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註疏》卷14,載《十三經註疏》(整理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第227頁。
(漢)司馬遷;《史記》卷130,中華書局,1982,第3293頁。
(漢)司馬遷∶《史記》卷47,第1947 頁。
梁啓超∶《中國歷史研究法》第四章"說史料"。(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第 59~60頁 。
張大可∶《史記文獻研究》,民族出版社,1999,第150頁。
李長之∶《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4,第150~151頁。
(漢)班固∶《漢書》卷88,中華書局,1962,第 3607 頁。
李零∶《喪家狗∶我讀〈論語>》,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第1頁注2。
李零∶《喪家狗∶我讀〈論語〉》,第1頁。
按∶《論語》一詞,最早見於《禮記·坊記》。《禮記·坊記》雲∶"子云∶君子弛其親之過而敬其美。《論語》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按∶《禮記·坊記》之年代雖未有定論,但學者大多以為不在漢武帝之後。其實,即使是《論語》,其可靠性亦向來受到懷疑。顧立雅(H.G.Creel)在其《孔子與中國之道》裡,有附錄題為"《論語》的可靠性",文中指出∶"我們無法肯定,這些孔子與弟子們的談話何時被收集成為一本書籍。第一次的收集,大概不是孔子的弟子們,而是弟子們的弟子們的時候。已有學者指出,在我們今日見到的《論語》裡,從第一篇到第十篇是本書的原本,從第十一篇到第十五篇是後來增添的。崔述的假設大概不錯,他認為從第十六篇到第二十篇是更晚後的增添;在這幾篇裡,孔子說話時被稱為'孔子曰',而不是'子曰'。此外還有些其他的不同。雖然這最後的五篇是日後(引者按∶"日後"原作"後日")增添的,但這並不是說在此以前它們所包含的數據並不存在。"【顧立雅;《孔子與中國之道》,王正義譯,(臺灣)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3,第 281 頁】 據此,知《論語》分多次成書,各章加入之時代亦不盡相同。
(宋)胡舜陟∶《原序》,載胡仔《孔子編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元)程復心;《孔子論語年譜》,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 年影印民國力年本,b頁。
(梁)皇侃∶《論語義疏》卷4,中華書局,2013,第167頁。
錢穆∶《孔子傳》,(臺灣)東大圖書公司,1991,第 22 頁。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卷4,中華書局,1983,第 97 頁。
(元)程復心∶《孔子論語年譜》,第 9a~b頁。
程樹德∶《論語集釋》卷25,中華書局,1990,第855頁引。
《論語註疏》卷16,載《十三經註疏》(整理本),第255頁。
各家分章或有不同,此據楊伯峻《論語譯註》而來。又,《論語•鄉黨》本為一章,然 文字頗長,不利於閱讀,是以楊伯峻將其分為二十七節。上文謂《論語》全書共四百八 十六章者,以「鄉黨」全篇作一章計算。
(清)林春溥:《孔子世家補訂》,世界書局,1961, 「序」,第1a頁。
按:《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亦多引《論語》,考之全篇,亦引五十七次。其中引用"先 進」者最多,共十二次,次則「公冶長」十一次。"仲尼弟子列傳」嘗徵引《論語》篇 章包括「學而」「為政」"八儲」 「公冶長」 「雍也」"述而」 「子罕」 「先進」"顏淵」 「子路」"憲問」 「衛靈公」"陽貨」"子張」等。考之《論語》全書,"先進」"公冶長」 等篇章多為孔門師生對話,學生出現頻率較高,因此多釆人"仲尼弟子列傳」。
劉坦:《史記紀年考》"敘」,第1頁。
韓兆琦:《史記箋證》,第3285頁。
江竹虛:《孔子事跡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第179頁。二十二年(前551)孔子生。
按:《史記•孔子世家》《史記•魯周公世家》《史記•十二諸侯年表》俱載孔子生,並雲襄公二十二年。
江竹虛:《孔子事跡考》,第181頁。
錢穆:《先秦諸子系年》,商務印書館,2002,第2頁。按:孔子生年二說雖然只有一年 之差,然而二千年來聚訟不休。錢穆云:「今謂孔子生前一年或後一年,此僅屬孔子私人 之年壽,與世運之升降,史跡之轉換,人物之進退,學術之流變,無足重輕如毫髮。而 後人於此,月之日之,考論不厭其詳。而他學者,如老莊,如楊墨,則人之有無,世之 先後,年之夭壽,茫不加察,晦淪終古,是烏足當知人論世之實哉?」此乃錢先生有感而 發,知孔子生年雖然只差一年,然必細加考察,方可為實。
錢穆:《孔子傳》,(臺灣)東大圖書公司,1991,第6~7頁。
詳參王楚寧《海昏侯墓孔子屏風淺釋》,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之 「學者文庫」,在 2015/12/23 15:40:21 發布,瀏覽於 2017/07/09。
詳參曹景年《海昏侯出土屏風所載孔子年歲蠡測》,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 中心」之「學者文庫」,在2016/1/16 13:47:02發布,瀏覽於2017/07/09。
詳參邵鴻《也談海昏侯墓孔子屏風》,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之 「學者文庫」,在 2016/2/24 16:24:20 發布,瀏覽於 2017/07/09。
(漢)司馬遷∶《史記》卷47,第1907 頁。
(清)梁玉繩∶《史記志疑》卷25,中華書局,1981,第1115頁。
錢穆∶《先秦諸子系年》"自序",第27頁。
(漢)司馬遷∶《史記》卷47,第1909頁。
〔日〕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卷47,文學古籍刊行社,1955,第14頁。
孫德謙:《太史公書義法》卷上,(臺灣)中華書局,1985,第23a ~b頁。
孫德謙:《太史公書義法》卷上,第25a頁。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卷5下,中華書局,1985,第516頁。
錢穆:《先秦諸子系年》卷1,第6頁。
陳直:《史記新證》,中華書局,2006,第100頁。按:漢代畫像石"孔子見老子」甚多, 「國內已發現的漢畫像石'孔子見老子'畫像,主要出土於山東、陝西、河南、四川和江 蘇等省,其中以山東嘉祥等地區所見最多,約佔已確認該畫像總數的80%。據現有資料, 山東地區出土的最早的一塊'孔子見老子'畫像石發現於乾隆五十一年(1786),即清代 書法家黃易等人發現的嘉祥武梁祠(也稱武氏祠)所存'武氏前石室'、'武氏後石室'、 '武氏祥瑞圖'等二十餘塊畫像石」。(鄭立君、趙莎莎:《山東漢畫像石〈孔子見老子〉 圖像分析》,《孔子研究》2013年第1期)巫鴻對《孔子見老子》漢畫像石析之甚詳,嘗 論及"學者將石刻視為證經補史的材料,對美術形象的解說便不可避免地建立在文獻學 基礎之上」,下文即以"孔子見老子」石刻為例加以解說。(巫鴻:《武梁祠:中國古代 畫像藝術的思想性》,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第53 -54頁)
(漢)司馬遷:《史記》卷47,第1915頁。
(清)張文茲:《螺江日記續編》卷一《夾谷之會無晏嬰》,八杉齋刊本(清光緒八年), 第6a頁。
《論語註疏》卷5,載《十三經註疏》(整理本),第59頁。
(漢)司馬遷:《史記》卷32,第1505頁。
錢穆:《先秦諸子系年》卷1,第12頁。
《春秋左傳註疏》卷56,載《十三經註疏》(整理本),第1835頁。
《春秋左傳註疏》卷56,載《十三經註疏》(整理本),第1836頁。
《春秋公羊傳註疏》卷26,載《十三經註疏》(整理本),第665頁。
《春秋穀梁傳註疏》卷19,載《十三經註疏》(整理本),第373、374頁。
錢穆:《先秦諸子系年》卷1,第26頁。
(明)凌稚隆:《史記評林》卷47,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第9b ~ 10a頁眉批。
(漢)司馬遷:《史記》卷14,第669頁。
(漢)司馬遷:《史記》卷14,第670頁。又,《史記,衛康叔世家》謂衛靈公「三十八 年,孔子來,祿之如魯。後有隙,孔子去。後復來」。(《史記》卷37,第1598頁)此與 「十二諸侯年表」系年相同。
(漢)司馬遷:《史記》卷14,第670頁。
(清)崔述:《洙泗考信錄》,載《崔東壁遺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第288頁。
(漢)司馬遷:《史記》卷47,第1921頁。
(漢)司馬遷:《史記》卷14,第673頁。又,《史記,宋微子世家》載宋景公「二十五 年,孔子過宋,宋司馬桓魅惡之,欲殺孔子,孔子微服去」。(《史記》卷38,第1630 頁)此與「十二諸侯年表」系年相同。
(漢)司馬遷:《史記》卷47,第1931 -1932頁。
關於"兜」是否犀牛,前人爭論不休。其中法籍神父雷煥章(Jean Almire Robert Lefeu- vre)、楊穌之皆以為「兜」即亞洲水牛之屬,即今已滅絕的野生聖水牛,大抵可信。(雷 煥章:《兜試釋》,《中國文字》1983年新第8期,第84-110頁;楊穌之:《中國人對 "兇」觀念的轉變》,《中國科技史學會會刊》2004年第7期,第10-18頁)
(清)崔述:《洙泗考信錄》,載《崔東壁遺書》,第302頁。
在《莊子》"天運""山木」"讓王」等篇俱有提及孔子厄於陳、蔡之事。
《孟子註疏》卷14±,載《十三經註疏》(整理本),第458頁。
江竹虛:《孔子事跡考》,第306頁。
(漢)司馬遷:《史記》卷47,第1933 -1934頁。
(漢)司馬遷:《史記》卷47,第1934頁。
(清)梁玉繩:《史記志疑》卷25,第1132頁。
《春秋左傳註疏》卷58,載《十三經註疏》(整理本),第1906頁。
〔日〕流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卷47,第66頁。
劉操南:《史記春秋十二諸侯史事輯證》卷1,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第55頁。
(明)凌稚隆:《史記評林》卷47,第33a~b頁。
(漢)司馬遷:《史記》卷130,第3319頁。
(漢)司馬遷:《史記》卷130,第3296頁。
孔子編撰《春秋》而絕筆於獲麟,"太史公自序」則記史遷「於是卒述陶唐以來,至於麟 止」。(《史記》卷130,第3300頁)顯見史遷亦欲仿效夫子,其敬重夫子之情在在可見。
《論語註疏》卷2,載《十三經註疏》(整理本),第22頁。
(漢)司馬遷:《史記》卷18,第878頁。
(漢)司馬遷:《史記》卷61,第2121頁。
案:《史記•屈原賈生列傳》:「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沈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及 見賈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遊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史記》卷84, 第2503頁)史遷此言親至長沙汨羅江邊,悲傷感嘆,想見其人。
(漢)司馬遷:《史記》卷47,第1947頁。
劉鹹折:《太史公書知意》,載黃曙輝編校《劉鹹折學術論集(史學編上)》,廣西師範大 學出版社,2007,第83頁。
(漢)司馬遷:《史記》卷130,第3310頁。
(漢)司馬遷:《史記》卷47,第1943頁。
朱東潤:《史記考索》,(香港)太平書局,1962,第16頁。
張新科:《史記學概論》,商務印書館,2003,第256頁。
(漢)司馬遷:《史記》卷47,第1935 -1936頁。
(漢)司馬遷:《史記》卷47,第1936頁。
(漢)司馬遷:《史記》卷47,第1936頁。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下冊,(香港)三聯書店,1992,第8頁。
(漢)司馬遷:《史記》卷47,第1947頁。
(漢)司馬遷:《史記》卷47,第1908頁。
(漢)司馬遷:《史記》卷47,第1910頁。
(漢)司馬遷:《史記》卷47,第1912頁。
(清)趙翼:《陵餘叢考》卷5,商務印書館,1957,第86頁。
(漢)司馬遷:《史記》卷31,第1467頁。
(漢)司馬遷:《史記》卷34,第1553頁。
(漢)司馬遷:《史記》卷36,第1583頁。
(漢)司馬遷:《史記》卷39,第1675頁。
(漢)司馬遷:《史記》卷42,第1775頁。
(漢)司馬遷:《史記》卷44,第1837頁。
劉鹹折:《太史公書知意》,載《劉鹹折學術論集(史學編上)》,第83頁。
參(漢)司馬遷《史記》卷47,第1946-1947頁。按:《史記•孔子世家》尚載有孔安國之子中,中之子驪,唯後世計算孔子族譜,多隻列嫡長子長孫,孔武生延年、安國,知孔安國並非長子,故上文不複列孔中、孔驪。
(漢)司馬遷:《史記》卷31,第1475頁。
(漢)司馬遷:《史記》卷32,第1512頁。
(漢)司馬遷:《史記》卷130,第3293頁。
(漢)司馬遷:《史記》卷47,第1947頁。
(明)凌稚隆;《史記評林》卷47,第 27a頁眉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