孔子還是殺了他。《荀子》裡面解釋孔子殺少正卯的理由是「小人成群,斯足憂也」。就是他聚眾講學觀點和孔子不一樣,孔子就很擔憂。如果按照這個邏輯,孔子召集學生聚眾講學,對當時執政一樣有批評,是不是也該像少正卯一樣被執政者殺掉?

孔子執政期間做的最大的事,就是引發魯國內戰。公元前497年,孔子向魯定公建議,要求拆毀三個大夫家族的城牆。為什麼?因為這些城牆太高大,不符合大夫應有的地位,非禮。季氏有費,叔孫氏有郈,孟孫氏有鄣,這些是他們家族系統的都城。迫於壓力,叔孫氏把郈給拆了。季氏去拆費的時候,卻受到了家臣的抵抗,費人遭到了鎮壓。到了要孟孫氏拆鄣,孟孫氏就不幹了。魯公率其他家族進攻孟孫氏,包圍了「鄣」這個地方,但是沒有打下來。這事也不了了之。

這是孔子「墮三都」的故事,「墮三都」就是壞三家的城牆,激化了魯公跟各卿大夫之間的矛盾,也激化了卿大夫之間的矛盾,最終引發了魯國的內戰。魯公不敢再用孔子,魯國的各貴族家族也不敢再讓孔子擔任權職了。孔子「墮三都」不成,只能走人。

墮三都

《史記·孔子世家》載:定公十三年夏,孔子言於定公曰:「臣無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使仲由為季氏宰,將墮三都。孔子遵守禮制去削減三桓大本營的城牆,沒有衡量當時魯公與各卿大夫家族的實力對比,而且沒有考慮這三個地方是和齊國接壤的都城,與邊防有關。

寫到這,孔子的形象就出來了。孔子特別喜歡殺伐決斷,為了「禮」,不惜殺人。為了「禮」,不怕打內戰。如果我們了解孔子的理論,這可不是表揚孔子,因為這一切都違反了孔子「仁」的說教,違反了孔子「仁者愛人」的學說。

其他貶損孔子的細節不少

司馬遷還描寫孔子大權在握的時候很得意,他說:「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攝相事,有喜色」。孔子以大司寇的身份、代理丞相事務。「有喜色」就是很爽 、很跩、很得意的樣子。

《史記》裡類似貶損孔子的細節還不少。例如季氏的家臣叫公山不狃,他背叛季氏 ,召孔子去跟他幹,孔子就想跟他幹,這是不忠;還講孔子與浦人有盟誓,結果背盟,這是不信;還記錄孔子談論防風氏的骨頭,說古代防風氏的骨頭一個車才能拉下來,對照「子不語怪力亂神」,你應該就明白司馬遷的意思了。

司馬遷還在《老子韓非列傳》中借老子的口吻教訓孔子,要求孔子改正錯誤,「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驕氣」好理解,「多欲」就是欲望太多,「態色」就是裝腔作勢,「淫志」就是志向淫亂。老子要求孔子改正的這些毛病,是不是意味著孔子有這些問題?司馬遷還用了一個特別形象的描寫,來定位孔子的政治生命,這就是喪家狗。說孔子也承認自己是「累累若喪家之狗」。這些都是暗中的貶損。

孔子夢見自己的祖先是殷人

我覺得司馬遷給孔子設置的最大陷阱,是描寫孔子臨死前的痛哭。孔子臨死前痛哭什麼?他對子貢說:「夏人殯於東階,周人於西階,殷人兩柱閒。昨暮予夢坐奠兩柱之閒,予始殷人也。」夏人死後,靈柩停放在臺階的東邊。周人死後,停放在臺階的西邊。殷人死後,停放在兩柱之間。孔子說他昨晚夢見自己的靈柩停放在兩柱之間,接受別人的祭奠。「予始殷人也」,我的祖先原來是殷人。這是孔子留下的最後一句話。說完這句話之後第七天,孔子就去世了。

司馬遷寫這個幹嘛?大家別小看這個細節,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孔子臨死前想到的是他的民族問題。這之前孔子知道自己是殷人的後裔嗎?《孔子世家》寫孔子祖先是宋國人,而宋人多為殷遺民。但孔子似乎並不知道自己是殷遺民。按司馬遷這個寫法,孔子最後是通過一個夢境知道的,結果就哭著死去了。這可能是蠻悲劇的一件事,為什麼?大家知道 ,商朝是被周人滅掉的,周人是商人的徵服者,而孔子一生最崇拜的,恰恰就是徵服和鎮壓殷人的周文王、周公。孔子常夢見周公,認同周文化,「吾從周」,將自己使命定位在追隨周文王、周公開創的周文化。為什麼孔子臨死之前明白自己是殷人後會很痛苦?他要死了,死後得去見祖先,而他從夢中知道自己的祖先不是周文王、周公,而是殷人祖先。孔子怎麼去向被周人毀滅的祖先去交代自己這一生?這真是太悲劇了。一個人一輩子嘔心瀝血,居然全部服務於殺害自己祖先的敵人,而且是臨死才明白。父母之仇不共戴天,這是儒家倫理。最高之孝就是敬天法祖,孔子一生算孝嗎?

稱讚孔子為「至聖」

前面講的很多都是司馬遷埋下的伏筆,埋下的貶損孔子的陷阱。說孔子非禮、不仁、不忠、不信、愛殺戮、相信怪力亂神,甚至算不上孝。但司馬遷畢竟是司馬遷,他確實是一個偉大的史學家,他不忽視孔子的業績。司馬遷也讚美孔子,而且是真情地讚美,他讚美孔子什麼?

《史記·孔子世家》結尾這麼寫:「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天下的君王還有賢人多了,活著的時候很榮耀,死了也就結束了。孔子作為一個平民,他的學問傳了十代人,學者都以他為宗。無論是天子王侯還是普通人,中國人只要是去談「六藝」的,都要以夫子為標準。他可真是至聖啊。

所謂「六藝」,是指詩、書、禮、樂、春秋、易。司馬遷在貶損孔子的同時,又真誠的稱讚孔子。他稱讚孔子的核心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孔子。「孔子是至聖的原因就是他傳承編輯了六藝,成為後人學習的樣本。孔子是一位偉大的編輯,一位偉大的注經家。

司馬遷認為,孔子傳承的文化傳統,他是偉大的文化人,他的歷史價值遠在王侯將相之上,遠在眾賢人之上。「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他們的歷史價值都不如孔子。王侯將相過眼煙雲,文化人千古流芳。這是說孔子,也是說司馬遷自己。在司馬遷眼中,作為政治家的孔子、作為政治理論家的孔子,是喪家之狗。作為文化傳統的傳承人的孔子, 則是偉人,是至聖之人。

從文化傳承和創建的角度,司馬遷是以孔子為榜樣的。司馬遷極其自信,他認為自己就是孔子之後五百年來第一人。周公以後五百年就是孔子,孔子以後五百年就是司馬遷自己。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這麼說: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就是說,周公之後五百年到孔子,孔子之後五百年到我司馬遷,這是天命,我是不能推辭的。

本課我講了司馬遷對孔子的評價,明褒暗貶。我個人認為,孔子的歷史價值,司馬遷只看到一部分,而且還不是最本質的一部分。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相關焦點

  • 潘銘基 | 論司馬遷對孔子生平之考證
    按:孔子生年二說雖然只有一年 之差,然而二千年來聚訟不休。錢穆云:「今謂孔子生前一年或後一年,此僅屬孔子私人 之年壽,與世運之升降,史跡之轉換,人物之進退,學術之流變,無足重輕如毫髮。而 後人於此,月之日之,考論不厭其詳。而他學者,如老莊,如楊墨,則人之有無,世之 先後,年之夭壽,茫不加察,晦淪終古,是烏足當知人論世之實哉?」此乃錢先生有感而 發,知孔子生年雖然只差一年,然必細加考察,方可為實。
  • 司馬遷《史記》朗誦合集
    >任志宏朗誦《報任安書》(節選)徐濤朗誦現代版《報任安書》全文《管鮑之交》司馬遷《史記》02 晏子軼事《老子送孔子》司馬遷>《周亞夫軍細柳》司馬遷《項王末路》司馬遷《劉邦論三傑》司馬遷《史記》是中國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 司馬遷之「想見」與「被想見」 | 閱讀《史記》
    當我在《史記》中一而再地看到司馬遷也因讀之書文而「想見其為人」的表達時,我確信這是真的;同時確認:司馬遷當是中華如此「想見」的「始作俑者」。一讀《孔子世家》,太史公曰:餘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司馬遷應該是讀過孔子編著整理的六經五經之類的,應該也會讀到《論語》。
  • 難覓知音的司馬遷|閱讀《史記》
    讀《史記·太史公自序》並不一定看得懂司馬遷,要走進他的內心,得去看《漢書·司馬遷傳》,特別是其中收錄的《報任安書》。寫《史記》時的司馬遷是克制的,他並不輕易向人彈奏心曲,只是偶爾隱晦地抒發自己的憤懣,略微表露下心跡,例如在《伍子胥列傳》的結尾,他寫下這樣一句話:「故隱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這是夫子自道。
  • 司馬遷:血淚著《史記》,精神感千秋
    他就是司馬遷,他忍辱含垢完成的史書就是《史記》。除此,司馬遷還去了劉邦及朝中大臣蕭何、曹參、樊噲的故鄉,搜集到了很多鮮為人知的資料與傳說。在薛地,司馬遷親身體驗了戰國孟嘗君畜養門客的遺風;在孔子的故裡曲阜,司馬遷拜謁了孔廟孔陵,並觀摩了儒生演習禮儀的壯觀場面,從而被孔子的為人及儒家學派的博大精神深深感動。
  • 教科書人物故事補6:司馬遷與「謗書」《史記》
    中學語文課文《陳涉世家》節選自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著者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其實,在千百年前,對司馬遷《史記》的爭議就已經存在了。在《封禪書》中,司馬遷好像「謗」了漢武帝。宋朝洪邁《容齋隨筆·謗書》說:「司馬遷做《史記》,於《封禪書》中述武帝神仙、鬼灶、方士之事甚備,故王允謂之謗書」。或許,我們有理由相信,司馬遷因為「李陵之禍」慘遭宮刑,奇恥大辱,苟且偷生,對漢武帝懷恨在心,耿耿於懷,故意在《史記》中毀謗漢武帝。
  • 《史記》中司馬遷的錯誤,記載的是神話還是史實?
    我們在了解《史記》的時候是否想過司馬遷也會有錯誤呢?實際上司馬遷很清楚自己的錯誤所在,所以司馬遷才會一強調自己要成一家之言。同時司馬遷不是接受不了批評,但是後人卻誤解了司馬遷的內涵,總是以《史記》作為官方的依據。所以在後來的很多史書裡面,總能看到照搬《史記》的做法。
  • 為何有人說司馬遷寫《史記》是為了抹黑漢武帝?他們給出2個理由
    有很多人說,司馬遷寫《史記》就是為了抹黑漢武帝劉徹,他們也有自己的理由。第一就是在李陵事件中,司馬遷為李陵說了幾句公允的話,得罪了漢武帝,漢武帝劉徹判了司馬遷死罪,司馬遷沒錢贖罪,選擇了宮刑活了下來。司馬遷有理由恨劉徹。
  • 好玩的《史記》| 司馬遷為什麼寧願受宮刑也要寫史記?
    博雅小學堂 好玩的《史記》給孩子不一樣的中國史入門課主講人 趙楚有一句俗話叫知人論世,我們講《史記》,不是從《史記》所記載的那些內容開始,而是從寫《史記》的這個人這位李廣是司馬遷非常喜歡的人,我們以後還會講他的事。到司馬遷寫作《史記》這個時代,李廣已經不在了。李廣的孫子也是他的長孫,叫李陵,李陵這個人曾經在漢武帝的主要宮殿建章宮做過宮監,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宮殿的警衛隊隊長。此外,他也擔任過皇帝的侍從警衛,像秦時的侍從一樣,叫郎中這樣一個職務,司馬遷也幹過這個職務。
  • 學論 | 子玄:從《史記·秦始皇本紀》看司馬遷的歷史敘事語言
    通讀《秦始皇本紀》,我們可以發現此篇作為秦朝的第二篇本紀具有清晰的敘事結構,該結構可以被粗略地分成四個部分:從嬴政到子嬰歷年的詳細歷史;司馬遷借引用賈誼《過秦論》發表對前述歷史時期的看法;編年簡述秦歷代君王在位時所發生的要事(即《別本秦公世系》,當為後世所加);後世附加的漢明帝評論(即班固《評秦始皇本紀文》)。
  • 探究 | 論司馬遷精神
    這是司馬遷所期冀的社會。司馬遷的禮義一統思想,從淵源上講,遠承孔子,近接《公羊》,既是對董仲舒觀點的汲取與發展,又是對所處的西漢現實的認識和對漢以前中國歷史的考量和分析。在《史記》中,司馬遷記述了秦始皇、漢武帝的功業,譴責了諸王叛亂的行徑,反映了禮義一統思想。
  • 司馬遷寫《史記》時,選擇紀傳體的原因是什麼?
    而司馬遷卻是以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待歷史的,那就是採取了人物為主線,並且重視人物的精神價值。就比如我們看《史記》的時候就能發現,有很多歷史人物是非常具體的,甚至耳熟能詳個性鮮明。司馬遷比如我們能很輕鬆的想到《史記》當中的人物性格,比如說到項羽就會感受到剛愎自用,以及英雄男兒的形象。又比如說孫武的悲劇,被龐涓給陷害之後成功報仇。
  • 從《史記》看司馬遷的民族觀:不論蠻夷,都應是炎黃子孫
    司馬遷的《史記》在歷史上首次為少數民族立傳,重視華夏文明與少數民族交往發展的關係。 在《史記》中,司馬遷精心塑造了無數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各個少數民族的首領也在司馬遷筆下生動地表現出來。
  • 司馬遷的逆襲
    司馬遷的逆襲   成都市七中育才學校2016級12班王竑基  即便離中考越來越近,老爸仍不忘讓我堅持閱讀白話翻譯的《史記故事》。儘管有點枯燥,但我還是從其精選《史記》中的「本紀」「世家」「列傳」敘事中享受了閱讀的美妙,了解到不少歷史知識,認識好多歷史人物,獲益許多人生的道理。也許,這就是老爸期待的「讀史使人明智」吧。  最難忘的,還是那氣勢恢弘的《太史公自序》。那是「史聖」司馬遷的自傳。老爸說,從中可以窺見司馬遷坎坷又輝煌的傳奇人生。  公元前145年,司馬遷出生在龍門(今陝西韓城)的史官世家。
  • 《史記》在國外的流傳
    這兩部書傳到國內,對中國學者研究《史記》也有很大的促進。    第三,突出人物傳記,研究文史並重。這裡所說的人物傳紀包括《本紀》、《世家》、《列傳》三個部分。日本的普及讀物《中國古典名著解說》在介紹《史記》時就詳於人物傳記而略於書表,並稱譽《史記》是「探求人類歷史的名著」。
  • 《史記》中「二人密談」之類的細節,是司馬遷腦補的嗎?
    事實上,遊歷戰國及秦末漢初重要歷史人物的故地,是司馬遷為撰寫《史記》所做的一項極重要的準備工作。 國家文獻檔案也為《史記》提供了諸多可靠的細節描述。漢代制度,「天下計書,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這讓司馬遷父子有機會接觸到諸多未被染色的原始檔案。清代史學家趙翼說,《史記》敘述漢初功臣的軍功,攻克郡縣多少、擒斬大將與裨將多少,「纖悉不遺」,全都具體到個位數。
  • 史記是怎麼寫出來的?司馬遷蒙冤受宮刑,為名將李廣之子李陵鳴屈
    史記是怎麼寫出來的?司馬遷蒙冤受宮刑,為名將李廣之子李陵鳴屈 說到司馬遷和史記,華夏民族的人們幾乎是無人不知,沒人不曉。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86年),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有的史料上還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是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
  • 古裝電視劇《大秦賦》的劇情編排參考離不開司馬遷所著的《史記》?
    還會聯想到鄭國渠以及臨潼的驪山、兵馬俑等等,甚至找到了中小學課本裡王翦、李斯等歷史人物的影子。的確,《大秦賦》的劇情編排有電視藝術成分,但基本上是圍繞史書,堪稱一部正史大劇。其創作始終離不開《戰國策》等史書,更離不開《史記》。
  • 【韓城黃河故事】《史記》在國外的流傳
    這兩部書傳到國內,對中國學者研究《史記》也有很大的促進。    第三,突出人物傳記,研究文史並重。這裡所說的人物傳紀包括《本紀》、《世家》、《列傳》三個部分。日本的普及讀物《中國古典名著解說》在介紹《史記》時就詳於人物傳記而略於書表,並稱譽《史記》是「探求人類歷史的名著」。
  • 篇章一:司馬遷的一生(《太史公自序》)
    第一部分:《漫畫史記》閱讀問題 請閱讀書籍至30頁前。選擇下列問題中你感興趣的五個回答即可。1.司馬家族出了哪些名人?你喜歡哪一個?為什麼?2.司馬遷家在哪裡,有哪些人物?3.動筆勾勒思維導圖:二十歲的司馬遷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遊歷歷程。可以以你喜歡的形式諸如漫畫之類的推進。4.從書中找到博士的注釋,漢代的博士是什麼?5.入朝為官後,司馬遷又有哪些經歷?6.合上書籍,畫一棟漢代的建築吧。7.司馬遷是哪年擔任太史令的?8.講講李陵事件。9.第26頁講了歷史上哪些著名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