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核心思想「仁」是什麼?

2020-12-12 漁樵逍遙
圖片來自網絡

儒家的「仁」是什麼

「仁」是儒家最基本的社會倫理範疇,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他的禮、義、廉、恥、孝、悌、忠、信等無不圍繞仁展開,三綱五常是儒家倡導的基本社會倫理準則,而「仁」是五常之首的地位。所以,了解儒家思想,首先就要理解儒家的「仁」的基本涵義。

「仁」的本意是親和的意思,指人和人之間互相親愛。《說文解字》仁,親也。孔子明確提出:仁者,愛人。儒家認為應當用「仁」來處理倫理社會關係,主張人和人之間應該互相尊重、互助和友善,而孝悌則是「仁」的根本。

在孔子看來,人應該友愛大眾,親近賢德的人(《論語·學而》)。孟子則對「仁」做了進一步闡述,認為「仁」是人的本性,是人與禽獸的本質區別。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是一個人仁德的開始。」還說「無惻隱之心,非人也。」把「仁」上升到人本性的高度。

墨子畫像 圖片來自網絡

「仁」是人最基本的品德,只有仁德的人,才能做到客觀公正,喜歡真正的善人,憎恨真正的惡人(《論語·裡仁》)。

不仁的人不會淡然的長久處於貧困或者安樂的生活境況中,他們會因為長久貧困而鋌而走險、胡作非為;或者因為長期安樂而驕奢淫逸、腐化墮落,很難保持人的本心(《論語·裡仁》)。

「仁」是一個人內在的品德,要表裡如一才可以稱為「仁」。在孔子認為,花言巧語、阿諛奉承的人很少有仁心。如果一個人表裡不一,沒有仁愛之心,那麼即使遵從禮制也是表面文章毫無意義。

仁德是修身的關鍵。一個人只要立志於培養自己的仁德,那麼他就不會做壞事。如果一個人去掉仁德,也就不能成為君子,君子應該時時刻刻不違背仁德。孔子認為仁德甚至比生命更寶貴:志士仁人不能因為求生損害仁德,當生命和仁德衝突時寧可殺身以成仁。

仁德對於人健康長壽也至關重要。如果一個人具備仁德,那麼他的身體動靜就會適宜有節制,喜怒哀樂適度而不傷害自己的仁德本性和高尚情操,因此做到「仁者壽」。

孟子進一步發展了孔子「仁」的學說,將「仁」由個人修養上升到治理國家,提出了「仁政」的概念,強調「以民為本」、「為政以德」,作為統治者要寬厚對待百姓,讓百姓富足。應當說,孟子的「仁政」思想,即使在兩千年後的今天,仍有其進步意義。

怎麼能做到「仁」

孔子認為,「仁」雖然高尚,但並不難做到。他說:仁德離我們很遠嗎?我們一心追求仁德,仁德自然就會具備了。《論語》中記載了顏淵、仲弓、子貢、樊遲、司馬牛等眾弟子向老師請教如何培養個人的仁德,孔子在和弟子們的問答中談了很多具體的方法。

弟子顏淵問孔子:怎麼能做到「仁」?孔子回答:克制自己的不正當欲望,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禮制(克己復禮)。能不能做到「仁」取決於自己,與別人無關。顏淵又問:具體怎麼做呢?孔子回答: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孔子在這裡沒有告訴顏淵應該做什麼,而是告訴他求仁不能違背禮制(禮儀、道德、法制)。

在回答弟子仲弓時,孔子說道:參加社會活動像會見貴賓一樣莊重,管理百姓像參加祭祀活動一樣嚴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努力做到在社會上和在家裡都沒有人怨恨。孔子在這裡談到「仁」應該端莊嚴肅,並且要存忠恕之心,換位思考,不要招人怨恨。

弟子樊遲——也是孔子的司機,問孔子:怎麼能做到「仁」?孔子回答:做難事在人前,收穫成果在人後。宋代範仲淹將其概括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回答子貢提問時,孔子說:自己想立足於社會也要讓別人能夠立足,自己想事業通達也要讓別人事業通達。明確指出了人與人之間應該互助。

回答司馬牛時,孔子說:有仁德的人說話謹慎。回答子張時,孔子則說:在社會上能做到謙恭、寬厚、誠信、聰敏、樂善好施,就可以說是做到「仁」了。孔子認為,剛強、堅毅、樸實、慎言這幾種性格很接近「仁」。

孔子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弟子給出了不同的方法,但不外乎是讓弟子謙恭謹慎、誠信質樸、友善互助、遵守禮法。

在孟子看來,「仁」雖然是友愛他人,但是這種友愛應該遵從人類親近親人的本性,應該是從親近自己的親人開始,也就是說「親親,仁也。」由友愛親人進一步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做到了「仁」。

老子出關 圖片來自網絡

其他學術流派對「仁」的批判

同時代的墨家、道家、法家並不認同儒家的「仁」的觀點。

墨子主張:「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敖賤,詐不欺愚。」主張不分親疏,無差等的「兼愛」。而儒家認為:人與人的關係是有親疏差別的,因此,「仁愛」也必然因人與人關係的親疏而有程度的不同。孟子認為「仁」是本性,是人心,人情莫不愛自己的親人,要求把所有人不分親疏一視同仁的去愛,是不符合人性的。所以,孟子主張推己及人,以愛親人的心去推廣到愛他人,這一點與墨家的「兼愛」不同,事實上墨家無差等的「兼愛」雖然很美好,但卻很難實現。

老子認為:「天地不仁。」天地無差別的對待所有生命,不幹預萬物的本性,讓萬物順應其本身的習性自然生長。「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仁義是天地大道被廢棄之後的產物,儒家的「仁」是人為的道德準則,是有為的,不符合「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地固有規律。

莊子則認為人性自然,儒家的「仁」不是人本性固有的「仁」,而是對人性的束縛,「愛他人」和「利他人」都產生於仁義,但是甘心為仁義犧牲奉獻的人很少,而利用仁義牟取利益的人很多。而且仁義很虛偽,將成為貪婪的統治者維護統治的工具。莊子提出「至仁無親」,認為:仁德高尚的人對待萬物一視同仁,沒有親疏之分,否定儒家的仁愛差等的說法。

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則站在富國強兵的角度對「仁」進行了批判,認為商末周文王躬行仁義而天下歸周;春秋時期徐偃王躬行仁義而被楚國所滅,仁義適用於古代而不適合現代,先王的仁義無益於治理國家。

客觀的說,老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所做的分析和批判還是比較中肯的。自漢武帝劉徹時起,儒家的「仁」的思想被封建帝王利用,以推行「仁政」的名義掩飾暴政,把「仁」作為麻痺愚弄百姓的教化工具,用來維護封建專制統治。但是,必須承認,「仁」對於社會倫理關係還是具有積極作用的,我們現在學習「仁」,要把儒家傳統「仁」的理念注入時代精神,豐富其內涵,決不能食古不化。

非常感謝您的閱讀,漁樵逍遙擅長中國古典文學,對諸子百家、詩詞曲賦都有一些了解,今後將系統的寫一些關於國學的文字,獻給想系統了解國學的朋友,希望大家能喜歡。

相關焦點

  •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禮」還是「仁」
    袁梅教授不過在袁老師講到儒家文化時,她說儒家文化的核心是「禮」。她還特別提到兩個人的話做佐證,錢穆先生說:「禮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南懷瑾先生說:「禮是孔子一生學問的根本。」課後還有習題問:「儒家文化乃至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什麼?」我第一次選的是「仁」,結果顯示錯誤,第二次選的是「禮」,結果顯示正確。「禮」是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範疇。孔子將「禮」從宗教範疇推廣到人間成為人文世界的行為規範。禮有兩個重要原則,其一為尊尊,就是把人區別分為許多等級,並保持低賤者對尊貴者的尊崇。
  • 儒家思想及核心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以孔子的思想作為總指導的,它以「仁」為核心思想,以「仁義禮智信」為主要行為準則,注重權利與義務的統一,尊重人的本性與情感
  • 儒家仁學思想的現代啟示
    原標題:儒家仁學思想的現代啟示(新知新覺)   習近平同志指出:「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儒家思想,對中華文明產生了深刻影響,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家思想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重要滋養。」仁作為儒家思想的一個核心概念,不是空泛的哲學概念或僵化的倫理教條,而有著深入日常生活的實踐性和與時俱進的生命力。
  • 裡仁思想,儒家「仁」思想的衍生(上)
    仁,作為儒家的基本理念之一,已隨著儒家思想的流傳和鞏固滲人了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然而,正是由於其流傳,才面臨著源初面目走樣的危險;正由於其鞏固,才可能導致思想活力的失落。因此,追問仁就並非是多此一舉。出去困惑,恢復中國傳統思想的活力,才能使國人真正地繼承傳統、據有傳統,從而為過上一種有根基的現實生活、獲得一種有承託的未來憧憬來奠基。仁並非是一種外在的、當下擺在那裡有待認識的現成之物。人和仁並非如兩個現成的對象那樣有一種現成的關係,而是共同生發、相互維持的。人與仁被孔子所說的「裡」維繫在了一起。此處的「裡」不能理解為一種空間關係,而應看作源發的棲居關係。
  • 儒家的核心觀念是「仁」?不要被騙了!
    很多人都認為儒家的核心觀念是「仁」,但當你問及他們什麼是「仁」的時候他們就莫衷一是,每個人的對仁的理解就千差萬別,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如果我們進一步思考:「儒家的核心觀念是『仁』這個命題真的成立嗎?」,我們就會發現問題本身就值得思考。
  • 快速了解儒家思想中「仁」的基本內涵和影響
    「仁」學基本內涵:仁者「愛人」,「仁者人也」。仁的基本形式是「愛人」,要求將人作為人來看待,人不是奴隸,強調了人有愛和尊重的需求。孔子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將「仁」確定為最基本的社會關係準則,並圍繞「愛人」的內涵,構造出了仁學的思想體系。仁愛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在後來的則成為整個儒家文化的中心範疇。
  • 國學講堂(49):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
  •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麼?
    裡就是鄉裡之裡,也就是住的地方。 「仁」是什麼?兩千年來,莫衷一是。 「博愛之謂仁」,這是孔家店的夥計——唐朝的韓愈講的。韓愈的思想,並不都是孔、孟思想,他是研究墨子思想的專家,墨子的思想就有「兼愛」,他把墨子的思想,融會到儒家思想中去,把「兼愛」換一個字改為「博愛」。 從字面上看,人有二而成「仁」。
  • 墨家 「兼愛」思想與儒家「仁愛」思想的對比
    墨家 「兼愛」思想與儒家「仁愛」思想的對比素質四班 方心悅 墨子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子提出的「兼相愛、交相利、非攻、節用」等思想,構成了墨家學說的核心。其中,「兼愛」是其思想體系的核心內容,如穿珠之線,貫穿「非攻」、「天志」、「明鬼」、「節用」等思想。墨子倡導「兼愛」不是停留在空泛的說教上,而是要解決實際問題,要著眼於實利。孔子的仁學觀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價值。孔子關於「仁」的觀念,發端於西周時期的人本思想。
  • 儒家仁學思想的現代啟示:道德修養貴在親力親為、持之以恆
    習近平同志指出:「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儒家思想,對中華文明產生了深刻影響,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家思想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重要滋養。」仁作為儒家思想的一個核心概念,不是空泛的哲學概念或僵化的倫理教條,而有著深入日常生活的實踐性和與時俱進的生命力。
  • 譯論 | 胡翠娥:「殊德之仁 」與「全德之仁 」 ——海外譯「仁」及其對儒家思想的認識之發展
    從19世紀到當代,海外譯「仁」各有所重,它不僅是翻譯,更是一種思想活動,映射出海外對儒家哲學思想自身以及與西方文化關係的認識變化,同時儒家思想在不斷匯入世界資源,其歷久彌新的根源在於它內在的可適應性。關鍵詞:殊德之仁;全德之仁;海外譯「仁」;海外儒學作為儒家典籍中的關鍵詞和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仁」在海外(此處代指英語世界,下同)的翻譯和認知經歷了漫長而又曲折的歷史。學界對海外譯「仁」的研究多立足於源語漢文化,採用規定性研究方法。
  • 儒家的倫理思想以道德問題為核心,一種典型的倫理型人文主義學說
    以仁愛為基點的倫理思想儒家的倫理思想以道德問題為核心,是一種典型的倫理型人文主義學說。其中,「仁」是儒家道德理論的基本原則,是各種道德規範道德要;求的基本出發點,儒家的道德規範體系正是以仁」為核心展開的。
  • 孔子思想的核心到底是什麼?
    在他的思想體系中,「仁」「禮」「中庸」「道」「義」「和」等都是其有機的組成部分。然而,到底何者為孔子思想的核心,學術界還存在著一定的分歧,具體而言,主要可分為以下幾種觀點:一、多數學者認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持這種觀點的學者都強調「仁」在孔子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同時認為「仁」與「禮」關係密切,二者互相補充、互相包容,又互相制約。
  • 儒家為什麼把「孝弟」視作「仁」的基礎?
    據說孔子去世後,儒家群龍無首,有子狀若孔子,弟子們因此準備讓他代替孔子,成為儒家的首領。但是,這一提議最終因曾子不同意而作罷。即便如此,有子在孔門的地位還是很高的,在一些大家都難以決斷的問題上,有子的見解甚至比曾子還高明。
  • 從儒家說「仁」談因材施教
    作為儒家思想的後繼者,荀子否認了道德先驗論,強調後天習得對提升和改造人性的決定因素,這種邏輯起點常常被誤認是異出儒家的。但是,就對儒家經典的解讀與反省來看,荀子卻是最徹底的。使人識己愛己,能識人愛人,與有自知自重,都是三弟子從不同起點出發對智者仁者的自我認知。
  • 儒家的核心觀念:禮與仁——學《論語》有感
    禮與仁這兩個是儒家的核心觀念,孔子對禮的表現形式很明確,即溫、良、恭、儉、讓。這也成為中國有理想的儒生們的自我要求的範本,也即儒家的君子人格。禮是一種規範,是仁的外在表現形式。其要達到的結果就是「和」。
  • 仁與愛,儒家的體與用
    儒家的思想,和道家、佛家的本質一樣,都涉及兩個根本問題,一是如何修本,二是如何發用。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哲學的根本思維方法。儒家的本是仁,用是愛。仁,每個人心中都有,如道家的道、佛家的智與空。人與人之間的區別就在於,本性是否被蒙蔽了,蒙蔽了多少,到什麼程度,是否有覺悟,恢復內在的本性。仁之用,是愛。愛什麼?愛自己,愛家人,愛大眾,愛國家,愛天下,愛自然,愛萬物。儒家講,民胞物與,最自然的愛是親情之愛;最偉大的愛是萬物之愛,天下為公,無有私情,亦無私慾私利之追求。但是,生活中,最日常的實踐還是愛人。
  • 論語15丨儒家思想關注的核心是什麼?
    因為這句話點出了儒家思想體系最要命,也是在後世最經常被誤解的關鍵。求在我。 直至今天,很多人都會認為儒家思想關注的是社會,是人倫,是社會的每個成員應該怎麼做。這是個天大的誤會!儒家思想關注的核心,和道家一樣,是自己,是自己該怎麼做,自己要成為一個怎麼樣的人。
  • 嚴格來講,中國畫已不僅僅是畫,還擁有儒家核心思想
    南宋 《漢宮秋圖》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字是單立人加一個「二」字,兩個人才叫仁,因為兩個人就有相處,相處就有關係,至高的關係是愛,所以孔子講「仁者愛人」。孔子曾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 中庸的思想淵源,以及與仁、中和的關係
    引言:「中庸」是孔子哲學的重要範疇,在《論語》中僅僅出現一次,但其精神思想在《論語》中處處可見,構成了一套內涵極為豐富的思想體系,包含了儒家的修養論和境界論,涉及到政治、倫理、為人為學等各個方面,關於「中庸」的正面描述不多,以至於對「中庸」的思想很難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