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為何能生生不息,傳承至今

2020-12-27 笑談人間傳承

儒家學派自創立之後,就在諸子百家中脫穎而出。以伸張仁義,倡導禮制樹立自己的主導地位。那麼產生於周朝禮樂崩壞之際的理論學說為何讓後人頂禮膜拜近千年呢?

孔子

主要原因在於每個時代都湧現出傑出的代表人物,他們不但繼承前人的思想和觀點,還能根據時代發展及形勢需要進行不斷發展創新。

孔子創立儒家學派是希望通過宣揚禮制來恢復西周以來的亂世之象,但是春秋戰國的紛爭,使得歷史前進的步伐已勢不可擋,於是,儒家並不為各國所接受。

孟子篇——主張「王道」,「仁政」

在儒家思想體系初步完善的情況下,孟子總結戰國時期各國興衰的規律,發展孔子的「禮制」和「德治」思想,提倡「王道」(君主以仁義治天下,以德政安撫臣民),主張「仁政」。

孟子

孟子認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就是以「仁政」統一天下,誰也阻止不了。認為應該爭取「民心」,以「仁愛之心」對待民眾,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強調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地位不可改變(忠貞)。孟子是站在統治階級提出的這一民本思想,目的是為統治者提供一套治理國家,安定天下的理論方法。

孟母三遷

孟子同時也認為人性本善,這種人「性善論」也是他「仁政」學說的基礎,亦是教育理論的基礎。認為教育的作用比政治管理更具有效果。

孟子性善圖

孟子生平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以及唯心主義哲學,倫理思想教育都集中在晚年和弟子編寫的《孟子》一書中。然而,孟子所主張的以民為本,限制君權的思想與強調君主專制的封建思想相抵制,因此長期受到封建君主的冷落。

唐朝韓愈以「孔孟之道」弟子自居,不斷宣揚孟子學說,其歷史地位和影響力也開始不斷攀升。宋元明等朝也多次供奉孟子入孔廟,最終,孟子被稱為「亞聖」。

韓愈

荀子篇——主張禮製法制並用

荀子作為戰國時期的儒學大師,在中國教育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力。韓非子.李斯都是他的學生,而這兩位也對千古一帝秦始皇產生重要影響。韓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李斯是任職於以法家思想指導的秦國。

荀子

荀子在對諸子思想進行批判和比較的同時,也積極採納其中有益的部分。最終,荀子無論是在天道觀.人生觀,還是政治和經濟領域都取得很大成就。

荀子認為「天」就是客觀存在的自然界,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荀子進一步提出人應該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掌握和利用自然規律,這就是「人定勝天」的思想。這些唯物主義思想也為儒學增添了新的光彩。

荀子提出「性惡論」,認為人性本惡是與生俱來的質樸的一種自然屬性。荀子的「性惡論」與孟子的「性善論」有極大的區別,但在主張教育感化民眾這一點是一致的。

荀子勸學篇

為了適應戰國時期各國富國強兵.統一天下的需要,荀子對儒家的政治思想也做了極大的改進。一方面繼承傳統的儒家思想,重視「王道」,提倡「禮義」,同時又主張禮製法制並用,提倡武力兼併天下,以刑法治理國家,但荀子是一位純粹的儒學思想家,他更強調平政愛民,認為國君要想保持地位安穩就必須改善政治,愛護百姓。

荀子講學圖

針對當時日益明顯的大一統趨勢,荀子主張君主要樹立至高無上的權威,除了政治上統一之外,還需要在思想上統一,實際上是開創了我國「大一統」的先聲。

孟子,荀子他們繼承了儒家傳統的思想理論,又對當時流行的重要學派進行了批判,同時也吸收了諸子學說中的合理因素,發展了儒家的思想體系,最終在漢武帝時期使儒家被確立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此後,儒家思想處於主導地位,對各個學派進行打壓,百家齊放的歲月也不復存在,儒家思想的發展也開始緩慢,甚至停滯不前)。

相關焦點

  • 世界四大古文明,為何只有中華文化傳承至今?
    唯有中華文化傳承至今,這是為何呢?四大古文明中華文化中華可以傳承至今的原因首先是漢字。四大古文明中華文化其三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有很多優缺點,這是所有文化的共性,愛它的,頂禮膜拜,恨它的,除之後快。
  • 中國傳承時間最長的家族、傳承至今2000多年、祖先令人敬仰
    古往今來,對歷史產生影響的人有許多,但是一個人的能力幾千年影響至今,同時他的家族也傳承至今,只有這個家族,世界上再也沒有同樣的家族。他的家族傳承至今已經2000多年,現在已經傳承了80多代。
  • 儒家生死觀:生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為何而生,為何而死
    這一段可謂是儒家生死觀的真解:文王不在了,禮樂文明就不在這裡了嗎?上蒼要滅亡這樣的禮樂文明,像我這樣還沒有死的人也就得不到這樣的禮樂文明的傳承了;上蒼沒有打算滅亡這樣的文明,匡地的人又能拿我怎麼樣呢?這段話中透露出一種無比的自信,孔子將自己的性命和整個禮樂文明聯繫在一起:文明在,我就在;我在,文明就在。
  • 諸子百家中,為何只有儒家傳承了兩千多年?墨家、法家去了哪裡?
    先秦諸子百家,各先進思想層出不窮,為何唯獨儒家傳承下來,貫穿了中國歷史中長達兩千年的「中世紀」呢?為了寫好這篇文章,筆者特地重讀了《資治通鑑》,重點梳理了諸子百家衰落及儒家崛起的過程。在諸子百家發展的過程中,各學派逐漸分裂成支脈,這種現象尤以儒家及墨家最為明顯。
  • 世界上傳承時間最長的家族在中國、至今2000多年、祖先令人敬仰
    古往今來,對歷史產生影響的人有許多,但是一個人的能力幾千年影響至今,同時他的家族也傳承至今,只有這個家族,世界上再也沒有同樣的家族。他的家族傳承至今已經2000多年,現在已經傳承了80多代。他是中國傳承時間最長的家族,也是世界上傳承時間最長的家族,他就是孔子家族,他們的祖先就是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
  • 華夏第一家族,2500年傳承至今,香火不滅。
    然而,無論是魏晉豪門王謝家族,還是隴西李氏貴族,亦或各個王朝的帝王家族,多麼顯赫的家族,在數千年的華夏歷史長河中,也只是輝煌一度、風騷一時,鮮有從發跡開始,一直血脈傳承、延綿至今的家族。唯有孔子家族和張道陵家族,是一直香火不斷、傳承至今的家族。其中,又以孔子家族歷時最長,從春秋末期到今天,足有2500多年的傳承,堪稱華夏第一家族。
  • 天下第一家族,傳承兩千多年破金氏世界紀錄,子孫世襲為官至今
    中國歷史博大精深,中國文化傳承悠久,尤其是西漢以後獨尊儒術,儒家文化影響了中國兩千餘年。 由此可見中國的儒家文化對中國及周邊國家影響多麼深刻。而孔子的家族更是成為儒家的典型代表家族,從古至今孔子家族傳承了兩千餘年,人才輩出,經久不衰。在2005年孔子世家譜被金氏世界紀錄確認為現存已知世界最長家譜,孔氏後人至今已經傳承八十餘代人。
  • 儒家文化大眾讀本|品味儒家文化經典,傳承中華民族精神
    編撰《儒家文化大眾讀本》(9冊)系列叢書,主要目的是向讀者傳播有關儒家文化的知識,了解儒家文化的優點和特點以及儒家文化在當代社會的價值。弘揚儒家文化精神,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力求把對孔子及儒家的研究轉向當下日常生活,從生活中體認儒家之道,使孔子思想飛入尋常百姓家。把儒家文化中有價值的東西發掘、提煉出來,把握儒家思想精髓,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 傳承經典,百能不鏽鋼櫥櫃品牌的儒家文化基因
    《禮記·中庸》有云:"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百能櫥櫃品牌根植於中國,傳承傳統儒家文化經典,把億萬家庭的健康幸福居家生活作為企業使命,致力於為國內家庭打造活色生香健康舒適家的高端不鏽鋼櫥櫃品牌。  百能櫥櫃自2006年成立以來,完成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嬗變,品牌不斷向上發展的背後,離不開企業深厚的儒學修養。
  • 唯一能和孔家平起平坐的家族,已經傳承兩千多年 至今受萬人祭拜
    孔子這個人物想必大家都知道的,孔子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時孔子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可以說為我國的古代教育提供了巨大的貢獻,使得不管中國古代的朝代如何更替,孔子的傳人一直也都是被人尊稱為名門望族,就算是歷代皇帝也不敢輕易的得罪他們,而且還對他們不斷的封賞,免除賦稅和徭役等待遇,畢竟孔子可是天下的讀書人的偶像。
  • 聽·楊凌|楊凌畢公民間傳統彩繪壁畫為何能傳承至今?
    楊凌是中國農業的聖地,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對中國的農業做出過重大貢獻,楊凌的風物故事千百年間生生不息豐富多彩,成為蘊含鄉土摯愛情愫的重要表達形式之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世代相傳的各種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記錄著人們生產生活方式、風俗人情、文化理念等特徵,楊凌千百年間流傳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故事豐富多彩,對於研究先民生產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 以生生不息之力量傳承 以不屈不撓之精神立世
    儒家認為人與動物的區別在於人自覺地意識到自己是在群體之中生存生活的,因此必須為生活於其中的群體負起責任,為此可以棄置個人利益。孟子說「君子自任以天下為重」,即以關懷天下為己任,具體來說就是對家庭鄰裡、社稷百姓、自然萬物肩負起從「親親」到「仁民」再到「愛物」的責任。
  • 古代漢字為何能傳承至今,而西方文字卻要另闢蹊徑?
    中國五千年的文化歷史被說成兩千了,沒人寫之前的歷史,不敢妄下定論,能解決此類問題的,多得於考古的發現。甲骨文和殷墟的出現,奠定了商朝的存在,對於商代這個相當高度的文明,將不再受人懷疑。那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甲骨商的文字變成早期人們對於漢字的認知。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文明無法找到關於商朝疆域的詳細記載,只能藉助甲骨文字中的隻言片語和文化面貌的類比,大致描摹出它的輪廓。
  • 春節掃墓祭祖,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傳承
    這是我們中華民族蜿蜒幾千年的生生不息的文化傳承!不管是居住在自己出生地的還是遠在千裡,甚至於旅居海外的華僑華人,都總是克服各種時間和空間上的困難,以各種不同的方式「掃墓祭祖」!以寄託自己對親人和先人的無盡思念!即使因為各種實際上的困難無法到實地「掃墓」,也要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祭祖」!這種近似於「儀式性」的活動,其實也是表達對自己「根」的追尋!
  • 生生不息,就能生生不息?
    人文上,這座城市曾經是北上移民的第一落腳點,燕趙文化,齊魯文化,都在這裡得到過良好的傳承和融合,中途又經日俄文化薰染,最終形成了大連順和,時尚,機警,兼容的好性格,可甜可鹹。情感上,雖然大連人總覺得大連不東北,但是東北卻從來都高貴著大連這個「寶寶」。在我眼裡,大連之於東北,猶似新加坡之於亞洲。
  • 孟子故裡再現加冠禮、鄉射禮 傳承儒家禮儀古風
    孟子故裡再現加冠禮、鄉射禮 傳承儒家禮儀古風 2014-09-20 23:55:43鄒城市旅遊局副局長左新華表示,鄒城通過在孟府、孟廟再現儒家傳統禮儀,來展示儒家學說精髓,傳承中華禮儀,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11點鐘,孟府院內的感恩堂前,弓、箭、算籌、箭靶等器具均已陳設完畢,主人正在場地外迎接賓客的到來。
  • 淺論明清浙東學術對儒家和諧文化的傳承和創新
    其實,陽明心學作為儒家文化在明代的重要學術文化的流派,其最大的成就在是豐富和發展中國儒家文化的「和諧文化」上。   「致良知」是陽明心學的核心思想。王陽明曾把自己的「致良知」學說最終歸結為「萬物一體之仁」的思想。而「萬物一體之仁」是最能表現其學說的儒家「和諧」文化特色的。
  • 曾子與子思,孔子與孟子之間的儒家傳承
    孔孟之道是儒家的正統,孔子與孟子之間的思想是如何傳承的呢?或者,從孔子思想是如何發展到孟子思想呢?嚴格說來,研究這一問題的文獻資料很不充分,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有很大的主觀臆測的成分,但是它卻是哲學史研究過程中不能忽略的問題。所以,很多學者對這一問題也都進行過有益的討論。
  • 法家為什麼沒有一直傳承下來,反而是儒家思想影響了中國兩千年?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明確,儒家思想為什麼能傳承下來,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 春秋時期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孔子懷揣著富國強民的大道,四處奔走、周遊列國,夢想通過說服統治者施仁政,達到天下大治。但當時各諸侯國國君,對孔子的學說根本不「感冒」。
  • 當代新儒家
    當代新儒家並不僅僅是指某些研究儒家學問的人,每一個有良心的人,每一個有理性、心靈光明的人,對人類文明有貢獻的人,都可稱為儒家,都是儒家之徒。新儒家之唯一主張就是「理性」,理性無窮,一切的學問,就是儒家的學問,一切的理想,就是儒家的理想,儒家之門,廣大無邊。只要天地在,儒家的精神就會生生不息,不會斷滅,即便只剩孤臣孽子,也會一線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