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

2020-12-22 歷史小卡秀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按:車,古文;輿,今字。車又音居,是故,子輿、子車、子居,皆孟子之字也)。漢族,戰國時期鄒國人,魯國慶父後裔。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對後世中國文化的影響全面而巨大,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及其門人著有《孟子》一書。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於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視民心的向背,通過大量歷史事例反覆闡述這是關乎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問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意思是說,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後。孟子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孟子贊同若君主無道,人民有權推翻政權。正因此原因,《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沒有得到應有的地位。到五代十國的後蜀時,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的開始。到南宋的孝宗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並成為「十三經」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傳說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滿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刪節《孟子》中的有關內容。

孟子的思想是複雜的,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義的成分居多:《孟子》書中所反映出來的關於認識論的見解,包含著許多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的。在《孟子》中有云:「……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指出有許多知能必須經歷困難,經過挫折、失敗,不斷取得教訓,受到鍛鍊,然後才能得之。客觀世界有其自己的規律,是人所不能違反的。

孟子明確地看到,一切事物發展和變化有其自己的一定的進程。他在書中講了一個故事作為比喻:寧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公孫丑》)上)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論,是以仁政為內容的王道,其本質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一方面嚴格區分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階級地位,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並且模仿周制擬定了一套從天子到庶人的等級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關係比作父母對子女的關係,主張統治者應該像父母一樣關心人民的疾苦,人民應該像對待父母一樣去親近、服侍統治者。

孟子認為,這是一種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反之,如果不顧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將會失去民心而變成獨夫民賊,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體內容很廣泛,包括經濟、政治、教育以及統一天下的途徑等,其中貫穿著一條民本思想的線索。這種思想是從春秋時期重民輕神的思想發展而來的。

孟子說:「夫仁政,必自經界始」。所謂「經界」,就是劃分整理田界,實行井田制。孟子所設想的井田制,是一種封建性的自然經濟,以一家一戶的小農為基礎,採取勞役地租的剝削形式。每家農戶有五畝之宅,百畝之田,吃穿自給自足。孟子認為,「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只有使人民擁有「恆產」,固定在土地上,安居樂業,他們才不去觸犯刑律,為非作歹。孟子認為,人民的物質生活有了保障,統治者再興辦學校,用孝悌的道理進行教化,引導他們向善,這就可以造成一種「親親」、「長長」的良好道德風尚,即「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孟子認為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擁護,這樣便可以無敵於天下。孟子所說的仁政要建立在統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礎上。孟子說:「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種同情仁愛之心。但是,這種同情仁愛之心不同於墨子的「兼愛」,而是從血緣的感情出發的。孟子主張,「親親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這種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體現。

仁,據孟子解釋,就是「人心」。怎樣才算是仁呢?根據《孟子》一書可以概括為:第一、親民。孟子主張統治者要「與百姓同之」,「與民同樂」。第二、用賢良。「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滕文公上》)「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公孫丑》上)「賢者在位,能者在職;明其政刑。」第三、尊人權。孟子公開宣揚「民為貴」、「君為輕」的口號,提倡在一定的範圍調和統治者和勞動人民的關係。第四、同情心。要求統治者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恩辦法來治民。認為這樣做便能得到人民的歡迎和擁護,從而達到「無敵於天下」。第五、殺無道之者,也是仁,而且是最大的仁。孟子要求對一切殘民以逞的暴君汙吏進行嚴正的譴責,力圖把現實的社會發展到「保民而王」的政治軌道上來。

孟子以「仁政」為根本的出發點,創立了一套以「井田」為模式的理想經濟方案。提倡「省刑罰、薄稅斂」、「不違農時」等主張。要求封建國家在徵收賦稅的同時,必須注意生產,發展生產,使人民富裕起來,這樣財政收入才有充足的來源。這種思想,是應該肯定的。作為新興地主階級的思想家,孟子還提出重農而不抑商理論,改進了傳統的「重農抑商」的思想,這種經濟觀念在當時是進步的。孟子的「井田制」理想,對後世確立限制土地兼併,緩和階級矛盾的治國理論有著深遠的影響及指導意義。

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的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揮。他們都把全民教育當作實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一方面,主張「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滕文公章句上)加強學校教育;另一方面,要求當政者要身體力行,率先垂範。「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離婁章句上)以榜樣的力量,教化百姓。教化的目的,就是要百姓「明人倫」,以建立一個「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滕文公章句上)的和諧融洽的有人倫秩序的理想社會。

孟子一貫以孔子的正統的繼承者自居,他的教育貢獻也是無與倫比的。他不僅授徒講學,培養出了樂正子、公孫丑、萬章等優秀的學生,還與弟子一起著書立說,著《孟子》七篇,留給後世。猶如綿綿春雨,普降於漫漫的歷史文化中。

對教育方法的改進,孟子很推崇「易子而教」的傳統教育方法。當他的得意門生公孫丑詢問有的君子為何不親自教育自己的兒子時,孟子回答道:「勢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離婁章句上)父子之間由於感情深厚,父親對兒子的教育往往不嚴,對於兒子的一些錯誤和毛病也因為溺愛和驕慣而放任,從而使正確的教育難以為繼。所以,「父子之間不責善」,易子讓別人來教育,既能從嚴要求,也能保持父子之間的親密關係,不傷害感情。

孟子把道德規範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他認為「仁、義、禮、智」是人們與生俱來的東西,不是從客觀存在著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同時把人倫關係概括為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認為,仁、義、禮、智四者之中,仁、義最為重要。仁、義的基礎是孝、悌,而孝、悌是處理父子和兄弟血緣關係的基本的道德規範。他認為如果每個社會成員都用仁義來處理各種人與人的關係,封建秩序的穩定和天下的統一就有了可靠保證。

「仁義」是孟子的道德論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說的「仁義」,是有階級性的,是建築在封建等級社會的基礎之上的。但是,他反對統治者對庶民的剝削,反對國與國和家與家的戰爭。

仁是一個古老的政治思想範疇。《說文》解釋仁字:「仁親也。從人二。」隨著社會的發展,它的含義也不斷有所演變。孔子論仁,則給予了更多的充實和發揮。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理想:孔子在多種意義上運用仁的概念,反映了孔子學說的理論上還不夠完整而嚴謹。

孟子也最重仁。孟子對於孔子仁的思想的發展,特別表現在孟子以性善論為基礎,提出由此而生仁義禮智四德,其中心點是為仁。還進一步論述仁義禮智四者的關係,第二,在關於仁的倫理思想的基礎上,孟子提出了仁政的學說。孟子以仁作為施政的出發點,要求統治者「施仁政於民(《梁惠王》上),還具體地提出了在經濟、政治等方面的具體的仁政措施。

孟子提出了性善論的思想。他認為,儘管各個社會成員之間有分工的不同和階級的差別,但是他們的人性卻是同一的。他說:「故凡同類者,舉相似也,何獨至於人而疑之?聖人與我同類者。」這裡,孟子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擺在平等的地位,探討他們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這種探討適應於當時奴隸解放和社會變革的歷史潮流,標誌著人類認識的深化,對倫理思想的發展是一個巨大的推進。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思想家之--老子孔子等大盤點及其代表思想介紹
    中國古代有很多著名的思想家,其中以子結尾的就有好幾位,那他們的名字及思想是什麼?1.老子老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2.孔子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是儒家學派創始人。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
  • 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亞聖:孟子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軻(kē),字子輿,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與孔子並稱「孔孟」。孟子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被韓愈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為「亞聖」。
  • 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荀子
    孟母三遷:孟子小時候住的那個地方附近有墳地,總有送葬者,孟子看見了就學出殯打幡,哭喪祭拜,孟母搬家,住的地方離菜場近了,孟子就學鄰居買賣,孟母搬家,住的地方離學堂近了,孟子就學讀書演禮,於是定居於此。        選擇一個好的教育環境,學習主流社會禮儀,即儒家之禮是很重要的。
  • 春秋戰國時期的重要思想家 政法文綜必看
    春秋戰國時期重要思想家(1)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其主要思想有「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有教無類」「興辦私學」「和」等,是我國興辦私學的第一人,被先賢們尊稱為「聖人」。
  • 春秋戰國時期的著名人物
    春秋戰國時期的著名人物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非常複雜的一個時期,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期。什麼軍事家、政治家、思想家、縱橫家……基本上各個領域都是人才輩出。單說思想家,思想家就分為了各種派別,形成了百家爭鳴之勢,什麼道家,儒家,法家,兵家,墨家……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派別。
  • 春秋戰國時期十大著名人物
    孔子,中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大成至聖先。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末期人,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並稱「老莊」。後被道教尊為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認為李姓始祖。
  • 中國四大系列之春秋戰國四大思想家,山東有兩個半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急劇動蕩,各種學術思想紛紛湧現,是我國思想和文化最為燦爛、群星閃爍的時代。這一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互相辯論,相互爭鳴的空前學術盛況,史稱"百家爭鳴",奠定了我國思想和文化的基礎.這一時期,群星璀璨,湧現出了一大批思想家,但星光最燦爛的是那幾個呢?
  • 春秋戰國時期的十大人物
    孔子,中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大成至聖先。 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末期人,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並稱「老莊」。後被道教尊為始祖,稱「太上老君」。
  • 中國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
    孔子(公元前 551 —前 479 ) 孔子名丘,是我國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偉大的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孟子(約公元前 372 —前 289 ) 孟子名軻,是我國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國教育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後世把他和孔子的思想並稱為 &34; 。孟子在中國教育史上首倡 &34; 論。他把人性歸於天性,把道德歸於人性,又把人性歸於天賦,構成了他的先驗主義的人性論。另外,孟子認為同物則同類,同類則同性,提出了 &34; 、 &34; 的智力平等的思想。
  • 【今日百科】中國古代十大哲學家
    今天是世界哲學日,中國的哲學研究雖然一度中斷,但是中國古代有著大量的哲學先驅,他們有的將思想傳至海外,有的將思想風靡數朝數代,甚至有的還保留在高中語文課本裡呢!中國古代十大哲學家,他們是誰呢?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品為《莊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等。與老子齊名,被稱為老莊。孟子民本思想的先驅者孟子,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
  • 名揚千古的中國歷史上歷代偉大的教育家!讓我們體驗國學文化
    11日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中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創始人。(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孟子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思想,被韓愈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為「亞聖」。
  • 常識積累 | 中國古代有哪些必須知道的思想家?
    今天,給大家帶來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一起來看看吧~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人,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省夏邑縣),中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大成至聖先師」。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
  • 孟子相對於孔子來說的教育方面的貢獻
    孟子:漢族,戰國時期鄒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及其門人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對後世 中國文化的影響全面而巨大,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 2018甘肅教師招聘教育學:中國教育史人物思想對比--孟子、荀子和韓愈
    2018甘肅教師招聘教育學:中國教育史人物思想對比--孟子、荀子和韓愈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對後世中國文化的影響而巨大,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是性善論的代表,以為人生來就具備仁、義、禮、智四種品德。人可以內省去保持和擴充它,否則將會喪失這些善的品質。因而他要求人們重視內省的作用。
  • 先秦「諸子百家」中的十二大流派代表人物與主要思想簡述
    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周王室衰弱,各諸侯國勢力越來越大,互相經常有征伐戰爭,社會進行著劇烈的變革。諸侯為了稱霸中原,也紛紛四處挖掘人才。因此在思想意識領域中,就出現了光輝燦爛的「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盛況。諸子指的是中國先秦時期管子、老子、孔子、莊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學術思想的代表人物;百家指的是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學術流派的代表家。
  • 戰國時期著名的十位將軍
    吳起,戰國初期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一生歷仕魯、魏、楚三國,通曉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內政軍事上都有極高的成就。在楚國時,輔佐楚悼王主持變法。著作有《吳子兵法》,傳於世,與兵聖孫武並稱「孫吳」。 經典戰役:陰晉之戰,魏軍5萬——秦軍50萬。
  • 在春秋戰國時期,除了老子與孔子之外,還有哪些代表人物
    在中國古代,有很多傳統文化大家,特備是春秋戰國時期,傑出人才輩出,除了道家與孔孟之外,還有那些代表人物?韓非子、墨子與孫子都在各自領域創立學派。韓非子反對天命思想,主張天道自然。他認為道是萬物發生發展的根源,道先天地而存在。在韓非看來,就是事物的特殊規律,人們辦事應該尊重客觀規律。二、墨子墨子名翟,魯國人,農民出身,做過工匠,曾學過儒學,後不滿其煩瑣的禮,另立新學,聚徒講學,創立墨家學派。也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
  • 孟子思想主張什麼,他和孔子思想有哪些不同
    孟子首先將孔子的「仁者愛人」的思想升格為政治領域內的「仁政」思想,使得儒家在政治上也有了清晰的主張,不再單純的只是思想領域內的學術團體,而是將儒家學派及其弟子作為一個政治集團而存在,後來的讀書人為了科舉高中,讀書做官都要學習儒家經典,都是儒家的傳人,可以說儒家學派已經成為中國政壇上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中哪幾家?對中華傳統文化影響最深遠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封建文化的發祥期,不同的階級與知識層面的代表人物,發表各自學術主張,百家爭鳴之局面就此形成。一、百家爭鳴的歷史起源諸子百家是對春秋、戰國、秦漢時期各種學術派別的總稱,但流傳較廣、影響較大、最為著名的不過幾十家而已,諸子百家也是這個時期各種學派的總稱。
  • 儒學能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正統思想「儒家四聖」功不可沒 四聖分別是誰
    儒家學說產生於春秋時期,後逐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有很多思想家為儒學的產生和發展做出巨大貢獻,其中有四位被後人尊稱為「聖」,合稱「儒家四聖」。他們是:至聖孔子、復聖顏回、宗聖曾子和亞聖孟子。他們分別為儒學的產生和發展做出了什麼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