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論語》中說的「仁」是什麼意思?

2020-12-16 天璣易學

在《論語》中,「仁」的涵義是多元的,但也是相互關聯的。「仁」的涵義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仁者愛人」。這種愛,有不同的層次。首先,這種愛是從「親親」(愛親人)開始的,所以孝悌是「仁之本」;其次,是廣泛地愛他人,即「泛愛眾,而親仁」。對他人的愛,主要表現為「忠恕」。「忠恕」的意思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總之,孔子的「仁愛」是一種有差等的、推近及遠的愛。

二,「克己復禮為仁」。「克己」是一種修養功夫,既包括克制私慾,又包括提高理性思維能力。孔子認為,「為仁由己」,也就是說「為仁」主要是靠自己的修養功夫而實現的。而「禮」則是社會的規範。孔子認為,「克己」的修養功夫和對禮制的恢復可以使「天下歸仁」。

三,「仁」是德性的統稱。孔子說,「能行五者(恭、寬、信、敏、惠)於天下,為仁矣。」此外,作為人的最高道德原則的「仁」,可以統攝作為社會篇道德規範的、與義、禮、智、信並列的「仁」。

四,「仁」是孔子所追求的最高的人生境界。一方面,任何人都有可能達到「仁」的境界——「我欲仁,斯仁至矣」;另一方面,他又認為做到仁是不容易的——「若聖與仁,則吾豈敢!」。他認為自己最得意的門生顏回,也只能做到「三月不違仁」。

仁在不同時期,不同人心中有著不同的文化解讀,在幾千年的文化當中,中國人自始至終都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絕對的神祇。「子不語怪、力、亂、神。」(《論語·述而第七》)就明顯地表明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對鬼神的態度——知之不詳,不如敬而遠之。

再如「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第十一》),孔子不談鬼神,因為鬼神不在他的考慮範圍之內。鬼神具有不可知性、無法掌握性。即使是現在,也需要有極大的自信心和人格定力才能做到,何況孔子是看重祭祀的人、敬天的人。只求做能做的事,做眼前的事,做現世的事,做好人生,即「事人」。死與鬼神一樣,是未知的,「未知生,焉知死?」回答得十分精巧,他不說自己不了解死,也沒研究過死,而是反問難道不應該先活好當下嗎?相反,西方哲學中有「向死而生」的說法,經常思考死亡,就可以切身思考時空、永恆這樣的宏大主題,可以嚴肅地思考如何設置自己的人生。對比看來,我更傾向於「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裡仁第四》)。從字面意思看,早上「得道」,晚上「死」也值得了,然而,我認為這是一種誤讀。《說文解字》中「死」為「澌也」,澌,盡也。也就是說,「聞道」應該是一種朝夕不懈,始終如一直到窮盡的狀態。

孔子整個思想的核心觀念和終極價值全都落實於「仁」,即《論語》中的道。有些人認為,孔子的仁愛是一種謊言,他提倡的一系列道德都是遊移不定的,不像《摩西十誡》中那些不可動搖的律例。我認為在這個問題上,大可不必厚此薄彼,把類似於摩西、耶穌的宗教性的理論拿來與孔子的學說作對比。在人類生活的遠古時代,人類的一切精神就已經誕生卻迥然不同。柏拉圖從古希臘神話中永恆的神那裡找到了人類本身的善,《聖經》在開篇就寫到「最初,世界是一片黑暗,上帝的靈運行其中。」可以看出「靈」就是智慧,是善。在東方,老子和莊子認為道先天地而存在,今天看來,是「道」催化了宇宙大爆炸。孔子說,虎不食子,「仁」存在與萬物的本性裡,更何況是人?這種仁義究竟是什麼呢?

「仁」是一種來自內心、產生於情感的自覺要求,是不是「仁」、什麼樣的行為符合「仁」,都未形成統一的評判標準。顯然,這些與《論語》中的「仁」的內在屬性與獨特的個性體驗有著密切聯繫,也決定了達到「仁」並不容易。顏回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對「仁」有較深的理解,而且將「仁」貫穿於自己的行動與言論當中,所以孔子讚揚他「三月不違仁」,而別的學生「則日月至焉而已」。(《論語·雍也第六》)孔子這樣的評價十分耐人尋味,「仁」實際上是一種很難企及的德行境界,是一種神秘卻不同於西方宗教的體驗,連顏回這樣的賢人要長時間遵守也不容易,最多只能保持三個月,其他人更短,有的保持一兩個月,有的只能保持一兩天。當然,這裡的「三個月」、「一兩個月」、「一兩天」都是虛數,在實際情況下,真正的達到「仁」應該是前文提到的「朝聞夕死」所體現的狀態,那麼幾個月和幾天也就沒有什麼區別了,這樣的「仁」已經超越了時空的限制,也上升到更高境界。但閱讀歷史可以發現,真正懂得「仁」、達到「仁」的境界的人少之又少,不僅一人之仁難以達到,「萬物皆仁」也顯得有些渺茫,孔子回答樊遲說:「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論語·雍也第六》),這點恐怕很多人都能做到,不論是投了汨羅的屈原還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範仲淹,這也反映出「仁」成為了儒家大力倡導與追求的理想世界,成為了幾千年來激勵中國的知識分子不斷進取的精神動力。

總之,「仁」邏輯的起點是宗法等級中的血緣情愛,邏輯的展開是「愛人」,邏輯的準則是禮,邏輯的最終結果是對自我人格的體知語修煉,以達到知天命、耳順、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完美境地。

首發公眾號:天璣易學

相關焦點

  • 感悟《論語》中的「仁」
    「仁」是孔子關於人的道德修養和思想情趣的最根本的觀點,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把「仁」的思想施行於整個社會就是「仁政」,「仁政」是孔子一生追求的社會政治理想。孔子曾表示:採用我的主張,我就推行「仁政」;不採用我的主張,我就加強修養「仁」的品質。孔子「仁」的思想,集中體現在他對眾弟子所請教的「仁」的回答上。
  • |論語孔子說
    《論語》這本書裡面有很多話其實不是孔子說的,是孔子的學生如有子、曾子、子路等人說的。為了搞清楚到底孔子說過什麼?代表什麼意思?開始這一系類的文章,文章題目都包括"論語孔子說"這幾個字。《學而篇》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 《論語》中的「禮」與「仁」
    我作了一下統計,《論語》總計一萬五千九百字,「禮」字至少出現71次,「仁」字至少出現106次。《論語》中的「禮」,不僅是周代各種禮儀形式,還包含著國家典章制度和社會道德規範。孔子是一個非常醉心於禮的人,不僅自己守禮,還教育別人守禮,甚至認為只要人們約束自己、事事符合禮的要求,天下便能回歸到仁的社會。
  • 真正讓我理解了《論語》中的「仁」
    這一次開始講《論語》的「仁」。這也是我很期待的部分,老師在正式解讀之前,先給我們總述了一下「仁」。老師說,仁是一切價值的核心。所以孔子重禮,而這重禮的背後是有仁德關心,所以仁是孔子作為一個政治家最核心最高的禮。 在具體疏解文義的時候,老師多次感嘆孔子對「仁」的高標準,當然這通常是境界論談論的視角。孔子對仁的高標準體現在很多語句裡,比如「我未見好仁者」,「不知其仁也」,「焉得仁」,「堯舜其猶病諸」等等語句中都表現了孔子認為「仁」是最高的境界,是很難達到的,即便是堯舜也難以完全實現。
  • 你知道「仁」在論語中出現過多少次嗎
    讀過《論語》的人一定知道,「仁」是孔子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實際上,「仁」就是孔子的儒家思想最核心的概念,如果不清楚「仁」所代表的真正含義,就不能說你真正理解了孔子的思想。「仁」在《論語》中出現過109次,有時似乎一點也不神秘,做起來也容易,好像隨手可得般。如:「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仁者,其言也訒」……但有時又讓人覺得高不可攀,怎麼也夠不到。如:「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
  • 【論語導讀】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問有無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論語》衛靈公第十五篇第二十四章,原文如下,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這段話的意思是,子貢問道:「有一個可以終身奉行的字嗎?」孔子說:「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給別人。」 本章孔子告訴子貢可以終身奉行的一個字就是「恕」,並且給予明確解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恕有寬恕、寬容、原諒、包容、將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意思,孔子說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給別人。要學會站在別人的立場上看問題,自己不想要的,別人也會跟自己一樣不想要。
  • 《論語》仁學體系新詮
    還有,黑格爾說:「我們看到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談話(按即《論語》——譯者賀麟注),裡面所講的是一種常識道德,這種常識道德我們在哪裡都找得到,在哪一個民族裡都找得到,可能還要好些,這是毫無出色之處的東西。孔子只是一個實際的世間智者,在他那裡思辨的哲學是一點也沒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練的、道德的教訓,從裡面我們不能獲得什麼特殊的東西。
  • 《論語》中有關「仁」的句子,句句經典
    作為儒家最重要的典籍,《論語》中有很多論述仁的句子,通過孔子對仁的回答,可以發現仁的精神內涵,今天就選出很有代表性的幾則,分別加以分析說明。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富貴每個人都想得的,但是手段要合理,擺脫貧窮也要用正當方式,不能歪門邪道。孔子認為,君子以不仁為恥,任何時候都不能違背仁的原則,即便是困危之時,都不能丟掉仁。——這裡可以看出,仁就像是信仰,要與生命同在,一息尚存,就不能丟棄。
  • 從《論語》中看孔子思想
    有些人說中國沒有哲學只有智慧,這句話正確與否我們今天不做評價,但是中國民間思想的傳承確實是通過一句句簡單的話語,言簡意賅地表達了作者的意思,即使現在我們想要明白一些道理,大部分人也是從知乎等網站上搜索一些成功者或失敗者的事例和話語而不是捧著一本哲學書看。
  • 《論語》1.6|孔子說什麼人都可學習,又說只有這些人可以學習
    孔子在《論語》裡說了一句「有教無類」,不論在古代還是在當代,都堪稱教育界的一項創舉。春秋時期,只有達官貴族才能接受教育,有學習的機會,窮人是不能接受教育的,既沒有資格也沒有條件接受教育。孔子提出「有教無類」就是說什麼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學習知識,打破了高低貴賤、貧富等級的束縛,開創了普世教育的先例。今天,我們實行的義務教育正是實現了孔子「有教無類」的夢想。可是,孔子為什麼在《論語》裡又提出了只有具備這三個條件的人才可以學習呢?請看《論語》1.6第一句:「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意思是孩子在家就要對父母孝順,外出(在外)就要對兄長敬重。
  • 《論語》論「仁」
    孔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智?』」便是指擇業。因此譯文於「仁」字僅照字面翻譯,不實指為仁人。 6.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裡仁篇第四》)【譯文】孔子說:「不仁的人不可以長久地居於窮困中,也不可以長久地居於安樂中。
  • 方能:怎麼理解孔子的「仁」(三則)
    ——2016年9月教到《論語》時寫 《論語》中有這麼一則:顏淵、季路侍。孔子是重視名的,「君子疾沒世而不稱焉」,好處要讓人知道,才好施政。——「安之」「信之」「懷之」,三個「之」都是指「我的好(處)」。朱熹解這幾句,以「一說:安之,安我也;信之,信我也;懷之,懷我也。亦通。」表明他原本是明白孔子意思的。孔子是有意表明他比聖低一個層次的。聖,他自己做不到,所以不自吹;常人做不到,所以不要求。而仁,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論語》中,孔子又談知與仁
    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孔子講究因材施教,不同的學生提問同一個問題得到的答案往往是各不相同的。「務民之義」是說,教育人們,使他們的言行符合義的標準。「敬鬼神而遠之」,則反應了孔子人本主義的觀點,把事業的興衰成敗、人生的發達困頓定位在人自身的修為上,而不是從鬼神方面去找原因。
  • 「有恥且格」中的「格」是什麼意思——《論語為政篇第二三》
    但孔子給了更高的要求,要「以德行來教化,以禮制來約束。」變「政」和「刑」這種外在約束為「德」和「禮」的正面引導,這樣一來,一般的執政者恐怕就很難做到了。我們讀了《論語》以後,發現孔子的思想境界很高,每一篇都說得很道理,大家也認同、理解,但往往發現真的很難做到。孔子在《論語·衛靈公篇4》裡說:「知德者鮮矣!」但很難做到並不是做不到,這是一個努力的方向。
  • 我們在《論語》中能學到什麼
    禮樂不僅僅是外在的形式,它的本質是希望人們通過禮樂來達到仁。在《八佾篇第三三》,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意思是,孔子說:「一個人沒有真誠的心意,能用禮做什麼呢?一個人沒有真誠的心意,能用樂做什麼呢?」可以反過來說,沒有了禮,沒有了樂,當然也無所謂仁了。
  • 孔子「仁」的思想精神到底是什麼?
    孔子對學習,對治學是非常勤懇、非常認真的。他從十五 歲立志一直到七十三歲逝世,不管在什麼情 況下,都堅持學習,並在學習過程中總結出三條原則。第一條是學習必須與思考相結合。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下學則殆。」 這就是說,光讀書下思考就會茫無頭緒;只思考不讀書就會想入非非。因此 必須學、思結合,這才是為學的正 道。
  • 幾千來被誤解的「以德報怨」,《論語》中的原本意思到底是什麼?
    這本身就是個自然規律,沒有什麼特別不好。這種習慣性傾向的問題,是往往看不到「無用」的方面,這樣下來歪曲事實,歪曲別人的思想,就成了自然。後世的道德家們對孔子的思想歪曲,可能就在這有意無意之間。人們常說的「以德報怨」,就是典型地一種對孔子思想的歪曲。
  • 逐字逐句講論語——「仁」是分親疏的愛人,也是真誠和言行一致
    上一期我們的逐字逐句講《論語》內容中,給大家介紹了《論語》提綱掣領的開篇三句話,我們知道了孔子是主張寓教於樂的,也了解了「朋」與「友」的關係以及「君子」代表的是孔子的理想人格。今天我們,再來看《學而篇》的後兩句話。
  • 「仁者」「仁心」……如何理解孔子所說的「仁」?(明德書院)
    而「仁」居五常之首。「『仁』是孔學的根本範疇,是人性結構的理想。」「孔子通由仁而開始塑造一個文化心理結構體,說得聳人聽聞一點,也就是在塑造中國人的心靈。」(李澤厚語)孔子與弟子論行己處世之道,最重「仁」字。仁者,從二人,猶言人與人相處,多人相處也。人生不能不多人相處。自其內部言之,則人與人相處所共有之同情曰「仁心」。
  • 拙讀《論語》第二百九十三篇:什麼是仁?如何做到仁?
    主流譯文:顏淵問什麼是仁。孔子說:「克制自己,實踐禮儀就是仁。一旦做到了這一點,天下的人都會稱許你是仁人了。實踐仁德全靠自己,能由得了別人嗎?」顏淵說:「請問一下施行仁德的條目是什麼?」孔子說:「不符合禮的事情不看,不符合禮的事情不聽,不符合禮的事情不說,不符合禮的事情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