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論語》中,「仁」的涵義是多元的,但也是相互關聯的。「仁」的涵義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仁者愛人」。這種愛,有不同的層次。首先,這種愛是從「親親」(愛親人)開始的,所以孝悌是「仁之本」;其次,是廣泛地愛他人,即「泛愛眾,而親仁」。對他人的愛,主要表現為「忠恕」。「忠恕」的意思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總之,孔子的「仁愛」是一種有差等的、推近及遠的愛。
二,「克己復禮為仁」。「克己」是一種修養功夫,既包括克制私慾,又包括提高理性思維能力。孔子認為,「為仁由己」,也就是說「為仁」主要是靠自己的修養功夫而實現的。而「禮」則是社會的規範。孔子認為,「克己」的修養功夫和對禮制的恢復可以使「天下歸仁」。
三,「仁」是德性的統稱。孔子說,「能行五者(恭、寬、信、敏、惠)於天下,為仁矣。」此外,作為人的最高道德原則的「仁」,可以統攝作為社會篇道德規範的、與義、禮、智、信並列的「仁」。
四,「仁」是孔子所追求的最高的人生境界。一方面,任何人都有可能達到「仁」的境界——「我欲仁,斯仁至矣」;另一方面,他又認為做到仁是不容易的——「若聖與仁,則吾豈敢!」。他認為自己最得意的門生顏回,也只能做到「三月不違仁」。
仁在不同時期,不同人心中有著不同的文化解讀,在幾千年的文化當中,中國人自始至終都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絕對的神祇。「子不語怪、力、亂、神。」(《論語·述而第七》)就明顯地表明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對鬼神的態度——知之不詳,不如敬而遠之。
再如「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第十一》),孔子不談鬼神,因為鬼神不在他的考慮範圍之內。鬼神具有不可知性、無法掌握性。即使是現在,也需要有極大的自信心和人格定力才能做到,何況孔子是看重祭祀的人、敬天的人。只求做能做的事,做眼前的事,做現世的事,做好人生,即「事人」。死與鬼神一樣,是未知的,「未知生,焉知死?」回答得十分精巧,他不說自己不了解死,也沒研究過死,而是反問難道不應該先活好當下嗎?相反,西方哲學中有「向死而生」的說法,經常思考死亡,就可以切身思考時空、永恆這樣的宏大主題,可以嚴肅地思考如何設置自己的人生。對比看來,我更傾向於「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裡仁第四》)。從字面意思看,早上「得道」,晚上「死」也值得了,然而,我認為這是一種誤讀。《說文解字》中「死」為「澌也」,澌,盡也。也就是說,「聞道」應該是一種朝夕不懈,始終如一直到窮盡的狀態。
孔子整個思想的核心觀念和終極價值全都落實於「仁」,即《論語》中的道。有些人認為,孔子的仁愛是一種謊言,他提倡的一系列道德都是遊移不定的,不像《摩西十誡》中那些不可動搖的律例。我認為在這個問題上,大可不必厚此薄彼,把類似於摩西、耶穌的宗教性的理論拿來與孔子的學說作對比。在人類生活的遠古時代,人類的一切精神就已經誕生卻迥然不同。柏拉圖從古希臘神話中永恆的神那裡找到了人類本身的善,《聖經》在開篇就寫到「最初,世界是一片黑暗,上帝的靈運行其中。」可以看出「靈」就是智慧,是善。在東方,老子和莊子認為道先天地而存在,今天看來,是「道」催化了宇宙大爆炸。孔子說,虎不食子,「仁」存在與萬物的本性裡,更何況是人?這種仁義究竟是什麼呢?
「仁」是一種來自內心、產生於情感的自覺要求,是不是「仁」、什麼樣的行為符合「仁」,都未形成統一的評判標準。顯然,這些與《論語》中的「仁」的內在屬性與獨特的個性體驗有著密切聯繫,也決定了達到「仁」並不容易。顏回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對「仁」有較深的理解,而且將「仁」貫穿於自己的行動與言論當中,所以孔子讚揚他「三月不違仁」,而別的學生「則日月至焉而已」。(《論語·雍也第六》)孔子這樣的評價十分耐人尋味,「仁」實際上是一種很難企及的德行境界,是一種神秘卻不同於西方宗教的體驗,連顏回這樣的賢人要長時間遵守也不容易,最多只能保持三個月,其他人更短,有的保持一兩個月,有的只能保持一兩天。當然,這裡的「三個月」、「一兩個月」、「一兩天」都是虛數,在實際情況下,真正的達到「仁」應該是前文提到的「朝聞夕死」所體現的狀態,那麼幾個月和幾天也就沒有什麼區別了,這樣的「仁」已經超越了時空的限制,也上升到更高境界。但閱讀歷史可以發現,真正懂得「仁」、達到「仁」的境界的人少之又少,不僅一人之仁難以達到,「萬物皆仁」也顯得有些渺茫,孔子回答樊遲說:「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論語·雍也第六》),這點恐怕很多人都能做到,不論是投了汨羅的屈原還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範仲淹,這也反映出「仁」成為了儒家大力倡導與追求的理想世界,成為了幾千年來激勵中國的知識分子不斷進取的精神動力。
總之,「仁」邏輯的起點是宗法等級中的血緣情愛,邏輯的展開是「愛人」,邏輯的準則是禮,邏輯的最終結果是對自我人格的體知語修煉,以達到知天命、耳順、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完美境地。
首發公眾號:天璣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