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倫理思想以道德問題為核心,一種典型的倫理型人文主義學說

2021-01-10 成成談歷史

以仁愛為基點的倫理思想

儒家的倫理思想以道德問題為核心,是一種典型的倫理型人文主義學說。其中,「仁」是儒家道德理論的基本原則,是各種道德規範道德要;求的基本出發點,儒家的道德規範體系正是以仁」為核心展開的。

儒家提出過很多的道德範疇,在具體的道德方面提出過某些特殊的要求,除了「仁」,還有義、禮、智、信、忠、恕、孝、悌、溫、良恭、儉、讓、寬、惠、敏等,這些德目都是「仁」的體現,都是從「仁」的基本原則下派生出來的。與之同時,它們反過來又可以歸結為「仁」,或者說貫穿著「仁」的思想和要求。

儒家倫理思想大致可歸納為孝悌、仁愛、忠恕三個方面:

孝悌是仁愛的根本內容,歷代儒家都十分重視孝悌之道。在孔子那裡,孝悌是指孝順父母和敬愛兄長。但儒家倡行孝悌之道絕不滿足於此,他們又由這種親子骨肉之情出發推及宗族,而尊敬長輩,厚待親友,最後再推及於整個社會,即孔子所說的「泛愛眾。

孝悌的本質在於使長幼有序,它的外延則在於肯定尊卑等級的合理性要求每一個人在具體的社會行為中給自身有準確合理的定位。

這就是說,悌不僅是家庭倫理,也是社會倫理、政治倫理。所以《孝經》說:「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孔子家語·哀公問政》所載孔子說「立愛自親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長始,教民順也。教之慈睦,而民貴有親;教以敬,而民貴用命。

民既孝於親,又順以聽命,措諸天下,無所不可。」樹立仁愛的觀念,從親愛自己的雙親開始,從而教導他們尊敬別人,樂於聽從政令,把這種教化方法擴大開來治理天下,就不會有什麼辦不到的事情。由血親之愛這種天然的親情推而廣之,形成了孔子「仁學」的思想體系。

仁愛是儒家倫理思想的靈魂。在充分肯定親情之愛的基礎上,孔子的「仁愛」學說逐漸向外推延。以「親親」作為起點或第一步,「愛人」則是「仁」的第二步。

所謂「愛人」,就是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相互關心,相互信賴,相互幫助。可以說,在孔子看來,人人都應當具備仁愛之心,如果以仁愛作為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紐帶,人際關係便可以和諧融洽,就會社會晏然,天下太平。

由於血緣之「親」與非血緣之「人」屬於同類,具有類的共同性,所以由「愛親」到「愛人」,很自然地具有邏輯上的必然性。孔子嚮往的仁愛境界是:「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由「親親」到「獨親其親」,也就是孟子所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進而就能達到一種「博愛」,即「泛愛眾而親仁」、「四海之內皆兄弟」,這正是孔子倫理學說的「泛愛」。

忠恕是推行仁德的方法,也是仁愛思想的重要內容。孔子認為他有自己的一貫之道,他的弟子曾子說,這個一貫之道就是「忠恕」。朱熹在《四書集注》中解釋說:「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忠」的含義包含盡心為君王服務,也包含盡心為他人做事,即「為人謀」。

孔子所說的「恕」 是對他人的體諒與寬容,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大學》則提出「矩之道」,發揮了孔子的恕道,要求以己度人將心比心,從而寬恕容人。可見,「忠」與「恕」二者相互結合,構成了仁」的完整內涵。可以看出,忠恕之道正是孔子仁愛思想的進一步引申和發展,是儒家處理人己關係的基本道德原則。

以中庸為核心的哲學思想

是他們認識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指導思想和方法。它從儒家的政治思想和倫理思想中抽象出來,又反過來對政治思想倫理思想產生了指導作用。

儒家的哲學思想首要的是儒家對於天道運行規律和天人關係的認識。早期儒家繼承堯、舜以來關於「人心」與「道心」關係的論述,繼續思考「人情」與「人義」、「天理」與「人慾」的關係,將傳統的天命觀進行哲學升華,最終以「天理」作為本體。

所謂「天理」,意思是指社會的倫理原則和道德規範是天經地義、千古不變的規則。在「天理」與「人慾」的關係上,以「理」或者「天理」作為談論的話題。人們的思考以「天理」為本體,使之作為包羅宇宙和人生的龐大思想體系。

儒家哲學是「內聖外王」之學,它十分重視天人關係。早期的儒家都強調人在天地之間的能動性,他雖然相信天命,但絕不是宿命論者主張知天命,並上達於天命,必須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聽天命而盡人事。荀子也主張利用、順應「天命」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知命者不怨天」,與孔子的「知天命」完全一致。

孔子作《易傳》稱天地、人為「的思想指出人能夠與天、地並立,強調人有征服自然的能力。儒家思想三才」荀子也發揚儒家重視人事貫通天地自然和人類社會,所以漢儒揚雄說「通天地人日儒」,宋儒也大都如此,由此而強調人在天地間的作用。

那麼,天地是怎樣產生的?事物又是如何發展的?早期儒家提出了「太一」的概念,這與《易傳》提出的「太極」概念一致,它由闡釋卦象而推衍出天地萬物及其本原,對儒家的宇宙論影響很大。

《繫辭》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宋明理學家們以「理」為本體論,如朱熹說「太極只是一個理』字」,顯然是受了《易傳》太極觀的啟發。

這裡所謂的「兩儀」即陰陽,由於陰陽兩個對立面的激蕩、鬥爭、消長而引起事物的運動、變化、發展,天地、君臣、父子、夫婦無不可以納入到這樣的對立面中,也就是說,陰陽觀可以貫穿自然和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

《繫辭》中說:「生生之謂易。」又說:「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儒家哲學中的辯證法思想,尤其變化發展的觀念都與之相關。

在孔子儒家思想中,「中」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中」不僅是儒家的道德準則,還是一種思想方法,「中」謂中和、中正;「庸」謂常、用。所謂「中庸」,簡單地說就是「用中」,是指以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的態度為人處世。所謂「中庸」,可以看成孔子儒家哲學思想的核心概念。

孔子的「時中」「中庸」思想淵源有自。如《論語·堯日》記載堯對舜說:「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而「允執其中」也成為孔子心目中上古三代聖王傳「道統的不二法門。在古代聖王中,孔子十分讚賞舜,認為他是真正的大智者。

在孔子看來,舜是「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的聖王。孔子繼承並發展了「執兩用中」思想,其中的「時中」理念成為早期儒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時中」實際上包含了兩個層面的意思:一是「無可無不可」,一是「無過無不及」。沒有一定可行之事,也沒有一定不可行之事,一切都應以合「義」與否而定。

作為一種行為方式,「中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在社會生活的各方面,孔子主張都包含有中庸思維方式。孔子認為,歷史總是在不斷發展,在「損益」中前進。他晚年喜《易》,在《易傳》中充分闡發了「時」的哲學思想。多次說到「與時偕行」。

無論進退、出處,不管自勵、教學,孔子一生都體現了「時」的智慧,體悟著「時中」的哲學。孔子說:「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孔子是十分重視權變通達的聖者。

如《論語·子罕》記孔子說:「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學習、得道、有所立,最重要的是要權衡事物的輕重、緩急,這也正是孔子說「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的原因所在。也許正是因為如此,孟子才稱其為「聖之時者」。

孔子「中」的思想與他的政治思想相互聯結。孔子主張以禮「制中」,用禮作為衡量標準。禮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孔子的中庸思想本身也講究「權變」與「時中」,他希望處理事情審時度勢,隨時勢的變化而處「中」。

在政治管理中,孔子同樣重視「中」道。他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在刑罰之中,實際蘊含著應當如何為人處世治國行政的標準,而「禮樂興」是「刑罰中」的前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反過來說,斷案理獄,其標準還在於禮義,考慮的重點在於對社會的影在於對民眾的教化意義。只有眼光遠大、於智慧的人才能找到「刑罰之中」。

總之,孔子將他以往的「中」賦予了「時」「權」的意蘊,奠定了儒家「中庸」的思維模式。尤其是子思作《中庸》將早期儒家的天命觀、心性學說以及社會教化結合在一起,將孔子「中庸」學說定位於「實學」的範疇。「中庸」不僅是認識世界的基本方法和處事準則,而且成為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的核心特徵。

相關焦點

  • 儒家文化思想中的道德與倫理關係
    倫理與道德之間的關係一直是中西方哲學家討論的問題,現代人容易將道德和倫理混為一談,其實這兩者間雖然有必要的關聯,卻存在著差異。道德與倫理有著一定的關係,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儒家文化思想中的道德與倫理間的關係,一起來看看吧。
  • 教育解析:儒家學說與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看完長知識了!
    【摘要】我們理解的中國傳統文化,主要是儒家學說。儒家學說沉澱到今天,其集體觀、公理觀、人本思想,筆者以為是普世的價值觀。現在仍應存精去糟地創新,不斷強化傳統儒家道德文化,不僅使它更好傳承,而且有效地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服務。
  • 南哲動態|慕課《儒家倫理》在中國大學MOOC平臺上線
    如何對待儒家倫理道德傳統?為什麼我們經常會說現代人依然離不開傳統儒家倫理道德?我們隨著時代在現代化浪潮中奔湧前進,但卻又時常發現我們被那些無法也不可能擺脫的傳統所包圍著。這種傳統是我們艱難前行的負擔,還是我們現代化應有的張力和維度?儒家留給當今社會很多思想資源,也拋給我們許多亟待回答的問題,這些問題大多是與倫理道德密切相關的。
  • 墨家 「兼愛」思想與儒家「仁愛」思想的對比
    墨家 「兼愛」思想與儒家「仁愛」思想的對比素質四班 方心悅 墨子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子提出的「兼相愛、交相利、非攻、節用」等思想,構成了墨家學說的核心。其中,「兼愛」是其思想體系的核心內容,如穿珠之線,貫穿「非攻」、「天志」、「明鬼」、「節用」等思想。墨子倡導「兼愛」不是停留在空泛的說教上,而是要解決實際問題,要著眼於實利。孔子的仁學觀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價值。孔子關於「仁」的觀念,發端於西周時期的人本思想。
  • 儒家倫理與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提供一個文化的鎮基之物
    把儒家思想作為道德公民教育的一個選項,以便「為年輕的新加坡人在抗拒西方文化中不可取的影響時提供一個文化的鎮基之物」  儒學倫理在這個公民道德教育體系中處於何種地位呢?新加坡開國元勳吳慶瑞指出,「儒家思想是以孔子的道德體系為中心的思想」,這一套源自中國古代社會的學說固然有不適合現代新加坡國情的部分,但孔子所教導的「君子風範和正直品格的道德價值觀」,則「和二十世紀的新加坡有密切關係」。他還說明,孔子有著這樣的一種主張,就是一個國家的統治者如果本身不具有正直、高尚的品格的話,則這一個國家「必遭災難」。在這一點上,人民行動黨政府與孔子「也持相同的看法」。
  • 儒學在歷史上,是某些時期主流意識形態,儒家思想核心是仁和禮
    儒家思想儒學的核心是仁和禮。仁就是以「愛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會成員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權利;禮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建立社會的道德秩序,使社會成員對自身的社會地位都有穩定的道德認可和道德定位。
  • 儒家學說對於中國人性格的影響
    起源於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家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它一直延續了2000多年,直至今日仍對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具有重要影響。儒學並不像西方哲學家所說的只是一種道德上的形上學,而是集哲學、宗教、道德、政治、經濟、教育、法律於一身的系統思想體系。是人類在農業文明時期所形成的,當時最為發達的學說體系。
  • 儒家仁學思想的現代啟示:道德修養貴在親力親為、持之以恆
    習近平同志指出:「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儒家思想,對中華文明產生了深刻影響,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家思想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重要滋養。」仁作為儒家思想的一個核心概念,不是空泛的哲學概念或僵化的倫理教條,而有著深入日常生活的實踐性和與時俱進的生命力。
  • 論儒家倫理思想的原點
    「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原點,我認為包括以下幾層意思:    第一,儒家以家庭為中心,認為個人可以通過自我修養擴展到家庭、國家和社會。而這個生命力在世間的延續過程即是我們的「命」,如果找到「命」的源頭,就為「命」設定了一個穩固的起源,我們的生命意識就不再漂泊,生命過程也就可以有所建立。    第三,儒家倫理的基本原點是「孝」,而別的倫理意識,如悌、忠、信都是從「孝」延伸出去的。
  •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禮」還是「仁」
    袁梅教授不過在袁老師講到儒家文化時,她說儒家文化的核心是「禮」。她還特別提到兩個人的話做佐證,錢穆先生說:「禮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南懷瑾先生說:「禮是孔子一生學問的根本。」課後還有習題問:「儒家文化乃至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什麼?」我第一次選的是「仁」,結果顯示錯誤,第二次選的是「禮」,結果顯示正確。「禮」是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範疇。孔子將「禮」從宗教範疇推廣到人間成為人文世界的行為規範。禮有兩個重要原則,其一為尊尊,就是把人區別分為許多等級,並保持低賤者對尊貴者的尊崇。
  • 中國社會大眾倫理道德發展的文化共識——基於改革開放 40年持續調查的數據
    我們的調查發現,當今中國社會大眾對倫理道德現狀滿意度較高並且持續上升,對倫理道德的未來發展持樂觀態度,但對倫理道德本身卻保持緊張和警惕的文化心態,呈現出倫理型文化的典型氣質。在現實生活中,善惡因果律沒有也不可能完全實現,但社會大眾依然堅守這一文化信念並努力使之成為現實,由此倫理道德便不僅成為批判世界而且也是創造世界的精神力量。在這個意義上,現代中國社會大眾關於道德與幸福關係的高度共識,不僅是對生活世界的肯定,而且也是文化信念和文化信心的表達,是倫理型文化的典型氣質。
  • 倫理道德的精神哲學規律
    一個多世紀以來的人類世界已經滄海桑田,然而「倫理覺悟」不僅依然是精神世界的主題,而且是生活世界的難題,只是在不同歷史境遇下切換了文明的問題式。在中國,它以倫理—道德悖論的方式在場;在西方,它以倫理認同與道德自由的矛盾突現。
  • 兩大思想的空前對決,孔孟思想為什麼要一直反對儒家的思想
    道家思想及儒家思想對後人有巨大的影響。儒道兩家,有著差別的思維,相互幹預,相互吸收,推動了民族文化的發展,從而形成我國歷史文化的趨勢。儒家學說關鍵是一種政治倫理哲學,它是以宗法血緣為基礎,建樹了統治理社會和人倫秩序的哲學系統。
  • 儒家思想對傳統行政文化的影響
    一、儒家思想是傳統行政文化的最重要的思想源   傳統行政文化是在傳統社會形成的行政觀念、行政制度及行政行為的總和,在傳統行政文化中,居於核心地位的是行政觀念或行政價值取向。我國傳統行政文化十分豐富,既有來自儒家思想的,也有來自道家、法家等其他思想流派的,但總體上,這種觀念體系仍以儒家思想為主。
  • 孔子思想的核心到底是什麼?
    「禮」必須以「仁」為思想基礎,「仁」必須以「禮」為客觀標準。或者說「仁」「禮」關係是道德論和政治論的關係,「仁」是「禮」的本質,「禮」是「仁」的目標和要求。匡亞明《孔子評傳》(齊魯書社1985年版)認為,「仁」的觀念在孔子思想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仁」是他的哲學,他的世界觀,也是他的倫理道德學說、政治學說、教育學說,一句話,是他的全部博大龐雜的思想體系「一以貫之」的總綱。
  • 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含有複雜內容,既有封建道德,也有傳統美德
    任何一個歷史時代都產生、形成一定的傳統道德;一定的傳統道德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一定的經濟發展影響下形成的,並且受前一歷史時代形成的傳統道德的影響。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所形成的傳統道德含有複雜的內容,其中既有不利於社會發展的封建道德,也有有益於社會發展的傳統美德。所謂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指中國歷史流傳下來,具有影響,可以繼承,有益於下代的優秀道德遺產。它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其內涵包羅極為廣泛。
  • 「國學」從《論語》中闡述孔子儒家學說的現代意義
    儒家學說,作為中國古老的學派,由孔子及其弟子所創立,從春秋時代一直延續至今,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其間幾度興衰,但依然存在於社會的思想體系中,自然有其存在的道理。儒家從人文精神、人道精神、人格理想、人性品格、倫理思想、道德精神、修養之道、實踐精神、和諧精神,社會理想這十個方面來闡述自己的思想體系。從古至今,自從人類誕生,思想意識就開始指導人類的日常行為。孔子,作為至聖先師,以身力行,為達到希賢希聖的境界而努力,是一位自我完善的聖人。
  • 為什麼稱孟子為亞聖?他對儒家學說的貢獻有哪些?
    他是子思弟子的學生,是戰國時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為儒家學說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故後世也尊其為聖人,號為「亞聖」。由孔子思想和孟子思想結合而成的「孔孟之道」,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在孟子生活的戰國時代,當時墨家、道家學說等曾經顯赫一時孟子之所以沒有選擇這些學說而從事在當時並不吃香的儒學,這與他從小所受的教育環境是分不開的,尤其是與其母親的影響極大。
  • 儒家的核心思想「仁」是什麼?
    圖片來自網絡儒家的「仁」是什麼「仁」是儒家最基本的社會倫理範疇,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他的禮、義、廉、恥、孝、悌、忠、信等無不圍繞仁展開,三綱五常是儒家倡導的基本社會倫理準則,而「仁」是五常之首的地位。所以,了解儒家思想,首先就要理解儒家的「仁」的基本涵義。「仁」的本意是親和的意思,指人和人之間互相親愛。《說文解字》仁,親也。孔子明確提出:仁者,愛人。儒家認為應當用「仁」來處理倫理社會關係,主張人和人之間應該互相尊重、互助和友善,而孝悌則是「仁」的根本。在孔子看來,人應該友愛大眾,親近賢德的人(《論語·學而》)。
  • 學者:儒家思想蘊含豐厚的人類共同倫理
    學者:儒家思想蘊含豐厚的人類共同倫理 2014-05-22 21:41:01」的圓桌對話,參與對話的多位專家、學者認為,儒家思想中蘊含著豐厚的人類共同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