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孟子,回應「君君臣臣」的思想升華

2021-01-17 讀書閒談

孟子作為繼孔子以來儒學最偉大的繼承者,被人尊稱「亞聖」,儒學的集大成者,如果將儒學成就劃分檔次,孟子可能是最接近孔子的那一個,或者說,如果孟子生於孔子前,其地位高低尚未可知。

孟子的「君臣」思想

孟子的思想是對孔子思想的繼承,但是在孔子的思想上更進一步,更加詳細地解讀以及升華了這一思想。

在《論語》中顏淵篇提到,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孔子對於君主、臣子、父親、子女提出了四個要求,君應當有君主的態度,臣子要盡臣子的本分,父親要有父親的樣子,子女應當有子女的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後世很多情況下被人理解成封建頑固的表徵,但這是對孔子思想錯誤的理解,孔子並沒有為君主辯護,而後世的人為了維護君主的權威,自然而然將「君君」這一前提條件給抹去了。臣子們為了生存,不可能說當朝的皇帝沒有皇帝的威嚴,就像在生活中你不可能當著老闆的面,說老闆的缺陷。

孔子這種模稜兩可的說法,也是致使後世誤解的原因。但是後世也是故意在遺漏孔子的內涵,因為孟子早就將這句話進行了補充與說明。

孟子在《離婁下》更進一步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孟子說話十分直接,不似《論語》,論語大多是學生對老師的描述,因此缺少一些人氣,而多一些書卷氣。《孟子》則不同,孟子大多就事論事,從來不拐彎抹角。孟子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人,這就使得他即使與君主接觸,身在朝堂也能夠立場堅定,直擊要害。他不會去同流合汙,與世道一起沉浮,也不會去見異思遷,看到什麼就想什麼,而是從事實根據出發去論述。

孟子是一個仁義的人,所以他堅持君君是臣臣的前提條件。

君主作為領袖,更是應該要以身作則,身正則令行,如果作為領袖的人都不願意去遵守自己制定的法律,強行讓他人來遵守,自己凌駕於法律之上,凌駕於道德之上,那麼這種法律或者道德本身就是一種可笑的規定。

孟子是一個善於抓住弱點的人,他的每一個論斷,都能直擊問題的重點。

如他提出的「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來形容一個人應當有的行為準則;用「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來形容一個人對面挫折的態度;「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來形容仁義的態度。就拿生與義的抉擇上面,就可以看出,孟子是一個很果斷的人,面對「生與死」的難題,他能直接作出一個價值衡量的判斷,這非常人可以比較。

簡單的解釋孟子,就會發現,孟子最大的特點就是果斷與堅定,不會輕易地改變自己的想法。就拿孟子的思想來說,他是一個喜歡做比較的人,「民貴君輕」的思想對比了少數的統治者和多數的人民,深深影響了後世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結論,他提出的「仁義觀」更是影響著人們對於忠孝仁義的見地。所以,小編喜歡孟子勝於孔子,就是因為他活得更加真實。

我不否認孔子的偉大,但是孔子的偉大被太多的後人粉飾,反而真實的東西越發的稀少,即便你想要從歷史的長河中去尋求一些孔子的蛛絲馬跡,有很大可能也成了白費力氣。而孟子雖然被稱為亞聖,但是他的光環被孔子所掩蓋了,而且他「民貴君輕」的思想也得不到統治者的認可,以至於他雖然也受到萬人的敬仰,卻很少人真正的去關注孟子思想的本質,更多是流於表面,不做真功夫。

孟子是一個真性格人,不矯揉造作,不虛偽,嫉惡如仇,有鮮明的個性象徵,這才是一個人的形象。聖人亦是人,就有喜怒哀樂,有悲歡離合。人少了態度,就會淪為行屍走肉,如果過於表態,那麼就會流於表面,不得要領。所以我喜歡孟子,就是喜歡他真實的態度。

相關焦點

  • 孟子思想的時代價值
    研究《孟子》,不同朝代,關注的內容不同;不同時期,關注的重點有別;不同的學者,治《孟》的角度和方法亦異;對《孟子》的思想研究尤其如此。我們今天要討論的是不同時期的賢哲是如何挖掘孟子思想的時代價值的,換言之,就是考察從古至今,孟子思想是如何被繼承和發揚光大的,孟子思想是如何被「經世致用」的,孟子思想是如何閃耀時代光芒的。自漢以來,研《孟子》者眾多,成果豐碩,並形成了專門學問——《孟子》學。
  • 陳衛平:孟子思想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孟子說:「是非之心,智之端。」所謂「智」主要是理性的道德判斷能力,而這樣的道德判斷能力是否正確,最關鍵的是在兩者處於價值衝突時如何處置。儒家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主流,孔子和孟子則是儒家原創時期最重要的代表,因而後人常以孔孟之道指稱儒家。孟子的思想主要見於《孟子》一書。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涵養、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孟子的思想正是這重要源泉之一。
  • 孟子的生平及主要思想
    於是他回到故鄉鄒國,後又前往魯國,魯平公即位欲見孟子,但後未成。不久滕文公即位,派人把孟子接回滕國,孟子向滕文公指出「民事不可緩」,並提出「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的「制民之產」思想,一時在社會上產生很大反響。公元前320年(周慎靚王元年),孟子時約五十三歲,梁惠王「厚幣卑禮」召賢納士 ,孟子離開滕國去了梁國見梁惠王 。
  • 孟子的思想
    如果一個人違背原則,做了壞事,社會當然會對其進行相應的懲罰,否則秩序就有可能奔潰,人民亦將無所適從。二、給予宗教信仰。信仰宗教之後,把善惡的報應寄託於來世,人們自然而然就願意行善。三、個人良心的要求。這是儒家也是《孟子》通篇強調的重點,只不過在時間的時候要考慮守經達權的問題。儒家強調個人真誠所引發的良知要求,同時並不排斥宗教信仰,也肯定守法重禮的社會規範。
  • 孟子思想的時代價值 陳來
    今天討論的一個主題,就是孟子思想的時代價值。要講孟子思想的時代價值,先要肯定孟子思想有時代價值。
  •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與孟子思想概述
    現在保存下來的《孟子》一書,可能是孟子學生們的筆記,記載了孟子的觀點與政治活動。是我們了解孟子思想最直接的材料。孟子生活的時代,是戰國時代學術思想最活躍的時代,墨家思想與楊朱學說最為流行。墨子以宣揚孔子學說為己任,排斥楊墨。據《孟子》書中記載,「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吾為此懼,閒先聖之道,距楊墨,放淫詞,邪說者不得作」。
  • 孟子思想的歷史畫像
    那個時候是具有一個高度的思想自覺和精神敏感的時代,諸子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著 這些人類本質的問題,對於本質,對於種種本質問題的叩問,是先秦諸子,讓人非常神往的原因所在。他們那種追源探本的那樣一種精神力度,有的時候,讓當代的,簡單而麻木的存在相形見絀,讓我們很為之汗顏,這是孟子。
  • 孟子公開課--頂尖儒學大家的思想盛宴(第三講 孟子其人其書)
    顏世安 南京大學歷史學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兼職教授。哈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者,臺灣大學高等人文社科研究院客座研究員。研究領域為先秦史、先秦思想史。獲寶鋼優秀教師獎,政府特殊津貼。一、孟子其人: (一)孟子的時代——戰亂時代 孟子生活在戰國的初期到中期。孟子的政治思想,重心是關注百姓疾苦,救民於水深火熱,戰國早期的儒家文獻裡,沒有一種文獻談到要解決民生疾苦。
  • 孟子對孔子仁政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所以,我認為孟子思想一方面繼承自孔子的仁政學說,同時也是現實社會政治與經濟現象的反動。思想家不滿意於現實,所以就製造種種學說來試圖改造它。春秋時代,禮崩樂壞,孔子以復興周道為目標,提出了「仁」的學說。它繼承了西周時代「敬德保民」的思想,提倡德政。所謂德政,其實質是要求貴族統治者對老百姓實行懷柔的政策,適當給以恩惠,並加強仁義道德的教化,反對濫用刑罰。
  • 孟子講讀——政治思想:「民貴君輕」新論
    但是這種思想竟然沒有對「家天下」的封建專制制度構成威脅,沒有像根據這種思想推導出的邏輯結論那樣導致「公天下」的民主制度,這怎麼來解釋呢?當然,原因很多,很複雜,但孟子與此有關的其他一些論述,肯定也是部分的原因。《孟子·盡心下》云:「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
  • 國學思想 | 《孟子》民貴君輕的真義
    孟子提出的社會政治思想。意為從天下國家的立場來看,民是基礎,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是孟子仁政學說的核心。
  • 原創:向古人孟子學習共享思想
    其實,在中國古代,就有不少思想家對共享的思想就有著深刻的認識,孟子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孟子是戰國中期著名的儒家大師,在先秦儒學和中國古代思想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他的思想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影響、滲透於中華民族的政治、經濟、哲學、倫理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產生了陶冶情操、崇尚人格、天人和諧等多種功能和影響,對中華民族豐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和優良傳統的形成,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 孟子思想主張什麼,他和孔子思想有哪些不同
    孟子主要繼承孔子的思想主張,孟子主張「仁」、民本思想。
  • 孟子「以意逆志」《詩》學思想再審視
    [1](P215)(《萬章章句上》)        所引詩句見《小雅·北山》,《北山》從全篇看是一首怨恨統治者分配工作勞逸不均的詩,鹹丘蒙只取其中幾句解釋為普天下都是天子的土地,百姓都是天子的臣民,明顯是斷章取義。對鹹丘蒙的解釋孟子並不認可,並提出「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並且要「以意逆志」。從現代釋義學看來,孟子的說法是典型的作者中心論,其中包含兩個步驟。
  • 戰國時期孟子思想,可謂是儒家思想的頂梁柱,對後世影響極其深遠
    孟子的生卒年月在《史記》沒有詳細的記載。但是元朝程復心在《孟子年譜》中說孟子生於周列王四年,大約在公元前372年,在赧王26年大約在公元前289年去世。孟子是鄒國人。鄒國和魯國離得很近,都是儒家的根據地,所以儒家又被稱作是"鄒魯之士,搢紳先生"。 孔子一生的志向是繼承文王、周公的思想,而孟子一生的志向就是繼承孔子的思想。和孔子相似,孟子一生也沒有留下什麼著作。
  • 從四民分業重審孟子教育思想
    孟子及其教育思想是中國古代思想史和教育史研究的重要對象。學界以往關於孟子教育思想的研究,對孟子教育的目的、原則、方法、理論基礎、內在理論與邏輯等有較多、較深入的探討,形成了清晰深刻的認識。但卻較少將孟子教育思想涉及的教育對象區分開來,更未將其放在孟子的思想體系中進行考察,本文嘗試從四民分業的角度重新審視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的四民觀  四民分業的思想是管仲輔佐齊桓公時推行的重要改革措施。
  • 文景之治與孟子仁政思想的漢初踐行
    孟子「罪人不孥」的思想同樣見於《孟子·梁惠王下》的「王政可得聞與」篇。由於該篇較為全面地涵蓋了孟子仁政思想的多個層面,一向被視為孟子仁政思想的代表性章節。漢文帝詔令在涉及仁政思想的相關詔令中,均展現出與孟子仁政思想體系高度相關的特點,如附表三所示:  附表三:文帝詔令與《孟子》仁政思想體系對照表
  • 孔子和孟子教育思想總結
    孔子和孟子教育思想總結 http://www.hteacher.net 2019-07-09 09:38 教師招聘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 孟子思想,對當今時代的價值意義
    這句話強調孔子思想的重要性。孟子繼承孔子的思想,進一步完善儒家的價值理論體系。一、孟子提出人性本善的性善論孟子的性善論是作為要求人們向善,成為聖賢、君子這套工夫理論的最為重要、最為基本的前提。只有人性本善,要求人們向善發展才合情合理。
  • 孟子評梁襄王,「望之不似人君」,為何與梁惠王父子這麼無緣?
    孟子在遊說梁惠王的時候,魏惠王在於齊國的交戰過程中損失了龐涓,同時太子申也被俘虜。多面受挫的魏惠王,正準備奮發圖強,尋求各國人才前來大力發展國力,從而報仇雪恨。孟子前去遊說梁惠王的時機,可以說是正確的,但是他的理論學說並不適合那個時候魏國的情況。孟子的仁政主張,相信梁惠王早有耳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