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銘基 | 論司馬遷對孔子生平之考證

2022-01-22 長安學術

《論語註疏》卷14,載《十三經註疏》(整理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第227頁。

(漢)司馬遷;《史記》卷130,中華書局,1982,第3293頁。

(漢)司馬遷∶《史記》卷47,第1947 頁。

梁啓超∶《中國歷史研究法》第四章"說史料"。(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第 59~60頁 。

張大可∶《史記文獻研究》,民族出版社,1999,第150頁。

李長之∶《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4,第150~151頁。

(漢)班固∶《漢書》卷88,中華書局,1962,第 3607 頁。

 李零∶《喪家狗∶我讀〈論語>》,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第1頁注2。

李零∶《喪家狗∶我讀〈論語〉》,第1頁。

按∶《論語》一詞,最早見於《禮記·坊記》。《禮記·坊記》雲∶"子云∶君子弛其親之過而敬其美。《論語》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按∶《禮記·坊記》之年代雖未有定論,但學者大多以為不在漢武帝之後。其實,即使是《論語》,其可靠性亦向來受到懷疑。顧立雅(H.G.Creel)在其《孔子與中國之道》裡,有附錄題為"《論語》的可靠性",文中指出∶"我們無法肯定,這些孔子與弟子們的談話何時被收集成為一本書籍。第一次的收集,大概不是孔子的弟子們,而是弟子們的弟子們的時候。已有學者指出,在我們今日見到的《論語》裡,從第一篇到第十篇是本書的原本,從第十一篇到第十五篇是後來增添的。崔述的假設大概不錯,他認為從第十六篇到第二十篇是更晚後的增添;在這幾篇裡,孔子說話時被稱為'孔子曰',而不是'子曰'。此外還有些其他的不同。雖然這最後的五篇是日後(引者按∶"日後"原作"後日")增添的,但這並不是說在此以前它們所包含的數據並不存在。"【顧立雅;《孔子與中國之道》,王正義譯,(臺灣)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3,第 281 頁】 據此,知《論語》分多次成書,各章加入之時代亦不盡相同。

(宋)胡舜陟∶《原序》,載胡仔《孔子編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元)程復心;《孔子論語年譜》,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 年影印民國力年本,b頁。

(梁)皇侃∶《論語義疏》卷4,中華書局,2013,第167頁。

錢穆∶《孔子傳》,(臺灣)東大圖書公司,1991,第 22 頁。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卷4,中華書局,1983,第 97 頁。

(元)程復心∶《孔子論語年譜》,第 9a~b頁。

程樹德∶《論語集釋》卷25,中華書局,1990,第855頁引。

《論語註疏》卷16,載《十三經註疏》(整理本),第255頁。

各家分章或有不同,此據楊伯峻《論語譯註》而來。又,《論語•鄉黨》本為一章,然 文字頗長,不利於閱讀,是以楊伯峻將其分為二十七節。上文謂《論語》全書共四百八 十六章者,以「鄉黨」全篇作一章計算。

(清)林春溥:《孔子世家補訂》,世界書局,1961, 「序」,第1a頁。

按:《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亦多引《論語》,考之全篇,亦引五十七次。其中引用"先 進」者最多,共十二次,次則「公冶長」十一次。"仲尼弟子列傳」嘗徵引《論語》篇 章包括「學而」「為政」"八儲」 「公冶長」 「雍也」"述而」 「子罕」 「先進」"顏淵」 「子路」"憲問」 「衛靈公」"陽貨」"子張」等。考之《論語》全書,"先進」"公冶長」 等篇章多為孔門師生對話,學生出現頻率較高,因此多釆人"仲尼弟子列傳」。

劉坦:《史記紀年考》"敘」,第1頁。

韓兆琦:《史記箋證》,第3285頁。

江竹虛:《孔子事跡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第179頁。二十二年(前551)孔子生。

按:《史記•孔子世家》《史記•魯周公世家》《史記•十二諸侯年表》俱載孔子生,並雲襄公二十二年。

江竹虛:《孔子事跡考》,第181頁。

錢穆:《先秦諸子系年》,商務印書館,2002,第2頁。按:孔子生年二說雖然只有一年 之差,然而二千年來聚訟不休。錢穆云:「今謂孔子生前一年或後一年,此僅屬孔子私人 之年壽,與世運之升降,史跡之轉換,人物之進退,學術之流變,無足重輕如毫髮。而 後人於此,月之日之,考論不厭其詳。而他學者,如老莊,如楊墨,則人之有無,世之 先後,年之夭壽,茫不加察,晦淪終古,是烏足當知人論世之實哉?」此乃錢先生有感而 發,知孔子生年雖然只差一年,然必細加考察,方可為實。

 錢穆:《孔子傳》,(臺灣)東大圖書公司,1991,第6~7頁。

詳參王楚寧《海昏侯墓孔子屏風淺釋》,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之 「學者文庫」,在 2015/12/23 15:40:21 發布,瀏覽於 2017/07/09。

 詳參曹景年《海昏侯出土屏風所載孔子年歲蠡測》,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 中心」之「學者文庫」,在2016/1/16 13:47:02發布,瀏覽於2017/07/09。

詳參邵鴻《也談海昏侯墓孔子屏風》,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之 「學者文庫」,在 2016/2/24 16:24:20 發布,瀏覽於 2017/07/09。

(漢)司馬遷∶《史記》卷47,第1907 頁。

(清)梁玉繩∶《史記志疑》卷25,中華書局,1981,第1115頁。

錢穆∶《先秦諸子系年》"自序",第27頁。

(漢)司馬遷∶《史記》卷47,第1909頁。

〔日〕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卷47,文學古籍刊行社,1955,第14頁。

孫德謙:《太史公書義法》卷上,(臺灣)中華書局,1985,第23a ~b頁。

孫德謙:《太史公書義法》卷上,第25a頁。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卷5下,中華書局,1985,第516頁。

錢穆:《先秦諸子系年》卷1,第6頁。

陳直:《史記新證》,中華書局,2006,第100頁。按:漢代畫像石"孔子見老子」甚多, 「國內已發現的漢畫像石'孔子見老子'畫像,主要出土於山東、陝西、河南、四川和江 蘇等省,其中以山東嘉祥等地區所見最多,約佔已確認該畫像總數的80%。據現有資料, 山東地區出土的最早的一塊'孔子見老子'畫像石發現於乾隆五十一年(1786),即清代 書法家黃易等人發現的嘉祥武梁祠(也稱武氏祠)所存'武氏前石室'、'武氏後石室'、 '武氏祥瑞圖'等二十餘塊畫像石」。(鄭立君、趙莎莎:《山東漢畫像石〈孔子見老子〉 圖像分析》,《孔子研究》2013年第1期)巫鴻對《孔子見老子》漢畫像石析之甚詳,嘗 論及"學者將石刻視為證經補史的材料,對美術形象的解說便不可避免地建立在文獻學 基礎之上」,下文即以"孔子見老子」石刻為例加以解說。(巫鴻:《武梁祠:中國古代 畫像藝術的思想性》,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第53 -54頁)

(漢)司馬遷:《史記》卷47,第1915頁。

(清)張文茲:《螺江日記續編》卷一《夾谷之會無晏嬰》,八杉齋刊本(清光緒八年), 第6a頁。

《論語註疏》卷5,載《十三經註疏》(整理本),第59頁。

(漢)司馬遷:《史記》卷32,第1505頁。

錢穆:《先秦諸子系年》卷1,第12頁。

《春秋左傳註疏》卷56,載《十三經註疏》(整理本),第1835頁。

《春秋左傳註疏》卷56,載《十三經註疏》(整理本),第1836頁。

《春秋公羊傳註疏》卷26,載《十三經註疏》(整理本),第665頁。

《春秋穀梁傳註疏》卷19,載《十三經註疏》(整理本),第373、374頁。

錢穆:《先秦諸子系年》卷1,第26頁。

(明)凌稚隆:《史記評林》卷47,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第9b ~ 10a頁眉批。

(漢)司馬遷:《史記》卷14,第669頁。

(漢)司馬遷:《史記》卷14,第670頁。又,《史記,衛康叔世家》謂衛靈公「三十八 年,孔子來,祿之如魯。後有隙,孔子去。後復來」。(《史記》卷37,第1598頁)此與 「十二諸侯年表」系年相同。

(漢)司馬遷:《史記》卷14,第670頁。

(清)崔述:《洙泗考信錄》,載《崔東壁遺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第288頁。

(漢)司馬遷:《史記》卷47,第1921頁。

(漢)司馬遷:《史記》卷14,第673頁。又,《史記,宋微子世家》載宋景公「二十五 年,孔子過宋,宋司馬桓魅惡之,欲殺孔子,孔子微服去」。(《史記》卷38,第1630 頁)此與「十二諸侯年表」系年相同。

(漢)司馬遷:《史記》卷47,第1931 -1932頁。

關於"兜」是否犀牛,前人爭論不休。其中法籍神父雷煥章(Jean Almire Robert Lefeu- vre)、楊穌之皆以為「兜」即亞洲水牛之屬,即今已滅絕的野生聖水牛,大抵可信。(雷 煥章:《兜試釋》,《中國文字》1983年新第8期,第84-110頁;楊穌之:《中國人對 "兇」觀念的轉變》,《中國科技史學會會刊》2004年第7期,第10-18頁)

(清)崔述:《洙泗考信錄》,載《崔東壁遺書》,第302頁。

在《莊子》"天運""山木」"讓王」等篇俱有提及孔子厄於陳、蔡之事。

《孟子註疏》卷14±,載《十三經註疏》(整理本),第458頁。

江竹虛:《孔子事跡考》,第306頁。

(漢)司馬遷:《史記》卷47,第1933 -1934頁。

(漢)司馬遷:《史記》卷47,第1934頁。

(清)梁玉繩:《史記志疑》卷25,第1132頁。

《春秋左傳註疏》卷58,載《十三經註疏》(整理本),第1906頁。

〔日〕流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卷47,第66頁。

劉操南:《史記春秋十二諸侯史事輯證》卷1,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第55頁。

(明)凌稚隆:《史記評林》卷47,第33a~b頁。

(漢)司馬遷:《史記》卷130,第3319頁。

(漢)司馬遷:《史記》卷130,第3296頁。

孔子編撰《春秋》而絕筆於獲麟,"太史公自序」則記史遷「於是卒述陶唐以來,至於麟 止」。(《史記》卷130,第3300頁)顯見史遷亦欲仿效夫子,其敬重夫子之情在在可見。

《論語註疏》卷2,載《十三經註疏》(整理本),第22頁。

(漢)司馬遷:《史記》卷18,第878頁。

(漢)司馬遷:《史記》卷61,第2121頁。

案:《史記•屈原賈生列傳》:「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沈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及 見賈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遊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史記》卷84, 第2503頁)史遷此言親至長沙汨羅江邊,悲傷感嘆,想見其人。

(漢)司馬遷:《史記》卷47,第1947頁。

劉鹹折:《太史公書知意》,載黃曙輝編校《劉鹹折學術論集(史學編上)》,廣西師範大 學出版社,2007,第83頁。

(漢)司馬遷:《史記》卷130,第3310頁。

(漢)司馬遷:《史記》卷47,第1943頁。

朱東潤:《史記考索》,(香港)太平書局,1962,第16頁。

張新科:《史記學概論》,商務印書館,2003,第256頁。

(漢)司馬遷:《史記》卷47,第1935 -1936頁。

(漢)司馬遷:《史記》卷47,第1936頁。

(漢)司馬遷:《史記》卷47,第1936頁。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下冊,(香港)三聯書店,1992,第8頁。

(漢)司馬遷:《史記》卷47,第1947頁。

(漢)司馬遷:《史記》卷47,第1908頁。

(漢)司馬遷:《史記》卷47,第1910頁。

(漢)司馬遷:《史記》卷47,第1912頁。

(清)趙翼:《陵餘叢考》卷5,商務印書館,1957,第86頁。

(漢)司馬遷:《史記》卷31,第1467頁。

(漢)司馬遷:《史記》卷34,第1553頁。

(漢)司馬遷:《史記》卷36,第1583頁。

(漢)司馬遷:《史記》卷39,第1675頁。

(漢)司馬遷:《史記》卷42,第1775頁。

(漢)司馬遷:《史記》卷44,第1837頁。

劉鹹折:《太史公書知意》,載《劉鹹折學術論集(史學編上)》,第83頁。

參(漢)司馬遷《史記》卷47,第1946-1947頁。按:《史記•孔子世家》尚載有孔安國之子中,中之子驪,唯後世計算孔子族譜,多隻列嫡長子長孫,孔武生延年、安國,知孔安國並非長子,故上文不複列孔中、孔驪。

(漢)司馬遷:《史記》卷31,第1475頁。

(漢)司馬遷:《史記》卷32,第1512頁。

(漢)司馬遷:《史記》卷130,第3293頁。

(漢)司馬遷:《史記》卷47,第1947頁。

(明)凌稚隆;《史記評林》卷47,第 27a頁眉批。

相關焦點

  • 探究 | 論司馬遷精神
    司馬遷在分析《春秋》旨義的同時,深刻闡明禮義的重要性。他將《禮書》列至《八書》的第一位,開篇即以「洋洋美德」對禮大加稱讚。「禮者,人道之極也。」說明禮對「人道」至關重要。最重要的是司馬遷《史記》要揭示禮義一統是治國之本。在《酷吏列傳》開篇,司馬遷遵引孔子「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 評《史記》人物:司馬遷是怎麼樣「黑」孔子的?
    司馬遷之前不少典籍,如《左傳》、《莊子》、《孟子》、《荀子》等都評價過孔子。《孟子》這麼讚美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莊子》否定孔子,說孔子之道是「詐巧虛偽事也,非可以全真也」。《史記·孔子世家》對孔子有褒有貶。褒獎時用明確的筆法,貶損時用隱晦的筆法,這種寫法跟司馬遷所處的政治環境有關係。
  • 孔子著《春秋》之謎
    孔子著《春秋》之謎迄今為止,《春秋》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編年史,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歷史事件。幾千年來它一直受到學者的重視,在中國史學史、經濟史、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但是,《春秋》的作者是誰?真是孔子所作?人們對此有不同的看法。
  • 文義跌宕,情思幽微,司馬遷究竟想在《伯夷列傳》中表達什麼?
    《伯夷列傳》位居《史記》中七十列傳之首,無論從文體還是主題來看都有其獨特之處,明顯區別於其他列傳。從文體上看,「列傳」 作為一種人物傳記,以其傳主的生平事跡為主,最後司馬遷在篇末以「太史公曰」四字開端,來寫他自己對人物的評價。
  • 《史記》中司馬遷的錯誤,記載的是神話還是史實?
    我們在了解《史記》的時候是否想過司馬遷也會有錯誤呢?實際上司馬遷很清楚自己的錯誤所在,所以司馬遷才會一強調自己要成一家之言。同時司馬遷不是接受不了批評,但是後人卻誤解了司馬遷的內涵,總是以《史記》作為官方的依據。所以在後來的很多史書裡面,總能看到照搬《史記》的做法。
  • 陳蘇鎮:司馬遷「成一家之言」新解
    細讀《報任安書》之文,「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是《史記》全書即「百三十篇」的主要內容,「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則是基於前者的又一項任務。對這一點,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有較詳細的表述: 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王跡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論考之行事,略觀三代,錄秦漢,上記軒轅,下至於茲,著十二本紀。
  • 司馬遷之「想見」與「被想見」 | 閱讀《史記》
    ……「想見其為人」和「想見其人」頻現我之閱讀中。難道他們真的那麼迷、那麼「粉」、那麼「想見」?(「見」且不作「現」解,並模糊兩種「想見」之差別。)當我在《史記》中一而再地看到司馬遷也因讀之書文而「想見其為人」的表達時,我確信這是真的;同時確認:司馬遷當是中華如此「想見」的「始作俑者」。
  • 陳蘇鎮新解「成一家之言」:司馬遷的本意不在史學方面
    《太史公自序》「孝景本紀」條曰「諸侯驕恣,吳首為亂,京師行誅,七國伏辜,天下翕然,大安殷富」;「今上本紀」條曰「漢興五世,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內修法度,封禪,改正朔,易服色」;都未見批評之語。司馬遷未必會因受刑而「非貶」武帝,但他對武帝的政策有所不滿也是事實。《平準書》的上述內容為我們認識這一問題提供了重要線索。
  • 司馬遷的貨殖思想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幾句,並補入了「至治之極」四個字,由此可見司馬遷對《老子》這段話的重視,而緊接著引文而來的就是司馬遷自己的觀點——「必用此為務」。在這裡,司馬遷表面上是引用老子的話,實際上是借老子之口說出了被他改造過和發展了的至治理想。
  • 司馬遷—既被山川的清淑之氣所陶冶,又對民間生活有一定體驗
    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生卒年代,史無明文。
  • 王記錄、張志霖|兩難之境:崔述的經史關係論與考信辨偽
    東漢之末,始易竹書為紙,檢閱較前為易;但魏、晉之際,倘尚詞章,罕治經術,旋值劉、石之亂,中原陸沉,書多散佚,漢初諸儒所傳《齊詩》《魯詩》《齊論》《魯論》陸續皆亡,惟存《毛詩序傳》及張禹更定之《論語》,而伏生之《書》,田何之《易》,鄒、夾之《春秋》,亦皆不傳於世。於是復生妄人,偽造《古文尚書經傳》、《孔子家語》,以惑當世。二帝、三王、孔門之事於是大失其實。」
  • 錢穆《先秦諸子系年》莊子捏造了孔子見老萊子的故事?
    錢先生的觀點是:《史記》老子與孔子語不出《山木》《天道》《天運》《外物》四篇,蓋採《莊子》而臆造云爾也。意思就是司馬遷根據《莊子》編造了老子教導孔子的故事。二、是老萊子,既然《史記》中的老子是司馬遷編造的,那麼《莊子》是否虛構故事呢?錢穆先生認為:「是的」。
  • 司馬遷《史記》朗誦合集
    >任志宏朗誦《報任安書》(節選)徐濤朗誦現代版《報任安書》全文《管鮑之交》司馬遷《史記》02 晏子軼事《老子送孔子》司馬遷>《毛遂自薦》司馬遷《魏公子迎侯嬴》司馬遷《完璧歸趙》司馬遷《將相和》司馬遷《趙奢破秦閼與》司馬遷《李牧大破匈奴》司馬遷
  • 伯夷列傳:傳記不像傳記,司馬遷是在借題發揮、發洩情緒?
    似乎司馬遷也是有怨的,似乎司馬遷想表達的就是天道不公,想發洩的就是他的滿腔怨氣。然而,這麼認為,似乎有點小人之心了。怨恨,從來不是司馬遷的目的。03司馬遷的疑惑之三:為什麼有光芒的小人物要被歷史遺忘?那是因為伯夷叔齊兩個人被孔子發現了,他們被孔子這樣的名聲顯赫的大聖人稱讚是仁德的人,所以他們的名字和事跡就廣為人知了。孔子的弟子顏回,據說是孔子弟子當中最賢德的一個人,但是最後他也是餓死的。他什麼也沒做,要不是做了孔子的徒弟被記錄下來,他可能就會淹沒在時間的塵埃裡。
  • 「士農工商」四民地位如何,司馬遷的排序,出乎多數人意料
    春秋晚期,孔子並不輕商,孔門弟子頗有幾個經商的,比如孔子徒弟子貢另一個身份就是商人,被後世譽為儒商鼻祖,可見儒家輕商是後來的事。 老子曰:「至治之極,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必用此為務,挽近世塗民耳目,則幾無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農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詩》、《書》所述虞、夏以來,耳目欲極聲色之好,口欲窮芻豢之味,身安逸樂而心誇矜勢能之榮。使俗之漸民久矣,雖戶說以眇論,終不能化。
  • 黃仁宇:司馬遷和班固
    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闢之說滅息,然後紀統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這段話否定學術的獨立性,坦白(的)[地]承認提倡學術,旨在支持當今政權。武帝之置五經博士,立學校之官,策賢良,都根據這宗旨著眼,從此中國龐大的文官集團,有了他們施政的正統邏輯。司馬遷和董仲舒同時,他讀書不受這政策的影響。
  • 司馬遷《史記》外一則書信,更配得上「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在文學史和史學史上的地位已經無需贅言,尤其是他的代表作《史記》,被魯迅先生評價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乃如左丘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 這段古文出自司馬遷的《報任安書》,是司馬遷寫給友人的一封書信。相比在《史記》當中那冷靜的文筆,司馬遷在這篇書信當中傾注了大量的真情實感。不但寫清自己和李凌的交誼,更寫出了自己遭遇宮刑所受到的恥辱。
  • 孔子司馬遷筆者告訴你大禹治水的主要工程,夏朝國都在哪?
    華夏歷史與夏朝國都問題的懸而未決,就給了一些否定華夏文明五千年文明史、否定夏朝真實歷史、認為華夏文明來源於埃及,提供了口實與可乘之機。中華文明記載夏商周三代中的夏朝歷史與國都確認,真的就如此困難、毫無頭緒與線索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那麼就讓孔子、孟子、司馬遷與筆者告訴你,關於夏朝國都的位置與夏朝的歷史文明功績。
  • 篇章一:司馬遷的一生(《太史公自序》)
    3.動筆勾勒思維導圖:二十歲的司馬遷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遊歷歷程。可以以你喜歡的形式諸如漫畫之類的推進。4.從書中找到博士的注釋,漢代的博士是什麼?5.入朝為官後,司馬遷又有哪些經歷?6.合上書籍,畫一棟漢代的建築吧。7.司馬遷是哪年擔任太史令的?8.講講李陵事件。9.第26頁講了歷史上哪些著名的人物?
  • 孔子著《春秋》?孔子和《春秋》有關係嗎?孔子表示自己很委屈
    所以孔子長嘆說:「認同我的人,是因為這部《春秋》!怪罪我的人,也是因為這部《春秋》吧!」孔子是「先聖」;孟子是孔子的再傳弟子,號稱「亞聖」,那麼他所說的話,非同小可。西漢著作《史記》的太史公司馬遷就非常相信孟子說的話,他在《史記·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裡面借用文學手法,通過孔子之口,坐實了孔子著作《春秋》的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