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主流譯文:
顏淵問什麼是仁。孔子說:「克制自己,實踐禮儀就是仁。一旦做到了這一點,天下的人都會稱許你是仁人了。實踐仁德全靠自己,能由得了別人嗎?」顏淵說:「請問一下施行仁德的條目是什麼?」孔子說:「不符合禮的事情不看,不符合禮的事情不聽,不符合禮的事情不說,不符合禮的事情不做。」顏淵說:「我雖然不聰敏,也要實踐您這番話。」
拙的譯文:
顏回問什麼是「仁」。孔子說:克服自己內心的雜念淨化自己的心靈,踐行隨時隨地在內心上對自己慎重莊嚴,保持克制自我誠敬,踐行禮儀。一日達到淨化心靈,保持慎重莊嚴,克制和自我的誠敬,就能達到天下萬事萬物都歸於仁,天人合人的境界。做到仁,是靠自己的,能靠別人嗎?」顏回說:「請問具體怎麼才能做到仁呢?」孔子說:「不符合禮的事物不要去看,不要去聽,不要去說,不要去做。」顏回說:「顏回雖然不聰明,但願意按老師的話去做。」
拙的體會:
孔子的主要思想核心就是仁,而仁的表現形式就是禮。本篇可謂是《論語》當中最核心當中核心的內容了。而且又是最得意的門生問到的問題,所以孔子給予了非常嚴肅而又認真的回答,這些內容不僅詳細,而且可據操作性,使得我們後輩都可以依此而修行仁德。
仁和禮是相關聯的。一般的說法,仁是在人的內心的,而禮則是外在的。內心的仁通過外在的禮來表現,外在的禮能修得內在的仁。
按照南先生的說法,宋朝以來,就把這個仁和禮理解錯了。拙仔細玩味後,覺得還是南先生說得在理。
那麼什麼是仁呢?孔子的回答是無克己復禮。一般的理解是克服自己的的各種不好的念頭,踐行禮儀。這裡南先生認為的克己,指的是淨化自己的心靈,也可以理解為《大學》裡面講的「明明德」,這就是克己。復禮呢,這個禮如何理解?南先生認為是《禮記》中所說的:「毋不敬,儼若思。」指的還是自己本人,時刻保持一顆慎重誠敬之心,對萬事萬物,都能以這種安定的姿態去面對,從一而終,不會散亂,也不會昏陳,有若禪師持重有思之樣貌。這就是禮。
一旦這樣做,就能感覺到天人合一的感覺。這種體會,可能要到一定程度才能體會,亦或是拙的理解有誤。而做到仁,完全由自己完成,別人幫不了,別人也不能幫。顏回還問了具體如何做到仁,孔子也非常明確按照以下四條來執行,就能做到仁:即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當然什麼是非禮,在大是大非面前,在一般的倫理道德,在法律面前,估計沒幾個不知道的了。當然更為重要的,還是做每一件事時要保持慎重莊嚴,克制誠敬之心態。
拙認為,修仁,其實並不難啊,只是難的可能是孔子說的要做個有恆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