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四民分業重審孟子教育思想

2020-12-20 中國社會科學網

  孟子及其教育思想是中國古代思想史和教育史研究的重要對象。學界以往關於孟子教育思想的研究,對孟子教育的目的、原則、方法、理論基礎、內在理論與邏輯等有較多、較深入的探討,形成了清晰深刻的認識。但卻較少將孟子教育思想涉及的教育對象區分開來,更未將其放在孟子的思想體系中進行考察,本文嘗試從四民分業的角度重新審視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的四民觀

  四民分業的思想是管仲輔佐齊桓公時推行的重要改革措施。四民即士、農、工、商,四民分業指士、農、工、商分別從事不同的工作,集中居住於不同的地方,目的是通過這種方式提升社會成員的專注度和生產效率,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這一模式被學者稱為「士農工商」較自由發展模式,與秦國的編民耕戰模式相對。這種模式不僅幫助齊桓公稱霸中原,也奠定了關東社會的基本模式。孟子生長於鄒魯之鄉,一生兩次赴齊,並希望在齊國實現自己的仁政主張,因而對齊國有著特殊的情感。四民分業的社會模式是孟子思考政治社會問題的底色。

  孟子曾經向齊宣王闡述王政的美好願景,「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矣;市,廛而不徵,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悅,而願藏於其市矣;關,譏而不徵,則天下之旅皆悅,而願出於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皆悅,而願耕於其野矣」(《孟子·公孫丑上》,以下只注篇名)。天下之士、天下之商(包括工)、天下之農皆在王道社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承擔著不同的社會職能,猶如四根支柱,共同撐起王道社會的大廈。士的職能在於輔佐君主治理天下,以自身德行引領天下風氣;農的職能在於耕種土地,為國家提供稅收,以供給百官俸祿、國家城郭宮室建設和宗廟祭祀禮儀的費用;工的職能在於為社會提供各種器皿用具;商的職能在於促進物品交換,提高社會效率。

  士、農、工、商在社會中皆不可或缺,根據其勞動特點和在社會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又可以分為兩大群體——士君子與普通民眾,士君子即士,普通民眾即農、工、商。士君子的工作主要是從事腦力勞動,即「勞心者」,普通民眾的工作主要是從事體力勞動,即「勞力者」;勞心者管理社會,是勞力者供養的對象;勞力者是被管理的對象,也是勞心者服務的對象;士君子為大人,普通民眾為小民、庶人。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區分,是因為這兩個群體在精神追求和道德修養上有著巨大的差別。士君子以追求大道流行為己任,保持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心,以仁義禮智等道德品質要求自己,從不屈服於物質利益;普通民眾則不然,他們把物質生活的滿足放在首位,如果物質利益得不到滿足,則會做出無道德,甚至違法亂紀的事情。正是因為這樣的差別,孟子認為需要對之實行不同的教育方式。

  教育、教化:士君子與民眾

  教育與教化是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教育是教和育的結合,教化是教和化的結合。《說文解字》中,教的含義是「上所施下所效也」;育的含義是「養子使作善也」;化的含義是「教行也」,段玉裁注曰:「教行於上,則化成於下。」注引賈生曰:「既成於上,則百姓黎民化輯於下矣」;注引老子曰:「我無為而民自化」。從這些解釋中可以看出,育的本義是養子,是針對個體而言;化則主要針對於民,是對群體而言。教育和教化所同之處在於教,即都強調上對下所施;不同之處在於教育重在育,針對個體而要求高,教化重在化,針對群體而要求低。

  孟子教育思想中,已經對教育和教化進行了區分。「君子有三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盡心上》)對於天下英才,即士君子或即將成為士君子的人,孟子用的是「教育」一詞;對普通民眾,用的是「教」和「化」;二者在教育的目的、要求、內容和方式方法上有著巨大差別。

  對於士君子或即將成為士君子的人,孟子的教育目的是將其培養成社會的管理者與道德的引領者和教化者。他說「君子之志於道也,不成章不達」(《盡心上》)。士君子要志於道,以拯救天下為己任,反對為追求物質利益而學習。在教育內容上,孟子強調保持四心、修養四德、養浩然之氣。四心乃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即人性本善之善心,四德即仁義禮智,是四心在道德上的表現,四心四德,一體兩面。「學問之道無它,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學問之道就是把喪失的善良之心找回來。浩然之氣乃是一種正義之氣。一個人是否擁有這些內在之性、德、氣,是區分大人——士君子和小人——普通民眾之所在。在教學方式上,孟子強調以德為先,尊師重教;主張因材施教。在學習方式上,孟子主張目標篤定、遵循規律;自主自覺自得;反身而誠、反躬求己;循序漸進、持之以恆。

  對於普通民眾,孟子主張首先要制民之產,使其養生送死無憾;然後再進行教化,最終目的是使天下百姓「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離婁上》)。教化的內容是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普通倫常,即以孝悌為核心的父子之親、君臣之義、夫婦之別、長幼之序、朋友之信。教化的方式主要有三種,第一,設學校進行集中教育。第二,君主要和民眾結為一體,樂百姓之所樂,憂百姓之所憂;百姓自然會樂君主之所樂,憂君主之所憂,追隨君主,統一天下。第三,要充分發揮君主和士君子的表率作用,如此則「民日遷善而不知為之者」(《盡心上》),達到教化的效果。

  教育教化觀是孟子思想體系的黏合劑

  孟子對士君子的教育觀和對普通民眾的教化觀有巨大不同,士君子重精神追求輕物質享受,普通民眾物質為先倫理在後;士君子是社會道德風氣的引領者,普通民眾是追隨者;士君子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普通民眾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士君子刻苦學習修養,普通民眾需要感而化之。對二者進行教育教化的共同目的是實現王道社會,是孟子王道仁政思想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孟子的思想以實現王道社會為最終目標,其構成要素是仁政、民本和性善。其教育思想就是建立在四民分業的基礎之上,以人性本善和民本思想為理論基礎、以實現王道社會為最終目標的分類教育思想。基於四民分業,社會可以分為士君子和普通民眾兩個群體。基於人性本善,士君子可以保持四心、修養四德、養浩然之氣,通過較長時間的專門學習和修養,達到較高的道德境界,在社會上起到樹立道德楷模、引領社會風尚的作用;普通民眾因為內心的善性,可以在士君子的引領感化之下,明白孝悌人倫之義,從而達到天下社會穩定有序的狀態。

  基於民本思想,孟子反對戰爭、反對對百姓橫徵暴斂,主張以贏得民心來徵服天下。這就需要君主和整個統治階層對百姓進行引領和教化,用內在的道德約束來達到天下大治的最終目的。因此我們說,孟子的教育教化觀是其整個思想體系的黏合劑,有了這個黏合劑,民本、性善和仁政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王道社會才有實現的可能。

  (作者單位:南京工業大學體育部;南京工業大學經濟學院)

 

相關焦點

  • 禮義性善,民本仁政——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名軻,字子與,鄒國人。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與孔子並稱「孔孟」,元朝追封為「亞聖」。孟子認為人的本性是善的。「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者,無不知敬其兄者。
  • 《孟子•梁惠王》中的民本思想
    南懷瑾老師說,《孟子•梁惠王》中,孟子見各種王,是孟子學成了。孟子學成了見各種王,各種王提問最多的是如何治理國家。
  • 傳統文化進校園之孟子之民本思想
    民貴君輕的邏輯前提在於孟子朦朧認識到了國家的起源,是對公共事務的管理。而公共事務涉及的都是民眾的切身利益,怎麼能不以民為本呢?在「言必稱堯舜」過程中,孟子認為,君王是那些為廣大民眾而生活和勞作的人,也就是管理公共事務的人。在孟子的想像中,堯所處時代的公共事務,既包括對自然災害的處置,又包括對民眾的教育教化。
  • 孟子思想的時代價值
    孟子思想博大精深,政治上倡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主張具仁心,施仁政;經濟上提出恢復井田制度,授田於民,輕徭役,薄賦稅,不誤農事,制民之產的富民經濟觀;性善論、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影響深遠;強調道德修養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重視道德教育和意志的鍛鍊,主張因材施教;「知人論世」、「以意逆志」、「知言養氣」的文藝思想影響大。《孟子》就像一座寶藏,在不同時代都熠熠生輝。
  • 孟子的生平及主要思想
    於是他回到故鄉鄒國,後又前往魯國,魯平公即位欲見孟子,但後未成。不久滕文公即位,派人把孟子接回滕國,孟子向滕文公指出「民事不可緩」,並提出「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的「制民之產」思想,一時在社會上產生很大反響。公元前320年(周慎靚王元年),孟子時約五十三歲,梁惠王「厚幣卑禮」召賢納士 ,孟子離開滕國去了梁國見梁惠王 。
  • 孔子和孟子教育思想總結
    孔子和孟子教育思想總結 http://www.hteacher.net 2019-07-09 09:38 教師招聘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與孟子思想概述
    孟子貴王賤霸的政治思想孟子的仁政,不僅是制民之產,保民惠民,還包括道德教化。制民之產使百姓安居樂業,道德教化使百姓服從倫理規範。從而實現穩定封建社會秩序的目標。孔子講:「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孟子的貴王道賤霸道的思想,正是繼承這一思想來而來的。王道尚德與禮,霸道尚政與刑。孟子說:「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裡,文王以百裡。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 孟子講讀——政治思想:「民貴君輕」新論
    』」這就是著名的「民貴君輕」思想,許多思想史家予以高度的評價。「民貴君輕」思想有兩大來源。一是堯以下的史實和戰國時期的種種政治現實。這些事實,已經足以提煉出「民貴君輕」的思想。二是孟子之前儒家的民本思想。儒家向來重民,僅《春秋》及其三傳中,民本思想就極為豐富。民本思想不難升華為「民貴君輕」。如果把這二者結合起來考察,我們就可以知道,「民貴君輕」思想在當時出現,乃是歷史的必然。
  • 孟子論「養民」
    所以,「與民同樂」可以說是孟子仁政思想的核心意涵。而「與民同樂」的實質就是「養民」。關於「養民」,先秦儒家有著明確的提法,如《論語·公冶長》中的「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荀子·富國》中的「垂事養民」。《孔子家語·五儀解》甚至還有著「養民之道」的說法,將「養民」提升到了政治學的高度。
  • 葉建華談孟子的民本效應
    孟子的民本效應  儒家之所以能夠長期佔據中國思想和文化的主導地位,除了創始人孔子及弟子的建樹之外,與孟子的傳承和創新是分不開的。孟子經過長期努力,維護並發展了儒家思想,建立和完善了一個龐大的涉及人性、政治、經濟、民本的思想體系,尤其是其民本思想別樹一幟,成為影響後世的一束光芒,影響深遠。  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民貴論。
  • 探究亞聖孟子的民本思想究竟有何高明
    說到孟子,人們第一時間往往會想到儒學。不錯,孟子作為孔子之後的儒學第二人,用自己的力量將儒學推到了一個新高度,孔子是開創者,而孟子則是那個傳承之人。通過孟子的努力,他將儒學同其他學問相融合,使其更能適應戰國時期那個紛繁的社會。
  • 孟子對孔子仁政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所以,我認為孟子思想一方面繼承自孔子的仁政學說,同時也是現實社會政治與經濟現象的反動。思想家不滿意於現實,所以就製造種種學說來試圖改造它。春秋時代,禮崩樂壞,孔子以復興周道為目標,提出了「仁」的學說。它繼承了西周時代「敬德保民」的思想,提倡德政。所謂德政,其實質是要求貴族統治者對老百姓實行懷柔的政策,適當給以恩惠,並加強仁義道德的教化,反對濫用刑罰。
  • 南懷瑾先生:孟子的「民為貴」並非「民為主」
    【懷師箴言】孟子說的「民為貴」,並不是「民為主」,所以應該說,這不是西方的民主,因為它在精神和形態上,都與西方的民主不同,
  • 孟子思想的時代價值 陳來
    這個思想非常重要,從這裡我們看出來,孟子的思想對我們今天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有特別明顯的關係。六條裡面第一條是講仁愛,第二條是重民本,第三條是守誠信,第四條是崇正義,第五條是上和合,第六條是求大同。
  • 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學常考人物之孟子教育思想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百家私學的興起,私學中影響較大儒、墨、道、法四家,提到儒家,必不可少的人除了孔子還有就是其傳人孟子。接下來,中公教育李杏老師就帶領大家走進孟子的教育思想。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魯國鄒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並將其發展成為「仁政」思想,作為孔子的嫡傳弟子,被稱為「亞聖」。《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載孟子「受業子思之門人」,荀子把子思(孔子之孫)和孟子列為一派,這就是後世所稱儒家中的思孟學派。
  •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孟子教育思想在鄒城二中大放異彩
    弘揚孟子教育思想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仲崇波鄒城二中作為孟子故裡的一所國辦普通高中,一直以來,學校十分重視對孟子的教育思想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服務於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因為只有有了這「四心」,仁義禮智這四種美德才有了發端,才有了根和魂。所以,培養學生的「四心」進而讓學生擁有「四德」,應是立德樹人的基礎工程,也是學校教育的當務之急。
  • 孟子的生態觀: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是出自《孟子》的《盡心章句上》,《孟子》一書記錄了孟子語言、政治觀點,這句話的意思是親愛親人而仁愛百姓,仁愛百姓而愛惜萬物,這篇文章是從仁愛的角度去探討生態社會和生態理論。孟子提出的「仁民而愛物」的生態倫理命題,從其性善論來分析包含著「有仁愛之心的民眾才會去愛護萬物」的思想。大家知道,這一命題提出於如下文字之中——孟子曰:「君子之於萬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這裡孟子嚴格區分了「愛」「仁」「親」三種美德,體現了孟子仁愛有差等的思想。
  • 國學思想 | 《孟子》民貴君輕的真義
    孟子提出的社會政治思想。意為從天下國家的立場來看,民是基礎,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是孟子仁政學說的核心。
  • 孟子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
    到南宋的孝宗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並成為「十三經」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傳說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滿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刪節《孟子》中的有關內容。孟子的思想是複雜的,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義的成分居多:《孟子》書中所反映出來的關於認識論的見解,包含著許多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的。
  • 讀《孟子》觀治世:得民心得天下
    近期,80多歲高齡的他又出新書《得民心得天下:王蒙說〈孟子〉》。在這本書中,王蒙對孟子及其思想進行了精彩、深刻地解讀與評點,挖掘了孟子思想對於當下社會的現實意義。 學習時報:您的新書《得民心得天下:王蒙說〈孟子〉》出版的時機非常好。最近中辦和國辦印發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社會上與各種傳統文化有關的活動如雨後春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