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至聖」,孟子是「亞聖」,那儒家其它四位聖人都是誰?

2020-12-25 晨之論史

孔子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兒子出生後,魯國的國君送來鯉魚祝賀。孔子因此給兒子命名為孔鯉。對於兒子孔鯉的教育,孔子非常上心,這是孔子一手抓起來的。

孔鯉小時候從院子裡走過,孔子看到後馬上問他讀過《詩經》沒有。孔鯉說沒有。然後孔子就告訴他說:「不好好讀《詩經》,你就不會說話。」(「不學詩,無以言。」)後來孔子又看到孔鯉到院子裡玩,就問他學《禮記》了沒有。孔鯉說沒有。孔子就告訴他說:「不學禮,你就不會做人。」(「不學禮,無以立。」)

孔子,對於孔鯉的教育如此的上心,然而孔鯉的成就不僅趕不上父親孔子,也趕不上他的兒子子思。子思是孔子的孫子,自幼非常的聰明。孔子的壽命很長,活了70多歲。孔鯉死在了孔子的前邊,只活了五十歲,可以說是白髮人送黑髮人了。

孔鯉死後,孔子非常傷心。孔子去世前,他最喜歡的弟子顏回、子路也都先他而死。孔子拉著傑出弟子子貢的手說:「你怎麼來得這樣晚啊,我都快掛了你才過來。」(「賜,汝來何其晚也?"孔子因嘆,歌曰:"太山壞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

孔子死後,他的孫子子思是弟子曾參負責教育的。後來曾參被稱為「宗聖」,意思是他是孔門的正宗,孔子早逝的傑出弟子顏回則被稱為「復聖」。後來曾參的後人、顏回的後人和孔家共用一個家譜,著名主持人曾子墨就是曾家的後代。子思則被稱為「述聖」,他又教導出了一個傑出的弟子孟子,孟子和孔子並稱為儒家的「至聖」和「亞聖」。

儒家一共有六位「聖人」,「元聖」周公(第一個聖人)、「至聖」孔子(聖人中的冠軍)、「亞聖」孟子(聖人中的亞軍)、「復聖」顏回(又一個聖人)、「述聖」子思(傳述儒家道統的聖人)、「宗聖」曾參(得到正宗道統的聖人)。

那麼,為什么子思的成就大於孔子大於孔鯉呢?除了年齡之外,這恐怕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第一,子思的天資高於孔鯉。

天資這東西非個人努力所能得,有人問孔子門下弟子誰最聰明,孔子說顏回,並且說自從顏回死後再也沒有他那樣聰明的學生了。孔子有次問弟子子貢有沒有顏回聰明,結果子貢激動地說:「我怎麼能比得了顏回,我最多做到舉一反三罷了,顏回至少能做到舉一反十。」孔子贊成了子貢的看法,並承認自己也沒有顏回聰明。("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天資的聰明非努力可得,這方面的缺陷導致子思的成就大於孔鯉。

第二,子思的時代不同於孔鯉。

孔子與兒子孔鯉處於春秋,而子思則進入戰國時代。時代的變化使他們的思想產生了較大的差別,而有了創新的價值。學術上多歧為貴,時代的緣故使孔鯉的成就籠罩在父親孔子的光輝之下,而子思則由於時代的變遷與時俱進,產生了新的變革,增加了自身的魅力。

第三,子思經歷不同於孔魚。

孔鯉早逝,子思和孔子一樣,經歷了早年喪父的痛苦。生活的磨礪和挫折豐富了子思的成長經驗,加深了他的思想嘗試。古人說「艱難困苦中,玉汝於成」,「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確實是這個道理啊!

不過,雖然子思的成就趕不上孔鯉,但是他在生活態度上還是非常樂觀幽默的。別人嘲笑孔鯉才幹不如父親和兒子時,孔鯉卻說:「我爸爸不如我啊,我兒子比他兒子強」,又說「我兒子也不如我啊,我爸爸比他爸爸強。」

相關焦點

  • 儒家四聖分別是誰?至聖為孔子,亞聖為孟子,其餘兩聖呢?
    孔子(公元前551—479年),他是儒家的始祖,第一個提出「有教無類」主張的人,曾經收了三千弟子,不論出身,因材施教,其教育後人的理念幾乎相當於我們現在教育學生的理念,在兩千多年前有如此想法和教育措施,可想而知他的思想多麼先進。
  • 歷史上被稱四聖:文聖、亞聖、詩聖、武聖,誰是真正「聖人」
    文章歷史上被稱四聖:文聖、亞聖、詩聖、武聖,誰是真正「聖人」系百家號文逗趣史原創,未經允許,抄襲必究。不過古人對於這些英雄好漢也是評判不已,他們的標準和我們可能也有所差距,但是但凡被他們稱為「聖人」,這個人一定在某方面的能力十分突出,古人對於「聖人」二字也是不會亂用的,而我們歷史上真就有「四聖」:文聖、亞聖、詩聖、武聖,那麼他們之間誰才是「聖人」呢?
  • 儒家被尊稱為聖人的都有誰
    儒教被稱為聖教,也是諸子百家最大的教派,儒家經典《論語》等被後世人奉為治學經典,更與科舉結合,而漢代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治國方法,儒家也湧現出五位被後世人尊為「子」的聖人,那麼這五位聖人都是誰呢?
  • 儒家四聖:至聖孔子、亞聖孟子,剩下的二聖是誰?十人有八人不知
    即便是到了現在,儒家的思想也無時無刻不影響著我們,它的那些精華的部分,一直為現代社會所保留、所傳承、所發張。大家提起儒家的聖人,很自然地想到了孔子和孟子,孔子是儒家的至聖,孟子是僅次於孔子的亞聖。其實儒家有四聖,剩下的二聖是誰,你只知道嗎?
  • 儒學能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正統思想「儒家四聖」功不可沒 四聖分別是誰
    儒家學說產生於春秋時期,後逐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有很多思想家為儒學的產生和發展做出巨大貢獻,其中有四位被後人尊稱為「聖」,合稱「儒家四聖」。他們是:至聖孔子、復聖顏回、宗聖曾子和亞聖孟子。他們分別為儒學的產生和發展做出了什麼貢獻?
  • 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亞聖:孟子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軻(kē),字子輿,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與孔子並稱「孔孟」。孟子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被韓愈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為「亞聖」。
  • 《劍來》:文聖和亞聖等人在歷史上都有原型,禮聖的原型是誰呢
    01文聖和亞聖的原型儒家學宮排名十分靠前的聖人第三位和第四位分別是亞聖和文聖。這兩個人都是十四境,同時學問也十分高,在中國的文化史上都可以找到他們的影子。亞聖的原型就是孟子,最初也正是孟子提出的人性本善。在他看來,人在出生之後就有著十分善良的心性,如果出現一些比較惡的成分,那也是後期執政者的教導不夠,卻也算不上是人性的問題。
  • 為什麼稱孟子為亞聖?他對儒家學說的貢獻有哪些?
    孟子(約前372年一前289年),名輛,字子與,鄒國(今山東鄒城)人。其祖先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到孟子時已失去貴族身份,所以幼年時家境貧困。他是子思弟子的學生,是戰國時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為儒家學說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故後世也尊其為聖人,號為「亞聖」。
  • 論《劍來》裡儒家四聖的原型
    很多讀者都說至聖先師是孔子,但我認為至聖先師應當是周公旦。他比孔子早生一個朝代,創作儒家十三經中的《周禮》,而孔子推崇嚮往周公的事業才德,讚嘆「周公之才之美」,「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後起的孟子首稱周公為「古聖人」,將周公與孔子並論,足見尊崇之甚。
  • 文聖、武聖、亞聖、詩聖、畫聖、醫聖、茶聖、酒聖分別是誰
    趣話歷史那些事中國現代史學會會員文聖、武聖、亞聖、詩聖、畫聖、醫聖、茶聖、酒聖分別是孔子和歐陽修、姜太公和關羽、孟子、杜甫、吳道子、張仲景、陸羽、杜康。怎麼多出兩位?文聖在歷史上有兩個人。一是孔子,一是歐陽修。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木鐸」意為宣揚教化的人。他被後世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被稱為文聖的還有歐陽修,他的散文成就達到極高境界。兩個文聖的區別在於,孔子是「文化聖人」,歐陽修則是文章聖手。
  • 看了《劍來》的前一百章,只有一個疑問儒家四聖分別是歷史中的誰
    最出名的小說應該是《陳二狗的妖孽人生》和《雪中悍刀行》,一個是都市小說,一個是武俠小說,都是各自領域頂尖的小說,特別是雪中。可以雪中我基本沒看,《陳二狗的妖孽人生》倒是看過幾個章節,也沒有看完。還是回來說說,《劍來》,在連載了三四百章節之後,幾乎所有人都說是一部非常優秀的作品,就在最新我看了這部小說,目前僅看了一百章左右,在此談談我的看法。
  • 中國的三十四位「聖人」你都知道是哪些
    被譽為東方三大聖人之首,因為孔子曾數次問禮、求道於老子。因此,自古就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稱。紫氣東來三千裡,西出陽關無故人NO. 2:文聖(至聖) 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姓孔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創始人。
  • 在古代可以被「封神」的人物,孔子被稱為文聖人,嶽飛和他齊名
    第一位就是孔子了,孔子字仲尼,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
  • 聖人孔子:弟子是聖人,孫子是聖人,兒子為何是個「二世祖」?
    儒家思想創始人,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孔子是歷代公認的至聖先師,孔子座下有三千弟子,其中出類拔萃者七十二人,合稱「孔門七十二賢」,是孔子儒家思想的繼承和傳播者,而弟子中最出色的兩位顏回、曾參,更是都有聖人之稱。
  • 曾子與子思,孔子與孟子之間的儒家傳承
    孔孟之道是儒家的正統,孔子與孟子之間的思想是如何傳承的呢?或者,從孔子思想是如何發展到孟子思想呢?嚴格說來,研究這一問題的文獻資料很不充分,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有很大的主觀臆測的成分,但是它卻是哲學史研究過程中不能忽略的問題。所以,很多學者對這一問題也都進行過有益的討論。
  • 孟子相對於孔子來說的教育方面的貢獻
    孟子相對於孔子來說的教育方面的貢獻是孟子的思想理論:道德上要「先義後利,捨身取義」,人格上要「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這個也做人原則。而孔子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當仁不讓於師」是孔子的教育理念。
  • 孟子早已給出了答案
    導語:亞聖孟子的君子之道與為君之道有什麼聯繫?二者如何統籌兼顧,孟子早已給出答案,入世之臣,君子不做王,道德領袖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基本上都是遵從儒家學說的君子之道進行繁衍和發展的,尤其是從漢武帝之後的封建歷史,儒家學說成為了封建歷史的正統學術,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讓儒家學說的地位不可撼動。
  • 先秦儒家三位代表人物:孟子
    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幹是儒、道、佛三家思想,其中儒家思想又是其核心。儒家思想涉及社會政治、倫理道德、思想教育等立身處世、為政治國的一切方面,在中華民族的思想和文化發展史上,影響最大,時間最久,程度最深。中華民族有歷史悠久的的燦爛文化,中國在世界是被稱作「文明古國」和「禮儀之邦」,多與孔子的思想分不開。
  • 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的一個重要人物,孟子都提出了什麼?
    孟軻受業於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弟子,繼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體系,「治儒術之道」。孟軻一生的活動,主要是教授門徒和「以儒道遊於諸侯」。他早年在鄒魯一帶講學授徒,此後門徒日益增多,隨從的人員幾百名,跟隨的車子幾十輛,往返於梁、齊、宋、滕、薛、魏等國遊說,傳播政治主張。
  • 為了弘道,聖人、亞聖一起說謊?三年之喪究竟起源於何時?
    為了弘道,聖人、亞聖一起說謊?三年之喪究竟起源於何時?三年之喪起源的最後一種說法是「孔子首創說」。此說的代表為廖平、康有為、郭沫若等人。廖平在《群經凡例·四代古制凡例》中說古代本不行三年之喪,「孔子起而譏之,以為古不如此,成康以後然而文王不然,故凡周制皆以為失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