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學派自創立之後,就在諸子百家中脫穎而出。以伸張仁義,倡導禮制樹立自己的主導地位。那麼產生於周朝禮樂崩壞之際的理論學說為何讓後人頂禮膜拜近千年呢?
主要原因在於每個時代都湧現出傑出的代表人物,他們不但繼承前人的思想和觀點,還能根據時代發展及形勢需要進行不斷發展創新。
孔子創立儒家學派是希望通過宣揚禮制來恢復西周以來的亂世之象,但是春秋戰國的紛爭,使得歷史前進的步伐已勢不可擋,於是,儒家並不為各國所接受。
孟子篇——主張「王道」,「仁政」
在儒家思想體系初步完善的情況下,孟子總結戰國時期各國興衰的規律,發展孔子的「禮制」和「德治」思想,提倡「王道」(君主以仁義治天下,以德政安撫臣民),主張「仁政」。
孟子認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就是以「仁政」統一天下,誰也阻止不了。認為應該爭取「民心」,以「仁愛之心」對待民眾,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強調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地位不可改變(忠貞)。孟子是站在統治階級提出的這一民本思想,目的是為統治者提供一套治理國家,安定天下的理論方法。
孟子同時也認為人性本善,這種人「性善論」也是他「仁政」學說的基礎,亦是教育理論的基礎。認為教育的作用比政治管理更具有效果。
孟子生平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以及唯心主義哲學,倫理思想教育都集中在晚年和弟子編寫的《孟子》一書中。然而,孟子所主張的以民為本,限制君權的思想與強調君主專制的封建思想相抵制,因此長期受到封建君主的冷落。
唐朝韓愈以「孔孟之道」弟子自居,不斷宣揚孟子學說,其歷史地位和影響力也開始不斷攀升。宋元明等朝也多次供奉孟子入孔廟,最終,孟子被稱為「亞聖」。
荀子篇——主張禮製法制並用
荀子作為戰國時期的儒學大師,在中國教育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力。韓非子.李斯都是他的學生,而這兩位也對千古一帝秦始皇產生重要影響。韓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李斯是任職於以法家思想指導的秦國。
荀子在對諸子思想進行批判和比較的同時,也積極採納其中有益的部分。最終,荀子無論是在天道觀.人生觀,還是政治和經濟領域都取得很大成就。
荀子認為「天」就是客觀存在的自然界,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荀子進一步提出人應該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掌握和利用自然規律,這就是「人定勝天」的思想。這些唯物主義思想也為儒學增添了新的光彩。
荀子提出「性惡論」,認為人性本惡是與生俱來的質樸的一種自然屬性。荀子的「性惡論」與孟子的「性善論」有極大的區別,但在主張教育感化民眾這一點是一致的。
為了適應戰國時期各國富國強兵.統一天下的需要,荀子對儒家的政治思想也做了極大的改進。一方面繼承傳統的儒家思想,重視「王道」,提倡「禮義」,同時又主張禮製法制並用,提倡武力兼併天下,以刑法治理國家,但荀子是一位純粹的儒學思想家,他更強調平政愛民,認為國君要想保持地位安穩就必須改善政治,愛護百姓。
針對當時日益明顯的大一統趨勢,荀子主張君主要樹立至高無上的權威,除了政治上統一之外,還需要在思想上統一,實際上是開創了我國「大一統」的先聲。
孟子,荀子他們繼承了儒家傳統的思想理論,又對當時流行的重要學派進行了批判,同時也吸收了諸子學說中的合理因素,發展了儒家的思想體系,最終在漢武帝時期使儒家被確立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此後,儒家思想處於主導地位,對各個學派進行打壓,百家齊放的歲月也不復存在,儒家思想的發展也開始緩慢,甚至停滯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