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作為繼孔子以來儒學最偉大的繼承者,被人尊稱「亞聖」,儒學的集大成者,如果將儒學成就劃分檔次,孟子可能是最接近孔子的那一個,或者說,如果孟子生於孔子前,其地位高低尚未可知。
孟子的「君臣」思想
孟子的思想是對孔子思想的繼承,但是在孔子的思想上更進一步,更加詳細地解讀以及升華了這一思想。
在《論語》中顏淵篇提到,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孔子對於君主、臣子、父親、子女提出了四個要求,君應當有君主的態度,臣子要盡臣子的本分,父親要有父親的樣子,子女應當有子女的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後世很多情況下被人理解成封建頑固的表徵,但這是對孔子思想錯誤的理解,孔子並沒有為君主辯護,而後世的人為了維護君主的權威,自然而然將「君君」這一前提條件給抹去了。臣子們為了生存,不可能說當朝的皇帝沒有皇帝的威嚴,就像在生活中你不可能當著老闆的面,說老闆的缺陷。
孔子這種模稜兩可的說法,也是致使後世誤解的原因。但是後世也是故意在遺漏孔子的內涵,因為孟子早就將這句話進行了補充與說明。
孟子在《離婁下》更進一步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孟子說話十分直接,不似《論語》,論語大多是學生對老師的描述,因此缺少一些人氣,而多一些書卷氣。《孟子》則不同,孟子大多就事論事,從來不拐彎抹角。孟子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人,這就使得他即使與君主接觸,身在朝堂也能夠立場堅定,直擊要害。他不會去同流合汙,與世道一起沉浮,也不會去見異思遷,看到什麼就想什麼,而是從事實根據出發去論述。
孟子是一個仁義的人,所以他堅持君君是臣臣的前提條件。
君主作為領袖,更是應該要以身作則,身正則令行,如果作為領袖的人都不願意去遵守自己制定的法律,強行讓他人來遵守,自己凌駕於法律之上,凌駕於道德之上,那麼這種法律或者道德本身就是一種可笑的規定。
孟子是一個善於抓住弱點的人,他的每一個論斷,都能直擊問題的重點。
如他提出的「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來形容一個人應當有的行為準則;用「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來形容一個人對面挫折的態度;「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來形容仁義的態度。就拿生與義的抉擇上面,就可以看出,孟子是一個很果斷的人,面對「生與死」的難題,他能直接作出一個價值衡量的判斷,這非常人可以比較。
簡單的解釋孟子,就會發現,孟子最大的特點就是果斷與堅定,不會輕易地改變自己的想法。就拿孟子的思想來說,他是一個喜歡做比較的人,「民貴君輕」的思想對比了少數的統治者和多數的人民,深深影響了後世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結論,他提出的「仁義觀」更是影響著人們對於忠孝仁義的見地。所以,小編喜歡孟子勝於孔子,就是因為他活得更加真實。
我不否認孔子的偉大,但是孔子的偉大被太多的後人粉飾,反而真實的東西越發的稀少,即便你想要從歷史的長河中去尋求一些孔子的蛛絲馬跡,有很大可能也成了白費力氣。而孟子雖然被稱為亞聖,但是他的光環被孔子所掩蓋了,而且他「民貴君輕」的思想也得不到統治者的認可,以至於他雖然也受到萬人的敬仰,卻很少人真正的去關注孟子思想的本質,更多是流於表面,不做真功夫。
孟子是一個真性格人,不矯揉造作,不虛偽,嫉惡如仇,有鮮明的個性象徵,這才是一個人的形象。聖人亦是人,就有喜怒哀樂,有悲歡離合。人少了態度,就會淪為行屍走肉,如果過於表態,那麼就會流於表面,不得要領。所以我喜歡孟子,就是喜歡他真實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