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暑假假期,我繼續抽空在家充電。教師的繼續教育每年都有,老師們在網絡上可以與教育專家來一次思想的溝通,這保證了教師們每時每刻都能學到最前沿的教育理論和技術,這是非常有好處的。
這幾天我登陸中國教師教育網,選了山東曲阜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袁梅老師的課《國學與教師禮儀》,袁梅老師是文學博士,碩士生導師,看了她的介紹,我很欽佩她。

不過在袁老師講到儒家文化時,她說儒家文化的核心是「禮」。她還特別提到兩個人的話做佐證,錢穆先生說:「禮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南懷瑾先生說:「禮是孔子一生學問的根本。」課後還有習題問:「儒家文化乃至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什麼?」我第一次選的是「仁」,結果顯示錯誤,第二次選的是「禮」,結果顯示正確。
「禮」是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範疇。孔子將「禮」從宗教範疇推廣到人間成為人文世界的行為規範。禮有兩個重要原則,其一為尊尊,就是把人區別分為許多等級,並保持低賤者對尊貴者的尊崇。禮的另一重要原則是親親,即對親族的愛,它包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仁:仁愛。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
我個人印象中在以前學習的時候,記得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於是本人強迫症犯了,上網搜索了一番。結果是以「仁」為儒家文化的核心的意見居多。
華中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副教授夏增民老師,有一段視頻,特別提到:「仁是指仁愛,是孔子思想體系理論的核心。」

教授們意見不一,讓學生很為難,不過我最終在百度百科找到了答案,心中才有一些釋然。
儒家文化中「仁」就是愛人。禮就是社會的道德秩序,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使社會各階層的人們對自身社會地位有穩定的道德認可和道德定位。儒學的真諦是仁禮一體。
不可只講「仁」,不講「禮」。或者只講「禮」,不講「仁」。
禮不僅是等級社會的外在形式,而且與人的內在理性———仁結合在一起,使「禮」的實踐成為人的內發行為,達到自我控制的地步。
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