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主要繼承孔子的思想主張,孟子主張「仁」、民本思想。
孟子首先將孔子的「仁者愛人」的思想升格為政治領域內的「仁政」思想,使得儒家在政治上也有了清晰的主張,不再單純的只是思想領域內的學術團體,而是將儒家學派及其弟子作為一個政治集團而存在,後來的讀書人為了科舉高中,讀書做官都要學習儒家經典,都是儒家的傳人,可以說儒家學派已經成為中國政壇上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孟子的第二個成就就是他的民本思想,在兩千多年前的先秦時期,當人類社會還處於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度的階段,孟子就已經有了樸素的民本主義思想,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因為當時的社會就是弱肉強食,大國兼併小國,是強者稱霸的時期,人人都想著如何戰勝別人,奴役別人,並把這些當做是成就的標誌,根本就不會想著如何為百姓造福。所以孟子的思想在當時不被採納,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歷史漸漸證明了孟子的正確,所以後來統治者為了安撫人心,鞏固統治,紛紛推出各種舉措來減輕人們的負擔,唐太宗李世民曾經說過「君為水,民為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就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代表。
孟子的主要哲學思想,是他的人類性善論。「性善論」是孟子談人生和談政治的理論根據,在他的思想體系中是一個中心環節。他認為「仁、義、禮、智」是人們與生俱來東西,不是從客觀存在著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性善論」是一套唯心主義的說法,不過,孟子以「性善論」為人們修養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論根據;還具有一定程度的積極意義。
孟子的觀點中包含了一定的唯心主義的成分。孟子的天道認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世間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興衰存亡、富貴窮達,均是由天命所定。人對於天必須百依百順,「順天者昌,逆天者亡」,天意是不可抗拒的。他站在唯物主義反映論的對立面,否認人的思想是社會存在的反映,認為人生下來就具有與生俱來的先天的善性的萌芽。
孟子的思想是複雜的,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義的成分居多:《孟子》書中所反映出來的關於認識論的見解,包含著許多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的。
孟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是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最傑出的代表人物。他出生於鄒國,當時正值戰國爭雄的時期,所以他又是東周時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