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思想主張什麼,他和孔子思想有哪些不同

2021-02-19 笑談五千年

孟子主要繼承孔子的思想主張,孟子主張「仁」、民本思想。

孟子首先將孔子的「仁者愛人」的思想升格為政治領域內的「仁政」思想,使得儒家在政治上也有了清晰的主張,不再單純的只是思想領域內的學術團體,而是將儒家學派及其弟子作為一個政治集團而存在,後來的讀書人為了科舉高中,讀書做官都要學習儒家經典,都是儒家的傳人,可以說儒家學派已經成為中國政壇上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孟子的第二個成就就是他的民本思想,在兩千多年前的先秦時期,當人類社會還處於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度的階段,孟子就已經有了樸素的民本主義思想,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因為當時的社會就是弱肉強食,大國兼併小國,是強者稱霸的時期,人人都想著如何戰勝別人,奴役別人,並把這些當做是成就的標誌,根本就不會想著如何為百姓造福。所以孟子的思想在當時不被採納,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歷史漸漸證明了孟子的正確,所以後來統治者為了安撫人心,鞏固統治,紛紛推出各種舉措來減輕人們的負擔,唐太宗李世民曾經說過「君為水,民為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就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代表。

孟子的主要哲學思想,是他的人類性善論。「性善論」是孟子談人生和談政治的理論根據,在他的思想體系中是一個中心環節。他認為「仁、義、禮、智」是人們與生俱來東西,不是從客觀存在著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性善論」是一套唯心主義的說法,不過,孟子以「性善論」為人們修養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論根據;還具有一定程度的積極意義。

孟子的觀點中包含了一定的唯心主義的成分。孟子的天道認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世間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興衰存亡、富貴窮達,均是由天命所定。人對於天必須百依百順,「順天者昌,逆天者亡」,天意是不可抗拒的。他站在唯物主義反映論的對立面,否認人的思想是社會存在的反映,認為人生下來就具有與生俱來的先天的善性的萌芽。

孟子的思想是複雜的,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義的成分居多:《孟子》書中所反映出來的關於認識論的見解,包含著許多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的。

孟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是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最傑出的代表人物。他出生於鄒國,當時正值戰國爭雄的時期,所以他又是東周時期人。

相關焦點

  • 孟子對孔子仁政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他說:「設以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這也是繼承孔子 「富之教之」的思想。設立學校教育道德,也是先王古法也。面對現實的社會問題,孔子和孟子都是從古代的制度中尋找解決方案。這是儒家學派的一個重要特點。
  • 孔子和孟子教育思想總結
    孔子和孟子教育思想總結 http://www.hteacher.net 2019-07-09 09:38 教師招聘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 孔子和孟子有什麼相似和不同之處?他們是如何影響中國的?
    孔子於公元前551年生於魯國。孟子是鄒國人(公元前372-289年)。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大約在孔子去世100年後,孟子教授並擴展了儒家學說。他們都主張仁政,孟子則主張仁政。孔子比較謙虛,從他的人生經歷中可以看出,他早年生活貧困,遊歷各國,學習和解釋他的哲學,他看到了很多,這些都影響了他的哲學和性格。孔子比孟子早200年出生。
  • 戰國時期孟子思想,可謂是儒家思想的頂梁柱,對後世影響極其深遠
    孟子的生卒年月在《史記》沒有詳細的記載。但是元朝程復心在《孟子年譜》中說孟子生於周列王四年,大約在公元前372年,在赧王26年大約在公元前289年去世。孟子是鄒國人。鄒國和魯國離得很近,都是儒家的根據地,所以儒家又被稱作是"鄒魯之士,搢紳先生"。 孔子一生的志向是繼承文王、周公的思想,而孟子一生的志向就是繼承孔子的思想。和孔子相似,孟子一生也沒有留下什麼著作。
  •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與孟子思想概述
    相傳,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代,但到孟子以前數代已經沒落。孟子幼年喪父,家庭貧困。孟子受學於子思。子思是孔子的孫子,學於曾子。曾子是孔子的學生。所以,孟子是孔子的第四傳學生。據史家研究,從孔子到孟子中間間隔了107年。孟子十分推崇孔子,以孔子為聖人。自己則 以孔子的繼承者自命,他說:「乃所願,則學孔子也。」
  • 「教師招聘」孔子和孟子的教育思想總記不住?這樣總結就方便多了
    不管什麼考試,涉及到古代的知識總是讓我們虎軀一震。首先,要真正理解那些知識點,每個字都認識,放在一起就未必了,做選擇題時常常是一臉認真地在四個完全不知道意思的選項中挑選。理解了還得記牢背熟,不然容易張冠李戴。
  • 孟子的生平及主要思想
    「孟母三遷」和「孟母斷機」的故事,既是孟母被譽為「母教第一人」的原因,也是孟子成長過程的寫照。公元前358年(周顯王十五年癸亥),孟子十五歲,《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載:「孟軻,鄒人也,受業子思之門人。」青年孟子以私淑弟子自謂:「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孟子·離婁下》)意思是說,雖然未能親身受業於孔子之門,但也要從學孔子之道,繼承他的善德。他說:「乃所願,則學孔子也。」
  • 孟子思想的時代價值
    孟子思想博大精深,政治上倡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主張具仁心,施仁政;經濟上提出恢復井田制度,授田於民,輕徭役,薄賦稅,不誤農事,制民之產的富民經濟觀;性善論、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影響深遠;強調道德修養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重視道德教育和意志的鍛鍊,主張因材施教;「知人論世」、「以意逆志」、「知言養氣」的文藝思想影響大。《孟子》就像一座寶藏,在不同時代都熠熠生輝。
  • 真實的孟子,回應「君君臣臣」的思想升華
    孟子的「君臣」思想孟子的思想是對孔子思想的繼承,但是在孔子的思想上更進一步,更加詳細地解讀以及升華了這一思想。在《論語》中顏淵篇提到,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 孟子思想的時代價值 陳來
    最近有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習近平總書記3月25日主持學習時,說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文化的時代價值,要使中華優秀文化的時代價值能夠成為我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源泉、基礎。什麼是中華優秀文化的基本價值?他講了六條,第一條是講仁愛,第二條是重民本。這個六條裡邊,我想前兩條就跟孟子有特別直接的關係。
  • 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學常考人物之孟子教育思想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百家私學的興起,私學中影響較大儒、墨、道、法四家,提到儒家,必不可少的人除了孔子還有就是其傳人孟子。接下來,中公教育李杏老師就帶領大家走進孟子的教育思想。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魯國鄒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並將其發展成為「仁政」思想,作為孔子的嫡傳弟子,被稱為「亞聖」。《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載孟子「受業子思之門人」,荀子把子思(孔子之孫)和孟子列為一派,這就是後世所稱儒家中的思孟學派。
  • 孟子見梁惠王,孟子的義和孔子的義有什麼不一樣?
    孟子是歷史中的大思想家,也是和孔子一樣的集大成者,就在他留下的《孟子》之中,首篇就是梁惠王的故事。不過這給後人們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甚至讓人認為梁惠王是個不堪的君主,而梁國也是一個小國家。但其實這裡的梁惠王應該是魏惠王,而在這之前還要說說這給梁惠王的來歷。
  • 孔子的思想體系介紹
    黑格爾眼中的孔子只是一個實際的世間智者,算不得一個哲學家,「在他那裡思辨的哲學是一點也沒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練的、道德的教訓,從裡面我們不能獲得什麼特殊的東西」,甚至認為,「為了保持孔子的名聲,假使他的書從來不曾有過翻譯,那倒是更好的事。」①黑格爾「不能從中獲得特別的東西」的孔子思想對中國文化乃至整個東亞文化都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 孟子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
    他在書中講了一個故事作為比喻:寧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公孫丑》)上)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 孔子教育思想考點集錦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華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學說的創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因此孔子的教育思想一直是教師招聘考試的重要考點,但不是所有的都是考試的考點。那麼接下來我就給大家做個孔子教育思想考點的梳理,以便於幫助大家有側重點的複習。
  • 孟子的思想
    人在社會上生存發展的原則,簡而言之,就是「行善避惡」。理由有三:一、遵守社會規範。倡導行善避惡,才可以維持社會整體的秩序,也才能保持和諧。如果一個人違背原則,做了壞事,社會當然會對其進行相應的懲罰,否則秩序就有可能奔潰,人民亦將無所適從。二、給予宗教信仰。信仰宗教之後,把善惡的報應寄託於來世,人們自然而然就願意行善。
  • 探究亞聖孟子的民本思想究竟有何高明
    說到孟子,人們第一時間往往會想到儒學。不錯,孟子作為孔子之後的儒學第二人,用自己的力量將儒學推到了一個新高度,孔子是開創者,而孟子則是那個傳承之人。通過孟子的努力,他將儒學同其他學問相融合,使其更能適應戰國時期那個紛繁的社會。
  • 儒家又一代表人物,「亞聖」孟子的教育思想,教亦多術
    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百姓重於君王的政治主張,認為每一個人都應當做到知禮、懂禮、守禮,被認為是繼孔子之後的又一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孟子認為對於我們個人來說,只有通過教育才能讓我們心懷憐憫、辨別羞惡、態度恭敬、明辨是非,分別做到了懷有仁心、義氣、禮儀、智慧四點要求。
  • 古希臘「市民教育」和孔子的「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有何不同?
    引言:《孟子·盡心上》:「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
  • 孔子有哪些教育思想?看先師如何有教無類
    1、有教無類 所謂的有教無類其實很容易理解,那就是不論你是哪裡人,不論你貧窮還是富有,不論你聰明還是愚笨,不論你是華夏還是蠻夷,只要交了學費並願意學習那就可以在孔子這裡接受教育。 不過孔子雖然也收學費,他的學費卻很少,有時候十條幹肉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