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及其教育思想是中國古代思想史和教育史研究的重要對象。學界以往關於孟子教育思想的研究,對孟子教育的目的、原則、方法、理論基礎、內在理論與邏輯等有較多、較深入的探討,形成了清晰深刻的認識。但卻較少將孟子教育思想涉及的教育對象區分開來,更未將其放在孟子的思想體系中進行考察,本文嘗試從四民分業的角度重新審視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的四民觀
四民分業的思想是管仲輔佐齊桓公時推行的重要改革措施。四民即士、農、工、商,四民分業指士、農、工、商分別從事不同的工作,集中居住於不同的地方,目的是通過這種方式提升社會成員的專注度和生產效率,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這一模式被學者稱為「士農工商」較自由發展模式,與秦國的編民耕戰模式相對。這種模式不僅幫助齊桓公稱霸中原,也奠定了關東社會的基本模式。孟子生長於鄒魯之鄉,一生兩次赴齊,並希望在齊國實現自己的仁政主張,因而對齊國有著特殊的情感。四民分業的社會模式是孟子思考政治社會問題的底色。
孟子曾經向齊宣王闡述王政的美好願景,「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矣;市,廛而不徵,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悅,而願藏於其市矣;關,譏而不徵,則天下之旅皆悅,而願出於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皆悅,而願耕於其野矣」(《孟子·公孫丑上》,以下只注篇名)。天下之士、天下之商(包括工)、天下之農皆在王道社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承擔著不同的社會職能,猶如四根支柱,共同撐起王道社會的大廈。士的職能在於輔佐君主治理天下,以自身德行引領天下風氣;農的職能在於耕種土地,為國家提供稅收,以供給百官俸祿、國家城郭宮室建設和宗廟祭祀禮儀的費用;工的職能在於為社會提供各種器皿用具;商的職能在於促進物品交換,提高社會效率。
士、農、工、商在社會中皆不可或缺,根據其勞動特點和在社會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又可以分為兩大群體——士君子與普通民眾,士君子即士,普通民眾即農、工、商。士君子的工作主要是從事腦力勞動,即「勞心者」,普通民眾的工作主要是從事體力勞動,即「勞力者」;勞心者管理社會,是勞力者供養的對象;勞力者是被管理的對象,也是勞心者服務的對象;士君子為大人,普通民眾為小民、庶人。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區分,是因為這兩個群體在精神追求和道德修養上有著巨大的差別。士君子以追求大道流行為己任,保持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心,以仁義禮智等道德品質要求自己,從不屈服於物質利益;普通民眾則不然,他們把物質生活的滿足放在首位,如果物質利益得不到滿足,則會做出無道德,甚至違法亂紀的事情。正是因為這樣的差別,孟子認為需要對之實行不同的教育方式。
教育、教化:士君子與民眾
教育與教化是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教育是教和育的結合,教化是教和化的結合。《說文解字》中,教的含義是「上所施下所效也」;育的含義是「養子使作善也」;化的含義是「教行也」,段玉裁注曰:「教行於上,則化成於下。」注引賈生曰:「既成於上,則百姓黎民化輯於下矣」;注引老子曰:「我無為而民自化」。從這些解釋中可以看出,育的本義是養子,是針對個體而言;化則主要針對於民,是對群體而言。教育和教化所同之處在於教,即都強調上對下所施;不同之處在於教育重在育,針對個體而要求高,教化重在化,針對群體而要求低。
孟子教育思想中,已經對教育和教化進行了區分。「君子有三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盡心上》)對於天下英才,即士君子或即將成為士君子的人,孟子用的是「教育」一詞;對普通民眾,用的是「教」和「化」;二者在教育的目的、要求、內容和方式方法上有著巨大差別。
對於士君子或即將成為士君子的人,孟子的教育目的是將其培養成社會的管理者與道德的引領者和教化者。他說「君子之志於道也,不成章不達」(《盡心上》)。士君子要志於道,以拯救天下為己任,反對為追求物質利益而學習。在教育內容上,孟子強調保持四心、修養四德、養浩然之氣。四心乃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即人性本善之善心,四德即仁義禮智,是四心在道德上的表現,四心四德,一體兩面。「學問之道無它,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學問之道就是把喪失的善良之心找回來。浩然之氣乃是一種正義之氣。一個人是否擁有這些內在之性、德、氣,是區分大人——士君子和小人——普通民眾之所在。在教學方式上,孟子強調以德為先,尊師重教;主張因材施教。在學習方式上,孟子主張目標篤定、遵循規律;自主自覺自得;反身而誠、反躬求己;循序漸進、持之以恆。
對於普通民眾,孟子主張首先要制民之產,使其養生送死無憾;然後再進行教化,最終目的是使天下百姓「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離婁上》)。教化的內容是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普通倫常,即以孝悌為核心的父子之親、君臣之義、夫婦之別、長幼之序、朋友之信。教化的方式主要有三種,第一,設學校進行集中教育。第二,君主要和民眾結為一體,樂百姓之所樂,憂百姓之所憂;百姓自然會樂君主之所樂,憂君主之所憂,追隨君主,統一天下。第三,要充分發揮君主和士君子的表率作用,如此則「民日遷善而不知為之者」(《盡心上》),達到教化的效果。
教育教化觀是孟子思想體系的黏合劑
孟子對士君子的教育觀和對普通民眾的教化觀有巨大不同,士君子重精神追求輕物質享受,普通民眾物質為先倫理在後;士君子是社會道德風氣的引領者,普通民眾是追隨者;士君子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普通民眾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士君子刻苦學習修養,普通民眾需要感而化之。對二者進行教育教化的共同目的是實現王道社會,是孟子王道仁政思想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孟子的思想以實現王道社會為最終目標,其構成要素是仁政、民本和性善。其教育思想就是建立在四民分業的基礎之上,以人性本善和民本思想為理論基礎、以實現王道社會為最終目標的分類教育思想。基於四民分業,社會可以分為士君子和普通民眾兩個群體。基於人性本善,士君子可以保持四心、修養四德、養浩然之氣,通過較長時間的專門學習和修養,達到較高的道德境界,在社會上起到樹立道德楷模、引領社會風尚的作用;普通民眾因為內心的善性,可以在士君子的引領感化之下,明白孝悌人倫之義,從而達到天下社會穩定有序的狀態。
基於民本思想,孟子反對戰爭、反對對百姓橫徵暴斂,主張以贏得民心來徵服天下。這就需要君主和整個統治階層對百姓進行引領和教化,用內在的道德約束來達到天下大治的最終目的。因此我們說,孟子的教育教化觀是其整個思想體系的黏合劑,有了這個黏合劑,民本、性善和仁政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王道社會才有實現的可能。
(作者單位:南京工業大學體育部;南京工業大學經濟學院)