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約前372年一前289年),名輛,字子與,鄒國(今山東鄒城)人。其祖先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到孟子時已失去貴族身份,所以幼年時家境貧困。他是子思弟子的學生,是戰國時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為儒家學說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故後世也尊其為聖人,號為「亞聖」。由孔子思想和孟子思想結合而成的「孔孟之道」,是儒家文化的核心。
在孟子生活的戰國時代,當時墨家、道家學說等曾經顯赫一時孟子之所以沒有選擇這些學說而從事在當時並不吃香的儒學,這與他從小所受的教育環境是分不開的,尤其是與其母親的影響極大。孟子幼年喪父,主要是在母親的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其母是一位很有教養的婦女。有關孟母教子的記載不少,其中最主要有三個故事,即「孟母三遷」「買肉啖子」「斷織勸學」等。第一個故事是說: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去世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最初,他們住在基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孟母看到後,認為讓我的孩子住在這裡不合適,於是孟母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在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住了下來到了市集後,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和居宰豬羊之事。孟母知道了,認為這個地方也不適合自己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初一,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學習,整天在家讀書演禮。孟母很滿意地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後世之人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應該選擇好的客觀環境,要接近有教養的人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也說明環境能改變一個人的愛好和習慣。
第二個故事說:有一次,鄰居家磨刀霍霍,準備宰殺一口豬。孟子感到很好奇,就跑去問母親:「鄰居家在幹什麼?」孟母回答說:在殺豬。」孟子又問:「殺豬幹什麼?」其母笑著隨口說:「是給你吃啊。」剛說完這句話,孟母就後悔了,本來不是為我的孩子殺的豬,我為什麼要欺騙他呢?這不是教孩子說謊嗎?於是,她為了彌補這過失,就去鄰家買了豬肉,給孟子吃了。
第三個故事說:孟子年少的時候,讀書很不專心。有一次,他在吟通詩文,其母親在一旁紡織。孟子受其影響,突然停了下來。過了一會兒,又開始吟通。孟母知道他受到影響,叫住了他問:「為什麼中間停頓了?」孟子回答說:「忘記了,一會兒又記起來了。」孟母便拿起刀子割斷了她的織物,並且說:「這件織物割斷了,能夠再接上去嗎?學習時不專心,就永遠也學不到真本事。」從此之後,孟子讀書就更加專心了,起早貪黑,刻苦攻讀。
孟母所施行的種種教育方法,對孟子的成長和學術發展影響很大,從小就培養了他良好的品德和堅韌刻苦的學習精神,為他日後潛心向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即使在孟子成人以後,孟母也沒有放棄對他的教育,有一則故事可以反映這一點。
孟子對儒家學說的貢獻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
(一)仁政學說。這是孟子對孔子「仁」的學說的一種發展。孔子的這一學說是一種含義極廣的倫理道德觀念,孟子將孔子的仁學思想擴而廣之,發展成為包括思想、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施政綱領,這就是仁政。主要內容是:在政治上反對兼併戰爭,主張任用賢能;在經濟上主張減少賦稅,使「民有恆產」;在文化上主張興辦學校,進行儒家思想教育等。
(ニ)提出了性善論。認為人的本性天生是善良的,每個人生來就具有憐憫同情之心、著恥憎悪之心、恭敬辭讓之心以及是非之心。這四心是仁、義、禮、智四種道德觀念的萌芽,如果能讓人們把這些萌芽擴充開發出來,就會匯成滔滔江河,不可遏止,治理天下就是極其容易的事了。
(三)民貴君輕的思想。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意思是說在這三者中,人民最重要,接下來是國家,最後才是君主。君主要想鞏固統治,就要取得人民的擁護,而要獲得人民的擁護就要施行仁政。這是一種重民的思想,應該說是一種了不起的貢獻。孟子在談到君臣關係時指出:「如果君主把臣子看成自己的手足,臣子就會把君主看成是自己的腹心;如果君主把臣子看成是狗馬,臣子就會把君主視為一般人;如果君主把臣子看成泥土草芥,臣子就會把君主視為仇敵。」這一思想發展了孔子提出的「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的觀點。
(四)積極的進取精神。孟子具有強烈的進取精神,他認為這種精神主要表現在:一是不怕吃苦,所謂「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如果一個人不能經受住苦難的磨難,是難於擔當大任的;二是要積極進取,要具有為事業而獻身的精神,甚至要「捨生取義」;三是要具有高風亮節,即要具有「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精神,要敢於為自己的理想而奮鬥、而抗爭。
當然孟子還有許多深刻的論述和提出了不少的合理命題,這些都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精華,應該加以發揚光大。孟子不光提出了許多重要的學說,而且還身體力行,週遊各國,但是他的主張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只好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立說。《孟子》一書不僅發展了儒家學說,而且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長於論辯,邏輯嚴密,尖銳機智,是先秦時期最優秀的散文集之一。所以孟子也被視為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論家和散文家。
正因為孟子在發展儒家學說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在儒家學派中其地位僅次於孔子,故元朝在至順元年,加封他為「亞聖公」,這是以後稱其為「亞聖」的緣由,並在文廟中處於陪享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