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讀《論語》第二百九十三篇:什麼是仁?如何做到仁?

2020-12-16 拙愉微評

原文: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主流譯文:

顏淵問什麼是仁。孔子說:「克制自己,實踐禮儀就是仁。一旦做到了這一點,天下的人都會稱許你是仁人了。實踐仁德全靠自己,能由得了別人嗎?」顏淵說:「請問一下施行仁德的條目是什麼?」孔子說:「不符合禮的事情不看,不符合禮的事情不聽,不符合禮的事情不說,不符合禮的事情不做。」顏淵說:「我雖然不聰敏,也要實踐您這番話。」

拙的譯文:

顏回問什麼是「仁」。孔子說:克服自己內心的雜念淨化自己的心靈,踐行隨時隨地在內心上對自己慎重莊嚴,保持克制自我誠敬,踐行禮儀。一日達到淨化心靈,保持慎重莊嚴,克制和自我的誠敬,就能達到天下萬事萬物都歸於仁,天人合人的境界。做到仁,是靠自己的,能靠別人嗎?」顏回說:「請問具體怎麼才能做到仁呢?」孔子說:「不符合禮的事物不要去看,不要去聽,不要去說,不要去做。」顏回說:「顏回雖然不聰明,但願意按老師的話去做。」

拙的體會:

孔子的主要思想核心就是仁,而仁的表現形式就是禮。本篇可謂是《論語》當中最核心當中核心的內容了。而且又是最得意的門生問到的問題,所以孔子給予了非常嚴肅而又認真的回答,這些內容不僅詳細,而且可據操作性,使得我們後輩都可以依此而修行仁德。

仁和禮是相關聯的。一般的說法,仁是在人的內心的,而禮則是外在的。內心的仁通過外在的禮來表現,外在的禮能修得內在的仁。

按照南先生的說法,宋朝以來,就把這個仁和禮理解錯了。拙仔細玩味後,覺得還是南先生說得在理。

那麼什麼是仁呢?孔子的回答是無克己復禮。一般的理解是克服自己的的各種不好的念頭,踐行禮儀。這裡南先生認為的克己,指的是淨化自己的心靈,也可以理解為《大學》裡面講的「明明德」,這就是克己。復禮呢,這個禮如何理解?南先生認為是《禮記》中所說的:「毋不敬,儼若思。」指的還是自己本人,時刻保持一顆慎重誠敬之心,對萬事萬物,都能以這種安定的姿態去面對,從一而終,不會散亂,也不會昏陳,有若禪師持重有思之樣貌。這就是禮。

一旦這樣做,就能感覺到天人合一的感覺。這種體會,可能要到一定程度才能體會,亦或是拙的理解有誤。而做到仁,完全由自己完成,別人幫不了,別人也不能幫。顏回還問了具體如何做到仁,孔子也非常明確按照以下四條來執行,就能做到仁:即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當然什麼是非禮,在大是大非面前,在一般的倫理道德,在法律面前,估計沒幾個不知道的了。當然更為重要的,還是做每一件事時要保持慎重莊嚴,克制誠敬之心態。

拙認為,修仁,其實並不難啊,只是難的可能是孔子說的要做個有恆者吧。

相關焦點

  • 孔子《論語》中說的「仁」是什麼意思?
    三,「仁」是德性的統稱。孔子說,「能行五者(恭、寬、信、敏、惠)於天下,為仁矣。」此外,作為人的最高道德原則的「仁」,可以統攝作為社會篇道德規範的、與義、禮、智、信並列的「仁」。四,「仁」是孔子所追求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 《論語》論「仁」
    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⑵其猶病諸!夫⑶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雍也篇第六》)【譯文】子貢道:「假若有這麼一個人,廣泛地給人民以好處,又能幫助大家生活得很好,怎麼樣?可以說是仁道了嗎?」孔子道:「哪裡僅是仁道!那一定是聖德了!堯舜或者都難以做到哩!仁是甚麼呢?
  • 感悟《論語》中的「仁」
    「仁」是孔子關於人的道德修養和思想情趣的最根本的觀點,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把「仁」的思想施行於整個社會就是「仁政」,「仁政」是孔子一生追求的社會政治理想。孔子曾表示:採用我的主張,我就推行「仁政」;不採用我的主張,我就加強修養「仁」的品質。孔子「仁」的思想,集中體現在他對眾弟子所請教的「仁」的回答上。
  • 《論語》中的「禮」與「仁」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漁父亂彈,ID:yufuluanta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論語》這部記載孔子與其弟子言行事跡的儒家經典,其實就是為解說兩個字:一個「禮」,一個「仁」。
  • 既然仁這麼難做到,為什麼還要追求仁?不追求仁行不行?|《儒家思想...
    對仲弓來說,孔子就從一名官員的角度來談如何做到仁,讓仲弓把握仁的精神。對司馬牛,孔子就變換了角度,降低了層次。司馬牛這樣的智力層次,比仲弓低,比顏回更低,講的深了,他根本聽不懂。從本章和後章可以看出,他連最基本的邏輯關係都理解不了。遇到這樣的學生,怎麼辦?孔子沒有放棄,而是從具體行為入手,引導他上路。仁這一終極的價值追求樹立起來,是為全社會所有人樹立的。
  • 《論語》中有關「仁」的句子,句句經典
    作為儒家最重要的典籍,《論語》中有很多論述仁的句子,通過孔子對仁的回答,可以發現仁的精神內涵,今天就選出很有代表性的幾則,分別加以分析說明。022,「立人達人」之謂仁《論語·雍也》: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
  • 《論語》仁學體系新詮
    長期以來,人們在解讀《論語》時,受《公冶長》篇「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這段著名文字的影響,認為孔子思想主要是一種人倫道德之學,缺乏性與天道的形上層面。還有,黑格爾說:「我們看到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談話(按即《論語》——譯者賀麟注),裡面所講的是一種常識道德,這種常識道德我們在哪裡都找得到,在哪一個民族裡都找得到,可能還要好些,這是毫無出色之處的東西。孔子只是一個實際的世間智者,在他那裡思辨的哲學是一點也沒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練的、道德的教訓,從裡面我們不能獲得什麼特殊的東西。
  • 何為「仁」?——學習《論語》有感
    現代版的【仁】和小篆的【仁】的寫法很像,都是左邊一個側立的人,右邊是數字二。表明了【仁】是指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關係。孔孟思想:「孔曰成仁,孟曰取義」。 仁德的胸懷是孔子思想的最核心的價值觀;什麼是仁?如何發揮仁德的胸懷,孔子給了我們最高的最有原則性的規範!
  • 仁是抽象的概念,不是一個靜止的標準 | 熙論語5.8
    --楚華班學員張亦弛小朋友和他媽媽,以熙華版論語教材為底本演繹,歡迎訂閱《論語小問問》最新節目!仁是抽象的概念,不是靜止的標準仁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不是一個靜止的標準,很難籠統的評價一個人是否「仁」,但可以判斷一個人所做的事情是否符合「仁道」。反過來,若一個人做了一件符合仁道的事,也不能說這個人就「仁」了。所以孔子不直接下結論評價這幾個弟子是否「仁」,但至少他們各有所長,某些所作所為能符合仁道。
  • 孔夫子的仁是什麼,每個人都能達到了仁的境界嗎?
    可人家韓大爺並沒說「仁」就是博愛,就好比西方人講「上帝不是什麼」,不能講上帝是什麼,具體化那就不是上帝了。解讀:就像老子在《道德經》第八章說水接近於「道」一樣,夫子也是說人具有這幾種品德,那也接近於「仁」了。沒有說「仁」就是這幾種美德。【裡仁中的仁】裡仁篇是《論語》裡關於「仁」的核心篇章,自然是要先了解的。
  • 論語:有子說孝悌是仁的根本
    一個人如何做到孝悌,就是要孝養父母的身,順父母的心意。這種人走出社會,求學一定精進,為國打仗必定勇敢捨身。忘死,局官一定清廉,都是孝子行為。這種人處社會,少有好犯上者,不好犯上,則必不作亂,社會有此安寧。
  • 儒家的核心思想「仁」是什麼?
    圖片來自網絡儒家的「仁」是什麼「仁」是儒家最基本的社會倫理範疇,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他的禮、義、廉、恥、孝、悌、忠墨子畫像 圖片來自網絡「仁」是人最基本的品德,只有仁德的人,才能做到客觀公正,喜歡真正的善人,憎恨真正的惡人(《論語·裡仁》)。
  • 解讀《論語》,中國文化為什麼提倡仁、義、禮?不僅僅是個人修養
    【為什麼要提倡仁?仁源於道】《論語》中通篇孔子都在說仁,但是這個仁卻跟佛家的仁有所區別,佛家的仁換個說法,可以叫做慈悲,大慈大悲之心,對終生的仁慈之心。中國道家不講仁,《道德經》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 《論語講要》◈『裡仁第四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三十九(待續)
    故欲讀聖賢書,求真實理者,當自讀《論語》始。    《論語》二十篇,為魯論篇數。其中章次,不相聯屬。雪公取述而篇志道章,以道德仁藝為綱,俾學者知其要指。道乃人之心體,即《中庸》雲,天命之謂性。是性天然而有,寂然不動,而人不自知。德者由體所起微動之相,亦即初動之心念,人亦昧而不知。仁與藝,皆是體相所發之大用。仁者親也,厚以待人,推至於物,乃用之根本。
  • 你知道「仁」在論語中出現過多少次嗎
    讀過《論語》的人一定知道,「仁」是孔子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實際上,「仁」就是孔子的儒家思想最核心的概念,如果不清楚「仁」所代表的真正含義,就不能說你真正理解了孔子的思想。「仁」在《論語》中出現過109次,有時似乎一點也不神秘,做起來也容易,好像隨手可得般。如:「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仁者,其言也訒」……但有時又讓人覺得高不可攀,怎麼也夠不到。如:「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
  • 一起學《論語》13.27 子路篇——剛毅木訥,近仁​
    《論語義疏》曰:言此四者與仁相似,故云「近仁」。雖然有剛毅木訥之質,亦從事於學而後可以至於仁。不然,其質雖近仁,而亦莫由進也。(李賢曰:四者皆仁之質,若加文,則成仁矣。故曰「近仁」。)《論語稽》曰:剛毅近於高明,木訥近於沉潛,雖各得一偏,然絕無取巧習氣,故曰「近仁」。
  • 逐字逐句講論語——「仁」是分親疏的愛人,也是真誠和言行一致
    上一期我們的逐字逐句講《論語》內容中,給大家介紹了《論語》提綱掣領的開篇三句話,我們知道了孔子是主張寓教於樂的,也了解了「朋」與「友」的關係以及「君子」代表的是孔子的理想人格。今天我們,再來看《學而篇》的後兩句話。
  • 也論「仁」與「智」:與「仁」表現為「愚」商榷
    但「五常」在孔子看來非並列的關係,而是體用關係:「仁」為體,其餘四常(義、禮、智、信)為用。「仁」是指由血緣親情推出來的關愛人的真情感。孔子認為人是道德的存在,則此真情感在孔子看來便是人之本體。人的道德本體是內在的,所以孔子既強調:「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又強調:「為仁由己」(《論語·顏淵》)。
  • 真正讓我理解了《論語》中的「仁」
    這一次開始講《論語》的「仁」。這也是我很期待的部分,老師在正式解讀之前,先給我們總述了一下「仁」。老師說,仁是一切價值的核心。所以孔子重禮,而這重禮的背後是有仁德關心,所以仁是孔子作為一個政治家最核心最高的禮。 在具體疏解文義的時候,老師多次感嘆孔子對「仁」的高標準,當然這通常是境界論談論的視角。孔子對仁的高標準體現在很多語句裡,比如「我未見好仁者」,「不知其仁也」,「焉得仁」,「堯舜其猶病諸」等等語句中都表現了孔子認為「仁」是最高的境界,是很難達到的,即便是堯舜也難以完全實現。
  • 儒家的核心觀念:禮與仁——學《論語》有感
    所以設計合適的行為規範引導人們做到和為貴是孔子提出「禮」的用心。文中有多處描寫孔子對禮的約定,在今天看來有很多是非常繁瑣的,我想習俗是應該根據當下要處理的問題來設計適合當下的禮的規範的,不可一味按照孔子的標準一成不變。重要的是我們在升級的過程中當把握好禮的內涵是仁,無論怎麼設計,只要是符合當下實際情況的好用的又不失禮的內涵的就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