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稱孟子為亞聖?他對儒家學說的貢獻有哪些?

2020-12-25 小藍說歷史

孟子(約前372年一前289年),名輛,字子與,鄒國(今山東鄒城)人。其祖先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到孟子時已失去貴族身份,所以幼年時家境貧困。他是子思弟子的學生,是戰國時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為儒家學說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故後世也尊其為聖人,號為「亞聖」。由孔子思想和孟子思想結合而成的「孔孟之道」,是儒家文化的核心。

在孟子生活的戰國時代,當時墨家、道家學說等曾經顯赫一時孟子之所以沒有選擇這些學說而從事在當時並不吃香的儒學,這與他從小所受的教育環境是分不開的,尤其是與其母親的影響極大。孟子幼年喪父,主要是在母親的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其母是一位很有教養的婦女。有關孟母教子的記載不少,其中最主要有三個故事,即「孟母三遷」「買肉啖子」「斷織勸學」等。第一個故事是說: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去世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最初,他們住在基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孟母看到後,認為讓我的孩子住在這裡不合適,於是孟母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在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住了下來到了市集後,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和居宰豬羊之事。孟母知道了,認為這個地方也不適合自己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初一,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學習,整天在家讀書演禮。孟母很滿意地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後世之人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應該選擇好的客觀環境,要接近有教養的人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也說明環境能改變一個人的愛好和習慣。

第二個故事說:有一次,鄰居家磨刀霍霍,準備宰殺一口豬。孟子感到很好奇,就跑去問母親:「鄰居家在幹什麼?」孟母回答說:在殺豬。」孟子又問:「殺豬幹什麼?」其母笑著隨口說:「是給你吃啊。」剛說完這句話,孟母就後悔了,本來不是為我的孩子殺的豬,我為什麼要欺騙他呢?這不是教孩子說謊嗎?於是,她為了彌補這過失,就去鄰家買了豬肉,給孟子吃了。

第三個故事說:孟子年少的時候,讀書很不專心。有一次,他在吟通詩文,其母親在一旁紡織。孟子受其影響,突然停了下來。過了一會兒,又開始吟通。孟母知道他受到影響,叫住了他問:「為什麼中間停頓了?」孟子回答說:「忘記了,一會兒又記起來了。」孟母便拿起刀子割斷了她的織物,並且說:「這件織物割斷了,能夠再接上去嗎?學習時不專心,就永遠也學不到真本事。」從此之後,孟子讀書就更加專心了,起早貪黑,刻苦攻讀。

孟母所施行的種種教育方法,對孟子的成長和學術發展影響很大,從小就培養了他良好的品德和堅韌刻苦的學習精神,為他日後潛心向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即使在孟子成人以後,孟母也沒有放棄對他的教育,有一則故事可以反映這一點。

孟子對儒家學說的貢獻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

(一)仁政學說。這是孟子對孔子「仁」的學說的一種發展。孔子的這一學說是一種含義極廣的倫理道德觀念,孟子將孔子的仁學思想擴而廣之,發展成為包括思想、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施政綱領,這就是仁政。主要內容是:在政治上反對兼併戰爭,主張任用賢能;在經濟上主張減少賦稅,使「民有恆產」;在文化上主張興辦學校,進行儒家思想教育等。

(ニ)提出了性善論。認為人的本性天生是善良的,每個人生來就具有憐憫同情之心、著恥憎悪之心、恭敬辭讓之心以及是非之心。這四心是仁、義、禮、智四種道德觀念的萌芽,如果能讓人們把這些萌芽擴充開發出來,就會匯成滔滔江河,不可遏止,治理天下就是極其容易的事了。

(三)民貴君輕的思想。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意思是說在這三者中,人民最重要,接下來是國家,最後才是君主。君主要想鞏固統治,就要取得人民的擁護,而要獲得人民的擁護就要施行仁政。這是一種重民的思想,應該說是一種了不起的貢獻。孟子在談到君臣關係時指出:「如果君主把臣子看成自己的手足,臣子就會把君主看成是自己的腹心;如果君主把臣子看成是狗馬,臣子就會把君主視為一般人;如果君主把臣子看成泥土草芥,臣子就會把君主視為仇敵。」這一思想發展了孔子提出的「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的觀點。

(四)積極的進取精神。孟子具有強烈的進取精神,他認為這種精神主要表現在:一是不怕吃苦,所謂「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如果一個人不能經受住苦難的磨難,是難於擔當大任的;二是要積極進取,要具有為事業而獻身的精神,甚至要「捨生取義」;三是要具有高風亮節,即要具有「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精神,要敢於為自己的理想而奮鬥、而抗爭。

當然孟子還有許多深刻的論述和提出了不少的合理命題,這些都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精華,應該加以發揚光大。孟子不光提出了許多重要的學說,而且還身體力行,週遊各國,但是他的主張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只好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立說。《孟子》一書不僅發展了儒家學說,而且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長於論辯,邏輯嚴密,尖銳機智,是先秦時期最優秀的散文集之一。所以孟子也被視為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論家和散文家。

正因為孟子在發展儒家學說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在儒家學派中其地位僅次於孔子,故元朝在至順元年,加封他為「亞聖公」,這是以後稱其為「亞聖」的緣由,並在文廟中處於陪享地位。

相關焦點

  • 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亞聖:孟子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軻(kē),字子輿,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與孔子並稱「孔孟」。孟子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被韓愈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為「亞聖」。
  • 歷史上被稱四聖:文聖、亞聖、詩聖、武聖,誰是真正「聖人」
    文章歷史上被稱四聖:文聖、亞聖、詩聖、武聖,誰是真正「聖人」系百家號文逗趣史原創,未經允許,抄襲必究。不過古人對於這些英雄好漢也是評判不已,他們的標準和我們可能也有所差距,但是但凡被他們稱為「聖人」,這個人一定在某方面的能力十分突出,古人對於「聖人」二字也是不會亂用的,而我們歷史上真就有「四聖」:文聖、亞聖、詩聖、武聖,那麼他們之間誰才是「聖人」呢?
  • 儒家四聖分別是誰?至聖為孔子,亞聖為孟子,其餘兩聖呢?
    孔子(公元前551—479年),他是儒家的始祖,第一個提出「有教無類」主張的人,曾經收了三千弟子,不論出身,因材施教,其教育後人的理念幾乎相當於我們現在教育學生的理念,在兩千多年前有如此想法和教育措施,可想而知他的思想多麼先進。
  • 孔子是「至聖」,孟子是「亞聖」,那儒家其它四位聖人都是誰?
    孔子因此給兒子命名為孔鯉。對於兒子孔鯉的教育,孔子非常上心,這是孔子一手抓起來的。孔鯉小時候從院子裡走過,孔子看到後馬上問他讀過《詩經》沒有。孔鯉說沒有。然後孔子就告訴他說:「不好好讀《詩經》,你就不會說話。」(「不學詩,無以言。」)後來孔子又看到孔鯉到院子裡玩,就問他學《禮記》了沒有。孔鯉說沒有。孔子就告訴他說:「不學禮,你就不會做人。」
  • 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荀子
    孟母三遷:孟子小時候住的那個地方附近有墳地,總有送葬者,孟子看見了就學出殯打幡,哭喪祭拜,孟母搬家,住的地方離菜場近了,孟子就學鄰居買賣,孟母搬家,住的地方離學堂近了,孟子就學讀書演禮,於是定居於此。        選擇一個好的教育環境,學習主流社會禮儀,即儒家之禮是很重要的。
  • 儒家四聖:至聖孔子、亞聖孟子,剩下的二聖是誰?十人有八人不知
    即便是到了現在,儒家的思想也無時無刻不影響著我們,它的那些精華的部分,一直為現代社會所保留、所傳承、所發張。大家提起儒家的聖人,很自然地想到了孔子和孟子,孔子是儒家的至聖,孟子是僅次於孔子的亞聖。其實儒家有四聖,剩下的二聖是誰,你只知道嗎?
  • 孟子相對於孔子來說的教育方面的貢獻
    孟子相對於孔子來說的教育方面的貢獻是孟子的思想理論:道德上要「先義後利,捨身取義」,人格上要「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這個也做人原則。而孔子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當仁不讓於師」是孔子的教育理念。
  • 儒家被尊稱為聖人的都有誰
    儒教被稱為聖教,也是諸子百家最大的教派,儒家經典《論語》等被後世人奉為治學經典,更與科舉結合,而漢代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治國方法,儒家也湧現出五位被後世人尊為「子」的聖人,那麼這五位聖人都是誰呢?
  • 先秦儒家三位代表人物:孟子
    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幹是儒、道、佛三家思想,其中儒家思想又是其核心。儒家思想涉及社會政治、倫理道德、思想教育等立身處世、為政治國的一切方面,在中華民族的思想和文化發展史上,影響最大,時間最久,程度最深。中華民族有歷史悠久的的燦爛文化,中國在世界是被稱作「文明古國」和「禮儀之邦」,多與孔子的思想分不開。
  • 孟子名言「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被誤解很多年,本意跟周禮有關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正確意思為:不孝順的表現形式有三個級別,以不盡後輩的本分和職責為最大的不孝。很多人對這句話誤解為:不夠孝順的做法有三個,沒有子孫後代是最大的不孝。這顯然不對,等於是歪曲了孟子的本意。
  • 儒家體系當中的隱形邏輯——孟子仁,荀子禮,尊孟而抑荀!
    孟子重德,荀子重禮,這正是漢代儒學的核心,所以漢代儒學的重新構建是以孔子的儒家學說為梗概,以孟子和荀子各自的學說做填補,希望建立一套真正的儒學價值觀體系。儒學得以持續發展,但是在當時政治上,儒學依然處於不利地位。法家雜家還有黃老學說依然在社會上大行其道。
  • 儒家為何能生生不息,傳承至今
    孔子創立儒家學派是希望通過宣揚禮制來恢復西周以來的亂世之象,但是春秋戰國的紛爭,使得歷史前進的步伐已勢不可擋,於是,儒家並不為各國所接受。孟母三遷孟子同時也認為人性本善,這種人「性善論」也是他「仁政」學說的基礎,亦是教育理論的基礎。認為教育的作用比政治管理更具有效果。
  • 曾子與子思,孔子與孟子之間的儒家傳承
    01孔子死後,儒家學派分化的原因孟子生於墨子之學與楊朱之學流行的時代,據孟子稱,「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後人據《韓非子》之說,有儒家八派的說法。但是以我們今天的看法,先秦諸子所提到的儒家派別,有的根本無從考證,有的當時可能存在過,後來卻失傳了。只有曾子子思一派流傳下來,後被孟子繼承光大了。
  • 君子之道與為君之道什麼聯繫?二者如何兼顧?孟子早已給出了答案
    導語:亞聖孟子的君子之道與為君之道有什麼聯繫?二者如何統籌兼顧,孟子早已給出答案,入世之臣,君子不做王,道德領袖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基本上都是遵從儒家學說的君子之道進行繁衍和發展的,尤其是從漢武帝之後的封建歷史,儒家學說成為了封建歷史的正統學術,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讓儒家學說的地位不可撼動。
  • 孟子的學說,帶有嚴重的「荒誕」感與認知失調
    有實際作用的學子們,你們快來擁抱我吧!孟子是悲哀的,他的學術與時代產生了分離感,這種分離帶來的就是荒誕。我們知道儒家的最終目標是「克己復禮」,希望社會能夠回歸到西周時期的「周禮制度」,可是人心是思變的。
  • 《四書五經》是中國儒家經典的書籍,其中《四書》指什麼?
    《六經》雖為孔子所定,然孔子自言述而不作,因此《六經》非孔子之專著,在宋儒看來,真正能體現聖人言行思想的傳世著作當是《論語》一書。《孟子》是記載孟子傳道施政的思想錄,《孟子》的「仁政」思想,「義利」之辨都豐富了儒家學說。 先秦的《孟子》一直處於「子」書行列。至漢代,《孟子》由「子」升「傳」。
  • 儒家又一代表人物,「亞聖」孟子的教育思想,教亦多術
    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百姓重於君王的政治主張,認為每一個人都應當做到知禮、懂禮、守禮,被認為是繼孔子之後的又一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孟子認為對於我們個人來說,只有通過教育才能讓我們心懷憐憫、辨別羞惡、態度恭敬、明辨是非,分別做到了懷有仁心、義氣、禮儀、智慧四點要求。
  • 儒學能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正統思想「儒家四聖」功不可沒 四聖分別是誰
    儒家學說產生於春秋時期,後逐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有很多思想家為儒學的產生和發展做出巨大貢獻,其中有四位被後人尊稱為「聖」,合稱「儒家四聖」。他們是:至聖孔子、復聖顏回、宗聖曾子和亞聖孟子。他們分別為儒學的產生和發展做出了什麼貢獻?
  • 孟子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按:車,古文;輿,今字。車又音居,是故,子輿、子車、子居,皆孟子之字也)。漢族,戰國時期鄒國人,魯國慶父後裔。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對後世中國文化的影響全面而巨大,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
  • 中華孟氏宗親會河南分會、亞聖商會將於27日成立
    服務孟氏宗親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助推中原經濟區建設亞聖孟子是海內外孟氏兒女的共同祖先,博大精深的孟子思想,是孟氏子孫乃至全球華人引以為豪、傳承2000多年的寶貴精神財富。盧展工書記曾多次強調,河南作為歷史文化資源大省,推動文化發展具有得天獨厚條件,理應在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方面發揮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