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核心是「禮」還是「仁」

2020-12-16 教育評談

今年的暑假假期,我繼續抽空在家充電。教師的繼續教育每年都有,老師們在網絡上可以與教育專家來一次思想的溝通,這保證了教師們每時每刻都能學到最前沿的教育理論和技術,這是非常有好處的。

這幾天我登陸中國教師教育網,選了山東曲阜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袁梅老師的課《國學與教師禮儀》,袁梅老師是文學博士,碩士生導師,看了她的介紹,我很欽佩她。

袁梅教授

不過在袁老師講到儒家文化時,她說儒家文化的核心是「禮」。她還特別提到兩個人的話做佐證,錢穆先生說:「禮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南懷瑾先生說:「禮是孔子一生學問的根本。」課後還有習題問:「儒家文化乃至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什麼?」我第一次選的是「仁」,結果顯示錯誤,第二次選的是「禮」,結果顯示正確。

「禮」是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範疇。孔子將「禮」從宗教範疇推廣到人間成為人文世界的行為規範。禮有兩個重要原則,其一為尊尊,就是把人區別分為許多等級,並保持低賤者對尊貴者的尊崇。禮的另一重要原則是親親,即對親族的愛,它包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仁:仁愛。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

我個人印象中在以前學習的時候,記得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於是本人強迫症犯了,上網搜索了一番。結果是以「仁」為儒家文化的核心的意見居多。

華中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副教授夏增民老師,有一段視頻,特別提到:「仁是指仁愛,是孔子思想體系理論的核心。」

夏增民教授

教授們意見不一,讓學生很為難,不過我最終在百度百科找到了答案,心中才有一些釋然。

儒家文化中「仁」就是愛人。禮就是社會的道德秩序,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使社會各階層的人們對自身社會地位有穩定的道德認可和道德定位。儒學的真諦是仁禮一體。

不可只講「仁」,不講「禮」。或者只講「禮」,不講「仁」。

禮不僅是等級社會的外在形式,而且與人的內在理性———仁結合在一起,使「禮」的實踐成為人的內發行為,達到自我控制的地步。

你覺得呢?

相關焦點

  • 儒家的核心思想「仁」是什麼?
    圖片來自網絡儒家的「仁」是什麼「仁」是儒家最基本的社會倫理範疇,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他的禮、義、廉、恥、孝、悌、忠、信等無不圍繞仁展開,三綱五常是儒家倡導的基本社會倫理準則,而「仁」是五常之首的地位。所以,了解儒家思想,首先就要理解儒家的「仁」的基本涵義。「仁」的本意是親和的意思,指人和人之間互相親愛。《說文解字》仁,親也。孔子明確提出:仁者,愛人。儒家認為應當用「仁」來處理倫理社會關係,主張人和人之間應該互相尊重、互助和友善,而孝悌則是「仁」的根本。在孔子看來,人應該友愛大眾,親近賢德的人(《論語·學而》)。
  • 國學講堂(49):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
  • 儒家的核心觀念:禮與仁——學《論語》有感
    禮與仁這兩個是儒家的核心觀念,孔子對禮的表現形式很明確,即溫、良、恭、儉、讓。這也成為中國有理想的儒生們的自我要求的範本,也即儒家的君子人格。禮是一種規範,是仁的外在表現形式。其要達到的結果就是「和」。
  • 儒家思想及核心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以孔子的思想作為總指導的,它以「仁」為核心思想,以「仁義禮智信」為主要行為準則,注重權利與義務的統一,尊重人的本性與情感
  • 儒家「禮—樂」核心與「詩言志」
    但是荀子所說的情感,並非人的天然情感,更不是審美情感,而是他所倡導的以「禮義」為核心的倫理情感。荀子認為要以禮義制約感情,把情感納入倫理之軌,他明確提出「詩言志」,強調詩要「明道」,明「聖王之道」(《荀子·效儒》)。
  • 儒家仁學思想的現代啟示
    原標題:儒家仁學思想的現代啟示(新知新覺)   習近平同志指出:「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儒家思想,對中華文明產生了深刻影響,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家思想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重要滋養。」仁作為儒家思想的一個核心概念,不是空泛的哲學概念或僵化的倫理教條,而有著深入日常生活的實踐性和與時俱進的生命力。
  • 儒家的核心觀念是「仁」?不要被騙了!
    很多人都認為儒家的核心觀念是「仁」,但當你問及他們什麼是「仁」的時候他們就莫衷一是,每個人的對仁的理解就千差萬別,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如果我們進一步思考:「儒家的核心觀念是『仁』這個命題真的成立嗎?」,我們就會發現問題本身就值得思考。
  • 裡仁思想,儒家「仁」思想的衍生(上)
    仁,作為儒家的基本理念之一,已隨著儒家思想的流傳和鞏固滲人了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然而,正是由於其流傳,才面臨著源初面目走樣的危險;正由於其鞏固,才可能導致思想活力的失落。因此,追問仁就並非是多此一舉。出去困惑,恢復中國傳統思想的活力,才能使國人真正地繼承傳統、據有傳統,從而為過上一種有根基的現實生活、獲得一種有承託的未來憧憬來奠基。仁並非是一種外在的、當下擺在那裡有待認識的現成之物。人和仁並非如兩個現成的對象那樣有一種現成的關係,而是共同生發、相互維持的。人與仁被孔子所說的「裡」維繫在了一起。此處的「裡」不能理解為一種空間關係,而應看作源發的棲居關係。
  • 儒家的倫理思想以道德問題為核心,一種典型的倫理型人文主義學說
    以仁愛為基點的倫理思想儒家的倫理思想以道德問題為核心,是一種典型的倫理型人文主義學說。其中,「仁」是儒家道德理論的基本原則,是各種道德規範道德要;求的基本出發點,儒家的道德規範體系正是以仁」為核心展開的。
  • 儒家文化思想中的道德與倫理關係
    道德與倫理有著一定的關係,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儒家文化思想中的道德與倫理間的關係,一起來看看吧。  禮與仁  儒家學說有兩個基本概念:禮與仁。如果進行道德哲學分析,那麼,禮可以視為倫理尤其是倫理實體的概念,仁則可以視為道德尤其是道德主體的概念。禮與仁,可以說是倫理與道德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種表達。
  • 兩大思想的空前對決,孔孟思想為什麼要一直反對儒家的思想
    儒家學說的重心學說是仁,仁便是創建在社會最樸實最直接的情緒結合根基上的一種看法--社會是應該需要愛的。這個愛卻非無原則的愛,是從近到遠的愛,這便是孔子的愛有等差的仁學思想體系,這個仁的學說,在孟子看來極其確切,這便是仁者愛人。在仁者愛人思想的根基上,孔子演變出了禮、義、忠、孝、悌等倫理思想。禮便是保持政治安穩的上下的等級制度。孔子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便是禮的重心。
  • 快速了解儒家思想中「仁」的基本內涵和影響
    「仁」學基本內涵:仁者「愛人」,「仁者人也」。仁的基本形式是「愛人」,要求將人作為人來看待,人不是奴隸,強調了人有愛和尊重的需求。孔子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將「仁」確定為最基本的社會關係準則,並圍繞「愛人」的內涵,構造出了仁學的思想體系。仁愛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在後來的則成為整個儒家文化的中心範疇。
  • 儒家思想對傳統行政文化的影響
    自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就在我國思想文化領域乃至其他領域取得了正統地位,儒家先賢提出的「仁、義、禮、智、信」等思想在反覆詮釋中被不斷豐富和完善。  一、儒家思想是傳統行政文化的最重要的思想源   傳統行政文化是在傳統社會形成的行政觀念、行政制度及行政行為的總和,在傳統行政文化中,居於核心地位的是行政觀念或行政價值取向。我國傳統行政文化十分豐富,既有來自儒家思想的,也有來自道家、法家等其他思想流派的,但總體上,這種觀念體系仍以儒家思想為主。
  • 莊子對儒家仁、義、禮、樂的批評
    莊子站在「自然」、「無為」的立場,對當時的社會生活規範,尤其是儒家的那套進行批評。在〈知北遊〉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至人無為,大聖不作,觀天地之謂也。」而在〈至樂〉也說:「天地無為而無不為也。」
  • 譯論 | 胡翠娥:「殊德之仁 」與「全德之仁 」 ——海外譯「仁」及其對儒家思想的認識之發展
    從19世紀到當代,海外譯「仁」各有所重,它不僅是翻譯,更是一種思想活動,映射出海外對儒家哲學思想自身以及與西方文化關係的認識變化,同時儒家思想在不斷匯入世界資源,其歷久彌新的根源在於它內在的可適應性。關鍵詞:殊德之仁;全德之仁;海外譯「仁」;海外儒學作為儒家典籍中的關鍵詞和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仁」在海外(此處代指英語世界,下同)的翻譯和認知經歷了漫長而又曲折的歷史。學界對海外譯「仁」的研究多立足於源語漢文化,採用規定性研究方法。
  • 「仁愛」「愛人」的儒家思想體系內涵
    「仁」是儒家思想道德的精華所在,孔子從人類自身的思考出發,創建了仁愛之說,對人的本性做出了規定,將「仁」作為倫理道德所體現的主要原則。孔子認為,仁是作為人的本性,它源於親子之愛,並將其逐步擴展為人類之愛。
  • 儒家思想的利弊權衡
    01.先秦時期先秦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分別是孔子、曾子、孟子、荀子。孔子主張「仁」、「禮」、「德政」的思想,但是孔子也曾說過:「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以及「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從中也可以看出濃厚的等級尊卑思想以及對體力勞動者和女性的歧視。
  • 孔子思想的核心到底是什麼?
    在他的思想體系中,「仁」「禮」「中庸」「道」「義」「和」等都是其有機的組成部分。然而,到底何者為孔子思想的核心,學術界還存在著一定的分歧,具體而言,主要可分為以下幾種觀點:一、多數學者認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持這種觀點的學者都強調「仁」在孔子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同時認為「仁」與「禮」關係密切,二者互相補充、互相包容,又互相制約。
  • 《論語》中的「禮」與「仁」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漁父亂彈,ID:yufuluanta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論語》這部記載孔子與其弟子言行事跡的儒家經典,其實就是為解說兩個字:一個「禮」,一個「仁」。
  • 「仁」是孔子倫理思想的核心,他還將「仁」推廣到治世之策上來
    大家好,我是百家作者,今天小編帶大家來說一說孔子的儒學思想!儒學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流派,自西漢至晚清,在絕大多數的歷史時期被作為中國的官方思想,至今也是中國人的重要思想傳統,影響深遠。這裡所說的儒學,是指儒家學派的思想,在春秋末期由孔子所創立,在戰國時期由孟子、荀子等加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