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的貨殖思想

2021-02-23 善本古籍

司馬遷不但是偉大的史學家,而且是傑出的貨殖思想家。他在《史記·貨殖列傳》、《史記·平準書》等篇中,提出了許多獨具特色的貨殖思想。

司馬遷《貨殖列傳》的開篇即引用老子的至治理想,而且全篇自始至終都被道家「順應自然」、「無為而治」的自然主義思想所籠罩。開篇所引《老子》曰:「至治之極,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至老死不相往來。」接著是司馬遷自己的話:「必用此為務,挽近世塗民耳目,則幾無行矣。」這段引文省去了《老子道德經》原文中「小國寡人,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人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幾句,並補入了「至治之極」四個字,由此可見司馬遷對《老子》這段話的重視,而緊接著引文而來的就是司馬遷自己的觀點——「必用此為務」。在這裡,司馬遷表面上是引用老子的話,實際上是借老子之口說出了被他改造過和發展了的至治理想。他保留了道法自然的內核,有意識地剔除了反映原始社會「小國寡人」和奴隸社會「使民」如何的思想,體現了深得道家精髓的「與時遷移」思想(《史記·太史公自序》)。

司馬遷的這種至治理想,其核心是天道自然,要旨是人民的足欲。司馬遷的至治理想堪與孔子「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禮記·禮運》)的大同理想相併論,區別在於後者重秩序安排,而前者重自然演進。王充在《論衡·命祿》中引用「太史公曰」,進一步概括了司馬遷的「天道自然觀」思想。太史公曰:「富貴不違貧賤,貧賤不違富貴。」「夫富貴不欲為貧賤,貧賤自至;貧賤不求為富貴,富貴自得也。春夏囚死,秋冬王相,非能為之也;日朝出而暮入,非求之也,天道自然。」

司馬遷正是以其「天道自然觀」思想,來觀察社會經濟生活的。他認為,「富無經業,則貨無常主,能者輻輳,不肖者瓦解。」所以他主張順應天道,減少幹預,讓「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司馬遷在詳考史籍、編纂《史記》的過程中還得出,人性一有求利的動機,二有享樂的欲望。所謂求利的動機,就是指個人追求財富積累或改善自己經濟狀況的一種本能。為了實現求利的目的,人們往往不怕勞筋骨、冒風險。所謂享樂的欲望,就是人都有追求肉體或精神欲望的滿足。為達到此種目的,人們常常不惜金錢,貧者儘其所有,富者揮霍無度。第一種本能是一切為了財富,第二種本能是要用自己的財富換取自己想要的一切。這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人類社會經濟生活的自然生態。

司馬遷充分肯定追求物質利益是人類的本性,他把各種人的活動都歸結為一個「利」字,歸結為對財富的追求。他在《貨殖列傳》中下了一個著名論斷,即:「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從王公貴族到普通百姓,他們從事各種各樣的活動,其目的都是逐利求富。逐利求富是人的本能,即所謂「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學而俱欲者也。」他又說,人之趨利,「若水之趨下,日夜無休時,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他認為,人的這種逐利求富的本能,是與生俱來的。他列舉賢人、廉吏、廉賈、壯士、趙女鄭姬、遊閒公子、漁夫獵人、賭徒等,指出他們的活動無不和自己的利益聯繫在一起。具體說就是,「賢人深謀於廊廟,論議朝廷,守信死節隱居巖穴之士設為高名者」,不過是為了「歸於富厚也」;做官廉潔,那是因為「廉吏久,久更富,廉賈歸富」;「壯士在軍,攻城先登,陷陣卻敵,斬將搴旗,前蒙矢石,不避湯火之難」的目的,是為了能夠得到「重賞」;而「閭巷少年,攻剽椎埋,劫人作奸,掘冢鑄幣……不避法禁」,其實也都是為了錢財;趙國、鄭國的女子,打扮得漂漂亮亮,彈著琴瑟,舞動長袖,踩著輕便舞鞋,用眼挑逗,用心勾引,「出不遠千裡,不擇老少者」,也是為財利而奔忙。至於農、工、商、賈儲蓄增殖,原本就是為了謀求增添個人的財富。有趣的是,司馬遷還看到,人們逐利求富雖然在主觀動機上是完全為了自己和自己所屬的那個小集團的利益,但在客觀上卻又促進了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與繁榮。

除了看到人的求利本能外,司馬遷還注意到人類還有一種本能,就是享樂的欲望。他指出:「夫神農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詩》《書》所述虞夏以來,耳目欲極聲色之好,口欲窮芻豢之味,身安逸樂,而心誇矜埶能之榮使。俗之漸民久矣,雖戶說以眇論,終不能化。」司馬遷根據這些文獻觀察,發現了以下各點:一是人類有享樂的本能;二是這種本能,如果沒有外部條件的限制,它將盡情發揮;三是這種本能,不能以人為的力量加以改變或阻止,也不能「塗民耳目」,使人絕欲窒性。

司馬遷的天道自然觀體現在經濟政策上就是他的善因論,他說:「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他所說的「善者因之」就是主張統治者在經濟政策上要順其自然。因而,他主張,「海內為一,開關梁,馳山澤之禁。」認為這樣就可以使「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司馬遷在《貨殖列傳》裡譏諷桑弘羊的「與之爭」經濟政策,而對管仲「設輕重九府」以致齊國富強的措施給予了一定的認可。但他又指出,管仲的思想顯然不如太公望在齊國「勸其女功,極技巧,通魚鹽,則人物歸之」。比較而言,司馬遷對幹預成分較少因而危害較小的儒家思想的評價高於法家;對這兩家前期思想的評價又各自高於其後期思想,因為在那個時代,儒家貴義賤利的保守性和法家急功近利的激進性都超過了前人。在司馬遷看來,儒法兩家的經濟思想都不如具有道家思想傾向的善因論,善因論其實是對道家思想的創新和發展。它的足欲觀超越了老子的寡慾觀,但保留了至治理想的內核。司馬遷還從善因論的角度褒貶了西漢的經濟政策,他認為西漢最好的時期是惠帝、高后時期,時間由公元前194年至前180年。「太史公曰:孝惠皇帝、高后之時,黎民得離戰國之苦,君民俱欲休息乎無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稱制,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史記·呂太后本紀》)而到了武帝時期,政府實行鹽鐵專賣、酒榷、均輸、平準等政策,對經濟活動的幹預日趨嚴重。在司馬遷看來,這是與民爭利的下策。(呂慶華)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圈

相關焦點

  • 周振鶴:司馬遷理解人性,所以寫了《貨殖列傳》
    《史記·貨殖列傳》講疏(節選)《貨殖列傳》的歷史意義先講一個引言:中國人在學術上其實是有很多發明創造的,以消費促生產的思想在《管子》中就已經存在了。在農本思想統治時,有人給工商業者立傳,這人就是司馬遷。這都是很輝煌、很了不起的思想。這在春秋戰國還不足為奇,因為當時沒有統一,政治上沒有一個統一的要求,愛怎麼想怎麼想、愛怎麼說怎麼說,但到了秦朝就不一樣了。 譚嗣同說過一句話:「中國兩千年之政,秦政也。」雖然秦代只經歷十多年就滅亡了。但是秦代的政治制度,秦代所實行的政治社會制度一直沿用了兩千年,從秦朝到清朝一直沒有變。
  • 商道《貨殖》 安邦定國
    再往下可能就算是《史記·貨殖列傳》了。錢鍾書在《管錐編·史記會注考證》中評價《貨殖傳》:「歷史思想及於經濟,是書蓋為創舉。」民國時期著名經濟學家、教育家潘吟閣在其《史記貨殖傳新詮》中贊曰:「讀中國書而未讀《史記》,可算未曾讀書;讀《史記》而未讀《貨殖傳》,可算未讀《史記》。」《貨殖列傳》也位列梁啓超指定的史記「十大名篇」之一,推薦語為:「商道貨殖,安邦定國」。
  • 「士農工商」四民地位如何,司馬遷的排序,出乎多數人意料
    肯定人慾,順應人慾 作為司馬遷的畢生之作,《史記》既整理記錄了歷史,更體現了司馬遷的價值取向,其中《史記·貨殖列傳》序文體現出來的思想顛覆傳統認知
  • 商人的絕唱——讀《史記·貨殖列傳》札記
    自儒家思想成為中國社會的正統思想後,他們那套「義利之辨」思想便深深植根於中國社會的角角落落中。此後士人以「口道聖賢仁義為榮,而以言利為恥」,越是受儒學教育深的人,這種表現就愈發明顯。誠然,這裡也有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的歷史原因與自身特點所致。
  • 黃仁宇:司馬遷和班固
    司馬遷自稱「成一家之言」和「藏之名山」,已經和班固作書的宗旨不同。況且《史記》是通史,《漢史》是斷代史。兩位作家的個性癖好不同,也使他們取材行文之間,有相當的出入。然則公元前九十年和公元後九十年,中國的作家和思想家所處的環境已有大幅度的變化。其中一個重要的關鍵,在於漢武帝用董仲舒之建議,罷斥百家,獨尊儒術。
  • 經商不讓陶朱富,貨殖當屬子貢賢
         做生意的都掛這樣的門牌:       經商不讓陶朱富,貨殖當屬子貢賢。      還有:陶朱事業,端木生涯      這兩個典故,牽涉到春秋和戰國時期的兩個名人。
  • 司馬遷《史記》中的十大名句,內含大智慧,值得收藏
    《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稱為「二十四史」之首,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今天我們來欣賞一下《史記》中那些富有大智慧的經典名句。
  • 掌故 | 葛劍雄:《史記·貨殖列傳》de 經濟學
    於是又仔細讀了《貨殖列傳》,才深感太史公的卓越見識,不僅遠在當時一般學者之上,也比當代某些史家高明。    在秦朝和西漢前期,商人的社會地位是很低的。秦始皇時,商人必須編入市籍,而當時的法律規定,有市籍的商人及其子孫,與犯罪的官吏和贅婿一樣,都在謫戍之列,即隨時都可以被押往邊疆服役或定居。
  • 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原文與翻譯(上)
    我告訴你們諸位老闆,讀書首先要讀《貨殖列傳》。
  • 張中行講《史記*貨殖列傳》
    偶爾在網上看到張中行讀史記的一篇文章,裡面有這段他關於《貨殖列傳》的內容,頗多共鳴,與大家分享吧。谷園2016.10.4《史記》選本,我看過一些,幾乎都不選《貨殖列傳》。推想原因是,內容講古所謂食貨、今所謂經濟的情況,怕讀者感到難,並且乾燥。我的看法不同,甚至可以誇大說,《史記》列傳七十篇,如果不能都讀,挑挑揀揀,不管選取多少,《貨殖列傳》一定要入選。
  • 第五場「用學術講政治」好書推薦活動回顧:司馬遷的政治經濟學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在這個充滿書香的日子裡,深圳市委黨校「用學術講政治」好書推薦第五期讀書會在第一報告廳舉行,本次活動由副校長李會博士主講,他與全體教職員工分享了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貨殖列傳》和司馬遷的政治經濟學司馬遷的《史記》從歷史觀上看,基本上是唯物主義的,特別是其《貨殖列傳》,可以說全篇都能閃爍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光輝
  • 探究 | 論司馬遷精神
    司馬遷撰寫《史記》,為的是承擔重大的道義,再現歷史進程,總結歷史成敗興盛的經驗教訓,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精神,給出禮義一統的國家學說。這也是司馬遷作為史家生命價值的體現。禮義一統,是司馬遷的崇高理想,是司馬遷精神的核心。禮義一統學說,是司馬遷對董仲舒思想觀點的繼承與發展。
  • 《史記》中司馬遷的錯誤,記載的是神話還是史實?
    其實司馬遷在描述三皇五帝時期的內容,很多的史料解讀都是有誤的,尤其是當時司馬遷所處的時代局限,讓司馬遷無法去做到真實可靠。司馬遷戰國時期的特徵非常明顯,那就是有一個明顯的行為,造史。因為當時周朝的文化已經基本確立,而這也就萌發了崇尚古老的思想。而這種基本價值的認知就是,越古老的事情越好。
  • 《史記》中的秦漢民間社會:讀《醫者》《遊俠》《日者》《貨殖》四篇
    《史記》為布衣人士、底層人物立傳不少,其中包括《扁鵲倉公列傳》《遊俠列傳》《日者列傳》《貨殖列傳》等等,這些篇章拼起來其實就是一幅秦漢民間社會的畫卷。儘管這些未必都是太史公本人作品,三國魏人張晏就提到《日者列傳》來自漢元帝、成帝年間的褚少孫,今本《日者》三傳也都存有「褚先生曰」的內容。不過褚少孫比司馬遷活動只晚數十年,故而他的作品同樣也能反映秦漢社會面貌。
  • 司馬遷的逆襲
    司馬遷的逆襲   成都市七中育才學校2016級12班王竑基  即便離中考越來越近,老爸仍不忘讓我堅持閱讀白話翻譯的《史記故事》。那是「史聖」司馬遷的自傳。老爸說,從中可以窺見司馬遷坎坷又輝煌的傳奇人生。  公元前145年,司馬遷出生在龍門(今陝西韓城)的史官世家。如果活到今天,該有2164歲了。其先祖自周朝就執掌天文,父親司馬談是漢武帝的太史令,家族世代流淌著為國修史的基因。  受父親影響,司馬遷10歲開始習誦古文,並拜經學大師董仲舒、孔安國等名家為師,系統學習《春秋》《尚書》等國學知識。
  • 難覓知音的司馬遷|閱讀《史記》
    讀《史記·太史公自序》並不一定看得懂司馬遷,要走進他的內心,得去看《漢書·司馬遷傳》,特別是其中收錄的《報任安書》。這是一切高深的思想、高雅的藝術都要面臨的問題。敦煌壁畫夠美吧,但張大千卻發現,很多人對此視而不見,只著意於顏料的成分,仿佛面對一本《哈姆雷特》,只讚頌裝幀精美、紙張潔白。怎麼辦呢?
  • 教科書人物故事補6:司馬遷與「謗書」《史記》
    在有人向王允求情時,王允便以司馬遷作「謗書」為藉口,堅持處死了蔡邕。在《封禪書》中,司馬遷好像「謗」了漢武帝。宋朝洪邁《容齋隨筆·謗書》說:「司馬遷做《史記》,於《封禪書》中述武帝神仙、鬼灶、方士之事甚備,故王允謂之謗書」。或許,我們有理由相信,司馬遷因為「李陵之禍」慘遭宮刑,奇恥大辱,苟且偷生,對漢武帝懷恨在心,耿耿於懷,故意在《史記》中毀謗漢武帝。
  • 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
    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經商如孫吳用兵,審時度勢;如商鞅變法,順應時機。白圭對經商的時機把握得恰到好處,提出了著名的「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經商理念,靠賤買貴賣獲取利潤。他用觀察天象的經驗預測下年的雨水多少來估計這一年穀物的豐歉。為掌握市場的行情及變化規律,他經常深入市場,了解情況,對城鄉谷價了如指掌。
  • 《報任安書》:司馬遷的無奈與堅守
    但從司馬遷的回信中可知,他是叫司馬遷利用他能接近皇帝的便利條件向皇帝「推賢進士」。一個深陷囹圄的人,竟有如此氣節,單就這一點來說,任安表現出了對大漢王朝的忠誠。但從司馬遷的回信中,還可以看出,任安是對司馬遷不滿的,因為司馬遷說「若望僕不相師用」(好像抱怨我沒有遵從您的教誨),意思是司馬遷沒有採納任安的建議。而實際情況是個什麼樣子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